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复习资料(2)

本站小编 福瑞考研网/2017-04-05


历史时期森林植被的时空变迁 新石器、先秦、秦汉时期的森林植被茂盛,分布十分广阔。 秦汉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森林仍十分丰富。 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森林分布格局有一定的变化。
唐宋时期,长江中下游流域的森林开始被大量利用,长江、珠江流域和东北地区的森林仍保存较
好。
明清时期,重大工程用材形成大规模的皇木采办。 近代以来,对森林资源的开发已经达到了空前绝后的地步:1936 年全国森林覆盖率只剩下 8.19%。
在 20 世纪 50 年代末大炼钢铁后的 20 年间,我国森林覆盖率跌倒了历史时期的最低点。 东北地区的森林 主要包括大兴安岭北段的寒温带林和大兴安岭南段、小兴安岭与长白山的温带森林,是我国森林
资源最丰富的地区。在历史时期,这里长期处于地广人稀的状态,森林面积十分广阔。 东北其他地区森林的变迁,大约经历了由南向北、从平原到山地的演变过程。 华北和黄河中游地区的森林 战国以前,除平原地区的农业已具有相当规模外,其余广大地区都还被森林和丛划所覆盖,植被
情况十分良好。遭到最早的破坏是在战国以后,平原地区的森林大体上已被砍伐殆尽,很少有成片的 林木存在。这个破坏过程,大致可分四个阶段:
 

 
西周到战国:黄河中游地区林木维持良好。 秦汉到北朝:平原地区的森林基本被砍伐殆尽,已无成片的林木存在。 唐宋时代:由采伐范围的不断扩大,山地的森林已受到严重破坏。 明清以来:这一时期是黄河中游地区的森林遭到毁灭性破坏的时期。这种破坏从明代中叶开始,
是大规模垦荒的结果。 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的森林
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的经济开发比较晚,历史上在很长时期内人口稀少,经济发展缓慢,无论 是山地,丘陵,还是平原地区的森林,覆盖情况十分良好。
这一地区的森林遭到严重破坏是在明清时期,主要原因是人口猛增、荒土日辟,森林面积迅速缩
小。
历史时期森林植被变迁的大势
4000 多年中,植被覆盖率大为缩小, 生态平衡受到严重威胁。 各个植被带的分布界限在不同历史时期发生一定的南移,这种变化在温带和暖温带地区表现较为
明显。
天然植被逐渐缩减,栽培植被不断扩展。(主要是经济植被的扩展,生态植被的扩展是 20 世纪以 来随着生态环境的现代意识加强才开始受到重视的)
天然植被--栽培植被--次生天然植被--栽培植被的反复出现 历史时期森林植被变迁的原因 自然因素:温度、水分、日照光照、有害物种的入侵 人为因素:大兴土木、军事行动、滥砍乱伐、毁林开荒、刀耕火种 各历史时期变迁的主要原因亦有所不同 历史时期森林植被变迁的影响
人们对森林的木材资源的大量消耗,地球上的森林面积在逐年变小,这引起了多方面的环境问题: 例如:干旱少雨、气候变暖、动植物资源减少、水土流失、沙尘暴、沙漠化和空气污染加重等。 破坏森林的后果 :水土流失、流沙淤积,堵塞水库河道、环境恶化,灾情频繁、降雨分布变化、 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气候异常、洪涝频发、生物多样性减少 水土流失:指“地表土壤及母质、岩石受到水力、风力、重力和冻融等外力的作用,使之受到各
种破坏和移动、堆积过程以及水本身的损失现象。这是广义的水土流失。狭义的水土流失是特指水力 侵蚀现象。”
目前黄河的生态危机正在日益加剧,并面临着土地荒漠化,水资源短缺,水土流失面积增大,水 污染严重,断流加剧,生存环境恶化等诸多问题交织的严峻形势,给流域人民乃至整个国家都发出了 严重的警示。
一、黄河流域文明的推移发展与森林分布的变迁 (一)变迁概况
1、新石器时代:森林茂盛,植被完好,有大量森林存在。在新石器文化遗 址中有经碳 14 测定 的木头、木炭等遗址;还有树种,甚至当时的实物。原始人利用这些森林来维持生计和维持生产。
2、先秦时期:中游地区森林茂密,下游地区(河南、山东)在商代草木茂盛禽兽逼人
3、秦汉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森林仍比较丰富。A.黄河中游此时期有松、柏、桑、榆、竹、 檀、 楠等树种的记载;B.秦岭和崤山有楠棕、豫章等热带树种;C.《汉书地理志》记载:天水陇西 山多林木,民以板为屋。但冀、鲁、豫三省交界处的天然林已破坏殆尽。甘肃由于农牧区的转换,森 林覆盖也随之波动。
4、两晋南北朝时期:森林植被受到严重破坏。北方游牧民族南下,北方战乱不已,经济破坏严 重,许多垦殖区变为牧区,农牧分界线南移;且气候转寒,森林植被难以恢复到战国中后期的状况。 5、唐北宋时期:森林的采伐规模在增加,黄河中上游的森林逐渐减少,华北地区原始平原遭到 严重的的破坏绝大地区无森林可言,但在山地有一些森林。黄河流域仍为中国文明的中心,但经济开
发强加大,许多林地变为农田,森林过度砍伐。
 

 
6、明清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东移南迁,但黄河流域的经济开发强度很大,森林和草原植 被受到损失,黄河流域的森林覆盖率更低了。明代于长城以外地区,每年进行烧荒,植被几乎破坏殆 尽,以至沙地不断扩大。
(二)黄河流域森林资源丧失的原因 1、气候日趋干寒。森林的生存、保护和再植越来越困难,森林植被类型越来越单一,森林生态
系统越来越脆弱。 2、人类活动的影响。传统的生活、生产方式;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口的增加,耕地需求也
增大;传统中国社会里,缺乏产业选择与资源的最佳配置的意识。对自然资源的索取处于完全无节制 的状态。
(三)森林变迁与黄河流域文明推移发展的关系 传统农业文明对森林资源依赖程度大,黄河流域丰富的森林资源孕育了灿烂的黄河文化,但黄河
文化的发展必然会导致森林资源的破坏,反过来森林资源的破坏又会影响黄河流域文明的发展的速 度,因此可以说森林的变迁与黄河文明的兴衰有内在的必然联系。
二、明清皇木采办与南方森林资源的损耗 何为皇木?楠木、杉木是常绿乔木,由于有浓郁的香气,故以“香楠”、“香杉”名之。在明清两
朝,香楠、香杉主要用于供应皇室建筑,便有了“皇木”的别号。历史上,今昭通地区金沙江、白水 江、关河流域是香楠、香杉的重要产区,自然也是采办皇木的主要地区。朱元璋在南京兴建宫殿时, 就在四川采办了大批的楠木、杉木。
皇木采办是指用于建造宫殿而对大木的获取。 历史上皇木的采办由来已久,从秦汉至唐宋都有记载,明清时期持续时间延续最长,次数最多,
规模最大,对当时及后来的社会和自然影响深远。 皇室采办大木主要用于宫廷园林建筑,主要采伐的对象是南方高大笔直的楠木、杉木和柏木,用
于建筑的栋梁、立柱等关键部位。 皇木采办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明清皇木的采办方式:官办采木:官员直接参与负责皇木采办的全过程、商办采木:政府利用商 人的力量采办大木
民间进献 采办的对象:楠木、柏木、杉木、采办的地点:长江中上游地区,主要集中在四川, 贵州,湖广西部。皇木的用途:修建宫殿,皇陵等。皇木采办的基本程序: 勘察——砍伐——运送—
—收贮
杉木:裸子植物,杉科。常绿乔木树种;树冠高大,尖塔形。 本种分布于秦岭以南,海拔 2000 米以下山坡和丘陵常见树种。是我国重要的材用树种之一。 杉木树干通直,高大,木材纹理直,材 质轻软,结构细致,不开裂,耐腐蚀,为优良用材,是我国南方资源最丰富的木材树种之一。
杉木的根、皮、果、叶均有药用价值。 柏木:柏科柏木属的一种。产于我国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木材为有脂材,材质优良,纹理直,
结构细,坚韧耐腐,可供建筑、车船和器具等用材 。又为优良观赏树。古代军队也多以此材制作弓 箭。
中国栽培柏木历史悠久,常见于庙宇陵园。北京大堡台出土的古代王者墓葬内著名的“黄肠题 凑”即为上千根柏木方整齐堆叠而成的围障,可取香气而防腐。
柏木有香味可以入药,柏子可以安神补心。 明代皇木采办
明代自洪武至万历十余朝,长期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特别是从明永乐四年(公元 1406 年)营 建北京皇宫开始,官方采伐巨木竟遍布长江流域上游数省。之所以到南方采办其原因如下:
黄河流域被采伐殆尽。 东北地区是女真族的部落之地,采伐不便。 明代采伐皇木的特点
第一,采伐皇木的活动主要集中在长江中有地区,使得这一地域的森林资源遭到特别严重的破坏。
 

 
其二,采伐活动的时间延续 200 余年终明世而不绝。而且需求量极大,是一种长期无节制的行为,后 患无穷。 其三,采伐的主要对象是为了多古木巨材,须进入原始森林进行作业,因此付出的代价极 大。
清朝皇木采办 东北地区作为清代的龙兴之地,多为封禁,砍伐受到限制,这样南方地区,特别是长江中上游的
楠木和柏木就成了清朝的重大采办的对象。清朝在长江中游地区对森林进行致命摧残,持续破坏。 清廷的措施 一是只有进一步扩大采办地区。二是进一步在采木旧地和一些原并不产大木的地方进行更加严格
意义的“扫荡式”采伐。如康熙时四川宜宾的仅有一颗也加入了 采办之列。三是只有放宽采办皇木 的尺寸。三、近 300 年来南方山地垦殖与森林资源的损
(二)清中叶山地垦殖运动高涨的原因 1、人口增长率超过了当时的生产力条件和土地资源的承受力。
2、高产旱地农作物的大力推广种植。
3、南宋以来中国政治经济文化重心东移南迁。
(三)山地垦殖运动的影响 我国历史上森林资源减少最快的时期。使农业生态环境受到破坏,主要江河水土流失加重,土地
报酬递减,对国计民生的负面影响尤为巨大和深远。特别是森林面积的大量失去,垦殖业的扩展,林 副业产出失去了多样性,南方亚热带山地形成结构性贫困,影响至今。
四、近现代人口膨胀对森林资源的损耗
(一)近 150 年以来至 1949 年前森林资源损耗的原因 1、人口的大量增长,使人地矛盾突出,耕地不足,毁林开荒,对森林资源造成极大的损害,向
山要粮成为普遍现象。 近现代人口膨胀的原因探析:清朝摊丁入亩等政策的影响,使清朝的人口快速繁殖,也使人口的
隐瞒现象减少。 高产旱地作物的引进使养活了更多的人口成为现实。传统的风俗习惯的影响。农业生产技术的提
高。人口增长与森林资源减少的对比分析 总的趋势是中国人口与森林资源成负相关关系。 中国人口在近现代时期迅速发展,对森林资源的损耗压力加大。 中国人口城乡比例差距大,农业人口对森林资源依赖性大。 2、人口膨胀造成燃料、器用之才的采伐量剧增
3、清政府将东北森林开禁,原始森林受到极大破坏。
4、帝国主义列强的大肆掠夺。如日本在我国东北,海南,台湾等地大量砍伐森林,然后运至其 国内。
5、战争期间,林政不修,乱砍滥伐严重,森林资源急剧减少。鸦片战争后,全国森林覆盖率大 大降低。
6、工矿业的飞速发展,耗损了大量木材。发达的陶瓷业、盐井熬盐更是消耗大量木材,使远方森 林资源受到摧残。江西陶瓷业达,以致民间有”一里窑,五里焦“之称。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森林资源
20 世纪 50 年 代至 80 年代初,森林覆盖率最低.:
1. 现代生态意识不强 2. 经济发展水平低致使换代过程缓慢 3. 50 年代的大炼钢铁 目前,我国的森林资源
上世纪 80 年代起,随着国力的发展,现代生态意识的强化,森林资源有所恢复。 我国现有森林面积 1.34 亿公顷,总蓄积量 101 亿立方米,居世界第五位。但森林覆盖率仅为 13.92
%,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27%,居世界第 104 位;人均森林面积 0.11 公顷,人均森林蓄积量 8.6 立 方米,分别为世界平均水平 11.7%和 12.6%,属于世界上森林资源贫乏的国家之一。
三大林区:
 

 
东北林区——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地 西南林区——横断山区、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 喜马拉雅山南坡  东南林区——江西、福建、台湾
我国的三大林区是指东北、西南和东南山区 东北的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是我国最大的天然林区和木材生产基地,林木蓄积量占全国的 1/3
以上,属亚寒带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带。大兴安岭的兴安落叶松、小兴安岭的红松和水曲柳都是优质 木材 。

相关话题/中国历史地理学

  • 领限时大额优惠券,享本站正版考研考试资料!
    大额优惠券
    优惠券领取后72小时内有效,10万种最新考研考试考证类电子打印资料任你选。涵盖全国500余所院校考研专业课、200多种职业资格考试、1100多种经典教材,产品类型包含电子书、题库、全套资料以及视频,无论您是考研复习、考证刷题,还是考前冲刺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可满足您学习上的不同需求。 ...
    本站小编 Free壹佰分学习网 2022-09-19
  • 西北大学2015中国历史地理学考题
    西北大学2015中国历史地理学考题 一、名词解释 沿革地理学 地理环境决定论 新秦中 陈桥驿 统万城 关西和关东 二、简答题 1、简述中国历史时期人口变化特点及其影响。 2、简述毛乌素沙漠的形成原因。 3、简述中国历史上东西对峙的原因。 三、论述题 1、论述中国历史时期气候变迁及其影响。 2、论述安阳成为中国七大古都 ...
    本站小编 网络资源 2015-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