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复习资料(7)
本站小编 福瑞考研网/2017-04-05
二、北部边疆的历史演变与现代国际政治
1911 年,俄国强占唐努乌梁海中部 27 佐领,1924 年成立“乌梁海共和国”,1926 年改为“唐努 图瓦人民共和国”,1944 并入原苏联,称“图瓦自治共和国”, 1948 年改称“图瓦自治州”,原苏 联解体后,该地区成为“俄罗斯联邦图瓦共和国”,1992 年,自行宣布该“国”为主权国家,并更名 为“图瓦共和国”,目前仍为俄罗斯联邦主体之一,名为“俄罗斯联邦图瓦共和国”。
《各国概况》(人民出版社,书号 17001.36,1972 年 3 月出版)指出:”苏联在 1944 年吞并了我 国领土唐努乌梁海,中国政府没有承认”是指 “中华民国政府”一直没有承认,1948 年 5 月,中国 驻苏大使傅秉常照会原苏联外交部,声明唐努乌梁海为中国领土。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已经正式承认 图瓦共和国为俄罗斯土。
目前,亦有部分中国民间人士至今认为图瓦共和国乃至整个唐努乌梁海属于中国领土。
1727 年 10 月﹐中俄签订《恰克图条约》草签﹐次年正式换文。条约规定了中俄中段边界,两国 以恰克图为界,现在大部分为俄蒙边界。1915 年,中蒙俄签订《中俄蒙协约》(即《库伦条约,规定: 外蒙古承认中国主权,中俄承认外蒙古自治,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1919 年,取消自治,由西北筹边 使管辖。1924 年成立“蒙古人民共和国”,1945 年美苏英签订《雅尔塔协定》,承认外蒙古独立。次 年,国民政府承认。中国减少了 157 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三、东北边疆的历史演变及现代国际争端
《尼布楚条约》 中俄两国缔结的第一个条约。正式名称是中俄《尼布楚议界条约》。在挫败沙 俄侵略的雅克萨之战后,康熙二十八年七月二十四(1689 年 9 月 7 日)由清政府全权使臣索额图和沙 俄全权使臣戈洛文签订于尼布楚(今俄罗斯涅尔琴斯克)。
条约共分 6 款,其中有关中俄两国东段边界的规定是:两国以流入黑龙江之额尔古纳河、格尔必 齐河为界,再由格尔必齐河发源处沿外兴安岭“直达于海,亦为两国之界”。唯乌第河与外兴安岭之 间的地方暂行存放待议。《尼布楚条约》明确规定了中俄两国的东段边界,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
乌苏里江流域的广大地区是中国的领土,俄国将其侵占的一部分领土交还中国;与此同时,俄国通过 条约将中国让予的贝加尔湖以东尼布楚一举纳入它的版图,将乌第河与外兴安岭之间的地方划为待议 地区,并获得重大的通商利益。《尼布楚条约》是双方经过谈判、中国政府作了让步的结果。条约的 订立为中俄两国关系的正常化奠定了基础,使中国东北边疆获得了比较长久的安宁。
1858 年,《中俄瑷珲条约》:割去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 60 多万平方公里土地。黑龙江松花 江左岸,由额尔古纳河至松花江海口,作为俄罗斯国所属之地;黑龙江东岸精奇里江以南原满族人所 居 64 屯任其永久居住,由中国管理;乌苏里江以东至海的土地由中俄共管。
1860 年,《中俄北京条约》:乌苏里江以东归俄国,乌苏里江上源松阿察河、瑚布图河至图们江口 以东的兴凯湖西南濒海包括兴凯湖大部 40 多万平方公里归俄国。
1900 年,强占江东六十四屯;1911 年,《中俄满洲里条约》,割满洲里以北察罕敖拉等地区。
1994 年,《中俄边界西段协定》,中俄 99%边界线达成一致;2005 年 6 月 2 日,《中俄国界东段补 充协定》在双方互换批准书后正式生效,标志着 4300 多公里的中俄边界线走向全部确定,同时也标 志着与前苏联 7600 公里的边界全部划定。
库页岛:库页岛位于黑龙江(阿穆尔江)出海口的东部,东面和北面临鄂霍次克海,西面隔鞑靼 海峡与大陆相望。南隔宗谷海峡与日本相隔。 又作“窟说”(音悦)、“屈设”、“骨嵬”、“苦夷”、 “苦兀”、“库叶”等。
库页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从金朝开始,库页岛即归中国管辖。以后相继归:元朝,明朝, 后金,清朝,1689 年的《中俄尼布楚条约》亦规定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地区, 都是中国的领土。
1840 年鸦片战争后,沙俄利用中国清朝走向衰落。强迫中国签订《中俄瑷珲条约》后,又以调停 中英法第二次鸦片战争有功为借口,强迫中国签订《北京条约》,将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包括 库页岛在内的共 100 多万平方千米的领土割让与俄国。
一眼望三国景点--防川 中朝俄交界的鼎足地带,距珲春市市区 65 公里 ,2002 年 5 月,吉林 省防川风景名胜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名单,蕴藏着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和人 文旅游资源。登高远眺,三国风光尽在咫尺,在这里,您可以体验“鸡鸣闻三国,犬吠惊三疆,花开 香四邻,笑语传三邦”的感受,领略三国交汇的异域风情。
四、东南沿海境土的历史演变和现代国际争端(主要是香港澳门海南岛南海诸岛钓鱼岛与赤尾屿)
【南海】自古以来,我国南海的渔民在南海铺鱼为生,对这里的地形地貌绘有原始的地图。 钓鱼岛列岛由钓鱼岛、黄尾岛、赤尾岛、南小岛、北小岛、大南小岛、大北小岛和飞濑岛等岛屿
组成,总面积约 7 平方公里。钓鱼岛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明朝初,杨载发现钓鱼岛列岛;1582 年,明朝将钓鱼岛归入中国版图,隶属福建。日本明治维新后,推行军国主义的侵略扩张政策,18 79年占领琉球群岛,但当时日本刊物《琉球志》地图中,并没有将钓鱼岛列岛列入日本领土范围。 甲午战争失败后,清政府将钓鱼岛与台湾一起割让给日本。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日本投降后,台 湾归还中国,但琉球归属权未定。1951年,在中国政府和台湾国民党当局均无代表出席的情况下, 美日签订了“旧金山和约”,日本私自将琉球和冲绳交给美国托管,对于这一“和约”,我国政府宣 布不予承认。1970年至1971年,美国又将琉球和钓鱼岛一起交给日本,触发全球华人第一次 保钓运动。中日建交后,双方同意暂时搁置钓鱼岛主权问题。
五、西南边疆的历史演变与现代国际争端 中印边界:(1)西段:拉达克地区,位于喜马拉雅山以北和喀喇昆仑山以南。1842 年西藏地方政
府与克什米尔政府订约出让,清政府未予承认,是为“阿塞克钦”争端。计 3.8 万平方公里。 (2)中 段:争议领土 2100 平方公里,分为 4 处 (3)东段:1913-1914 年西姆拉会议,英国与西藏地方政府以 喜马拉雅山山脊为线的麦克马洪线,向北推进 100 公里,面积 9 万平方公里。1940 年,英军占领传统 边界以北,1951 年,占有了麦线以南的土地,1987 年成立“阿鲁纳恰尔邦”,同时向该地区大量移 民。目前定居在那里的印度人比全西藏的人口总和多两倍,有六百万。
麦克马洪线:清朝末期英国控制印度,为了进一步侵略西藏英国殖民者召开有当时清朝和西藏地 方代表参加的会议 ,在会上英国殖民者背着中国政府和西藏代表签定条约,把西藏大约 9 万多的土地
划归印度,这就是麦克马洪线,中国历届政府都不承认它的合法性.
中印边界长约 2000 公里,从未正式划定,目前双方争议地区约 12.5 万平方公里。
二十世纪 80 年代中印关系正常化后,双方开始讨论边界问题。为保持边境地区的和平与安宁,
两国先后于 1993 年 9 月和 1996 年 11 月签订了《关于在中印边境实际控制线地区保持和平与安宁的 协定》和《关于在中印边境实控线地区军事领域建立信任措施的协定》。
2003 年,两国总理任命特别代表,从两国关系大局的政治角度出发,探讨解决边界问题的框架。 双方特别代表经过 5 轮会晤,就《解决边界问题政治指导原则的协定》达成一致,并在今年 4 月温家 宝总理访印时正式签署。
第四节 历史时期中国疆域变迁的规律性认识 刘宏煊将中国历史疆域的形成划分为五大历史时期。认为从传说中的炎黄战争到西周是中国疆域
准备时期;从春秋战国到东汉王朝末年(约 1000 年)是中国疆域初步形成时期;从三国两晋南北朝到 唐朝末年(为时 700 余年)是中国疆域发展时期;从唐末分裂割据到元明清大统一(为时 900 多年)是中 国历史疆域正式形成时期,从中国人民在鸦片战争中抗击英国侵略至今(已为时 150 多年)是为保卫中 国疆域完整统一而奋斗的时期。
同时,他还就中国边疆的形成、发展总结了“一系列独特的民族的与社会的、经济的与文化的、 历史的与地理的规律”:其一,“中国疆域的形成与发展从来都是以中华民族的不断融合为根本前 提”;其二,“实行维护中央集权的行政区划制度,是中国疆域巩固和发展的基本保证”;其三,正 确的边疆政策是中国疆域得以稳固的重要条件;其四,“中国疆域的稳定与地理环境有关”。这些论 述虽未必全面,但就中国边疆形成、发展和稳固的原因而言确实总结了一些关键。就“规律”而言, 似乎还有斟酌的余地。
中国疆域形成的一些规律性认识 1、今天中国疆域是在漫长而曲折的历史过程形成的,它是历史中国疆域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
历史发展的必然。 2、不同时代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统一疆域的形成,是中国疆域形成的物质基础。
3、中国疆域形成是伴随着中国朝代更替和历代边疆政策的治理形式(中央集权的强化、“因俗而 治”的民族政策、边疆的管理与开发、笼络少数民族上层、利用宗教 )等多种因素而演进的。
4、中国疆域是由中原和边疆构成的,它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果。在其形成过程中,汉 族作出了主要的贡献,而少数民族为统一疆域的形成也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要维护民族团结,民 族平等,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 。
5、历代统治者特别是一些杰出历史人物采取有效措施,顺应历史潮流,巩固了中国的疆域。
6、近代前期中国的落后腐败和列强不断侵略,导致了我国大片领土沦丧。政治稳定和国力强盛 是维护疆域的重要因素。
7、“大一统”观念对中国疆域形成起了重要作用,要增强民族凝聚力,继承中华文化宝贵遗产, 再创中华民族新的辉煌。
原因归结 1、地形因素(高山\沙漠\大海)2、自然形成(历史\经济)3、政治统一(政治制度\杰出人物)
4、民族因素(各族包括少数民族的蒙古和满族等)5、边疆政策(羁縻与怀柔、行政管理与军事 部署、从和亲到联姻、经济开发、民族区域自治)6、思想文化(“大一统”思想)
7、宗教因素 新中国在边界问题上的政策和立场是一贯的,即准确把握维护国家领土主权与稳定周边的关系,
通过平等协商,互谅互让,公平合理地与有关国家解决边界问题。
第五章 中国行政区划的历史变迁 第一节 中国历史时期行政区划变迁概述 一、分封制与郡县制
(一)“九州”、“十二州”、“畿服制 ” 传说中的“九州”、“十二州”“畿服制 ” 九州:“州”的本义是指水中之“高地”或“小岛”根据顾颉刚的解释,所谓的“州”为一般广
大的区域。 “九州”是古代传说中设置的九个州,后代称中国。 “十二州”至于“十二州”的说法,最早出于《尚书•尧典》而未列州名。 畿服制「畿」,是指王都周围的地方。 “九服”《逸周书•职方》更分天下为九服。云:“乃辨
九服之邦国:方千里曰王圻(畿),其外方五百里曰侯服(子叔),又其外方五百里曰甸服(亲贵),又 其外方五百里曰男服(近亲),又其外方五百里曰采服(远亲),又其外方五百里曰卫服(非同性贵族 的臣服之国),又其外方五百里曰蛮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夷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镇服,又其外方 五百里曰藩服”。
西周的分封制 周天子将土地分封给“诸侯”,其封地为“国”,“国”就是诸侯列国的都城。诸侯再将封地分
给卿“大夫”,称“采邑”。大者为都,小者为邑。卿大夫又将土地分给子孙和家臣,其身份为“士”, 封地为“食田”(鄙)。由此而形成了国——邑——鄙三级管理方式。
相关话题/中国历史地理学
西北大学2015中国历史地理学考题
西北大学2015中国历史地理学考题 一、名词解释 沿革地理学 地理环境决定论 新秦中 陈桥驿 统万城 关西和关东 二、简答题 1、简述中国历史时期人口变化特点及其影响。 2、简述毛乌素沙漠的形成原因。 3、简述中国历史上东西对峙的原因。 三、论述题 1、论述中国历史时期气候变迁及其影响。 2、论述安阳成为中国七大古都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网络资源 2015-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