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笔记 词汇章节(2)

本站小编 福瑞考研网/2017-04-22


c)    本族语与外来语:动画片—卡通
d)    语言发展,新词义与原词义
C.    辨析
a)    意义
i.    事物特点不同,范围大小不同,有时是集体与个体:书籍—书
ii.    动作行为特点不同(如轻重义等的不同):努力—竭力;损坏—毁坏
iii.    性状特征不同,适用对象不同:交换—交流,美满-0圆满
b)    功能
i.    词语结合(搭配)不同,与词性、词义有关:侵占—侵犯
ii.    充当句子成分不同,词性同也异:充分—充足;词性异更异:繁荣—繁华
iii.    附属色彩不同:书口:吝啬—小气;感情:行为—行径
D.    作用:
i.    表达精确严密,增强表情达意能力
ii.    语体风格鲜明
iii.    语气适当,风格变化
iv.    连用增强语势,强调
v.    作语素,构成合成词、词语
(5)    反义义场和反义词
A.    意义相反或相对,反义表述的一种(有些孤立无义,语境中有对举意义)
B.    类型
i.    绝对反义词(互补相反):非A即B,非B即A,真—假
ii.    相对反义词(极性相反):处于对立的2极端,中间现象存在,黑—灰—白
注:
i.    2类型特定情况可改变:死—半死不活—活;进—退(不进则退,没有“不动”)
ii.    可能分属两类型:2个人:左—右;3个人:左—中—右
iii.    多义词每义有反义词—一词处几个反义场:开—谢/关/闭
iv.    反义三角:黑、红、白
C.    反义词的不平衡现象
i.    “~不~”格式:厚不厚;“有多~”:有多厚(很少用薄,除非已知很薄)
ii.    “有[数量]”格式:有三尺厚,太薄了,只有三村厚
D.    作用
i.    揭示事物间及同物在不同关系上的对比、矛盾,使深明、特点、深刻
ii.    连用加强语气,强调核心
iii.    构成对偶、映衬句子,简练深刻
iv.    构成合成词和成语(在矛盾中概括出新义)
            同义词、反义词叫 词的横向关系

七、    词义和语境
1.    语境:语言单位出现的环境:上下文语境+情境语境(社会现实语境)
因文定义:词的一种解释需要相当多的上下文语境才不至于随意
2.    语境对词义的影响:使词义单一化、具体化,增加临时义,表现词义的选择性即搭配

第三节    现汉词汇构成、词汇发展、词典
一、    现汉词汇基本构成
1.    基本词汇与一般词汇
(1)    基本词汇:最主要部分,千百年前到现在;和语法一起构成语法基础
A.    内容:
a.    自然现象、事物、人器官
b.    生产生活资料
c.    动作、行为、性状
d.    时令、方位数、数量指代
B.    特点:
a.    稳固性
b.    普遍性(全名常用性)
c.    能产性(构词能力强,构新词基础,虚词除外)
(2)    一般词汇
A.    内容:
a.    古语词
b.    外来词
c.    方言词
d.    行业术语等
B.    特点:
a.    量大,多灵活性
b.    基本词汇与一般词汇渗透依存
c.    来源广
C.    类别
a.    古语词:
i.    历史词语:历史上的现象、事物现在没有了的词
ii.    文言词语:现在事物仍然存在但由别的词替代
b.    方言词:普通话从方言中吸取,愈口语愈多,文学作品加速流通(同名异实,同实异名,方言特有词)
i.    作用:生动形象,丰富表现力
ii.    吸收:普通话同义不吸收地域色彩浓厚的土语;同名异实以北京话涵义为准
c.    术语、行业语:各学科或社会行业的专门词语,有些在运用中产生新义变普通(洗礼)
i.    有值得规范之处
ii.    作用:丰富词汇,利于科文普及
d.    外来语:从外国或本国其他民族起手的词,也称借词(不含纯意译词:汗语素+汉构词规则)
i.    汉时已有外来词:琵琶,骆驼,琉璃,狮,佛等,隔壁,
ii.    吸收外来词方式构造:
音译(菩提,蒙太奇);
译音兼译义(各音节都有义,与原词义相关:基因);
半译音半译义(卡片,啤酒,冰淇淋)其中包含音译后+汉语素;借形(字母式;日本汉字式)
          e.隐语:社会集团、秘密组织内部用的语言

2.    熟语
(1)    成语:相研习用、有书面语色彩的固定短语
A.    来源:
a.    神话寓言:天花乱坠
b.    历史故事:夜郎自大
c.    书面诗文名句:发号指令、学而不厌
d.    口头俗语/古白话作品:正大光明、千夫所指
e.    解放后新词语:自力更生
B.    特征
a.    意义整体性
b.    结构凝固性
c.    风格典雅性
C.    结构
a.    并列:中今中外
b.    偏正:郁郁寡欢
c.    述宾:步人后尘
d.    述补:毁于一旦,逍遥法外
e.    主谓:呆若木鸡,奇文共赏
f.    连谓:画蛇添足
g.    兼语:引狼入室
h.    紧缩:宁死不屈
i.    重叠:卿卿我我
(2)    谚语:民间流传久、简单通读、深刻道理的语句
A.    多有句子结构:行行出状元
B.    区别成语:口语性强;成语比谚语更加定型化
C.    作用:
a.    总结多方面经验,论理说证
b.    生动形象,用于叙述、对话
(3)    歇后语:2个部分组成,有时略去下半句,前谜面,后近似谜底的口头固定短语
A.    比喻:大海捞针—无处寻(字面义);大路上电杆—靠边站(转义)
B.    谐音双关:四两棉花—弹不上(谈不上)
(4)    惯用语:口语中表达习惯含义的短小定型的词语,多3字词。
A.    多述宾:穿小鞋,钻空子,背黑锅(中间可插换:黑锅你来背)
B.    偏正:马后炮,下马威,夹生饭
C.    主谓:天晓得
D.    作用:简明生动、通俗有趣,语体色彩浓,含义单纯
二、    现汉词汇发展变化与规范
1.    发展变化:
(1)    新词产生:
A.    新事物、新认识、词双音化趋势;
B.    按词已有构词材料、方式—多为复合式
C.    增加新词缀
D.    信息发展—简称凝固成词,科学术语进入一般词汇
(2)    旧词消失&变化:
A.    旧事物、现象消失:丫鬟
B.    旧词词义增多:产前
C.    旧词重新出现:太太
2.    词汇规范
(1)    维护既有规范:避免错用和生造词
(2)    规范新吸收成分(方言词、外来词、古语词)
原则:必要性;普遍性;明确性
三、    词典
1.    词典类型
(1)    百科
A.    百科辞典:即百科全书 世界上《永乐大典》综合性;《英国/苏联/中国大百科全书》;《辞海》1936,词9万条,130多学科(语文兼百科)
A.    专科性百科辞典:学科词典、宗教词典、法学词典、人名地名词典等
(2)    语义词典:双语词典(一语解释另一语);单语词典
B.    现代词典:《国语词典》《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出版社1978 5600词—现汉规范化工作发展
《四角号码新词典》商务 1950 10600单字,语词兼百科;《新华词典》
C.    历史、词源词:《汉语大辞典》《词源》商务1915 12800字;《广韵》反切,词汇演变;
D.    方言词典:《汉语方言词汇》
E.    同韵词典:《中华新韵》
F.    熟语词典:
G.    同义词/反义词词典
其他:字典:
    汉字形音义:许慎《说文解字》,明 梅膺祚《字汇》;清《康熙字典》;《汉语大字典》;《新华字典》商务 1953 1万1千字 拼拼+注音字母=正音/字、科学释义

2.    词的释义
(1)    同义近义词:用—词(今释古;普通话式方言;同义词熟语互相解释;分释语素意义)
(2)    反义/相关词的否定式:死板—不生动
(3)    定义式:逻辑学:种=种差+属(类) 如:矿工:开矿的工人
(4)    描写说明形状、动作形态:捋:用手•••
(5)    “形容••••”或“••••的样子”说明描写:茫然:完全不知的样子
(6)    指明比喻义:靠山:比喻可依靠的力量
其他:语文性释义(意义向概括说明)VS百科性释义(各种特点的详说)
3.    词典编排
(1)    条目编码(收入的字、词、词语:条目):部首、笔画、四角、音节
(2)    条目下组成内容编排:一般为注音—义项—书/口或者术语/方言—释义—感情色彩—例子
(3)    义项编排:基本意义—引申\比喻义(词源性的编排:本义—引申义、比喻义)

 


相关话题/现代汉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