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知识考研要点(9)

本站小编 福瑞考研网/2017-04-30


在文化方面,采取移风易俗的汉化措施。具体些说,就是禁胡服,断胡语,改姓氏,定门第,采用汉族的礼乐制度。
2、试论孝文帝改革的前因后果。
北魏中期,出现了比较严重的社会危机。其一,中小地主及自农大量破产,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其二,宗主执力恶性澎涨,朝廷相对虚弱。其三,鲜卑官吏走向腐化。一些有识之士要求改革,稳定政局。孝文帝改革正是在这种背景之下展开的。为了彻底进行改革,还于490年将国都从平城(大同)迁到洛阳。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改革之前,北魏出现了比较严重的社会危机:中小地主及自耕农大量破产,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宗主势力恶性澎涨,朝廷相对虚弱;鲜卑官吏走向腐化。通过这次改革,扭转了社会危机,使北魏强大起来。当时北魏控制的人口达到500万户,3000万口,比西晋时期的人口翻了一翻。国家收入增加,“公私丰瞻”,“府藏盈积”,“国家殷富”。
1、南北朝时期为什么会出现民族大融合?
自西晋以来,五胡六夷入主中原。北朝时期各民族人民在长期交往的过程中互相影响,在客观上形成了民族大融合的形势。而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政策,对北方地区的民族大融合则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民族融合是通过哪些途径实现的?
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融合是通过多种途径实现的。在武力征服与和平相处的过程中,各民族频繁交往,互相学习,互相影响,不断融合。由于当时“五胡六夷”均活动于人口众多,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的汉族地区,因而往往被中原地区先进的文明所改造。民族融合的核心问题是各族之间的文化交流,通婚是民族融合的极端形式,而汉化则是民族融合的基本趋势。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北朝政权基本上都采用了中原地区传统的统治模式,各少数民族成员大体上也接受了汉族先进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不仅如此,他们往往穿汉服,学汉语,用汉姓,与汉族通婚。正因为如此,到南北朝后期,“五胡六夷”被逐渐融入汉族之中,从而失去了他们的特性。当然,在融合的过程中,汉族也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少数民族的营养,丰富了他们的生活。
1、《水经注》是一部什么样的著作?
《水经注》是一详尽记载河流水道的地理著作,《水经注》北魏郦道元撰。《水经注》共计40卷,30余万字。不仅记载一千多条的河流水道,而且还将河道的起源、流程、归宿,沿途河床宽窄、瀑布、急流甚至河流的含沙量、水位、流速、冰期等情况都作了细致的描绘,沿途地区的自然地理、人文、风俗、人物掌故等情况也作了博引;文笔生动,不少短小精练的游记小品,成为后世传诵的名篇,在文学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2、《齐民要术》有什么价值?
《齐民要术》是北魏贾思勰撰写的一部重要的农学著作,共十卷,九十二篇。全书所引用的古籍将近二百种之多。书中内容涉及五谷、瓜果、蔬菜和树木的栽培,以及牲畜、家禽和鱼类的饲养,酒、酱、醋、羹、饼、饭、饴和糖的制作,还有煮胶和造笔墨的方法等。本书总结了6世纪以前中国北部黄淮地区的农业和畜牧业生产经验,提出了农业生产要综合考虑各项生产因素,生产过程中要抓好各个环节的思想,是研究北朝时期物质生产及社会生活的重要史料。
隋王朝统一中国的原因:
绝不是偶然的,而有多方面的原因:
第一,经过数百年的努力,南北方社会经济逐渐恢复、发展,需要统一环境;各族人民也备尝战乱之苦,要求统一。统一成为历史发展的一种趋势。
第二,南北朝以来,各族人民数百年的共同斗争,沉重打击了南北门阀士族,削弱了他们继续进行分裂割据的经济基础。与此同时,各族人民逐渐融合,民族矛盾趋于消失。从而具备了国家统一的条件。
第三,当时的南方经济不如北方,北朝经济、军事优于南朝。隋朝建立后,统治者又采取了一系列强化中央集权、发展社会经济的措施,使隋朝的政治、军事和经济力量远远超过了南方的陈朝。这就注定了北方战胜南方的趋势。
第四,隋文帝和他的大臣高颎、崔仲方不断研究伐陈战略,不失时机地向陈发动进攻。陈不堪一击。这就是隋统一中国的原因,其中最后一条是最重要的。

1、隋朝前期采以了哪些发展经济的措施?
隋前期为了发展经济,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①颁布均田令,均田制是在不触动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前提下进行的,同时又受到一些贵族大官僚的阻挠和破坏,所以均田制不可能彻底实行,农民少田缺地的情况必然存在,但农民多少得到一点土地,地主的土地兼并多少受到一些限制,这就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扩大耕地面积,同时也增加了政府的赋税收入。
②改定赋役:隋朝的赋役制度沿袭了北朝而又有所改革,它与隋的均田制相适应,隋的轻徭薄赋政策,使农民的负担减轻了,农民从事生产的时间更多了,从而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繁荣。
③大索貌阅和输籍定样,既有利于国家的赋税收入,又打击了豪强士族的势力,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
④整顿货币和度量衡,钱币和度量衡的统一,有利于商品交换,为隋朝工商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以上措施,有力地促进了隋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2、隋朝经济的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
农业方面:①人口增加。统一时的三千万口到606年增至四千六百余万口。②垦田面积扩大。589年一千九百四十万余顷,大业中五千五百八十万顷。②国家粮仓丰实。府藏及洛口、回洛、黎阳、永丰诸仓皆满。
手工业方面:①纺织业。定州、相州、蜀郡所产之绫相当精美。②瓷器业。白瓷质坚色莹,青瓷广泛生产。③造船业。能造五丈大战船,龙舟技术高超。
商业方面:长安都会、利人,洛阳丰都、大同、通运诸市规模宏大,商业繁华,在当时世界上是罕见。外贸有海陆二路,西北陆上贸易尤为发达。
1、隋朝是怎样修建大运河的?大运河的修建有什么意义?
大运河是沟通南北的重要水道,一千多年以来为沟通南北起到了至为关键的作用,在我国交通运输史上占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隋代的大运河始凿于大业元年(605),炀帝发河南、淮北诸郡民前后百万,开通济渠,引洛水、谷水入黄河,沟通了淮河和黄河,使得南北水路运输路程大大缩短,是大运河最重要的一段。
同年,炀帝发淮南民十余万开邗沟,长三百余里,宽40步。邗沟始凿于吴王夫差时期,隋代在原有基础上加宽加深,沟通了淮河与长江。
大业四年(608),发河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永济渠,引沁水至黄河,到今天津附近,我国古代漕运主要经由这条水道。在开凿时,因工程浩大,丁男不够,开始征发妇女服役。后人称这条河为“北运河”。
大业六年(610),炀帝敕穿江南河,八百余里,宽十余丈,自京口(今江苏镇江)到余杭(今浙江杭州)。江南河也是在原有河道的基础上加深加宽,连接了长江和钱塘江。
隋代的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起涿郡(北京),南到余杭(杭州),全长五千多华里,分为永济渠、通济渠、山阳渎(邗沟)、江南河四段。它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是世界上最雄伟的工程之一。大运河的开凿,在当时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但运河修成以后,成了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加强了南北联系,对国家的统一和经济文化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至今仍在为人民造福。
2、隋炀帝是个什么样的历史人物?
隋炀帝杨广是一个有很大争议的历史人物,他固然凶暴荒淫,但也并非一无是处,在隋建立过程中以及在他的统治时期也曾做过一些推动历史发展的事情。现分述如下:
在隋统一的过程中,杨广率军灭了陈,对中国的统一作了巨大贡献。此外,隋炀帝开凿了举世闻名的大运河。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联系,成为南北交通大动脉,对加强我国南北统一,促进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起着重大作用;隋炀帝抗击了突厥,经营西域,同时派人打垮了吐谷浑,重通丝绸之路,维护了辽阔的疆域;隋炀帝废除了过时的周礼六官制度,实行三省六部制,这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它将相权一分为三,把决策与执行机构分开,对于防止权臣篡位,稳定政局,维护统一,起到了积极作用;隋炀帝始建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度的开始,科举制度的创立,是中古史上选举制度的重大改革,它的创立有利于选拔统治人才,提高行政效率,适应了大一统帝国的政治需要;隋炀帝还兴办学校,广索史籍,促进了教育和文化的发展。隋炀帝在位所采取的上述措施,无疑是进步的,它有利地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对唐初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有着重要影响,对后世也有着深刻影响,其历史功绩是巨大的。 
但是隋炀帝又是一位有名的暴君,他刚愎自用,不恤下情,推行的一系列暴政,使得社会矛盾迅速发展和激化。其暴政表现在:大修离宫,游幸江都,三征高丽,屠杀人民。隋炀帝对百姓劳役不息,征调不止,人民死伤无数;他还频繁对外发动战争,三征高丽,造成农村劳动力严重缺失,农业生产遭到重大破坏,隋朝的统治危机四伏,一场全国性的农民起义风暴即将来临。
1、隋末农民起义军主要由哪些部分构成?
隋末农民起义在山东爆发后,各地农民纷纷响应,后来逐渐形成三支规模较大的武装力量,即瓦岗军、河北义军和江淮义军。   
瓦岗军活动于河南一带。领导人主要有翟让、李密等。616年,破金堤关;斩张须陀于大海寺。617年破兴洛仓以济贫,重创刘长恭,发布讨炀帝檄文,围攻洛阳,声威大震。但李密杀翟让,使义军内部分化。618年,童山之战,大败宇文化及。但义军损失惨重,又遭王世充突袭,李密降唐,义军失败。
河北义军主要由窦建德领导。616年斩隋涿郡通守郭绚。617年建立政权,大败隋涿郡留守薛世雄于河间七里井。618年迁都洺州,改良政治、发展生产。619年,击杀宇文化及于魏县。621年虎年之战失利,建德被杀,“洺州降唐”。
江淮义军主要由杜伏威、辅公祏率领。617年大败隋将稜;620年克丹阳(南京),尽有江淮之地。不久,杜伏威降唐。623年,辅公祏起兵,次年被唐朝镇压。
2、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隋朝的灭亡不是因为不可抗拒的经济规律,而主要是人为因素的影响。具体些说,是由于隋炀帝的暴政,引起了隋末农民战争。隋末农民战争消灭了隋军主力,推翻了隋炀帝的统治。李渊趁机起兵太原,攻克长安,在隋炀帝死后建立唐朝,从而直接导致了隋朝1、唐朝是怎样建立的?
唐朝是李渊父子趁隋末农民战争之机建立的。617年5月,太原留守李渊、李世民父子在晋阳令刘文静、晋阳宫副监裴寂等人的支持下,以“通突厥”的罪名杀掉王威、高君雅,于晋阳城(山西太原市)起兵反隋,史称晋阳起兵。6月,李渊与其子建成、世民率兵三万起于晋阳,取霍邑,威胁河东,向关中进发。由于关中防务空虚(隋军被农民起义军牵制于河北,中原地区),沿途进展较为顺利。李渊又做了一些收买人心的工作,分化了关中的农民军,得到了地主阶级的支持,使队伍发展到20万人。10月,李渊到达长安附近,隋将阴世师、滑仪等挟代王侑顽抗,拒不投降。11月,李渊攻占长安。立隋代王侑为傀儡皇帝,自为大丞相,进封唐王,掌握实权。618年3月,隋炀帝死。李渊废侑自立,国号唐,仍都长安。
2、李渊在建唐的过程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隋末农民起义爆发后,李渊看到天下大乱,便产生了改朝换代的打算。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春天,砺兵秣马,倾财养客。同年五月,在太原举行升旗仪式,召开誓师大会,宣布正式起兵,随即率3万人马离开晋阳(即太原),杀宋老生,攻克霍邑,下绛郡,渡黄河,直扑关中。渡过黄河后,调兵遣将,在长安城下会师。十一月,攻入隋都长安。
在攻克长安以后,李渊废除隋炀帝的一切苛令,以代王杨侑为傀儡皇帝,自为“假黄钺、使持节、大都内外诸军事、尚书令、大丞相,晋封唐王”,“总录万机”,掌握实权,即避免了以下犯上、弑君篡位的恶名,进一步赢得了人心。在“尊隋”的幌子下,精心地进行了代隋的准备。大业十四年(公元618年)三月,隋炀帝被杀,李渊心中暗喜,但表面上仍把自己打扮成隋王朝的忠臣,涕泗交流,悲痛万分。代王杨侑迫于李渊的威望和声势,不得不晋封李渊为相国,并表示愿意把皇帝之位让给李渊。看到改朝换代的时机已经成熟,李渊便在谦让一番之后接受了代王杨侑和裴寂等200余名官吏的“请求”,名正言顺地即皇位于太极殿,改元武德,从而建立了唐朝。

相关话题/中国古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