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师范大学体育学院运动训练复习材料(2)

本站小编 福瑞考研网/2017-05-11


四.系统训练原则的含义,科学基础及训练学要点?
答:1、含义:指持续地,循序渐进的组织训练过程的训练原则。
2、科学基础:
(1)人体生物适应的长期性,同时又包括先天,后天因素的影响,因此人体机能的适应性改造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改造,都不是在短时期内能够完成的这就需要一个长期过程。
(2)人体生物适应的阶段性。人体在训练负荷下的生物适应过程不仅是长期的,同时也是有阶段的。机体对一次适宜训练负荷的反应分为工作、疲劳、恢复、超量恢复和训练效应消失等几个阶段。
(3)训练效应的不稳定性。运动员在负荷作手之下所提高的竞技能力,无论在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还是心理智能的变化都具有不稳定的特点。当训练的系统性和连续性遭到破坏时,以获得的训练效应也会消退以至完全消失。因此要想获得理想的训练效应有效地发展运动员的体能,技能等竞技能力就必须保持训练过程的连续性、系统性、不间断性。
3、训练要点:保持训练的系统性
(1)健全多级训练体制。根据运动员在不同年龄阶段的训练大纲,基本任务及竞赛制度建立不同的训练体制,目前我包括三个层次即小学课外训练,业余体校和竞技运动学校的训练以及优秀运动队的训练。
(2)建立和强化正确的训练动机。运动员只有具有强烈的训练动机,才能积极主动地坚持多年系统训练,从而攀登运动竞技水平的高峰。
(3)科学地制定训练计划。它是保证训练的边疆性,取得理想训练效果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
(4)提供有力的社会保证。运动员的学习、职业、经济收入、婚姻、家庭等各方面的善都对他的训练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这些问题的妥善解决,必然会给训练活动以有力的支持。
(二)按阶段性特点组织训练过程。
运动训练过程的组织实施,必须遵循其阶段性特点,有步骤有计划的进行。而这一步骤是按固有的程序排列的,如全程多年训练依次分为基础训练阶段,专项提高阶段,最佳竞技阶段及竞技保持阶段。
四.周期安排原则的含义,科学基础及训练学要点
答:1、含义:是指周期性地组织运动训练过程的训练原则。
2、科学基础:
(1)物质运动周期性的普遍规律。事物的运动和发展都是周而复始呈周期性的。每个新的运动周期,都不应是上一个运动周期简单的重复,而应在原有的基础上螺旋式地提高到新的水平。
(2)人体竞技能力变化的周期性特征。人体竞技能力的提高,明显出周期性的特点每一次适宜的负荷都会引起机体的适应性变化,多次适宜负荷的刺激就会引起机体多次的适应性变化。
(3)适宜比赛条件出现的周期性特征。运动员的运动成绩在适宜比赛条件下会发挥的更好,这一比赛条件包括场地、器材、对手、裁判、气候等条件,其中气候条件具有鲜明的周期性特点。
3、训练学要点:
(1)掌握各种周期的举例结构。根据一个训练周期的包含的时间跨度不同,可以把其区分为多年训练周期、年度训练周期、大训练周期、中训练周期、小训练周期及日训练周期N种。对教练员来说接触最多的是年和周训练周期。
(2)选择适宜的周期类型。通常根据训练的任务及内容不同,可把周的训练分为基本训练周,赛前训练周、比赛周及恢复周四种类型。要根据眼下的训练任务合适的进行选择。
(3)处理好决定训练周期时间的固定因素与变异因素的关系。周期安排原则的依据是人体竞技能力变化和适宜比赛条件出现的周期性特征,其中后者是决定训练周期时间的固定因素,而前者则是变异因素。
(4)注意周期之间的衔接。整个训练过程是一个不同时间跨度的连续发展的过程。把一个完整的训练过程划分成若干小周期后人们往往会忽视各周期之间的衔接,造成训练效应下降,因此在训练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周期之间的衔接。
五.适宜负荷原则的含义,科学基础及训练学要点?
答:1、适宜负荷原则是指根据运动员的现实可能和人体机能的训练适应规律,以及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需要,在训练中给予相应量度的负荷,以取得理想训练效果的训原。
2、科学基础:
(1)适宜训练负荷下机体的生物适应现象。在负荷保持在一定范围的条件下,机体的应激以及随之产生的一毓变化,都会保持在一个适度的范围内,这时负荷的量度越大,对机体的刺激越深,所引起的应激也越强烈,机体产生的相应变化也就越明显。
(2)过度负荷下机体的劣变现象。机体的生物适应现象只发生在适宜负荷的条件下,而当负荷超过了一定的范围,超出了运动员最大承受能力时,运动员的机体便会产生劣变现象。
3、训练学要点:
(1)正确理解负荷的构成。运动训练过程中的任何一个负荷都包含着负荷的量与强度这样两个方面。前者反映着负荷对机体刺激的量的大小,后者反映着负荷对机体刺激的深度。
(2)渐进式地啬负荷的量度。在运动训练过程中,随着运动员生物年龄的增长和竞技能力与运动成绩的提高,需要淅进式的啬负荷,有四种基本形式即:直线式、阶梯式、波浪式和跳跃式。
(3)科学地探求负荷量度的临界值。运动员负荷量度临界值的大小随其发育程度竞技水平较为稳定的状态的变化而变化,固此对它的测定和评价必须有充分的科学依据,应用科学诊断方法力求准确地掌握负荷量度的临界值,避免过度训练的出现。
(4)建立科学的诊断系统。必须建立科学的诊断系统,选取可靠的指标,在恰当的时间用科学的方法客观地进行准确的诊断。
(5)正确处理负荷与恢复的关系。训练离不开负荷,没有负荷就不成其为训练,训练也离不开恢复,没有恢复,负荷只能导致运动员机体能量物质的消耗,导致运动员机能下降。
五.区别对待原则的含义,科学基础及训练学要点?
答:1、区别对待原则指对于不同专项,不同的运动员或不同的训练状态,不同的训练任务及不同的训练条件,都应有区别地组织安排各自相应的训练过程,选择相应的训练内容给予相应的训练负荷的训练原则。
2、区别对待原则的科学基础:
(1)运动专项竞技需要的多样性。不同专项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受着不同因素的影响,短跑运动员的竞技能力的主导因素是速度素质,中长跑则是耐力,固此在选择内容和手段时,就必须注意到不同项目竞技的不同需要,有计划地实施区别对待。
(2)运动员个人特点的多样性。运动员的个人特点包括性别、日历年龄、生物年龄、训练年龄、竞技水平、生理和心理特点。身体状况、训赛情绪等,这些方面对训练的安排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3)运动训练特点的多变性。不同项目、不同运动员、以及在不同状态下所表现出来的特点,包括决定竞技能力的各个因素,教练员的业务水平,对训练的战略部署和战术安排,以及气候、场地、器材等外界环境,丰富多彩,名有不同,无时不在变化之中。
3、训练学要点:
(1)贯彻区别对待原则所需注意的因素。由于运动训练过程本身具有多样性和多变性特点,在贯彻这一原则时需要考虑多种因素,主要表现在运动专项,训练对象和训练条件这三方面。
(2)正确处理训练中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在一个队的训练中要找出所有队员的一些共同特点,双要找出每个人的不同特点,特别是在一些集体性的项目中要正确处理好不同个性特点的发挥。
(3)教练员要及时准确地掌握运动员的具体情况。教练员可围绕竞技能力的几个决定因素来了解具体情况,在形态方面可测定身高、体重等指标、在素质方面需了解速度、力量、耐力等数据,在机能方面应掌握脉搏、血压、发育水中及各器官系统的机能等基本情况。
四、    直观教练原则:
答:1、含义:指在运动训练中运用多种直观手段,通过运动员的视觉器官激发活跃的形象思维,建立正确的动作表象,培养运动员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运动员竞技水平的训练原则。
2、科学基础:(1)认识过程普遍规律。(2)动作技能形成原理。
3、训练学要点:(1)教练员应高度重视直观教练原则的运用。(2)注意应用科学的新成果。
(3)注意直观教练与积极思维的有机结合。
五、    适时恢复原则:
答:1、含义:是指及时消除运动员在训练中所产生的疲劳,并通过生物适应过程产生超量恢复,提高机体能力的训练原则。
2、科学基础:
(1)人体机能能力和能量储备超量恢复机制。
(2)调整时机的把握对训练效果的重要影响。
3、训练学要点:
(1)准确判断疲劳程度。可通过自我感觉,外部观察、生理测试和心理测试等方法。
(2)积极采取加速机体恢复的适宜措施。由以下几种手段:训练学恢复手段;医学生物学恢复手段;营养学恢复手段;心理学恢复手段。
六、    高原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及其应对措施?
答:1、优秀运动员的多年训练过程常常在专项提高阶段的训练中达到较高水平之后,会出现竞技水平停滞不前,甚至略有下降的现象,运动训练学将其命名为高原现象。
2、导致高原现象的主要原因:
(1)随着运动员进入青年期,各生理系统发育日臻完善,遗传效应减慢或停滞这是不依人们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自然规律。
(2)由于多年由同一教练按同一思路训练,对所采用的习惯性训练方法和手段高度适应,难以引起积极的适应性反应,训练效应自然减弱。
(3)训练不当及环境的不良影响。
(4)运动员由于训练以及经济、人际关系、自我发展等各方面的原因导致主观努力下降。
3、针对以上原因采取措施如下:
(1)注意随着运动员专项竞技水平的不断提高,不断加大训练负荷。
(2)根据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特征的动态变化,随时调节训练负荷的内容以及训练的方法与手段。
(3)对处于青春发育高峰期而出现内分泌紊乱,协调性下降,体重增加的青少年选手,特别是女运动员,应及时调整其阶段性训练目标,及时改变负荷的要求与安排。
(4)对于已出现明显的过度训练及严重运动伤病的选手,应采取果断措施,保证其健康状况的充分恢复。
(5)对因受外界不良环境的消极影响,或放松自我要求而主观努力下降的运动员,应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激发他们强烈的训练动机和成功期望。
十一、简述周训练计划的基本类型?
答:根据训练的任务及内容的不同,把周的训练分为基本训练周,赛前训练周,比赛周及恢复周四种。
1.基本训练周。主要任务是通过特定的程序和反复练习使运动员掌握和熟练专项技战术,以及通过负荷的改变引起新的生物适应现象,提高运动员的多种竞技能力。
2.赛前训练周主要任务使运动员的机体适应比赛的要求和条件,把各种竞技能力集中到专项竞技中去。
3.比赛周:为运动员在各方面培养理想的竞技状态作直接的准备和最后的调整,并参加比赛,力求实现预期的目标。
4.恢复周:主要任务消除运动员生理和心理上的疲劳促进超量恢复的出现,激发强烈的训练动机,准备投入新的训练。
十二、举例说明运动员竞技能力非衡结构特征及补偿效应?
答:1、每名运动员在参照优秀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模型,确定自己的训练目标并安排自己的训练计划时,应考虑个人特点,注意保持和发扬个人的优势能力。刘大庆、田麦久的研究表明每一名运动员个体竞技能力的各个构成要素的发展大都呈不均衡状态,这种非衡状是普遍存在的。
2、但运动员竞技能力构成因素中某种素质或能力的缺陷,可由其他高度发展的素质或能力在一定范围内予以弥补和代偿,使其总体竞技能力保持在特定的水平,这种现象称为运动员竞技能力非衡结构的补偿效应。
3、大多数运动员都有具备这一特征。例如1986年世界体操冠军许志强在双杠项目上获冠。他的优点是动作之间衔接较好,又有较强的协调性、柔韧性、正是这一优点补偿他的力量较差这一缺陷,使他的总体竞技能力保持在当时世界最高水平。从而证明这一理论。
十三、比赛的分类及安排。
答:按主要目的可将比赛分为竞技性比赛、训练性比赛、检查性比赛和适应性比赛四种
1、    竞技性比赛主要任务是:创造理想的成绩,实现训练目标。安排此项比赛活动一般全年以2—4次为宜。在一个训练大周期内,安排主要比赛最多两次。
2、    训练性比赛主要任务;在比赛条件下,培养和发展运动员专项所需要的某种能力或综合能力,安排此项比赛多用于准备时期后期及比赛时期前期。

相关话题/运动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