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作品选》阅读指导(文学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辅仁网/2017-12-30

《外国文学作品选》阅读指导
 
第一部分
第一篇 伊利亚特
荷马,古希腊行吟盲诗人。生平和生卒年月不可考。相传《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即是他根据民间流传的短歌综合编写而成。据此,他生活的年代,当在公元前10~前9、8世纪之间。
“荷马问题”大都围绕荷马是否存在以及史诗是否荷马一人所作。大部分人倾向美国学者帕里提出的“折衷说”,即史诗不是出自一个诗人的创造,而是经很多代民间歌手不断积累选择、口头相传而约定俗成的。
史诗《伊利亚特》的主要情节源于古代特洛伊战争的传说。约在公元前13世纪到前12世纪,希腊半岛部落的联军曾远征小亚细亚的特洛伊城,历时十年,最后攻陷了这座城堡。在神话传说中,“不和的金苹果”是这场战争的起源。史诗以希腊英雄阿喀琉斯的愤怒拉开了序幕。希腊联军主将阿喀琉斯因喜爱的一个女俘被统帅阿伽门农夺走,愤而退出战斗,特洛伊人乘机大破希腊联军。在危急关头,阿喀琉斯的好友帕特洛克罗斯穿上阿喀琉斯的盔甲上阵,被特洛亚大将赫克托耳杀死。阿喀琉斯悔恨不已,重上战场,杀死赫克托耳。特洛亚老国王夜入阿喀琉斯大帐要回儿子尸体。史诗在赫克托耳的葬礼中结束。
《伊利亚特》分为24卷,共有15000多行,向我们展示了古代希腊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习俗等各种历史图景,堪称一部古代希腊人生活的百科全书。
该书被称为“英雄史诗”,是一部宏伟的英雄主义赞歌。英雄们都将战争当作展现其英雄品格、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其中最为突出的,一是对故土的热爱,对自己部族的责任感,二是作为一个勇士的崇高的荣誉感。
尤其一提的是阿喀琉斯,他具有英雄所应有的全部素质:外貌英俊,孔武有力,英勇善战,有为朋友和部落忘我战斗的精神。作者在表现阿喀琉斯的英雄主义精神与个人荣誉感的同时,并没有将他脸谱化,而是展现了他性格的多面性和丰富性。
《伊利亚特》还体现出热爱生活、肯定人的力量的积极乐观思想。在《伊利亚特》中,人并不是一种消极的因素,也不是命运的玩物,而是一种积极的、主动的力量,相信命运但不屈服命运。
《伊利亚特》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首先,史诗作者表现出了高超的叙事技巧。全诗并不是对特洛伊10年战争的完整记述,而只是以阿喀琉斯的愤怒为主题,集中描写了战争最后一年的51天里发生的事情。《伊利亚特》还保留了民间说唱文学创作特有的质朴有力的风格,史诗采用六音步诗行,这种诗行灵活多变,没有尾韵,但节奏感很强,便于吟诵。
《伊利亚特》在人物塑造上也取得了极高的成就。同是写英雄,不雷同重复,而是各有个性。比如阿加门农的傲慢与刚愎自用,阿喀琉斯的任性与善战,奥德赛的足智多谋,赫克托尔的责任感与诲人不倦,埃阿斯的直率等。
贴切生动的比喻也是史诗的一个鲜明的艺术特色,构成了有名的“荷马式的比喻”,史诗中的比喻均选自人们所熟知的日常生活和各种自然现象,不仅增强了描述的形象性,也有利于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
史诗还在神、英雄等人物或某一事物的名字前面反复地运用修饰性的词语,如“白臂女神”是赫拉,“眼睛闪着异彩”的女神用以指称雅典娜。
《伊利亚特》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是马克思所说的世界文学史上的“一种规范和高不可及的范本”,史诗首先对古希腊悲剧有巨大的影响,而后世的不少著名诗人和作家都视其为创作上的典范。
第二篇 俄狄浦斯王
作者索福克勒斯生于雅典郊外的科罗诺斯,家境富有,受到过良好的教育。前468年他获得了第一个戏剧奖项,据说是击败了埃斯库罗斯而赢得的。他在政治方面担任了比较重要的职务,经历了雅典城邦成为帝国的整个过程,见证了雅典的兴盛。
索福克勒斯对古希腊悲剧有着很大的贡献:他为了更充分地表现剧中人物的冲突,首先引进了第三个演员;他将合唱队的重要性大大减低,戏剧对话和动作的重要性大大增强,使对话成了戏剧中第一位的东西;他还把许多可怕的剧景引介到剧场。索福克勒斯一共写过120多部剧本,现存完整的剧本7部,都是悲剧作品。最著名的剧本是“俄狄浦斯三部曲”即《俄狄浦斯王》、《俄狄浦斯在科洛诺斯》和《安提戈涅》。其中《俄狄浦斯王》可谓悲剧的典范之作。
《俄狄浦斯王》的故事发生在古希腊的忒拜城。忒拜王拉伊奥斯和王后伊奥卡斯特生有一子,为躲避神咒,国王命人将其遗弃。但因牧人的好心,孩子最后被科任托斯国国王收养。俄狄浦斯长大后得知了杀父娶母的神谕,急忙逃离了科任托斯国。在一个三岔路口,他失手杀死了忒拜王拉伊奥斯。后来,他凭借智慧解答出狮身人面怪兽斯芬克斯的谜语,除掉了女妖。于是被拥为忒拜国的新国王,并娶了王后伊奥卡斯特。戏开场时,忒拜城正在遭受瘟疫,为了解除瘟疫,俄狄浦斯派人去请求神示,结果得知自己就是杀害老国王的凶手。经过一系列的对证,他发现了不幸的真相,他真的按神谕所说杀父娶母。最后,伊奥卡斯特自杀;俄狄浦斯刺瞎了自己的眼睛,自我放逐。
经过索福克勒斯的艺术加工,俄狄浦斯的故事成为一出典型的命运悲剧。在《俄狄浦斯王》中,命运是一股巨大力量,总是把人的各种努力化解得干干净净,使事件向与人意愿相反的方向发展。因为祖先的罪孽,俄狄浦斯还未出生就被预言了将杀父娶母的命运。父母和他本人都在最大限度地与命运抗争,却在无意识中实现了神谕的全部内容。有不少学者也试图将这出悲剧看成性格悲剧,认为俄狄浦斯的悲剧人生是其急躁的性格使然。但鉴于当时民众对俄狄浦斯杀父娶母故事的耳熟能详以及剧中预言的庞大力量,毋宁说是性格充任命运的“助手”,帮助实现了命定的结果。
索福克勒斯对俄狄浦斯的性格刻画十分出色。他正直、勇敢,性格急躁;他有过人的聪明才智,破解了斯芬克斯的谜语,解除了忒拜城遭遇的不幸;他有强烈的责任感,躲避神谕,在相当大程度上是为了成全对父母的爱,而在知道真相后又毅然选择的自我放逐的残酷惩罚;他在实践理性的向度上永远值得敬重,面对残酷的命运,他并没有变得消极,而是自由积极地进行抗争。
《俄狄浦斯王》在创作的形式方面也取得了成功。其最大的艺术特色就在于布局严密,结构紧凑,情节紧张。首先,它采用了倒叙的手法,集中描写最后的时刻,选取其中矛盾冲突最剧烈的情节,将悬念留至最后。其次,在情节方面设置了最好的发现与突转。来自科任托斯的报信者本想通过告诉俄狄浦斯的真实身世,打消他对可怕预言的恐惧,却不料引起了相反的效果,使置身于顺境里的俄狄浦斯逐渐认识到了可怕预言的应验。此外,该剧的语言运用也非常出色,很多表述已经成为了传世名句。
《俄狄浦斯王》素为后世所推崇,它启迪了后代的文学艺术创作和哲学文化思想。
 
第三篇 神曲
但丁(1265-1321)是中世纪最负盛名的诗人,人文主义的先驱,其创作反应了从中世纪向资本主义时代的过渡。出身于意大利佛罗伦萨市一个小贵族家庭,成年后积极参与城邦政治生活,在他的作品中留下了这段经历的深刻烙印。
但丁早年代表作为诗文集《新生》,作品用散文将31篇十四行诗连缀而成,是当时流行于佛罗伦萨等地的一种新诗歌风格,但丁称之为“温柔的新体”,该流派以歌颂女性与爱情为主题,诗风柔和清新,情感充沛浓郁。《新生》主要讲述他对贵族女子贝亚特里齐超尘脱俗的恋慕之情。
此外,他还著有学术性论著《飨宴》、《论俗语》和《帝制论》等。多批判封建等级观念,提倡俗语,倡导政教分离,提出了一系列具有人文主义色彩的新观念。
《神曲》历时十余年完成,采用中世纪流行的梦幻文学的形式,描写了诗人幻游地狱、炼狱、天堂三界的故事。诗人在人生中途,于一黑暗森林迷路,正想往秀美山峰攀爬时,三只野兽豹、狮、狼挡住去路。在危急关头,古罗马诗人维吉尔出现,他受贝亚特里齐之托救援但丁从另一条路走向光明。维吉尔引导但丁游历了地狱和炼狱,最后由贝亚特里齐引导,游历了天堂。
地狱形似一个上宽下窄的漏斗,共9层。第一层是侯判所,居住着信奉异教的古圣先贤。其余8层罪人由于生前罪孽(好淫、贪吃、贪婪、愤怒、信邪教、暴力、欺诈、背叛),接受不同严酷刑罚。炼狱共7级,加上净界山和地上乐园,共9层。生前有罪,但程度较轻,已经忏悔的灵魂,在这层洗练修过。天堂一共九重天,是幸福灵魂的归宿。
神曲原名《喜剧》,黑格尔称之为基督教中世纪的史诗。
全书分地狱、炼狱、天堂三部,每部33篇,加上一篇序诗,共100篇,每部4700余行。全诗采用三韵句写成,每段三行,每行由11个音节构成,全诗连锁押韵(aba,bcb,cdc……),三部的最后一行都以群星(stelle)结尾,彼此呼应。诗中三界结构匀称,特色分明。这种精确的建构的依据是中世纪的神秘数字概念。但丁对三界的想象力和巧妙设计既根植于中世纪特定的文化,超越了此前整个中世纪。如根据罪的分类设定构筑地狱,根据托勒密天文系统设置的九重天。
《神曲》同时表达了时代精神和个人爱憎,他的品评主要基于基督教伦理,同时秉持公义的原则,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精神,与他的现实关怀紧紧相连。如对企图主宰基督教世界的教会,对垄断中世纪的全部文化的宗教神学,给予严厉揭露和批判。热情歌颂现世生活的意义和人类的真诚情感。
《神曲》的总体艺术手法是中世纪文学中最具代表性的象征和寓意。如维吉尔代表哲学和理性,贝亚特里齐代表信仰和神学,整个游历的经过象征人借助理性和信仰在上帝那里找到人生的终极价值。同时,作品新奇的比喻使象征和隐喻免于过度抽象和深奥。
但丁长于描写人生中的种种境遇,他原创的一些经典场景,对此后的欧洲诗人产生了永久的影响。《神曲》中的人物形象长廊历来为人所称道,性格各异、情感充沛的人物体现了《神曲》中的人文主义新气息。
在《神曲》中,崇尚精神世界的传统基督教观念与肯定世俗世界、追求个人价值的愿望构成了巨大的张力,正是这种张力,充分地表达了但丁所处时代与地域的特质。恩格斯据此称但丁为“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
 
第四篇 哈姆莱特
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戏剧家与诗人。他的创作可分为三个阶段。
早期(1590~1599)的创作主要是历史剧、喜剧和诗歌,著有《亨利四世》等历史剧9部,《仲夏夜之梦》等喜剧10部和《罗密欧与朱丽叶》等悲剧3部,作品基调浪漫明朗。诗歌与喜剧主要表现友谊与爱情的主题,充满反封建、反禁欲主义色彩;历史剧表现出人文主义政治历史观点。
中期(1601-1607),一般称为悲剧时期,共写悲剧7部,《一报还一报》等喜剧4部,尤以《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四大悲剧”最为著名。此期主要表现人文主义理想与黑暗现实之间的尖锐冲突。
后期(1608-1612),可成为传奇剧时期,共写出《暴风雨》等传奇剧4部和《亨利八世》历史剧1部。此期以宽恕与和解为主题,更加倚重田园牧歌场景,气氛轻灵空幻,诗意浓郁。
《哈姆雷特》(1601)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写的是丹麦王子为父复仇的故事,取材于公元1200年的丹麦史。该剧共五幕,哈姆雷特的叔父克劳狄斯毒死老国王,犯下弑王兄娶嫂的罪行。哈姆雷特此时在德国接受人文主义教育,闻讯后赶回国内,在父亲鬼魂的显灵下怀疑叔父,并通过戏中戏《贡扎古之死》证实了叔父是杀父凶手,决定装疯来复仇。克劳狄斯对哈姆雷特始终担忧,采取各种方法对付他。先后利用哈姆雷特的情人奥菲利亚、同学挚友去试探他,并欲借英王之手除掉哈姆雷特。最后利用哈姆雷特误杀老臣波洛涅斯的事件挑拨其子雷欧提斯与哈姆雷特比剑。此后奥菲利亚溺水而死,而比剑双方均中毒剑身亡,王后误饮毒酒死去,哈姆雷特临死前用毒剑刺死奸王,为父复仇。
《哈姆莱特》反映了16、17世纪之交动荡不安的英国社会现实,最成功之处是塑造了哈姆雷特这个人物形象,他是人文主义者的典型,对待人生、世界、友谊、爱情等问题都有一套不同于教会与封建阶级的看法。哈姆雷特在复仇时的延宕是哈姆雷特研究最有争议的问题。在戏中,哈姆雷特有很多机会可以杀死克劳迪斯,但他却不能果断行动,在内心的犹豫中一再错过复仇机会。


相关话题/外国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