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 名词解释 考研资料(3)

本站小编 辅仁网/2017-12-30



7、灵感:创造性思维过程中认识发生飞跃的心理现象,它是作家在内心长期积累、比较、分析材料并艰苦地思索之后,突然在无意之间获得的对所思主题(意念或形象)的一种顿悟。其突出特征是非预期性、亢奋性和创造性。

8、直觉:作家凭借过去的知识积累,过去的经验,已有的、炉火纯青的判断能力和推理能力,并与目前所专注的思想趋向、情绪趋向等相结合,对某种事物(或现象)做出的突破性顿悟。

9、艺术思维:借助于再现想象尤其是创造性想象所从事的思维。它具有整体性、情感性和创造性特征。

10、意识:在文学创作中,意识是指作家以清晰的理智有意地调动、分析和综合材料,使之成为有机的能表达一定意义的整体作品的心理能力。

11、无意识:指潜伏于作家意识之下的、有活力的,但却因受到某种压抑而未进入意识的一些观念和心理能力。

12、综合:围绕某种中心意念,以心智的功能加工、改造许多旧材料,使之糅合成一个能够体现自己意图的完整的有机的艺术形象的构思过程。

13、简化:指作家故意少说几句,略去具体细节而抓住主干,形神兼备地传达出形象(或意念)的大致轮廓与内在精髓的构思方式。

14、变形:作家在构思中极大地调动想象力与创造力,以违反常规事理创造型象的方式,实现变形方式有:扩大、缩小、粘合、漫画、夸张、幻想等.

15、陌生化:指在观察描写事物时,摆脱日常生活中的“自动化”、“习惯化”,用事物给人的第一次新奇反应为基础来展开描写,以此调动、激发读者的想象力的一种构思方式。(陌生化手法涉及到两个方面:语言、形象。参见第3、10、12章)

16、即兴:作家因受到某一外在刺激或内在冲动的作用,兴会来临,在文字操作过程中迅速地创作出某作品的状况。

17、推敲:作家在语言文字操作过程中反复选择单词、调动语序,以求准确、妥贴地把形象或意念具体化的操作手段。


第八章:文学创造的价值追求
1、生活真实:指客观世界中已经发生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的生活事实,或者说,生活真实就是历史的或现实的生活。生活真实是无限广大的,无限丰富的,也正因此,它才成为艺术真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2、科学真实:指用逻辑抽象的思维方式致力于研究对象的本质揭示与规律把握的科学意义上的事实,它是一种抽象的真实、逻辑的真实,具有客观性、真理性、普遍性。

3、艺术真实:指作家在假定性情境中,以主观性感知与诗艺性创造,达到对生活的内蕴特别是那些规律性的东西的把握,体现着作家的认识和感悟。艺术真实是一种审美意义上的真实。

4、艺术概括:就是作家依据自己的体验和认识,以主体的审美价值追求能动介入方式,对富有特征的事物给予独特艺术处理,从而在主体与客体相统一的基础上,创造既具有鲜明的独特个性又具有相当普遍意义、体现着一定审美价值取向的艺术形象之方法。

5、情感评价:是文学的本质属性和文学创造的必然要求,它作为一定的价值取向,内隐着人的政治、经济、文化、伦理、宗教和审美等社会性需要与态度,以及由此诸多因素形成的对社会生活的心理体验和判断。

6、“诗意的裁判”: 是指对文学创造的评价, 这一概念是由恩格斯在1883年12月致劳拉•拉法格的信中评价巴尔扎克时提出的,他说在巴尔扎克的作品里不仅“有1815年到1848年的法国历史”,还有他对这个历史的富有“诗意的裁判”。所谓“诗意的裁判”就是善与美的统一,它既是情感评价的价值品格内容的规定,也说明了情感评价的实现方式。

7、人文关怀:简单地说,就是对人的关怀。它是一种崇尚和尊重人的生命、尊严、价值、情感、自由的精神,它与关注人的全面发展、生存状态、独立人格及其命运、幸福相联系。

8、历史理性:是人们对全面促进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进步力量的肯定评价,是认识活动的一种价值取向。

9、形式创造:是文学审美价值追求的最后完成,是一个内容形式化与形式内容化的互动过程。它体现为对艺术内容内在结构的组织和构成,又体现为运用语言材料及艺术手段(表层结构、体裁样式、韵律节奏、表现手法)生成内容并使之呈现的外在形态的创造。

10、艺术形式:它是语言材料及各种艺术手段的有机组合,是艺术内容的组织、生成与呈示,是艺术文本的存在形态,是文学审美价值的实现方式。

11、俄国形式主义:1915年至1930年在俄国盛行的一股文学批评思潮,其组织形式有以雅克布逊为首的“莫斯科语言学学会”和以什克洛夫斯基为首的“彼得堡诗歌语言研究会”,其成员多为莫斯科大学和彼得堡大学的学生。他们认为,文学之所以为文学在于它的文学性,而文学性存在于形式之中,形式主要指语言。此外,俄国形式主义还提出了“陌生化”理论,在当时及后来影响甚大。

12、英美新批评:二十纪二十年代发端于英国四五十年代盛行于美国的形式主义批评流派之一,它的基本理论原则是:一、诗歌是一个客观的、独立自足的有机统一体。二、诗歌使读者能够具体地、感性地理解和把握人类经验。但由于新批评忽视了文学的社会性、忽视了文学作品与历史现实的联系,所以在五十年代后期它逐渐失势,走向衰落。

13、形式美: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它是指从美的  事物的形式中抽象出来的、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各种形式因素及其按特定规律所作的有机组合。文学作品的形式除了对内容具有表现和塑造的意义外,其自身也有独立的审美价值。如诗歌中的节奏美、韵律美、诗行排列美等,在小说、戏剧文学及散文方面,结构上讲究对比、完整与风格上讲究多样、变化、统一等就是追求形式美的表现。

14、“有意味的形式”:由英国文艺批评家克莱夫•贝尔在其著作《艺术》一书中提出,他说,“在各个不同的作品中,线条色彩以某种特殊方式组成某种形式或形式的关系,激发我们的审美感情。这种线、色的关系和组合、这些审美的感人的形式,我视之为有意味的形式。有意味的形式就是一切艺术的共同本质。”总起来说,形式之所以是“有意味”的,是因为它能唤起人们的审美情感。


第四编:文学作品(第9--13章)

第九章:文学作品的类型和体裁
1、文学作品的类型:指文学作品反映现实的方式。根据文学创造的主客体关系和文学作为意识形态对现实的不同反映方式,文学作品可分为现实型、理想型和象征型三种类型。

2、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其基本特征是再现性和逼真性。这要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是再现客观现实。这是现实型文学的主旨。它强调立足客观现实,忠实现实,对现实作冷静的观察、分析,直接提示现实矛盾。二是写实的方式。这是现实型文学的主要艺术手段。它按生活中各种事物的本来面目,进行精细逼真的描绘。以描写见长,不夸张,不变形,真实地体现客观事物感性状貌。

3、理想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观理想的文学形态。其基本特征是表现性和虚幻性。这要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是表现主观理想。这是理想型文学的主旨。它突出主观因素,具有明显的理想主义色彩,艺术地创造一个理想的世界,表达作家超越现实的主观愿望。二是直接抒情的方式。这是理想型文学的主要艺术手段。它的情感态度主要以直抒胸臆的方式表达出来,而不像现实型文学那样不动声色地将情感隐藏在客观事物的描绘之中。

4、象征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暗示的方式寄寓审美意蕴的文学形态。其基本特征是暗示性和朦胧性。这要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是寄寓审美意蕴。这是象征型文学的主旨。这种意蕴或是侧重客观现实,或是侧重主观感受,都往往有某种超出具体、个别现象的抽象、概括、朦胧的性质。二是暗示的方式。这是象征型文学的主要艺术手段。它侧重以间接的方法去暗示客观规律和主观感受,往往塑造变形、虚拟的假定性形象,启发读者去体味象外之意。

5、浪漫主义文学:兴起于18世纪末,大盛于19世纪,风靡于欧洲的文学思潮。它以强烈的主观态度、热烈奔放的情感力量、无拘无束的幻想精神、奇特神秘的艺术色彩,成为理想型文学的典型形态。它极端强调主观精神以及其在文学生产中的创造作用,崇尚人的欲望,要求感情的解放,强调自我表现,推崇想象和幻想,追求奇特、神秘的艺术效果,侧重生活的瞬息万变、精神的动荡不安以及富于特征性和神秘性的各种奇特现象。因而在浪漫主义文学中充满了夸张的形象、异常的情节、虚幻的神话色彩和奇特的异国情调。

6、现实主义文学:19世纪30、40年代形成的文学思潮。它以强烈的真实性、典型性和批判性成为现实型文学的典型形态。它提倡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进行写作,面对现实、反映现实、再现现实的真实。全面地深入现实社会的各个层面,既要进行精细入微的刻画,又要进行历史长卷式的宏观展示。同时它还赋予人物性格以极大的历史感和丰富性,在多重社会关系中塑造典型形象,表现典型环境。并且对现实社会中的丑恶现象进行犀利的分析,深刻的批判,表现出对现实的强大的理性批判精神。

7、象征主义文学:19世纪70年代形成的文学思潮。它强调艺术的创造,主张艺术不应当只是描写客观世界,而应揭示隐藏在客观世界背后的真实,显示人的心灵状态。在表达方式上注重暗示,认为人的精神与自然万物息息相通,在可见的事物与不可见的意识之间,存在对应或默契。因此,可以通过这些主观意识的对应物来暗示出主观精神、心灵状态,通过带有象征意味的客观事物暗示主观精神。它致力于挖掘语言的潜能,打破词语的单一性、含义的直露性和明确性,在曲折性与含蓄性中突出语句的转义,暗示复杂的、难以言喻的情感状态,成为象征型文学的典型形态。

8、二十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是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和深化。一方面保持现实主义原则的基本核心,一方面又吸收20世纪的科学研究成果,在加深对人本身的认识的同时,也吸收现代主义不同流派的某些手法,大大丰富了自己。文学上,浪漫主义逐渐衰退,客观真实地描绘现实生活,用人道主义批判社会弊病和人性缺陷,追求细节真实性,塑造典型性格,逐渐成为作家们的主要倾向。司汤达率先提出现实主义的文学纲领,后经法国的巴尔扎克、俄国的别林斯基的进一步发展,形成理论支柱。创作上各国出现一系列大作家,大作品,其主要特征是对社会生活、事件大幅度地审美概括,不断地深入事件的动因的各个层次,关心人的命运,为其艰难的处境而焦虑不安,以及探究人的内心最隐蔽的欲望的源泉。主要代表作家有英国的高尔斯华绥、德国的托马斯•曼、法国的罗曼•罗兰等。

9、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20世纪重要的文学思潮之一。其主要特点是把革命的政治倾向性与艺术描写的真实性高度结合起来,力求在现实的革命发展中真实地再现现实。此外,它把革命浪漫主义作为自己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革命现实出发,展现胜利的明天,鼓舞人们为实现伟大的理想而奋斗。表现革命的理想主义精神。其主要代表作品有高尔基的《母亲》、法捷耶夫的《毁灭》、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等。

10、“两结合”型文学:在二十世纪中叶中国革命和建设时期出现的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统一的文学样式。它既注重现实,又注重理想,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一方面它强调以革命的现实主义为基础,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对现实生活进行深入观察,科学分析,真实反映。在表现具体的、感性的真实的同时,还要反映出历史的、本质的真实,并能够把握生活发展的规律,描绘出现实发展的趋势。另一方面,它要求以革命的浪漫主义为主导,站在革命理想主义的高度看待现实,从题材、形象、情节、细节直至创作的全过程都贯穿革命理想主义,用这种理想来指导对现实发展的描写,把现实与理想有机地结合起来。其主要代表作有毛泽东的诗词和《红旗谱》、《红岩》、《红日》、《青春之歌》、《创业史》等。

11、现代主义文学:20世纪西方文学中许多创作方法和文艺流派的总称。它包括后期象征主义、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存在主义、荒诞派、新小说派等文学流派。它反对模仿、再现现实,反对按客观生活的本来面目反映社会生活,追求个体主观情感不受限制的充分表现,强调非理性的现实、心理化的现实、梦幻的现实和超现实,把文学看作完全的自我表现。因而,在作品中大量运用变形、荒诞、象征等表现手段,突出虚幻性和假定性。为表现超感觉的激情和难以捉摸的内在现实 ,普遍运用非常态的、变形的艺术假定性手段,如奇特的比喻、极度的夸张,使对象象征化。其代表作品有卡夫卡的《变形记》,《审判》等。

相关话题/文学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