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苏州大学教育综合真题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30分)
1.人的发展
2.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
3.终身教育
4.元认知
5.骑士教育
6.有教无类
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教师角色的冲突有哪些?如何解决?
2.比较孟子与苟子人性观及他们对教育的作用的认识。
3.学生认知的差异有哪些表现?为此,教学应注意哪些方面?
4.简述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
三、分析论述题(每题20分,共80分)
1.教育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哪些方面?并就此谈谈你对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的认识。
2.试论隋唐科举制与学校教育的关系,并分析其在历史上的影响。
3.论述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并联系实际加以评价。
4.论述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教育的主要特征、影响及其贡献。
2010年苏州大学教育综合真题详解
一、名词解释
1.人的发展:“人的发展”一般有两种释义。一种是把它与物种发展史联系起来,将它看成是人类在地球上出现及其进化的过程,即人类的发展或进化;另一种更为通常的解释是把它与个体发展联系起来,将它看成是人类个体的成长变化过程。从这个层面上说,人的发展主要是指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蕴涵的潜能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不断解放并转化为现实个性的过程,这是一种包含着量和质、内容和结构的不断变化的过程,是从简单到复杂的演化过程。
22.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是指社会成员通过教育的培养、筛选与提高,能够在不同的社会区域、社会层次、职业岗位、科层组织之间转换、调整与变动,以充分发挥其个性特长,展现其智慧才能,实现其人生抱负。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按其流向可分为横向流动功能与纵向流动功能。
3.【解析】参考答案参见2010年东北师大教育综合真题外教史部分名词解释第1题。 元认知:元认知是对个人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以及调节认知过程的能力,它是对思维 和学习活动的知识和控制。简单地说,元认知就是“对认知的认知”,其实质是对认知活动 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调节,其结构包括三个方面: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元 认知的对象是内在的、抽象的,是主体自身正在进行的认知活动;元认知活动的内容是对认 知活动进行调节和监控;元认知只能通过对认知活动的调控,间接地影响主体的认知活动; 元认知落后于认知的发展。
5.【解析】参考答案参见2010年徐州师范大学教育综合真题名词解释部分第5题的 解析。
6.【解析】对于“有教无类”的原意历来有不同理解,关键在于对“类”作何解释。一般认
为“有教无类”的意思就是:不分贵贱贫富和种族,人人都可以人学受教育。孔子的教学实 践切实地贯彻了这一办学方针,他的弟子来自各个诸侯国,分布地区较广;弟子成分复杂, 出身于不同的阶级和阶层,大多数出身于平民。“有教无类”作为私学的办学方针,与贵族 官学的办学方针相对立,它打破了贵贱、贫富和种族的界限,打破了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
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这是历史性的进步,有利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
二、简答题
1.【解析】参考答案参见编者的《教育综合大纲解析》教育学原理部分第十二章教师第一 节教师劳动的特点、价值与角色扮演。
2.【解析】孟子和苟子都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二者的思想同属于儒家学 说,既有共同之处,又有不同的方面。
在教育作用方面:二者都非常重视教育在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中的作用。孟子认为教育 的社会作用是“得民心”。“得民心”是“仁政”的关键,而教育是“得民心”的最有效措施。孟
子认为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求放心”。他认为教育的作用在于找回散失的本性,保 存和发扬天赋的善端。他指出任何人只要接受教育,肯于学习都可以成为圣人。此外,孟子 也并不是完全无视环境等外部因素的影响,他也看到了环境等外部条件对人的发展有一定影 响。苟子十分重视教育的作用。他认为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着“化性起伪”的作用,就是通 过教育和学习来改变自己的本性,使人具有适应社会生活的道德智能。环境的影响和个体的 主观努力是决定性的因素。他也很重视教育的社会作用。他认为教育能够统一思想,统一行 动,使兵精城固,国富民强。
孟子、苟子教育思想的差异源自两者不同的人性观。孟子肯定“性善”,他以为人性生 来就是善的,有不学而能的“良能”和不虑而知的“良知”。他认为君子和庶人的区别就在于
保存还是丧失这种“善性”。荀子则认为,人性本恶,人类的“礼”、“义”行为是后天习得 的,人们必须通过教育和学习来改变自己的本性,使人具有适应社会生活的道德智能。因 此,在教学方法上,孟子主张“内发”,苟子则主张“外向”;在学与思的关系方面,孟子比 较强调“思”,苟子则特别重视“学”;在教学过程方面,孟子把教学过程看作“存养”、“内 省”、“自得”的过程。苟子则把教学的过程具体化为闻、见、知、行四个环节,并把行看作 是学习的最终目标。
3.【解析】参考答案参见编者的《教育综合大纲解析》教育心理学部分第二章心理发展与
教育第四节心理发展的差异性与教育。
4.【解析】参考答案参见编者的《教育综合大纲解析》外国教育史部分第七章欧美教育思 想的发展第三节卢梭的教育思想。
三、分析论述题
1.【解析】参考答案参见编者的《教育综合大纲解析》教育学原理部分第四章教育与社会
的发展第二节教育的社会功能。
2.【解析】隋代为了强化中央集权制和选拔优秀人才补充官吏队伍,逐渐以分科举人取 代了九品中正制度。科举制度产生了隋炀帝大业二年(公元606年),其主要特点是面向全 社会公开考试,录取标准专凭试卷成绩,专重资才,而不是由地方察举。唐承隋制,进一步 从考试程序、科目和方法等方面完善了科学制度,使之在人才选拔以至国家政治生活中占据 越来越重要地位。隋唐科举制度的实行,对学校教育产生极为深刻的影响。
一方面,由于选才与育才标准的统一,科举制度促进了当时学校教育的发展:①由于通 过科举可以取得功名,而进学读书又是参加科举的前提,这就引起社会各阶层对学校教育的 重视;②科举考试主要是以儒家经典为内容,这对于学校教育教学内容的统一和标准的一 致,也具有积极意义;③科举科目中有明法、明算、童子、武举等,促进了当时专科教育、 英才儿童教育及文武兼备教育的发展。
另一方面,科举又使学校教育成为其附庸,对学校教育产生消极影响:①科举考试的内 容局限于几部儒家经典,造成学校教育内容脱离社会现实,空疏无用;②科举考试的方法僵 化、呆板。又使得学校的教学重记诵不求义理,充满教条主义、形式主义的恶习;③科举考 试把读书、应考和做官三件事紧密联系起来,使得“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等人生哲学 支配了学校教育,使学校成为声利之场,严重影响着一般知识分子的思想。
3.【解析】参考答案参见编者的《教育综合大纲解析》教育心理学部分第二章心理发展与
教育第二节认知发展理论与教育。
4.【解析】参考答案参见编者的《教育综合大纲解析》外国教育史部分第四章文艺复兴时 期的教育第二节人文主义教育的特征、影响和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