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现代汉语真题答案
一.解释并举例
1. 平分阴阳
平声分为阴平和阳平两类。其条件是声母的清浊。清声母(包括全清、次清)的平声字归阴平,浊声母(包括全浊、次浊)的平声字归阳平。如:阴平(诗、天、开、飞),阳平(门、难、齐、陪)。
2. 会意字
会意字是由两个及两个以上的意符构成。如:伐,表示用戈砍人头,泛指砍。3. 半自由语素
能够独立成词,但一般不能与别的语素构成合成词的单音节语素。如:叹词(吗、吧、呢),助词(了、着、过)。
4. 助动词
又叫能愿动词。大多数表示某种情态意义,而且很多可以表达多种意义。只能带谓词性宾语,不能带“了、着、过”,可以放在“~不~”的格式中;不能重叠。如:能、会、可以、应该。
5. 谓词性词组
谓词性词组的语法功能与谓词相同,主要功能是作谓语,也可以有条件地作主语和宾语。包括:述宾词组、述补词组、状中词组、谓词性联合词组、连动词组、兼语词组和主谓词组。
二.判断
1. 同一调类的声调其调值也相同。
错误
由于各方言的调值是各自独立变化的,故不同方言调类可以相同,调值却往往不同。
2. 汉字是语素文字,也就是说一个汉字对应一个语素。
错误
有少数汉字单独不表示语素,如:徘、徊、琵、琶;要组合成“徘徊、琵琶”才能表示语素。
3. 词典一般只能收录词,不收大于词的单位。
错误
词典还可以收录词组。
4. 副词是可以作状语的词。
错误
副词是只能放在动词、形容词前面作状语的词。
5. 定语是体词性成分前面的修饰语,状语是谓词性成分前面的修饰语。错误
定语后面的中心语可以是体词性的、谓词性的,如:我的书、敌人的进攻。状语后面的中心语可以是体词性的、谓词性的,如:就两个人、经常去。
三.分析
1. 严式音标注音,并归纳/a/的音位变体及其分布条件。
(1)造[tsɑu51](2)家[tɕiA55](3)建[tɕi ɛn51]
96
(4)权[tɕhy æn35](5)快[khuai51]
/a/的音位变体有5个:[ɑ]、[A]、[ɛ]、[æ]和[a]。
分布条件:1)[ɑ]出现在-n、-ng之前
2)[A]出现在零韵尾之前3)[ɛ]出现在i-和-n 之间4)[æ]出现在y-和-n 之间5)[a]出现在其他语音环境2. 写出下列繁体字对应的简化字,并说明其简化方法。
(1)潔洁改换音符(2)戲戏符号代替
(3)鬱郁同音代替(4)竈灶整字改换
(5)靈灵整字改换(6)沖冲符号代替
3. 辨析下列两组同义词
(1)安静、宁静
1)安静:重在稳定,使安稳平静下来。如:请大家安静一下!
有一个由喧闹到安静下来的过程。如:上课铃响了,教室里渐渐安静
下来。
宁静:重在平和,一般多指环境或心情平和安静,描述一种很安静的状态或气氛。如:清晨,公园里十分宁静。
2)安静:多指环境没有声音或吵闹。
宁静:是高于“安静”的一种情境,除指环境外,更多指一种心情上的安宁,是人们追求的不受外界干扰的有质量的生活境界。如:在那里,他过
着十分宁静的生活。
3)“安静”的使用范围比“宁静”大一些。如“病人需要安静”,不说“病人需
要宁静”。“游人散后,湖边十分安(宁)静”,这两句话的意思差异不大。
(2)反应、反映
1)反应:有机体受到体内、外的刺激而引起相应的活动,引申为对一事情的发生所引起的意见、态度或行为。如:他还没反应过来。
反映:光的反射、反照。比喻表现出客观事物的实质。如:反映情况、问题;群众的反映
2)“反应”的范围没有“反映”大。“反应”多用在有机体受到刺激而引起的相
应活动和化学反应方面。“反映”除“反应”应用范围外,都可应用。4. 指出下列词的词性,并简要说明理由。
(1)当年
97
名词
过去某一时间。如:当年旧事;同一年,这个工厂当年兴建、当年投产动词
处于身强力壮的时期。如:他正当年
(2)唯一
形容词
只有一个,独一无二。如:他是我唯一的亲人
(3)至上
形容词
最高。如:国家利益至上
(4)省得
连词
不使发生某种情况,免得。如:你就住在这儿,省得天天来回跑
5. 用层次分析法分析下列结构。
(1)
(2)
6. 分析下面两组词在意义和用法上的区别。
(1)不、没
1)不:用于主观意愿,可指过去、现在和将来。如:前天请他他不来,现在不请他他更不来了。
没:用于客观叙述,限于指过去和现在,不能指将来。如:前天他没有去;今天他没有来。
2)不:可用在所有助动词前。
没:只限于“能够、要、敢、肯”等少数几个。
(2)能、会
能:强调“能力”,表示可按质按量地完成某个任务,具有这个资质或素质。会:强调“两个或多个事物碰到一起”,用于抽象概念(如:开会、聚会、领会)。7. 指出下列加点成分的语义类型。
(1)前面的窗户破了一个洞主体主语
98
(2)所有办法都试过了受事主语
(3)他的大作终于写完了结果主语
(4)这间教室可以坐一百个人施事宾语
(5)你可急死我了使动宾语
(6)女孩子就爱男人有钱原因宾语
四. 简答
1. 有人主张废除汉字,改用拼音文字。请从汉语和汉字的关系角度对此加以评论。不主张
(1)汉字和汉语是相适应的。
汉语是以单音节语素为主的,一个汉字基本上代表一个语素,汉字、语素、音节三位一体,便于独立使用,这是汉字富有生命力的最根本原因。
(2)汉字用不同形体区别汉语里同音语素和同音词,若改为拼音文字就无法区别了。
如:“至、质、置”等字形差异很大的汉字,读音完全相同,假如用拼音文字来记录这些语素,只能是zhi51,没有字形上的差别,混同的可能性增大。又如:“公式、公事、工事、攻势”四个词的读音一模一样,用汉字记录,字形上很容易区别开,用拼音就都一样,无法区别,给阅读带来很多麻烦。
(3)汉字读音可因地域、时代不同而不同,即汉字不跟实际语言保持固定的语音联系。
一方面,弥补了汉语方言语音差异大,各地区之间口头交际困难的不足,说出来不懂,用汉字写出来都能看得懂;另一方面,便于我们继承古代文化遗产。若改为拼音文字,不利于方言间沟通,割断汉民族文化的历史传统,不能很好地继承祖先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
主张
(1)汉字字量大,结构复杂,难识、难写、难记,不利于教育的普及和知识的传播。
(2)汉字用于国际文化交流比较困难。
2. 利用所学的现代汉语知识,谈谈词典编纂中词的义项分合应遵循的原则。(1)受词典学术语身份的制约,义项要体现所在词典编纂的宗旨、原则,要为词典使用者服务。
若是偏重讲解词义发展源流的词典,如《汉语大词典》,则义项宜多考虑词义的历史性,注意词义的历时变化;若是偏重讲解现代汉民族共同语词义系统的词典,如《现代汉语词典》,则义项宜多考虑词义共时的存在状况,包括方言等共时平面词义的客观存在情况。
义项不是一成不变的,随词义发展变化做相应调整,义项内涵上与词义等值对应,是词义在词典中的具体表现形式。在以词义为中心的基础上,适时从义项在词典中的功用角度入手,对义项做具体的安排。
(2)词典中词条的释义是词典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一部词典质量优劣的一个重要参项。释义是以义项作为载体呈现给广大读者,词义与义项的出现有个时序上的先后关系,即词义发展在前,义项建立在后,义项的建立应与词义的发展适时对应,词义偏重理论,义项重在实践。义项或词义的客观存在性都不能人工干预,只能客观记录,根据词典针对的不同读者群体,在建立具体义项时做不同的调整,词的本义应是第一义项,其他义项在其基础上衍生出来。
3. 结合语法的性质特点,用具体例子谈谈汉语与英语在词类划分上的异同。99
(1)根据:
异:汉语(语法功能);英语(形态)
同:形态是语法功能的外在表现
(2)词类:
同:都有实、虚词
异:具体类不同,汉语有量词
(3)词类的语法功能:
汉:
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