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体育大学考研运动训练学历年真题答案整理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8-01-09

历年北体考研运动训练学大题整理

目录


1998年运动训练学试题
一.名词解释:
1.运动训练 2.训练适应 3.合理安排运动负荷原则4.间歇训练法   5.一般训练6.循环训练7.协调能力
二.简答与论述题:
1.简述运动训练过程的基本结构?
2.举例说明运动素质的同类转移和非同类转移?
3.论述训练过程中为什么要划分大周期?
4.论述完整的运动训练理论对训练实践的指导意义?
5.论述身体训练的基本要求?
6.论述现代运动训练的主要特征?
1999年运动训练学试题
一.名词解释:
1.运动训练2.竞技能力3.运动负荷4.周期性原则5.重复训练法
二.简答题:
1.运动训练的特点?
2.举例说明什么是间歇训练法以及特点?
3.大周期训练计划中各时期,各阶段的运动负荷是什么概念?
4.力量素质有哪些种类?谈谈实际训练中发展某一种力量素质的基本做法?
5.运动负荷和恢复与训练适应的关系?

三.论述题:
1.根据训练的任务内容不同把小周期分为哪几种类型?试指定某一种小周期训练计划?
2.结合某运动项目,谈谈如何对运动员进行现实状态的诊断?
2000年运动训练学试题
一.名词解释:
1.制胜规律2.运动训练手段3.训练性比赛4.移动速度5.训练大周期
二.方法运用题:
1.请说明100米跑与10000米跑两个运动项目专项耐力的表现特点,并说明上述两个运动项目采用重复训练法训练时,在距离,强度,负荷量等方面应注意的问题?
2。.请设计一个能够提高运动员有氧代谢系统工作能力的循环训练法。
三.综合分析题:
1.论述贯彻有效控制训练原则的训练学要点
2001年运动训练学试题
一.名词解释:
1.竞技水平2.适宜负荷原则3.变换训练法4.爆发力5.运动智能
二.简答题:
1.简述运动训练学与各专项训练理论的关系
2.简述运动负荷的量与强度之间的关系
3.简述极限强度法发展运动员最大力量的要点
4.简述周训练计划的类型及适用范围
三.方法运用题:
1.请选择跳水,射击,柔道,排球中任意两个运动项目,分析两个运动项目的优秀运动员竞技能力决定因素的特征
2.论述持续训练法,间歇训练法,重复训练法的主要负荷特征,并为每种训练方法举出两个不同项目运动员运用该方法的训练手段。

四.综合分析题:
1.举例说明运动员特长技术与全面技术之间的关系
2.举例说明训练目标的基本内容及导向作用
2002年运动训练学试题
一.名词解释:
1.项群训练理论2.竟技水平3.柔韧素质
二.简答题:
1.现代运动训练的特征13
2.周期性安排原则的训练学要点113(每年都会考一个原则或方法)
3.依比赛性质和目的不同简述不同的比赛分类及训练要点P174
    P380
4.不同训练周型任务及负荷特征406

三.论述题:
1.选举两个项目说明其项群特征及竟技决定因素
03年运动训练学真题
一、名词解释(共5题,每题4分,共20分)
1. 运动成绩2. 区别对待原则3. 持续训练法4. 快速力量5. 运动技术
二、方法运用题(共2题,每题15分,共30分)
1. 与对手直接对抗的项目(如拳击、乒乓球、足球等)和不与对手直接对抗的项目(如跳高、体操、射击等)在比赛战术运用上有什么不同。
2. 发展运动员快速力量时,如何确定训练的负荷量度?
三、综合分析题(共1题,每题25分,共25分)
1. 项群训练理论可应用于哪些方面的理论研究和训练实践?
04年运动训练学真题(75分)
一、概念题(每题5分,共15分)
1、运动成绩  2、程序训练法   3、无氧耐力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简述竞技能力与训练水平含义的异同?2、简述模式训练法的基本结构。3、简述竞技状态阶段性发展过程的生物学基础。
三、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1、为什么许多运动员其某项竞技能力的发展并非突出,但是他们仍可获得世界观军,请运用训练学相应理论分析这一现象,并举例说明之。2、回答系统性原则的含义及科学基础,并说明如何保持训练的系统性。
05年运动训练学真题
一、概念题(共3题、每题5分,共15分)
1.柔韧素质运动素质 2.项群训练理论 3.竞技水平
二、简答题(共3题、每题10分,共30分)
1.简述运动训练的特点
2.简述小周期的类型、主要的任务及其负荷安排要点
3.简述周期安排原则的训练学要点
三、论述题(共2题、每题15分,共30分)
1.依比赛的主要目的可将比赛分为哪几种类型?各类比赛都有什么样的训练学特征
2.请选择体操、射箭、摔跤、乒乓球中任意两个运动项目,分析两个运动项目优秀运动员竞技能力决定因素的特征
06年运动训练学真题
一、概念题:
  1、 运动训练学   2、 运动成绩   3、 体能  
二、 简答题  
1、 竞技能力的构成要素   2、 模式训练法的结构与特点   3、 体能训练的意义 
三、 论述题: 
 1、 竞技需要原则的科学依据及其运用注意点   2、 奥运会110米栏作为速度型体能类项目,历来被认为不是亚洲人的强项,但刘翔的成功打破了人们对该项目竞技能力的认识,请运用训练学相应理论分析刘翔成功的原因
07年运动训练学真题
一、名词解释(共5题、每题8分,共40分)
1.运动训练 2.运动成绩 3训练规律 4.模式训练法 5.灵敏素质
二、简答题(共2题、每题25分,共50分)
1.简述竞技体育的基本构成要素     2.简述不同类型比赛的参赛目的 
三、论述题(共2题、每题30分,共60分)
1.试述运动员竞技状态的阶段性变化与训练大周期分期的关系
2.简述我国部分优势项目备战08奥运技术创新的意义
08运动训练学真题
名解1竞技需要原则2力量素质3竞技能力4循环训练法5训练水平
简答1小周期的类型与特征
    2竞技能力结构的非衡特征及其补偿效应
    3运动技术训练的要求
论述1竞技状态阶段性变化规律与大周期各时期的对应关系
    2为什么各竞技项目在备战2008年北京奥运会过程中要深刻认识竞技项目的本质特征?
09年运动训练学真题
一概念题
1制胜规律2系统训练原则3柔韧素质4模式训练法5竞技战术
二简答体
1项群训练理论的科学意义2训练课的分类及特点
3运动技术评价中的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的区别
三论述题
1以100米 5000米 跳高 排球(后面项目记不清楚了)说明其耐力特点
2说明适宜负荷原则与适时恢复原则的关系
10年训练学真题
一 名词解释
1 运动训练2反应速度3变换训练法4动机激励原则5负荷强度
二 简答
1 简述运动成绩的含义及影响因素
2 简述状态诊断在运动训练中的作用
3 简述短时间重复训练法的应用特点
三 论述
1 举一体育项目 设计重复训练法和间歇训练法的运动方案 并说明两种训练方法的应用特点
2 论述运动员竞技状态的阶段性与训练大周期分期的关系
11年训练学真题
一 概念题
      1运动技术 2核心稳定性 3运动智能 4训练水平 5训练方法
二 简答题
       1模式训练法的应用程序
       2超等长训练法的优点和特点
       3现代竞技体育的特点
三 论述题
       1竞技能力极其构成因素(结合一专项进行论述)
       2试论述我国在备战08年奥运会时为什么一直强调要研究各      
个项目的本质规律











历年北体考研运动训练学大题整理
1998年
简答:
1、    简述运动训练过程的基本结构
尽管不同的运动项目各有自己的特点和训练的特定要求,尽管不同时间跨度的运动训练过程各有不同的组织形式和具体的内容,但完整的运动训练过程总是按照一定的组织结构形式组织起来的。
一个完整的训练过程应该包括运动员现实状态的诊断、训练目标的确定、训练计划的制定、训练计划的实施、训练过程中的检查评定以及训练目标的实现这样六个基本环节。
(1)    对运动员现实状态的诊断是一个完整的运动训练过程的出发点。
(2)    训练指标的确定则是为运动训练过程确定了一个目标状态,是整个运动训练过程的目的,也是对运动训练过程发展状况作出检查评定的标准。
(3)    运动训练计划是对整个运动训练过程,对实现状态转移的通路所预先做出的理论设计。
(4)    通过训练计划的实施将这一预先做出的理论设计付诸实践并对之进行检验。
(5)    通过特定指标的确定,对训练的效果进行检查评定,并将评定的结果与训练的目标状态进行比较,找出差距,据此对相应的环节进行必要的调整和修改,以使训练获得满意的效果,实现预定的指标。
2、    举例说明运动素质的同类转移和非同类转移。
论述:
1、    论述训练过程中为什么要划分大周期
(1)    定义:运动训练过程的阶段性特征,是通过许许多多连绵不断的大小周期循环往复而表现出来的。包括运动员竞技状态的形成、保持和消失三个阶段的一个完整的训练过程,称为一个训练大周期。训练的大周期是以参加重要比赛获得满意成绩为目标,以运动员竞技状态发展过程的阶段性特征为依据而确定和划分的。
(2)    划分周期的依据:
A、    运动训练为什么要划分周期,是人们一直在探讨研究的主要问题。通过训练实践发现运动员在全年训练过程中表现出个人最高水平的成绩,具有一定的规律性。这个规律性主要是,运动成绩的最高水平在全年中不能长期持续地出现,有的项目的运动员能多次表现出优异运动成绩,但一般都是在赛季的重大比赛中才能表现出来,最佳成绩呈现出一种波动起伏的状态,而且在出现最好成绩前都有一段时间的准备性训练,当在重大比赛中创造出优异运动成绩后,一般也都有一段时间的恢复与调整。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运动员的“竞技状态”形成发展规律在起作用。人们正是要根据竞技状态形成发展的规律确定训练要周期性地进行。
B、    运动训练过程之所以要周期性地进行,就是为了有效地控制竞技状态的形成和发展,使运动员能适时地在重大比赛间出现最佳竞技状态,创造优异的专项运动成绩。在训练实践中,根据竞技状态获得阶段性训练的特点和季节特征,将训练大周期中的准备期的训练分为两个小阶段,即冬训阶段和春训阶段,以便有重点地安排训练内容和运动负荷。
C、    周期性原则的另一个依据是,有机体机能能力的提高也呈现一种循环往复的形式。经过训练施加负荷,机体的能量物质消耗,通过恢复,能量物质再生,并产生超量恢复,从而使机能能力在原有的基础上提高,如此循环往复进行,最终达到训练的预定目标。
   
2、    论述完整的运动训练理论对运动实践的指导意义
(1)依理论研究所涵盖的领域,可把运动训练理论分为一般训练理论、项群训练理论和专项训练理论三个层次。从理论学习的角度,人们在谈及运动训练学时,通常超出专项范围,阐述运动训练理论和训练过程中带有共性及普遍性问题的理论体系,即一般训练理论。运动训练学与专项训练理论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一般运动训练学源于专项训练理论,是以专项训练理论为基础,从个专项理论中总结出带有广泛适应性的共性规律,并使其上升为对不同项目的运动训练活动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理论。
(2)运动训练学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揭示运动训练活动的普遍规律,指导各专项运动训练实践,使各专项的训练活动建立在科学的训练理论基础之上,努力提高训练的科学化水平。
(3)运动训练理论为运动实践提供理论依据,指导运动训练过程中为完成某种训练任务和达到预定训练目标应该采用什么样的训练手段和方法,并遵循相应的训练原则。
A、运动训练理论可以给竞技体育发展战略制定者有益的帮助。根据运动训练理论的要求并结合现有运动项目的特点制定出竞技体育发展战略更具有客观性和实效性。
B、运动训练理论可以帮助管理者对竞技运动项目进行更为有效地宏观管理。对竞技运动项目的管理包括项目比赛的组织与实施、比赛场地的限制、比赛的规则的制定等等。这些都需要一定的理论作为指导,然后再结合实践经验进行管理。
C、运动训练理论对探讨和揭示训练规律提供依据。
D、运动训练理论与运动训练方法的移植、创新与发展。运动训练理论不断地创新,其包含的运动训练的方法也会有所改变,训练方法的改变不应定将原有方法的全盘否定,有可能是原有方法对指导训练实践有一定的缺陷或弊端,因此将适合现在训练要求的部分汲取过来,并在此基础上加以创新。体育事业在不断的发展,因此指导体育发展的理论也在同时进行更新于扩充,进行运动实践的训练手段、方法、训练原则也在不断地发展,因此运动训练理论会对训练方法起到相当重要的引导作用。
3、    论述身体训练的基本要求
(1)    定义:身体训练是指在运动训练过程中运用身体练习等各种手段改善运动员身体的生理形态,提高有机体机能和健康水平以及发展运动素质的训练。
(2)    身体训练的基本要求:
A、    在多年、全年训练中,要合理地、全面地、有计划地安排身体训练。
在安排多年训练的不同阶段和全年训练的各个时期,应从训练内容、比重、负荷等方面对身体训练做出全面地安排。从小根据人体不同素质发展的敏感期,抓住时机安排相应的身体训练内容,使各种运动素质得到适时的发展。
B、    身体训练的安排要根据训练的对象年龄、项目和训练时期的不同,做到因        人、因向、因时而异。
不同年龄阶段的运动员身体发育状况不同,而且各人的身体素质、训练水平各有不同,这就要求在训练中应当根据每名运动员的具体情况安排不同内容、不同比例、不同负荷的身体训练。不同项目的身体训练也有很大的差别,因为不同项目对身体素质的要求是不同的,这就要求在训练中要根据不同项目的要求发展运动素质。同时,在运动训练中夜应根据准备、比赛以及恢复时期的不同,对训练的内容、比例等因素做出相应的调整,做到有的放矢。
C、      身体训练的内容要与技术、战术、心理训练相结合。
为了适应比赛的要求,节省训练时间,使运动员身体训练的成果能在比赛中体现出来,所以在安排身体训练时,应当使身体训练手段与技术、战术、心理训练相结合,力求采用少而精的训练手段,达到全面发展的训练目的。
D、    应经常对身体训练的效果进行检查,及时发现与纠正不足之处,使之全面、协调、按比例正常的发展。
4、    论述现代运动训练的主要特征(同2002年简答题第1题)
1999年
简答
1、    运动训练的特点 (同2002年第1题)
2、    举例说明什么是间歇训练法以及特点
间歇训练法是指多次练习时的间歇时间作出严格规定,使机体处于不完全恢复状态下,反复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间歇训练法的基本类型有三种:高强性间歇训练法,强化性间歇训练法和发展性间歇训练法。
间歇训练法的特点:
(1)    高强性间歇训练法
    一次练习的负荷时间较短(40秒之内);负荷强度大,心率多在每分190次左右;间歇时间极不充分,以心率降至120次为开始下一次练习确定依据;练习内容多为单个技术或组合技术;练习的动作结构基本稳定;能量代谢主要启用磷酸原系统以及糖酵解供能系统。
(2)    强化性间歇训练法
A、体能主导类运动项群:一次练习的负荷时间略长于主项比赛时间(约在100~300秒钟),负荷强度通常略低于主项比赛强度的10%~5%,心率控制在每分钟180或170次左右即可,间歇时间以心率降至120次为开始下一次练习确定依据,动作结构前后稳定。
B、技能主导类运动项群:技术动作种类较多,动作练习多为组合技术,技术动作的负荷强度较高,负荷性质多为力量耐力性和速度耐力性。
(3)    发展性间歇训练法
       一次练习的负荷时间较长,负荷时间至少应在5分钟以上,负荷强度控制在平均心率为每分160次左右,间歇时间以心率降至120次为开始一次练习的确定依据,一次持续练习的动作种类可以单一,亦可多元,供能以有氧代谢系统为主。
3、    大周期训练计划中各时期,各阶段的运动负荷是什么概念
训练大周期是以成功地参加1~2次重大比赛为目标而设计的。尽管不同项目的运动员在不同训练阶段的年度训练计划有着鲜明的个体特点,但从训练计划的总体上看,又都具有许多共同的基本特征。
(3)    准备时期运动负荷:A、准备时期的素质训练,以持续训练法和间歇训练法为主,这两种训练方法的特点是负荷的量较大,强度相对较小。B、准备时期的技战术训练,均以分解法为主,由于拥有较充分的时间,在破坏了旧的技术动力定型之后,还有时间重新建立起新的技术动力定型,因此允许运动员对自己的技术动作进行较大的“改造”。
(4)    比赛时期的训练负荷:比赛时期负荷强度大而负荷的量较小。负荷的变化主要表现在:A、体能主导类:训练的速度、高度、远度、负荷量增加,而重复次数、训练的时间则明显减少。B、技能主导类表现性:成套联系的比例增加,而单个动作的练习数量则大大减少。C、技能主导类格斗性实战练习的比例增加,而无对手的个人练习的比例减少。D、技能主导类对抗性:两三人的配合训练、全队配合训练和实战训练的比重增加,个人技术的练习比重减少。E、技能主导类准确性:对运动员造成巨大心理负荷的训练和比赛增加。
(5)    恢复时期的训练负荷:为了达到恢复的目的,在恢复时期宜以游戏法、变换法为主进行训练。恢复时期负荷的突出特点是要降低练习强度,可以根据运动员的具体情况保持一定的量。为此,在训练中多采用持续训练法,如慢速越野跑、较长时间的球类运动、自行车远行及划船等等。
4、    力量素质有哪些种类?谈谈实际训练中发展某一种力量素质的基本做法。
   力量素质是指人体神经肌肉系统在工作时克服或对抗阻力的能力。肌肉工作所克服的阻力包括外部阻力和内部阻力。
(1)    力量素质的分类:A、依力量素质与运动专项的关系,可以分为一般力量与专项力量;B、依力量素质与运动员体重的关系,可分为绝对力量和相对力量;C、依完成不同体育活动所需力量素质的不同特点,可分为最大力量、快速力量和力量耐力。
(2)    以发展最大力量为例,基本训练方法负荷量度的确定:
A:负荷强度:负荷强度的确定,应有利于改善运动员肌肉收缩时内协调地能力,即提高神经系统的指挥能力;有利于增大运动员肌肉的体积。发展运动员的最大力量的训练强度一般可控制在75%左右。a  力量训练必须有一个准备性的渐进过程,如对儿少训练,先是从40%左右的负荷强度开始,然后再逐渐加大负荷强度。 b  每周应穿插一些更大强度,如90%~95%的负荷强度的训练。
B、负荷数量:练习的重复次数与负荷的强度有很大关系,通常,以50%的负荷强度做20次为宜,每减少5%的强度,重复次数可以增加两次;每增加5%的强度,重复次数则要减少两次。用25%的负荷强度训练时,开始可连续重复做8次,随着运动员力量的增长,练习可达到的重复次数也必定会增加,当增加到12次后,即应及时提高负荷的强度。
C、组间间歇时间:间歇时间的长短取决于练习的持续时间和负荷强度的大小,持续时间越长,负荷强度越大,间歇时间就越长。此外,间歇时间的长短与参与工作的肌肉数量有关。
5、    运动负荷和恢复与训练适应的关系
(1)    适宜的负荷是形成训练适应的必要前提
只有在机体承担的运动负荷超过运动负荷阈,并与个人运动能力相适应时,才能产生训练适应现象。负荷强度和负荷量最佳组合才能导致理想的训练适应过程。在此训练过程中,负荷强度和负荷量与提高运动员竞技水平所需要的最佳负荷数值越接近,越容易产生训练适应现象。反之,不仅不能产生良好的训练适应,反而会造成运动员训练适应的下降,出现所谓的过度训练现象。
(2)    负荷和恢复的统一是训练适应的重要条件
根据超量恢复的原理,负荷后的恢复时间过长或过短,都不能产生良好的训练适应效果。恢复时间过短,机体恢复过程尚未完成,不能获得超量恢复的效果,并且由于负荷累加作用,有可能造成机体负担过重;恢复时间过长,超量恢复的效应已经消失,则不能在前次负荷的基础上继续提高,至多只能保持原有水平。因此,在运动训练过程中,应把负荷与恢复看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根据恢复过程的规律合理安排负荷与恢复过程,以取得良好的训练效果。
(3)    训练适应要求运动负荷不断提高
训练适应具有连续性的特点,所以停止训练后,机体编队没有运动负荷的环境条件产生适应,从而使已经获得的训练适应逐渐消退。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训练中运动负荷逐渐提高至运动员所能承受的最大限度。在多年的训练过程中,是指运动负荷的增加逐渐达到最大负荷;在训练的各个阶段中,是指可周期性采用相对最大负荷。所谓的相对最大负荷,是运动员在某个训练阶段所能承受的最大负荷。
(4)    训练适应要求运动负荷波浪形的变化
由于训练适应具有异时性的特点,训练过程中运动负荷的提高应呈波浪形变化,以使那些发生的较慢的训练适应过程不致于过分落后于那些发生得较快的训练适应过程,有利于训练适应顺利进行。运动负荷的波浪形变化通常有三种类型:小波形、中波形、大波形。运动负荷的波形是由负荷强度和负荷量波形以一定方式相互联系起来的。负荷强度与负荷量波形动态变化的不相一致,也与训练适应过程异时性有关。
论述
1、    根据训练的任务内容不同把小周期分为哪几个类型?试指定某一种小周期训练计划
(1) 根据训练任务及内容的不同,可把周的训练分为基本训练周、赛前训练周、比赛周以及恢复周这样四种基本类型。为适应不同任务而制定的各种相应的周训练计划,也表现出明显不同的负荷变化特点。
A、基本训练周:通过特定的程序和反复练习使运动员掌握和熟练专项技、战术,以及通过负荷的改变引起新的生物适应现象,提高运动员的多种竞技能力。
B、赛前训练周:使运动员的机体适应比赛的要求和条件,把各种竞技能力集中到专项竞技中去
C、比赛周:为运动员在各方面培养理想的竞技状态作直接的准备和最后的调整,并参加比赛,力求实现预期的目标。
D、恢复周:为运动员在各方面培养理想的竞技状态作直接的准备和最后的调整,并参加比赛,力求实现预期的目标。
   (2)以基本训练周为例,基本训练周的训练计划:
            在全年训练中,基本训练周被采用得最多。在准备时期,基本训练周是最主要的训练周。在比赛时期中的赛前阶段和赛间阶段也主要按基本训练周的模式组织训练。


相关话题/运动训练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