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学考研名词解释总汇精修版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8-01-23

目录
地理环境    9
自然环境    9
经济环境    9
社会文化环境    9
自然地理学    9
自然地理环境    9
地球自转偏向    9
太阳高度角    9
纬度与经度    9
本初子午线    10
180度经线    10
地球的内部构造    10
地壳    10
地幔    10
地核    10
地球的外部构造    10
大洋    10
陆地    10
岛屿    10
地壳    11
克拉克值    11
矿物    11
矿物的形态性质    11
矿物的光学性质    11
矿物的力学性质    11
岩石    11
岩浆岩    11
沉积岩    11
变质岩    11
变质作用    12
成岩过程    12
层理    12
节理    12
解理    12
构造运动    12
地质构造    12
丹霞地貌    12
岩相    13
沉积建造    13
断裂    13
大陆漂移说    13
海底扩张说    13
板块构造说    13
板块    13
大洋中脊    14
地缝合线    14
槽台说    14
地槽    14
地台    14
地盾    14
火山喷发    14
地震    14
地质年代    14
大气气溶胶    14
气压与标准大气压    15
大气分层    15
太阳辐射    15
太阳辐射强度    15
太阳常数    15
潜热输送    15
感热输送    15
大气辐射与大气逆辐射    15
温室效应(花房效应)    15
地-气系统的辐射平衡    16
气温    16
气温的年较差    16
等温线    16
热赤道    16
气温垂直递减率    16
逆温层    16
湿度    16
水汽压和饱和水汽压    16
绝对湿度和相对湿度    17
露点温度    17
蒸发与蒸发量    17
凝结与凝结核    17
大气降温过程    17
降水    17
冰晶效应    17
降水类型    17
降水变率    18
湿润系数    18
水平气压梯度力    18
地转偏向力    18
地转风    18
梯度风    18
热成风    18
埃克曼螺线    18
大气环流    18
行星风系    19
三圈环流    19
信风环流圈    19
中纬环流圈    19
极地环流圈    19
季风    19
局地环流    19
海陆风    19
山谷风    19
焚风    20
气团    20
锋    20
冰洋锋    20
极锋    20
赤道锋    20
气旋    21
反气旋    21
气候    21
气候系统    21
沃克环流    21
南方涛动    21
水循环    21
水量平衡    22
洋    22
海    22
内海    22
边缘海    22
外海    22
岛间海    22
海水盐度和氯度    22
潮汐    22
潮流    22
波浪    23
洋流    23
水团    23
海洋资源    23
陆地水    23
河流与水系    23
流域    23
河流落差与河流的比降    23
河流的横断面    24
河流的分段    24
河流的水情要素    24
水位    24
水位过程线    24
相应水位    24
流速    24
薛齐公式    24
流量    24
流量过程线    24
河流输沙量    24
河流含沙量    24
侵蚀模数    24
径流总量    24
径流模数    25
径流深度    25
径流变率    25
径流系数    25
正常径流量    25
洪水    25
枯水径流    25
湖泊    25
沼泽    25
地下水    25
波美度    26
水的总矿化度    26
硬度    26
岩石的水理性质    26
地下水的动态    26
地下水的运动    26
线性渗透定律(又称达西定律)    26
非线性渗透定律(又称福熙海麦定律)    26
隔水层    27
含水层    27
上层滞水    27
潜水    27
承压水    27
泉    27
冰川    28
成冰作用    28
雪线    28
地貌    28
山地    28
平原    28
盆地    28
风化作用    28
水化作用    29
水解作用    29
溶解作用    29
氧化作用    29
风化壳    29
风化产物    29
块体运动    29
崩落    29
滑落    29
蠕动    29
流水作用    29
坡面流水地貌    30
沟谷地貌    30
泥石流    30
河谷    30
河床    30
河漫滩    30
河口三角洲    30
洪积扇    30
冲积平原    30
河流阶地    30
侵蚀阶地    31
堆积阶地    31
基座阶地    31
牛轭湖    31
离堆山    31
河流劫夺    31
准平原    31
山麓面    31
喀斯特作用    31
喀斯特地貌    31
岩溶盆地与岩溶平原    32
峰丛,峰林,孤峰    32
干谷、盲谷和地下河    32
地下喀斯特地貌类型    32
暗湖    32
冰川运动    32
冰川作用    32
冰川地貌    32
冰蚀地貌    32
冰碛地貌    32
冰碛丘陵    33
侧碛堤    33
终碛堤    33
鼓丘    33
冰碛物    33
冰水堆积地貌    33
冰水扇    33
季候泥    33
冰砾阜    33
锅穴    33
蛇行丘    33
冰面地貌    33
冻土    33
冰缘地貌    33
冻融作用    34
风成作用与风成地貌    34
风蚀作用与风蚀地貌    34
雅丹地貌    34
风积作用与风积地貌    34
黄土    35
黄土地貌    35
海岸地貌    35
海蚀作用与海蚀地貌    35
海积地貌    35
潟湖    35
大陆架    35
大陆坡    35
土壤    36
土壤肥力    36
土壤形态    36
土壤物质组成    36
土壤矿物质    36
土壤有机质    36
土壤水分    36
土壤机械组成    36
土壤胶体    36
土壤溶液    37
土壤溶液中的溶解物质    37
土壤的氧化还原反应    37
土壤的缓冲性    37
地质大循环    37
生物小循环    37
粘化过程    37
富铝化过程    37
钙化过程    37
腐殖质化过程    37
土壤分类    37
诊断层    38
有机土    38
灰土    38
铁铝土    38
潜育土    38
均腐土    38
淋溶土    38
红壤    38
黄壤    38
褐土    39
棕壤    39
黄棕壤    39
砖红壤    39
黑土    39
黑钙土    39
栗钙土    39
水稻土    39
紫色土    40
生物圈    40
原核生物    40
生态因子    40
生境    40
限制因子    40
生态幅    40
光周期    41
生物之间(种间)的关系    41
生物之间(种间)的竞争关系    41
生物之间(种间)的寄生关系    41
生物之间(种间)的捕食关系    41
生物之间(种间)的原始合作关系    41
竞争排斥原理    41
生物的适应    41
生物指示现象    41
种群    42
生物群落    42
植物群落    42
植被    42
生物群落的主要特征    42
原生演替    43
次生演替    43
演替顶级    43
群落的分类    43
生态系统    43
生态系统结构    43
生物放大作用    43
初级生产量    43
生态金字塔    43
百分之十定律    44
生态平衡    44
热带雨林    44
热带稀树草原    44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44
温带落叶阔叶林    44
北方针叶林    44
温带草原    44
荒漠    44
冻原    45
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    45
农业生态系统    45
生态农业    45
城市生态系统    45
生物多样性    45
遗传多样性    45
物种多样性    45
地理系统    45
地理耗散结构    45
地域分异规律    46
地带性学说    46
纬向地带性    46
干湿度分带性    46
水平地带性    46
垂直带性    46
垂直带谱    46
自然区划    46
土地    47
土地分级    47
土地分类    47
土地评价    47
土地结构    47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    47

 

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三类。三种地理环境在地域上和结构上互相重叠,相互联系,从而构成统一整体的地理环境。
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由地球表层中的无机和有机的。静态和动态的自然界各种物质和能量组成,具有地理结构特征并受自然规律控制。根据其受人类社会干扰的程度不同,分为天然环境(或原生自然环境:只受人类间接或轻微影响,而原有自然面貌未发生明显变化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为环境(或次生自然环境:经受人类直接影响和长期作用之后,自然面貌发生重大变化的地区。)。
经济环境
经济环境是指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经人类利用改造后形成的生产力地域综合体,包括工业、农业、交通、城镇居民点等各种生产力实体的地域配置条件和结构状态。
社会文化环境
社会文化环境,包括人口、社会、国家、民族、民俗、语言、文化等地域分布特征和组成结构,还涉及各种人群对周围事物的心理感应和相应的社会行为。
 
自然地理学(Physical Geography)
自然地理学研究地球表面物质系统及其要素的组成、结构、功能、空间特征、时间特征以及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的机理。根据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和对其研究的领域分化,目前,自然地理学主要有以下分科:
1.部门自然地理学(Sectional Physical Geography)
分别研究组成地球表层物质系统的各种自然要素与过程本身,强调以某个要素为核心的分析与综合,包括的学科主要有地貌学、气候学、水文地理学、动(植)物地理学、土壤地理学等。
2.区域自然地理学(Regional Physical Geography)
研究地球表层物质系统的某个地域组合的自然特征与过程,强调具体区域的个体性。
3.综合自然地理学(Integrated Physical Geography)
主要研究地球表层物质系统的形成历史、现代过程、类型特征、地理分异和发展演变,它是自然地理学的理论研究部分,强调综合性。
自然地理环境
一个庞大的物质系统、组成包括:自然地理环境的各种物质、能量以及在能量支配下物质运动所构成的各种动态需同。其基本特征有:地区外能和内能作用显著;三相物质并存;有机界和无机界相互转化;人类聚居的场所。
地球自转偏向
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而使在地球上运动的物体发生偏转的力。它使所有在地球上作水平运动的物体都发生偏转,在南半球则向左偏,北半球向右偏,赤道上水平运动物体无偏向。物体运动速度决定偏转力的大小。
恒星年:地球连续两次通过太阳和另一恒星连线与地球轨道的交点所需的时间为365日6时9分9.5秒,称为一个恒星年。
回归年:太阳连续两次通过春分点的平均时间为365日5时48分46秒,称为一个回归年。
太阳高度角
太阳光线与地平面间的夹角。某地的太阳高度角有日变化,正午12时太阳高度角达到最大,并且正午太阳太阳高度角在一年内也会随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的来回移动而变化。太阳高度角的计算公式:H -90°—地理纬度−直射点纬度。
纬度与经度
纬度是某地铅垂线对赤道面的夹角。经度是某地所在经线与本初经线之间的角距。

本初子午线
所有通过地轴的平面,都和地球表面相交而成为圆,这就是经线圈,每个经线圈都包含两条相差180度的经线,一条经线则是一个半圆弧。最初经线的起始线并不统一,1884年经过国际协议,确定以穿过伦敦当时的格林尼治天文台的经线为本初经线,或称本初子午线。
180度经线
从本初子午线(经度的零度线)向东和向西各分180度,称为东经和西经,东经和西经180度线是重合的,通常就把它叫做180度经线。由于,在同一时刻,180度经线以东是前一日的结束,以西却是次一日的开始,经国际协议被定为国际日期变更线(日界线)
地球的内部构造
根据对地震波在地下不同深度传播的差异和变化,地球固体地表以内的构造可以分为三层:地壳,地幔和地核。
地壳
指地表至莫霍界面之间厚度极不一致的岩石圈的一部分。大陆地壳平均厚度为35km,大陆地壳最表层为风化壳,其余则自上而下分为沉积岩层,硅铝层和硅镁层。海洋地壳厚度约5~8km,上部为疏松沉积物和玄武岩,下部为硅镁层。
地幔
莫霍界面以下,深度为35~2900km的圈层就是地幔。地幔分为上下两层,上地幔深35~1000km,主要由橄榄岩质的超基性岩石构成,上地幔上部大致在60~250km深度间,放射性元素大量集中,物质处于熔融状态,成为岩浆的源地,并有软流圈之称。下地幔深1000~2900km,其下界为古登堡界面,特点是铁,镍物质大量增加。
地核
2900km深度以下至地心为地核,主要由铁,镍等致密物质构成,一般认为外地核呈熔融态,而内地核却可能呈固态。
地球的外部构造
地球的外部构造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三个圈层。
1.大气圈:指包围着地球的空气层。它是一种混合物,由干结空气、水汽和杂质三部分组成。主要成分为氮,氧,氩,二氧化碳和水蒸汽等。其组成和密度的优越性使它更适合生物包括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2.水圈:地球上除了存在于各种矿物中的化合水,结合水,以及深部岩石所封存的水分以外,海洋,河流,湖泊,沼泽,地下水,大气水分和冰共同构成地球的水圈。其主体是世界大洋,面积占全球面积的71%。水是地球表面分布最广泛的物质,也是地表最重要的物质和参与地理环境物质能量转化的重要因素。
3.生物圈:地球是上存在有生物并受其生命活动影响的区域,或生命存在的地表部分叫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下层,整个水圈和岩石圈的上部,厚度达20km。生物圈是指地球生物及其分布范围所构成的一个极其特殊、又极其重要的圈层。
地球构造中的同心圈层在分布上有一个显著特点: 高空和地球内部,们基本上是上下平行分布的,但在地球表面附近各圈层是相互渗透相互重叠的。
大洋
是海洋的主体,指连续的广阔水体。
陆地
被海洋环绕,并突出于海洋面以上的部分。
岛屿
同样被海洋环绕,但面积远比大陆小的小块陆地,可以分为大陆岛和海洋岛两类:
大陆岛:本来是陆地的一部分,由于大陆的某些部分发生破裂或沉陷而被海水所淹没,使之与大陆分离,形成了岛屿,其基础仍固定在大陆架或大陆坡上。
海洋岛:面积比大陆岛小,与大陆在地质构造上没有直接联系,也不是大陆的一部分,可以分为火山岛和珊瑚岛。

地壳
是地球硬表面以下到莫霍面之间由各类岩石构成的壳层,在大陆上平均厚度35km,在大洋下平均厚5km。地壳厚度差异很大。地壳由沉积壳、花岗质壳层与玄武质壳层组成。地壳是指地球表面的刚性外壳,属于岩石圈的上部。地壳的组成可以从元素、矿物、岩石三方面来说明。
克拉克值
把化学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重量百分比称为克拉克值,即元素的丰度。各种元素丰度不一。高丰度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对地壳的矿物组成将发生积极影响。氧,硅,铝,铁,钙,钠,钾,镁八大元素的丰度共占98%。
矿物
地壳中的各种化学元素,在各种地质作用下不断进行化合,形成各种矿物。矿物是单个元素或若干元素在一定地质条件下形成的具有特定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化合物,是构成岩石的基本单元。矿物是人类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之一,是构成地壳岩石的物质基础。单质少,化合物多,呈晶质固体,理化性质随环境而改变。矿物的特征包括形态、光学性质与力学性质,是鉴别矿物的依据。
矿物的形态性质
矿物单晶体、规则连生晶体和集合体的外形特征。矿物单晶体的形态包括晶体的形状、结晶习性、晶体的大小及晶面花纹等;规则连生晶体的形态是指双晶、平行连晶及不同矿物晶体间浮生的外形特征;矿物集合体的形态通常是指同种矿物集合在一起所构成的形态,它取决于矿物单体的形状及其排列的方式。
矿物的光学性质
透明度、光泽、颜色及条痕。矿物的力学性质:硬度、解理、断口、弹性等。
矿物的力学性质
矿物的力学性质是指矿物在外力作用下,所表现出的各种性质。其中最重要的是解理、硬度和密度,其次还有延展性、脆性、弹性和挠性等。
岩石
造岩矿物按一定的结构集合而成的地质体(由一种或多种矿物所组成的有规律的集合体)是构成地壳及地幔的主要物质。岩石是地质作用的产物,又是地质作用的对象,所以岩石是研究各种地质构造和地貌的物质基础。根据成因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岩浆岩
是由岩浆凝结形成的岩石,占地壳总体积的65%。中性岩,酸性岩。岩浆是在地壳深处或上地幔天然形成的、富含挥发组分的高温粘稠的硅酸盐熔浆流体,是形成各种岩浆岩和岩浆矿床的母体。岩浆的主要成分是硅酸盐,金属硫化物,氧化物和部分挥发物。岩浆的发生、运移、聚集、变化及冷凝成岩的全部过程,称为岩浆作用。岩浆作用主要有两种方式:①岩浆侵入活动→侵入岩。②火山活动或喷出活动→喷出岩(火山岩)


相关话题/自然地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