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考研资料(超详细)(2)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8-02-10
⑥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是宋代主要的哲学思想。朱熹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朱熹继承了北宋哲学家程颢、程颐的思想,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后人称之为程朱理学。其核心内容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是第一性的;“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认为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因此他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这实际上是为封建等级秩序辩护。
⑦明中叶王阳明反对朱熹把心与理视为两种事物的观点,创立与朱熹相对立的主观唯心主义理论——心学。理学由客观唯心主义向主观唯心主义演变,说明它已经走向极端。
⑵进步的思想家及其思想
①战国:荀子具有唯物主义思想。主张“制天命而用之”。
②东汉:王充著《论衡》深刻批判谶纬神学。
③明朝:李贽是明后期“异端”进步思想家,他指责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揭露道学的虚伪,反对歧视妇女和压抑商人。他是我国反封建的思想先驱,他的思想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带有民主性色彩。
④清初:a.黄宗羲:在明亡后,隐居著述,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进行激烈的批判,提倡“法治”反对“人治”,反对只重农部重商的重农抑商政策。他的思想震动了当时的学术界,对晚清民主思想的兴起也有一定的影响。b.顾炎武:明末清初思想家,强调“经世致用”的实际学问,主张把学术研究与解决社会问题结合起来,力图扭转明末不切实际的学风。著《天下郡国利病书》。他提倡“实学”的目的在于批判理学,反对君主专制政治。顾炎武的学风对清代学者影响很大。c.王夫之:是以为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他认为“气”是物质实体,“理”是客观规律;提出“气者,理之倚也”和“天下惟器”的唯物主义观点,对朱熹的理学和王阳明的心学,给予批判,他还提出“静即含动,动不含静”,否定理学家主静地形而上学思想。他用发展观点来看待历史,认为历史发展是有规律的,他提出在政治上要“趋时更新”。王夫之地思想闪烁着革新的光芒。
二、知识深化
1、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关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物质生产方式决定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初唐和盛唐政治的清明与经济的繁盛反映在意识形态方面便是文化成果的灿烂;明清时期政治上的衰落和经济上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反映在意识形态方面便有反对君主专制的民主思想的产生。此外,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也有反作用。比如诸子百家的思想是当时政治经济发展在观念上的反映,反过来它又为历史变革起了摧毁廓新、敷陈新义。
2、文化发展繁荣的前提条件
分析某一时期文化发展繁荣的时候,首先要关注它发展繁荣的前提条件。这要从下面几个方面着手分析:①社会环境因素:分析当时的社会是否安定或相对安定。②政治因素:分析国家是否统一,政治是否清明稳定。③经济因素:分析经济是否发展繁荣。④文化政策因素:分析统治者的文化政策是否有利于文化的发展。⑤文化交往因素:分析各民族之间,中外之间是否存在有利于经济文化发展的因素。
经济的发展,为科技文化的进步提供了物质基础;由经济决定的政治状况,为科技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相应的社会环境;统治阶级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了从事科技文化事业的人才;统治者实行开明的对外交往政策,有利于我国科技文化的正常发展;统治者对外来宗教采取开明政策,促进了各民族各地区的文化交流和发展;前代科技文化成就为后代科技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总之,我国各族人民的辛勤劳动,创造了大量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这是我国古代科技文化领先于世界的根本原因。
3、文学艺术是对当时中国社会生活的反映
一定时期的文学作品是当时社会社会生活在上层建筑领域的反映。如两宋时期多民族国家并立,国家分裂,陆游的诗反映了人民渴望祖国统一的愿望;从唐代传奇到明清生活也是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和市民生活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
4、中国古代统治阶级对治国思想的选择与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
史学界认为:自汉武帝至清末,中国统治阶级选择的治国模式是外儒内法而剂之以道。即以儒家文饰政治,以法家支持政治,以道家调剂政治。这种治国模式的形成,在秦汉以前经历了较长时期的选择和探索的过程。
在原始社会,管理上享有充分的民族,治理国家的思想处于萌芽状态。在奴隶社会,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产生阶级和国家,统治者以宗法等级制度和武力来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在春秋战国这一历史大变革时期,形成诸子百家争鸣局面,其中儒家、法家、道家各自为新兴的地主阶级设计了一套治国方案,为秦汉以后的选择奠定基础。秦在法家思想的指导下,巩固了统一,但也使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并未起到应有作用,反而导致秦的灭亡。西汉之初,采取道家的“无为而治”的治国之道,并且在以后大动乱之后都会采取这种策略。西汉汉武帝在位时期,为了维护大一统的局面,董仲舒吸收道家和法家等有利于君主统治的成分,对儒学加以改造,并被汉武帝所接受,“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儒家、法家和道家站在不同的阶级立场为封建统治者设计了各具特色的治国思想,儒家提倡德政、礼治和人治,强调道德感化;法家提倡“一断于法”,实行法治,强调暴力统治;道家提倡顺乎自然,无为而治,三者具有很大的互补性。经过秦、西汉初年的治国实践证明:在动荡年代,法家思想能实现大一统;动荡结束之初,道家的无为政治能恢复和发展生产;当国家稳定后,以儒家路线为宜。三者之间表现出互相融合的趋势。到了汉武帝时期,董仲舒以儒家路线为基础,以法家路线为辅助,兼采道教的合理思想,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统治思想的基本格局。从此以后,以儒家论理道德为中心,以法家的严刑峻法为辅助,以道家权术政治委手段的治国模式基本上符合中国古代的国情。
5、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世界地位及其在近代衰落的原因
中国的发明和发现,远远超出同时代的欧洲,中国古代科技长期领先于世界,并且向世界各地传播,对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例如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对于西方近代文明的发展有很重要的意义。
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原因:①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为科技的发展提供了社会条件;②古代劳动人民辛勤劳动,封建经济的发展,为科技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③封建教育的发展,思想观念的进步,为科技的发展提供了人才条件;④科技重为“农本”思想服务的如天文历法、医学、数学等受到统治者的重视;⑤广大科技劳动者积极进取、勤奋钻研的精神;⑥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制度功不可没,科技成就的取得离不开国家的支持。
中国古代科技在近代衰落的原因:①封建小农经济的落后性和闭塞性的束缚;②腐朽封建制度的制约性;③传统价值观念的约束性。因此,科技能否转化为生产力,取决于经济状况、社会环境和人的观念等。
之所以中国没有产生近代科学,具体来看:①中国科学技术自身的缺陷:满足于实际上的应用,没有形成理论上探讨和深思的风气;中国古代学者形成了“天人合一”的世界观,会妨碍对自然的研究;中国学者缺乏必要的科学试验的传统训练。②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固有的分散性和狭隘性,不可能使科学应用达到较大规模,从而使近代科学的产生和应用失去了应有的土壤。③封建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也阻碍了和工商业有关的科技的发展。④明清统治者实行文化专制主义,如八股取士、文字狱等,把大量知识分子迫入了脱离实际、脱离生产、脱离对自然界观察研究的歧途,使近代科学在中国失去了产生和发展的政治文化基础。⑤教育的落后,不利于科学间的互相融合,也不利于培养大批人才。总而言之,日趋腐朽的封建制度是阻碍近代科技出现的最根本原因。
学习古代科技史,必须正确认识:中国古代科技的世界地位;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与社会环境的促进与制约关系;科技创造是科学家勤奋钻研的结果等。
6、中国古代唯物主义的优良传统
中国古代的思想具有唯物主义的优良传统。战国时期的荀子,东汉的王充,南北朝时期的范缜,唐朝的柳宗元和刘禹锡,明末清初的王夫之其学术成就达到了旧唯物主义的高峰。中国唯物主义的优良传统,表现在它确认世界的物质性,确认存在地客观性,确认规律的可知性,并往往与政治上的进步倾向相联系。
7、中国古代重要的思想流派
纵观中国古代思想的发展变化,对当时社会和后世影响较大的,并在社会上形成一定气候的思想流派主要有儒家思想、道家细想、墨家思想、法家思想、宗教思想、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反封建的民主思想和重农抑商的经济思想。
8、我们对继承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的态度:采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反对对传统文化的绝对肯定和否定的态度。
9.补充问题
1、中国古代新石器时代的三大成就:①农业的发明。②石器的磨制和钻孔。③陶器的制作。
2.中国古代治国思想的三种主要观点:①儒家推崇“人治”,即指治国时偏重人的作用,实行仁政。②法家提倡“法治”,即强调法的作用,主张用法令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的国家。③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即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社会,顺应时势和民心。秦汉以后,每逢大乱平息,人民急需休养生息时,这种现点便受到统治者的重视。
3.中国古代社会土地所有制的三种类型:①国有土地所有制,如:西周的井田制,王莽实行的王田制,两汉、曹魏、金、元、明初、清初实行的屯田制,北魏、隋、唐实行的均田制。②地主土地所有制,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③自耕农土地所有制,虽不占支配地位,但却广泛而分散,自耕农经济与地主所有制经济一样,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长期存在的基础。
4.中国古代史上的三个经济重心:①先秦时期,经济重心在关中地区。②秦汉时期,经济重心转移至黄河中下游一带。③魏晋南北朝至明清时期,经济重心向南方转移,以致江南地区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5.中国古代变法改革的四种类型:①奴隶社会内部富国强兵的改革,如:管仲改革。 ②地主阶级的封建化政治改革,如:商鞅变法。③封建社会内部调整统治政策的改革,如:王莽改制、周世宗改革、王安石变法、金世宗改革。④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制度的改革,如:北魏孝文帝改革。
6.中国古代史上对世界文化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四个文化典型:①商文化:青铜与历法。②秦汉文化;丝绸、冶铸、水利技术。③隋唐文化:博大精深,全面辉煌,中华文化圈总体格局完成。④宋元文化:印刷术、指南针、火药。
7.中国古代赋税史上的四大税种:①以人丁为依据的“人头税”,即丁税。②以户为依据的财产税,即调。③以田亩为依据的土地税,即田租。④以成年男子为依据的徭役和兵役,以及其他苛捐杂税。
8.中国古代史上四大封建都城及其主要特点:①唐都长安:既是全国的政治中心,又是亚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是一座国际性的大城市。②宋都东京:是当时最繁华的城市,大街小巷店铺林立,热闹非凡。③元都大都:不仅是元朝的政治中心,还是闻名世界的商业大都市。④明都北京:布局严整、建筑壮丽,是我国古代城市建筑的杰作。
9.中国古代赋税改革的五大趋势:(1)由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到以土地财产为主的征税标准,直至取消人头税(2)由实物.劳役地租到货币地租(3)由赋役分征到赋役合征,税种由繁到简(4)征税时间由不定到基本定时(5)征收商品税越来越重。
10.对外交往的四条途径:(1)官方往来(2)民间的贸易途径(3)宗教传播(4)战争
中国古代对外贸易商路六次演变:(1)秦汉时期主要以陆路为主(2)隋唐时期既有陆路又有海路(3)两宋时期海路贸易发达(4)元朝时期陆路.海路.内河漕运并举(5)明朝初期郑和下西洋远达东非.红海,但中后期逐渐闭关(6)清朝闭关锁国,只准广州一地对外通商。
11.中国古代教育发展呈现的六个特点:(1)春秋末年,孔子兴办私学,打破奴隶社会“学在官府”的局面,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2)汉武帝在长安设立太学,在地方设立郡县学,初步建立起教育系统(3)唐朝科举制推动了教育的发展,专业教育确立(4)宋朝制度更加完备,私人讲学的书院兴起(5)明朝各级学校的教育体现出君主专制的强烈色彩,实行八股取士(6)清朝在教育上进一步加强文化专制,书院逐渐成为官方学校。
12. 中国古代农民起义三大因素:(1)封建暴政(2)土地兼并(3)天灾人祸。
13. 中国古代农民起义的三种结局:(1)完全失败,如黄巾军起义(2)成为地主阶级改朝换代的工具,如隋末农民起义(3)由农民起义领袖蜕变为地主阶级代言人,如刘邦.朱元璋。
14.中国古代民族战争的五种类型:①民族掠夺战争,如:匈奴对秦汉的战争,契丹、 女真、党项对宋的战争,蒙古对宋、明的战争。③民族征服战争,如:金灭辽,蒙古灭西夏,元灭南宋。③平定民族叛乱的战争,如:清初平定噶尔丹、大小和卓叛乱。④反抗民族压迫的民族起义,如:内迁五胡反抗西晋的起义。⑤抵御外国民族侵略的民族自卫战争,如:明朝抗倭斗争,清初抗俄斗争。
15.中国古代史上中华民族的构成成份的五次演变:①先秦时期,华夏族产生,华夏族与蛮夷戎狄混融;秦统一中国后,“秦人”成为中华民族的代名词。②两汉时期,由“秦人”易称为“汉人”。③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五胡内迁,汉胡渐渐融为一体,最终形成多民族一体化的新的共同体——“唐人”。④辽宋二金时期,由于民族政权对峙,民族战争不断,民族构成的演变步伐相对缓慢。⑤元明清时期,民族构成的成份相对固定下来;元曾把女真、契丹称为“汉人”,但实行民族分化政策;明推行大汉族主义政策;清朝前期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重要发展阶段,形成了50多个民族。
16.中国古代民族融合的五种途径:①民族迁徙。②各民族联合反对阶级剥削与压迫。③友好交往。④少数民族统治者改革。⑤统治者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17.中国古代史上,五个朝代的货币及其影响:①战国:各诸侯国都有自己的铸币,是各诸侯国商业兴盛的表现;但货币的不统一妨碍了各诸侯国间的经济交往。②秦朝:把圆形方孔钱作为统一的货币,有利于各地区的经济交流。③西汉:王莽“新”朝时发行大钱代替原来的五铢钱,这是掠夺人民财富的一种手段。④北宋:市场上流通的铸币有铜钱、铁钱和金银,四川地区出现纸币“交子”。⑤明朝中后期: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是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
18.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五个特点:①先陆路贸易,后海路贸易。②外贸政策由开放到闭关。③官方贸易不以营利为主,而以加强友好往来为主。④外贸伴随着文化交流。⑤外贸促进了民族融合。
19.中国古代改善民族关系的六种形式:①和亲,如:汉与匈奴、唐与吐蕃的和亲。②通贡,指贡品赏赐,如:靺鞨对唐朝纳贡,宋送给辽、西夏、金岁币。③边疆贸易,如:北宋与辽、夏边境的榷场,明与鞑靼边境的互市。④会盟,如:唐蕃会盟,澶渊之盟。⑤册封,如:唐对西突厥、回纥、南诏首领的册封,清对西藏喇嘛教首领的册封。⑥设机构管辖,如:西域都护、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宣政院、理藩院、驻藏大臣等机构的设置。
20.中国古代对外贸易商路的六次演变:①秦汉时期,对外贸易主要以陆路为主。②隋唐时期,又开辟了海上商路,水、陆并进。③两宋时期,陆地商路中断,海外贸易发达。辽、夏、金政权将岁币西运。④元朝时期,水、陆两条商路并进。⑤明朝,海运发达,远达东非和红海。⑥清初,闭关锁国,只准广州一地接待外商。
21.中国古代六次治世局面及其产生原因:①文景之治:汉初推行休养生息政策所致。②光武中兴:光武帝注意调整统治政策所致。③贞观之治: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善于纳谏,调整统治政策所致。④开元盛世:唐玄宗前期励精图治,重用人才所致。⑤洪武之治:明太祖推行休养生息政策所致。⑥康乾盛世:康熙、雍正、乾隆调整政策所致。
22.中国古代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历经的六个阶段:①理论来源:战国韩非子的思想。 ②建立:秦朝形成了皇帝制、中央官制和郡县制等制度。③巩固:西汉通过“削藩”、“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中央集权制度得以巩固。④完善: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进一步完善了中央集权制度。⑤大大加强:宋元通过杯酒释兵权、行省制度等措施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度。⑥空前强化:明清形成了极端强化君主专制的现象,如特务统治、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等。
(一)历代经济政策和制度
1、政策
纵观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史,封建经济的特点是自然经济,这种经济的主要部门是农业。“农本”思想是历代统治者一贯的指导思想。因此,历代封建政府在经济上采取的具体政策尽管不尽相同,但是,最基本的政策都是重农抑商。从商鞅变法规定的奖励耕战,到汉文帝的重农措施,再到清初恢复经济的调整,都是这种政策的体现。统治者如能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及发展生产的政策,就能调动人民群众生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就能促进古代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秦国: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战,禁止弃农经商。
秦朝:统一货币、度量衡。
西汉: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士兵复员生产,归还逃亡者田宅;释放奴婢为平民;减轻田租。
东汉;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减轻田租;废除王莽时的苛捐杂税。
三国:蜀国诸葛亮实行减轻赋税、奖励农耕政策;曹魏重视保护农桑。
南北朝;刘宋比较注意发展生产,减轻农民负担;北魏推行均田制。
唐朝:沿用均田制,实行租庸调制。武则天奖励农业生产。
明朝;明初奖励垦荒,减免赋役,实行屯田;推广植棉。
清朝:奖励垦荒;宣布“更名田”;实行“摊丁入亩”。
政治: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关系的原理分析认识古代的经济政策:历代经济政策是对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当这种调整与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时,则促进当时生产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运用主现动机与客观效果的辩证关系分析认识历代经济政策:从动机上看是为发展封建经济,维护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但在效果上则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符合人民和国家利益,因此应当给予充分肯定。
联系:“十五”期间,我国实施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努力增加农民收入的相关政策。理解我国农业政策的得当与稳定农业发展的重大意义。
联系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税费改革,理解税费改革体现的政治、经济、哲学原理。
农村税费改革体现的政治与经济的辩证关系;体现国家的对内职能;体现党和国家依法治国的原则;体现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国家机关对人民负责的组织活动的原则。
农村税费改革体现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体现税、费作为国家财政收入形式的区别与不同;体现国家宏观调控职能。
农村税费改革体现了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的原理;体现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原理;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的原理;体现了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的原理。
2、制度
(1)土地制度
我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从本质上讲,都是私有制。
①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它始于商朝,完备推广于西周,它是土地私有制不发达的表现。随着春秋末年私田数量的增多,井田制逐步走向瓦解。
②封建土地所有制大体分为三种类型:国有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其中地主土地所有制占主要地位,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农民土地所有制虽不占支配地位,但却广泛而分散,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和长期存在的基础。
③关于封建土地国有制的形式:曾出现过王田制、屯田制、均田制等具体形式。王莽实行的王田制,表面上似乎是奴隶制阶段井田制的恢复,实际上仍属封建性质土地制度,仅是托古改制而已。屯田制在西汉、曹魏、金朝、元朝、明清初年都曾实行过。均田制始于北魏,流行隋唐。这两种形式,往往是在经历了一场战乱和社会动荡之后,国家控制了大量无主土地的情况下实行。授田时,既不触动地主的土地,又能使农民得到一定土地,因此,都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和经济的发展。
(2)赋税制度
是随土地制度或状况的变化而变化的。
①夏商周实行贡赋制度,这是赋税制的雏形。春秋时期,鲁国的“初税亩”是我国征收土地税的开始。秦汉实行编户制度,是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兵役的依据。北魏实行租调制,其中调是户税,以农户为单位,它是与均田制相适应的。唐朝前期实行租庸调制,后期实行两税法,这种变化是地主土地私有制发展的结果,是由土地兼并造成的。北宋实行方田均税法、募役法。明朝实行一条鞭法,是大学士张居正对赋税制度的一大改革。消初实行了地丁银制,废除了长期以来的人头税,封建人身依附关系松驰下来。
②纵览赋税制度的发展,呈现出的主要趋势有:a、由向国王的纳贡到国家征收土地税;b、由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到以土地财产为主的征税标准,直至取消人头税的变化;c、由赋役分征到赋役合征,名目和手续的简化;d、由实物、劳役地租到货币地租的变化。
(二)经济发展的原因和表现
1、原因
在古代经济的发展中,虽然正常的经济发展秩序多次被战乱和社会动荡所打断,但发展是主要的。特别是战国、两汉、三国、南朝、隋唐、两宋、元朝、明清等朝代的初年,经济发展尤为突出。究其原因可大体分为如下几点:
政策:新制度的确立;历代统治者制定的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土地政策、赋税政策,或者一定时期对统治政策进行调整的变法、改革。
政治:国家统一安定局面的实现; 统治者个人的影响。
科技:劳动人民改进工具,提高生产技术;兴修水利,免除水旱灾害;政府推广优良品种;历代总结生产经验的著作可以指导人们直接把先进的技术转化为生产力。
人民群众辛勤劳动:各族人民互相融合,共同劳动,相互学习,提高生产技术。
上述因素中,对某一朝代来讲,可能有两种或更多种起着作用,要根据某一朝代的实际而定。
政治:古代经济发展的共同原因是靠政策、科技和人民辛勤劳动,这对我们现代化经济建设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农业发展首先要稳定和完善党在农村的各项基本政策;关键是发展农业科学技术;加大农业的资金和物质投入,还要提高农业劳动者的文化素质和科技素质。
工业发展主要是推进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要增强国有企业改革,必须转换国有企业的经营体制,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当前要突出抓好几个环节:继续推进政企分开,进一步理顺政企关系;积极探索国有资产的有效管理形式,对大中型企业进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面向市场着力转换经营机制。企业要加快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还要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经营管理者。同时还要引进竞争机制,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联系有关时事,分析我国经济发展的原因,正确理解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暂时困难以及应如何加以解决。
2、表现
在了解古代经济发展的表现时,涉及的内容十分繁杂,而且有些内容既属于原因也是表现,例如水利工程的兴修,既可视为原因,又可视为表现。了解经济发展的表现,首先要考虑生产各部门的各自情况。
①对农业来说,要从农具改进与农作物推广,水利工程的兴建,耕作技术的进步,垦田面积的增加,政府收入增多,国家人口增殖等方面加以对照。
②手工业生产在各代发展中,一般都涉及一两个突出的行业及产品,或冶炼、丝织,或造纸、造船,或制瓷、棉纺织等。例如西汉手工业发展的具体表现就是丝织业出现提花机,冶铁开始用煤作燃料。
相关话题/中国古代史
北京大学2005年考研真题-中国古代史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1、《续资治通鉴长编》 2、井田制 3、葵丘之会 4、限民名田5、九品中正制 6、《元和郡县图制》 7、南衙北司之争 8、庆历新政 9、探马赤军 10、票拟二、论述题(每题20分)1、汉武帝财政改革措施及作用2、隋唐以后赋役制度的主要变化3、唐代周边主要少数民族及其活动4、元 ...专业课考研经验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西南大学2006年考研真题-中国古代史
专业课考研经验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南开大学2004年考研真题-中国古代史
专业课考研经验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考研真题-中国古代史复试
一.你读过哪些本专业的学术著作?请对其中的一种进行评论,并试对其中的某些重要问题或观点谈一谈自己的看法。(限800字以内)(60分)二.就你所接触的材料和知识,试谈历史学或中国古代史专业的发展趋势。(限800字以内)(40分) ...专业课考研经验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考研真题-中国古代史
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中国古代史一、名词解释(40%) 胡服骑射 董仲舒 河阴之变 府兵制 永贞革新 唐蕃会盟 绍兴和议 徐光启 萨尔浒之战 四库全书二、简述题(30%,每题各占15%) 1、简析秦朝灭亡的原因。 2、简论赵匡胤。三、1988年,费孝通先生在香港中文大学就“中华民族”问题发表演讲,提 ...专业课考研经验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华中师范大学1999年考研真题-中国古代史
华东师范大学1999年中国古代史一、名词解释:(42) 周公旦 算缗与告缗 府兵制 猛安谋克 东林党 乾嘉学派二、问答题 1、简述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其对北宋历史的影响。(28) 2、试述春秋、战国为“古今一大变革之会”说。(30)华东师范大学2000年中国古代史一、名词解释(35%) 夏商 ...专业课考研经验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考研真题-中国古代史
专业课考研经验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河南大学2006年考研真题-中国古代史
中国通史(1949年之前)一、名词解释: 1.氏族公社2.楚汉之争3.八王之乱4.《唐律疏议》5.猛安谋克6.中国共产党第7次代表大会二、简答: 1.简述春秋时期井田制崩溃的必然性。2.简述东汉田庄经济。3.简述唐太宗和贞观之治。4.简述明朝初期加强君主集权的政治措施。5.简述近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 ...专业课考研经验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安徽大学2006年考研真题-中国古代史
一。名词解释 1.仰韶文化 2.甲骨文 3.府兵制 4.<大唐西域记> 5.庆历新政 6.摊丁入亩二.简答题 1.简评韩非的法家学说. 2.简述汉武帝的经济政策及其作用. 3.简析唐朝三省制及其职能. 4.分析元朝统一的历史意义三.论述题 1.试述中国古代儒学的发展阶段及其特征. 2.论述明初专制主 ...专业课考研经验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河北大学2006年考研真题-中国古代史
专业课考研经验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河北大学2005年考研真题-中国古代史
专业课考研经验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中国人民大学2006年考研真题-中国古代史
中国人民大学2006年中国古代史考研试题名次解释:郭店楚简 《周礼》《过秦论》谶纬 隆重对 二王八司马 中书门下 行省 利玛窦 还有一个应该是清史,欢迎跟贴补充。简答:1.评论春秋战国政治的特点2.简述秦.隋快速灭亡的原因。3.如何看待北宋“积贫”.“积弱”4.评述中国古代宦官专权的特点。评论:评论 ...专业课考研经验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2中国人民大学2005年考研真题-中国古代史专业
1.良渚文化 2.光武度田 3.八王之乱 4.北府兵 5.宇文泰 6.史通 7.陈桥兵变 8.耶律楚材 9.南明 10.宋学 简述题: 1.试论吕不韦对秦国历史发展的贡献。 2.试分析“侨置郡县”产生的原因 3.试分析唐朝 ...专业课考研经验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2北京师范大学1999年考研真题-中国古代史
北京师范大学1999硕士入学中国古代史试题 科目代码:329 科目名称:中国古代史 一、名词解释: (每题5分,共30分) 1、禅让 2、董仲舒 3、唐初八史 4、均贫富 5、四等民族 6、雅克萨之役二、问答题: (共70分) 1、论曹操。 (20分) 2、明初集权述评。 (20分) 3、试对中国 ...专业课考研经验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2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考研真题-中国古代史
专业课考研经验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