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考研王力古代汉语笔记(通论_复习重点_练习题及答案)(6)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8-02-10
三、解释下列名词在句中的词性、词义:
⑴或
1.无定代词,有的人。
2.无定代词,有的人。
3.无定代词,有的东西。
4.句中语气助词,加强否定语气。
⑵莫
1.无定代词,没有谁。
2.无定代词,没有什么……。
3.无定代词,没有谁。
4.无定代词,没有什么……。
⑶所
1.辅助性代词,指追的人。
2.名词,表示位置。
3.无定代词,指看见的牛。
⑷所以
都是所字结构。
1.表原因。
2.表凭借。
3.表原因。
4.表凭借。
⑸之
1.之①,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作“知”的宾语。
之②,指示代词,指母亲。
2.之①,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之②,指示代词,复指前置宾语“我”。
3.之①②,助词,用在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之③,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作“知”的宾语。
4.之①,代词,指人牵牛过堂下的情形;之②,动词,到……去。
⑹其
1.助词,表示委婉的语气。
2.代词,指“越国以鄙远”这件事。
3.代词,指“郑”。
4.助词,表示委婉的语气。
5.指示代词,那。
四、解释下列各词在句中的意义,并说明其与现代汉语的词性是否相同:
⑴莫
1、2两句中的“莫”都是无定代词,1句中的“莫”指“没有谁”,2句中的“莫”指“没有什么物”。现代汉语的“莫”是否定副词,古今词性不同。
⑵或
1、2句中的“或”都是无定代词,有的人。现代汉语中的“或”是连词,古今词性不同。
⑶是
1、5两句中的“是”是形容词,正确,对(第一句中的“是”是意动用法,认为自己正确);第2、3、4句中的“是”是指示代词,这。现代汉语中的“是”是动词,表示判断。古今词性不同。
肆、副词
一、指出下列句子中的副词,并说明其在句中的意义或作用:
1.竟:终于;表时间。
2.乃:表语气。特:表范围。
3.直:只;表范围。不:表否定。
4.窃:表尊敬。
5.甚:表程度。
6.聊:相当于“姑且”。相:表对象范围;指单方面。
7.曾:加强否定语气。
8.既:已经。
9.第:副词,仅,只。
二、说明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的词语、词义是否相同:
1.卒:均不同,句中是时间副词,最后。现代汉语是名词,士兵。
2.但:词性不同。句中是范围副词,只;现代汉语中是转折连词。
3.颇:词性相同,都是程度副词。意义不同。句中言程度轻,在现代汉语中表示程度重。
4.稍:词性相同,都是副词。意义和作用不同。句中表示时间,渐渐。现代汉语中表示程度,稍微。
5.少:均不同。句中是程度副词,稍。现代汉语中是形容词,指数量不多。
6.曾:词性相同,都是副词。词义和作用不同。句中加强否定的语气,现代汉语中表示曾经。
三、说明下列各词在句子中的词性、词义或语法作用:
⑴非
1.动词;非难。
2.形容词;不正确,不对。
3.动词;责怪。
4.副词;表否定。
⑵乃
1.人称代词;你。
2.副词;表确认。
3.副词;才。
4.副词;竟然。
5.副词;仅、只。
⑶且
1.连词;而且。
2.连词;还是。
3.副词;将近。
4.副词;暂且。
5.副词;将。
6.副词;将。
7.连词;又…又…。
8.连词;一边…一边…。
⑷曾
1.副词;曾经。
2.副词;加强语气。
伍、介词•连词
一、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古代汉语介词的主要特点是:
⑴介词不能单独使用。
⑵介词常和名词或名词性词组结合使用。
⑶介宾词组既可作状语,又可作补语。
⑷介宾词组多表示时间、处所、目的、方式、对象等意义。
2.古代汉语介词同现代汉语介词在用法上有五点不同:
⑴介宾词组在古代汉语中主要作补语及状语,不作定语。在现代汉语中主要作状语及补语,有时作定语。
⑵介词在古代汉语中的位置不固定,既可位于宾语前,也可位于宾语后。在现代汉语中只能位于宾语前。
⑶介词的宾语在古代汉语中常常省略,在现代汉语中不能省略。
⑷介词在古代汉语中有时也可以省略,在现代汉语中不能省略。
⑸翻译时,古代汉语中的一个介词,往往可以用几个或十几个现代汉语的介词对译,但这并不说明古代汉语的介词意义相当丰富,因为介词的意义是受上下文制约的,语译时需灵活掌握。
二、指出下列句中的介词和介词宾语,如介词宾语省略,也请说明:
1.介词是“以”;宾语是“何”。
2.介词是“自”、“于”、“从”;宾语是“舟中”、“水”。
3.介词是“与”;宾语省略。
4.介词是“于”、“为”(后三个);“于”的宾语是“族”;“为”后省略宾语。
5.介词是“以”;宾语是“方城”、“汉水”。
6.介词是“于”;宾语是“邻国”。
7.介词是“为”、“于”;宾语是“世”、“时”。
三、说明下列各词的词性和在句中的作用:
⑴于
都是介词
1.表处所。
2.于①表对象;于②③表比较。
3.于①表对象;于②引进行为主动者。
4.表对象。
5.表处所。
⑵诸
1.“之于”的合音词。
2.“之乎”的合音词。
⑶以
1.连词,表原因。
2.连词,表关联。
3.以①介词,表示原因;以②动词,任用。
4.介词,表凭借。
5.连词,连接状语与中心语。
6.介词,表身份。
7.介词,表凭借。
8.动词,认为。
9.介词,表时间。
10.介词,表原因。
11.连词,表时间。
12.介词,表原因。
13.动词,认为。
⑷为
1.动词,作为。
2.介词,表被动。
3.介词,表对象。
4.介词,表原因。
5.动词,作;与“所”构成“所”字结构作主语。
6.动词,制作。
7.动词,成为。
8.为①动词;为②动词,句中有“达到”的意思。
⑸而
1.2.3.连接状语和中心语。
4.表联合。
5.表转折。
6.连接状语和中心语。
7.代词,你。
陆、语气词
一、问答:古代汉语的语气词分为几类?
答:古代汉语语气词按照它们在句中的位置可以分为三类:①句首语气词;②句中语气词;③句尾语气词。
二、指出下列各句中的语气词,并指出其所属的类别:
1.也①②,句中语气词;且夫,固定结构,用在句首表示要发议论。
2.其,句首语气词;乎,句尾语气词。
3.而已矣,句尾语气词连用;为,句尾语气词。
4.夫,句首语气词;矣、也、为,句尾语气词。
5.也已矣,句尾语气词连用。
6.也、矣,句尾语气词。
7.乎、也,句尾语气词。
8.夫,句首语气词;也,句中语气词。
9.邪,句尾语气词。
10.也,句中语气词;哉,句尾语气词。
11.也①,句中语气词;也②句尾语气词。
三、指出下列句子中的语气词,并说明它们所表达的语气:
1.也,表停顿。
2.其,表反问的语气。
3.也,表判断的语气。
4.乎,表询问的语气。
5.哉,表反问的语气。
四、说明下列各词在句中的词性、词义或语法作用:
⑴乎
1—4都是介词。
1.表比较。
2.乎,表处所。
3.乎①②③,表对象。
4.乎①②表处所。
5.形容词词尾。
6.语气词,表揣测。
⑵焉
1.指示代词兼语气词,在那里。
2.指示代词兼语气词,在那里。
3.指示代词兼语气词,比这个。
4.指示代词兼语气词,从那里。
5.疑问代词,哪里。
柒、古书的注解
一、解释下列注解体例的名称:
传:秦汉之际,把《周易》、《尚书》、《诗经》、《礼记》、《乐记》、《春秋》称作“经”,把解释经书的叫作“传”。“传”就是对“经”的解说。
正义:解释经传而得义之正者称为“正义”,“注“、”疏“有时也可称为“正义”。
疏:“疏”是相对“注”而言的,在注的基础上再进一步作注就叫作“疏”。“疏”是对注的解释。
笺:“笺”本来是对传的阐发和补充,后来只指注解的意思。
注:“注”指对古书的注解,狭义的“注”只指注解,而广义的则包括传、笺等。
章句:解说古书的一种方法,除解释字词外,还串讲文章大意。
集解:选取各家注解通释经传的叫“集解”。
二、解释下列注解术语的作用,并把作用类似的归在一起:
㈠曰,为,谓之这三个术语的作用相同,它们不仅用来释义,并且用来分别同义词和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
㈡谓用“谓”的时候,被解释的词放在“谓”的前面。“谓”的作用是用后面的话说明前面词语所指的范围或比、影射的事物。
㈢貌,之貌这两个术语一般用在动词或形容词的后面,说明被释的词是表示事物某种性质或某种状态的。
㈣犹,犹言“犹”的作用是表示注释与被释词语的意义并不完全相同,只是近似。用“犹”的时候,往往是用近义词作注,或者是用引申义训释本义。
㈤之言,之为言,之犹言这三个术语的作用是表示“声训”,注释时必然是用声音相同或近似的词来作训解。
㈥读为,读曰,读若,读如这几个术语都是用来注明音读的,“读为”和“读曰”一般是用本字来说明假借字。
三、问答:
1.古书注解的基本体例主要有三类:
①传注体:是经汉代学者奠基的以解释先秦文献词句为主的一种体例。
②义疏体:是既释经文又兼释注文的一种体例。
③集解体:是汇集众说的一种体例。
2.古书注解的基本方法主要有四种:
①释词;②通句;③疏释全章大意;④评说。
捌、古书的标点
一、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标点古书的一般原则有如下三点:
①必须符合原文文意;
②必须符合当时的语言实际;
③必须符合当时社会生活(包括典章制度)的实际。
2.古书标点中常见的错误有二:
①点破了句子。
②用错了标点符号。
3.句读是古人读书时候断句用的符号。在一句话完了的地方,在字的旁边加一个点或一个圆圈,这叫“句”,在一句话没有完,但读的时候需要有一个停顿的地方,就在字下面加一个点,这叫“读(dòu)。”合起来就叫“句读”。
古人所说的句读和我们今天所说的标点的区别是:
①古人所说的“句”,不等于今天的句号。
②古代没有引号(“”)、冒号(:)、破折号(——)等标点符号。因此说,古代的句读,只是标明了各个句子(按传统说法的句子)的起讫,至于各个句子是什么语气,各个句子之间是什么关系,在句读中反映不出来。
二、给下列句子加上标点符号,并说明加点词的意义,在句中的作用或用法:
1.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之:代词,复指前置宾语。
是:指示代词,“这”;主语。
2.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君①:名词,君主;主语。
臣②:名词用作动词,象臣;谓语。
父②:名词用作动词,象父;谓语。
子②:名词用作动词,象子;谓语。
君③:名词用作动词,象君;谓语。
虽:连词,即使。
得:助动词,能够;状语
诸:“之乎”的合音。
3.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已,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礼:名词用作动词,用合乎礼节的态度对待人;谓语。
诸:“之于”的合音。
4.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5.法家者流,盖出于理官。信赏必罚,以辅礼制。《易》曰:“先王以明罚饬法”。此其所长也。及刻者为之,则无教化,去仁爱,专任刑法,而欲以致治;至于残害至亲,伤思薄厚。
饬:动词,整顿。
刻:刻薄,仁厚的反面。
去:动词,抛弃;谓语。
至①:到。谓语。至②:程度副词;状语。
薄:使动用法。使……薄。
6.孟子谓戴不胜曰:“子欲子之王之善与?我明告子。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曰:“使齐人傅之”。曰:“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子谓薛居州,善士也,使之居于王所。在于王所者,长幼尊卑皆薛居州也,王谁与为不善?在王所者,长幼尊卑皆非薛居州也,王谁与为善?一薛居州,独如宋王何?”
之②:动词,到。之③:连词,取消句子独立性,构成主谓结构作句子的宾语。
齐:名词作状语。
语:讲话。
诸:“之乎”的合音。
日:名词用作状语,每日。
所:名词,处所。
谁:疑问代词,“与”的前置宾语。
独:表提问。
如……何:固定结构,把……怎么样;谓语。
7.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时:按时;状语。
辩:通“辨”,分别;谓语。
焉①:句中语气词。
东①:方位名词作状语。
己②:自己,前置宾语。
之④:代词,复指前置宾语。
少:形容词用作意动,认为……少。
轻:形容词用作意动,认为……轻。
见:助动词,表被动。
大方之家:有见识的人。
8.梁北有黎丘乡,有奇鬼焉,善效人之子侄昆弟之状。邑丈人有之市而醉归者,黎丘之鬼效其子之状,扶而道苦之。丈人归,酒醒而诮其子曰:“吾为汝父也,岂为不慈哉?我醉,汝道苦我,何故?”其子泣而触地曰:“孽矣,无此事也!昔也往责于东邑人,可问也。”其父信之,曰:“嘻!是必夫奇鬼也,我固尝闻之矣。”明日端复饮于市,欲遇而刺杀之。明旦之市而醉,其真子恐其父之不能反也,遂逝迎之。丈人望其真子,拨剑而刺之。
焉①:句尾语气词兼指示代词,于是。
之③:动词,到;谓语。
道:名词作状语,在道上。
责:名词用作动词。讨债;谓语。
夫:指示代词,那;定语。
尝:副词,曾经;状语。
9.富国之道,节用裕民,而善藏其余。节用以礼,裕民以政。彼节用故多余,裕民则民富,民富则田肥以易,田肥以易则出实百倍。以上法取焉,而下以礼节用之。余若丘山,不时焚烧,无所藏之。夫君子奚患乎无余!故知节用裕民,则必有仁义圣良之名,而且有富厚丘山之积矣。此无他故焉,生于节用裕民也。不知节用裕民则民贫,民贫则田瘠以秽,田瘠以秽则出实不半。上虽好取侵夺,犹将寡获也,而或以无礼节用之,则必有贪利纠譑之名,而且有空虚穷乏之实矣。此无他故焉,不知节用裕民也。《康诰》曰:“弘覆乎天,若德裕乃身。”此之谓也。
裕①:形容词用作使动,使……裕。
以①:介词,表凭借,与“礼”组成介词结构,作补语。
以③;连词,作用同“而”。
易:田治理得好。
他:指示代词,其他;定语。
10.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炊,人多厌之者。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竟绝去。信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下!”于是信孰视之,俛出袴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行:名词,德行;宾语。
常①:副词,经常;状语。
厌:动词,讨厌;谓语。
常②:副词,通“尝”,曾经;状语。
竟:副词,终于;状语。
饭:动词,给饭吃;谓语。
若:代词,你;主语。
众:名词,众人,状语,当众。
11.人有盗高庙座前玉环,得。文帝怒,下廷尉治。按盗宗庙服御物者为奏,当弃市。上大怒曰:“人无道,乃盗先帝器!吾属廷尉者,欲致之族,而君以法奏之,非吾所以恭承宗庙意也。柿之免冠顿首,谢曰:”法,如是足也。且罪等,然以逆顺为基。今盗宗庙器而族之,有如万分一,假令愚民取长陵一抔土,陛下且何以加其法乎?“文帝与太后言之,乃许廷尉当。
当:动词,判罪;谓语。
乃:副词,竟然。
族:动词,灭族。
等:形容词,同样;谓语。
许:动词,批准;谓语。
12.魏其谢病,屏居蓝田南山之下数月,诸宾客辩士说之,莫能来。梁人高遂乃说魏其曰:“能富贵将军者,上也,能亲将军者,太后也。今将军傅太子,太子废而不能争。争不能得,又弗能死。自引谢病,拥赵女屏间处而不朝。相提而论,是自明扬主上之过。有如两宫螫将军,则妻子毋类矣。”魏其侯然之,乃遂起,朝请如故。
谢:动词,道歉。
辩士:名词,巧言者。
说:动词,劝说;谓语。
来:用作使动,使……来。
富贵:形容词用作使动,使……富贵。
亲:用作使动,使……(受到)亲近。
死:动词,为之死;谓语。
然:用为意动,认为……对;谓语。
三、分析下列各组文句的标点,指出其点错者并分析发生错误的原因:
1.①误。“与”在这里不是连词,而是动词,“给予”的意思。“收”和“与”是一对反义词。“收不售”,后应用逗号分开。
(提示)注意不要把应该断开的句子合成了一句。
2.②误。“与”是句尾语气词,不是连词,应该在“与”后加上问号,否则不能通。
(提示)注意掌握“与”的多种意义和用法。
3.①误。“争投水死者十余万”,从意思上看,士兵争着投水是为了寻死,不合情理。应在“争投水”后面加逗号断开。
(提示)错误与第一组相同,也是把两句合成了一句。
4.①误。从字面上看,“从左右”是綦毋张对韩厥的请求,而不是说明綦毋张实际上站在那里,这样下面的“皆肘之”没有着落,所以,应把“从左右”放在引号外面。
(提示)注意准确使用标点符号。
5.①误。“前致词称”讲不通,“称贽”是一个词,是送上礼物的意思。
(提示)标点古文,首先必须真正读懂原文,注意逐个理解实词的意义。
6.①误。把“处分宽织蔑笼”一句点破了,情理上讲不通。“处分”在六朝和唐代时是“吩咐”的意思。
(提示)理解句中某些词的意义时,要注意词义的历史性。
7.②误。“教”后不断,“不能”是“教”的宾语,“劝”意为努力,如在“教”后断,则文意不通。
(提示)注意前后词语的对应性。
8.②误。如“功”后断句,则“封”主语不对,文意不通。
(提示)注意从主谓关系搭配上断句。
9.②误。前文讲“母爱”、“父令”,故此“父”不应为“积爱”的主语。另外“倍父”“十母”“万父”结构应是相同的。
(提示)注意语句结构的对应性。
四、给下面各段文章加上标点符号,如发生错误请分析原因:
1.公山弗扰以费畔,召,子欲往。子路不说,曰:“未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子曰:“夫召我者,而岂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
2.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吾闻夔一足,信乎?”曰:“夔,人也,何故一足?彼其无他异,而独通于声。尧曰:‘夔一而足矣’。使为乐正。君子曰:‘夔有一,足’。非一足也”。
(提示)注意一字句,从整个文意上分析句子的起讫。
3.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提示)注意省“曰”的情况。
4.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孔子曰:“诺,吾将仕矣。”
(提示)注意自问自答的情况。
5.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曰:“一言而丧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
6.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曰:‘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臣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相关话题/古代汉语
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考研真题-古代汉语
专业课考研经验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华南师范大学2010年608汉语基础(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考研试题(回忆版)
现代汉语一、名词解释1、汉民族共同语2、音位 3、六书 4、语义场 5、句式二、操作题1、分析声母发音chi le ke xi bu2、分析韵母发音hebamociju 3、汉字造字法 水、锦、天、牧、问4、词的构造 健儿、司机、头疼、推迟、考试5、从语法角度,分析词性:开始、微型、喷香、兴 ...专业课考研经验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北京大学2006年考研真题-古代汉语试卷
一、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 第一句是 乳 字二、翻译下列各句,并指出与现代汉语不同的语法现象 共七句 14 分 其中一句是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三、指出古代汉语中 而 连接的成分中所表示的关系 (5分)四、解释下列各名词 晦朔 五、翻译两段没有标点的古文 楚观起有宠于令尹子南.未益禄而有马数十 ...专业课考研经验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西南大学2007年考研真题-古代汉语
专业课考研经验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西南大学2006年考研真题-古代汉语
专业课考研经验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西南大学2006年考研真题-古代汉语(含文化常识)
专业课考研经验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曲阜师范大学2007年考研真题-古代汉语
曲阜师范大学2007年考研专业课试卷古代汉语上传的附件b72e381da02da6e67f82f13640e719ef.rar(381.41KB) ...专业课考研经验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曲阜师范大学2006年考研真题-古代汉语
曲阜师范大学2006年考研专业课试卷古代汉语上传的附件fdb23855d9e9dd7059f2e7dcd951699b.rar(706.69KB) ...专业课考研经验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曲阜师范大学2005年考研真题-古代汉语
曲阜师范大学2005年考研专业课试卷古代汉语上传的附件4de5f7cecefe32ed67f41c899c410e5a.rar(487.09KB) ...专业课考研经验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南开大学2004年考研真题-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
专业课考研经验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南开大学2004年考研真题-古代汉语
专业课考研经验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考研真题-古代汉语
专业课考研经验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考研真题-中国古代汉语
专业课考研经验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考研真题-现代汉语(含古代汉语阅读)
湖南 师范 大学 2004 年 攻读 硕士 学位 研究生 入学 考试 试题学科、专业:语言学 及 应用 语言学考试 科目:现代 汉语 (含 古代 汉语 阅读) (435)一、语音 (25 分)1.术语 解释 (10 分)(1)辅音 的 发音 方法 (2)儿化韵2.(语音 分析)请 给 下面 ...专业课考研经验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考研真题-古代汉语
学科、专业:汉语言文字学(050103) 考试科目:古代汉语(327) 一、写出下列各字的小篆或者古文字形体(20分)。 心兵向毛豆至朱武牧取大聿水行衣自鸟犬女首二、解释下列术语(40分): (1)古今字(2)指事(3)同源词(4)五音(5 ...专业课考研经验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