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中国史)考研基础知识辅导(2)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8-02-23


▲(二)春秋战国的改革与变法
1、管仲改革
春秋时期,公元前658年,齐桓公即位,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叁其国而伍其鄙”;确立选拔人才制度,主张“相地而衰征”;适当征发力役,禁止掠夺家畜;用官府力量发展盐铁业,铸造和管理货币,调节物价。
葵丘之会(盟):春秋时齐桓公主持的一次诸侯盟会。桓公在阻止戎狄、荆楚对中原侵犯和安定王室之后,于齐桓公三十五年(前651)邀集鲁、宋、卫、许、曹诸国君于宋之葵丘(今河南民权)会盟。周襄王命卿士宰孔莅会,赐齐桓公祭肉。盟约规定:凡同盟诸侯都要和好,不要乱筑堤坝壅塞水流,不要阻碍粮食流通,不要废黜太子,不要以妾为妻,不要让妇人参与政事,不要擅杀大臣,等等。从此,齐桓公成为中原诸侯的第一个霸主(盟主),挟天子以令诸侯。
2、赋税改革
最早改革的是齐国的“相地而衰征”和晋国的“作爰田”。稍后,鲁国的“初税亩”是最著名的赋税制度改革。
初税亩是春秋时期鲁国在公元前594年(宣公十五年)实行的按亩征税的田赋制度,这是承认私有土地合法化的开始。
继鲁国之后,郑国的“作丘赋”、秦国的“初租禾”,其意义与初税亩基本相同。
3、魏国李悝变法
战国时期,李悝在魏国的变法首开变法运动先河,主要内容是废除世卿世禄制,选贤任能。发展农业生产。实行“平籴法”,调动小农生产积极性,由国家控制粮食的购销和价格:政府在丰年以平价收购农民余粮,防止商人压价伤农;在灾年则平价出售储备粮,防止商人抬价伤民,重农抑商,维持经济秩序。制定《法经》,分为“盗”、“贼”、“囚”、“捕”、“杂”、“具”六篇。
4、商鞅变法
秦在战国初年.土地私有制已产生。经济和社会面貌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但是贵族垄断政权,国君权力较小,国力很弱,在列国中处于不利地位。中原各国多轻视秦国。秦孝公即位后,下令招贤,决心任用商鞅进行变法。
(1)内容:制定“连坐”之法;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定二十等爵,规定各级爵位占的田宅、臣妾奴婢的数量和衣服的等级;颁“分户令”,推行小家庭政策,强制兄弟分家等;统一度量,制定《秦律》禁诗书,禁游学,实行愚民政策;迁都咸阳。
(2)作用: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比较彻底的一次改革运动。废除了井田制,以法律的形式承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合法存在,使秦国一跃成为战国七雄中最强大的国家,为日后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三)春秋战国社会等级关系的变化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井田制的完结和土地私有制的确立,生产力的进步,社会经济的发展,在社会上出现了新兴地主阶级、自耕农阶层,同时出现了大量的身份高于奴隶但依附于地主阶级的“私属徒”、“宾朋”和“族属”。
(四)从诸侯割据到秦统一
1.春秋五霸
(1)人物: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被称为“春秋五霸”。
(2)原因:由于经济的发展,周天子失去了对天下的控制,这是诸侯争霸出现的前提。一些诸侯国家先后进行改革,变法改变了剥削方式,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了弱肉强食的争霸局面。戎狄蛮夷等少数民族进人中原,为诸侯争霸提供了可乘之机。
(3)实质:诸侯争霸,是奴隶制接近衰亡的反映。
(4)性质:封建性的兼并战争。尊王攘夷的口号,虽具有维护奴隶制秩序的含义,但他们的真实目的是利用这一口号作为扩张领土和掠夺财富的手段。
(5)意义:春秋时代的诸侯争霸,对社会有很大影响。主要反映在:加深了劳动人民的痛苦,加重了劳动人民的负担;在客观上形成了地区性的统一,促进了民族融合,加速了奴隶制的瓦解与封建制因素的增长。
2.战国七雄
(1)战国七雄名称:齐、魏、赵、韩、秦、楚、燕七国,被称为战国七雄。
(2)合纵与连横:所谓“合纵”,就是关东各国为了抗拒秦国,组成军事联参,秦为了拆散各国的联合,破坏“合纵”,以便于各个击破,采取“远交近攻”,政策称为“连横”。由于各国的矛骨错综复杂,合纵和连横并不十分稳固。公元前298年,齐与韩、魏合纵攻秦,一直攻人函谷关,相持三年,迫使秦国割地求和,韩、魏收回了被秦侵占的一部分领土,齐在东方声威大震。
(3)赵国的灭亡:赵武灵王 “胡服骑射”后,赵国成为北方大国,是唯一能够勉强与秦相抗衡的国家。长平之战后,赵国由强转弱,这是战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公元前262年,秦国大将白起攻打长平,赵国派老将廉颇带大军固守,双方相持三年,不分胜负。公元前260年,赵王中秦反间计,改用空谈兵法的赵括代替廉颇,赵括向秦军大举进攻。白起运用迁回战术大败赵军,并将战俘40多万坑杀。秦国势力更加强大。
弭(弥)兵之会:春秋晋国、楚国平分霸权之盟,有前后二次。春秋后期,晋、楚两国国内矛盾尖锐,皆有停止争霸、弭兵(休兵)之愿。宋国执政华元、向戌倡导诸侯弭兵,晋、楚皆同意。鲁成公十二年(前579),华元约合晋、楚在宋国西门外相会订盟,约定:晋楚互不交兵,互通聘使,互救灾害,互相援助抗击侵略者。鲁襄公二十七年(前546),向戌因与晋赵武、楚屈建皆友善,再次倡议弭兵之盟,得到晋、楚、齐等国响应。是年夏,晋、楚、齐、鲁、卫、陈、郑、蔡、许、曹、邾、滕和宋,又在宋之蒙门(东北门)外相会订盟。盟约规定晋、楚公为霸主,余国分别向晋、楚进纳贡赋。秦、齐和晋、楚为对等大国,不向晋、楚纳贡,也不受贡赋。第二次弭兵之会后,中原诸侯间的战争得以减少。
3.秦统一
秦国从公元前236年开始,到公元前221年,相继灭掉了北方的燕、赵,中原的韩、魏,东方的齐和南方的楚,结束了自春秋以来长达500余年的诸侯割据,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统一的封建制国家。秦统一六国的战争,既是战国末期最后一场诸侯兼并战争,又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场封建统一战争。
(五)春秋战国的思想、文化和科技
1.老子与《道德经》
老子,春秋楚国苦县人,据《史记》载,姓李,名耳,字聃,道家创始人。秦汉以前文献多称老聃,传说是东周王室管理典籍之史官,孔子曾向其问礼。现存《老子》一书,基本反映其思想,主张“无为而治”,以为万恶皆始于“有为”,欲使社会回到“小国寡民”、“鸡犬之声相闻,民至死不相往来”的原始状态。反对儒家“仁义”观和墨家“尚贤”说,又否认传统的天命思想和先王、鬼神权威,认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为天地万物之本原,是一种生于天地之先,处于万物之外,无形体、无匹敌、无所不在的精神,故亦称为“无”或“虚无”。认为天地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有无相生,难易相成”,认识到事物之间的依存和转化关系,然最终又主张消解矛盾,复归于“虚静”。对其思想之评价,学术界颇不一致,或谓其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利益,或谓其反映“公社农民”之情绪;或认为其哲学体系属于唯物主义,或认为属于客观唯心主义,但均承认其对中国思想史的发展有深远影响。
2.孔子及其思想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晚期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名丘,字仲尼,儒家创始人。他曾整理研究《诗》、《书》、《周易》等文献,并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宣传“仁”的学说,“仁”包括忠、孝、宽、惠等内容,认为“仁”即“爱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毋施于人”。要求人与人之间相互妥协和亲善。贯彻“仁”时,要以“礼”为依据,故说“克己复礼为仁”。对鬼神采取既不否定也不重视,“敬鬼神而远之”的态度。在政治和经济上,要求当政者实行教化和宽惠政策,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同时要求人民对上也要顺从和易使,反对犯上作乱,提出君、臣、父、子各守名分的主张。在教育上提出“有教无类”的口号。在教学态度上,有“学而不厌,诲而不倦”的精神,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态度,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和“不耻下问”的思想。在教学方法上,提出“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的学习途径;采用“因材施教”和启发式的方法。但鄙视“学稼”、“学圃”,强调“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认为有“生而知之”的人。自汉以后,孔子的学说被改造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其本人也被尊为圣人,对后世影响极大。
3.百家争鸣
(1)背景
在经济上,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推动生产力迅速发展,促进商业繁荣和城镇兴盛,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在政治上,当时诸侯割据,政治上不统一,就无法在文化上实现专制。
在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2)诸子百家
名称    创始人    代表人物    基本观点
儒家    孔子    孟子    仁政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荀子    人定胜天
道家    老子        无为而治
        庄子    依乎天理,因其固然
墨家    墨子    墨子    兼相爱,交相利,兼爱,非攻,节俭,尚贤、三表法(判断是非的三个标准)
法家        韩非子    法、术、势并用,社会进步发展,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名家        惠施    毕同毕异
        公孙龙    白马非马
阴阳家        邹衍    五德终始
兵家        孙膑    《孙膑兵法》

4.世界之最
(1)《春秋》一书记录日食37次,30次已被证明是可靠的。其中对哈雷彗星的记载是天文学家公认的关于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比欧洲的记录要早670多年。
(2)战国时期,天文学家甘德和魏人石申各自写出一部天文著作,后人把这两部书合编为《甘石星经》,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
(3)司南:战国末年,人们发现了磁石的指南性。利用磁石的这一特性制成一种正方向、定南北的仪器叫“司南”,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后来逐步发展成指南针。
5.三传、五经
三传:是解释《春秋》的三部书,即《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五经:是《诗》、《书》、《礼》、《易》、《春秋》,这是我国保存最早的古代文献,也是我国古代重要思想学术流派儒家的主要经典。

四、秦汉(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全国到公元265年曹丕代汉)
历年真题
轮台诏(北师大2006年);《过秦论》(人大2006年);汉武帝财政政策改革措施及后果评议(北大2005年);张骞通西域(南大2006年);谶纬之学(人大2006年)
考点详解
(一)秦统一专制集权国家的建立
1、原因
(1)经济原因。商鞅变法促成了秦国国富兵强,为秦国一统天下打下了物质基础。
(2)政治原因。长期战乱,人心思安,统一是大势所趋。各国变法废分封、置郡县,推行中央集权,为统一奠定了政治基础。春秋战国期间民族、地域间联系加强,民族融合过程中形成了共同经济和文化生活,为统一提供了可能性。长期争霸之后,局部统一已经出现。
(3)策略原因。秦始皇网罗人才,制订全国统一的策略和部署。秦灭六国后,定南越,击匈奴,筑长城,终于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国家。
2、措施
(1)政治方面
创“皇帝”称号,自称“朕”,命为“制”,令为“诏”,印称“玺”,确立皇权至高无上。
中央设三公九卿制。三公九卿各有自己的一套机构和职能以处理日常政务,都直接对皇帝负责,皇帝拥有最终的裁决权。这些官僚可由皇帝随时任免,概不世袭。
废分封、置郡县。
扩大军队。
改法(《法经》)为律,创制秦国最早的成文法。
(2)经济方面
公元前216年“令黔首自实田”,确认土地私有权;统一货币、文字、度量衡;迁豪销兵;决川防,修驰道。
(3)文化方面
秦始皇接受李斯建议焚书坑儒。
(4)对外政策
北征匈奴。蒙恬率军30万北击匈奴,夺回河套,设置九原郡和34县,由内地迁入三万户,并在战国旧长城基础上,修建临洮至辽东的“万里长城”。
南开五岭。在“百越”之地,先后设置会稽、闽中、南海、桂林、象等郡,并发“七科谪”五十万人戍边,与越人杂处。
至此,秦疆“东至海暨朝鲜,西到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秦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3、意义
(1)结束战乱局面,符合历史潮流,奠定统一基础。
(2)为恢复生产,发展经济,各族人民安定交往提供条件,符合各族人民愿望。
(二)汉承秦制与“文景之治”
1、汉承秦制
主要表现为政治制度、军队系统、法律制度和编户制度的继承。
(1)政治制度上“汉承秦制”,又略有改变。
中央仍是皇帝制和以丞相为首的官僚制,沿用三公九卿制。西汉中期以后,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改称大司徒、大司空和大司马,九卿名称亦略有变化,其地位与职责稍有不同。
地方上实行“郡国并行制”。刘邦曾先分封,后又诛杀和废除楚汉战争分封的大部分异姓诸侯王,另外分封了九个同姓诸侯王,未分封的地区仍实行郡县制。诸侯王国的地位高于郡,其太傅和丞相的品秩亦高于普通郡守。
(2)军队系统。军队以南北禁军为中央常备军,此外还有郡县预备军。皇帝是军队最高统帅,有权任免太尉、将军、卫尉直至郡尉,郡国军队由中央调动,诸侯王和郡守无权发兵。
(3)法律制度。在《秦律》基础上,西汉萧何制定《九章律》,废秦律中夷三族及连坐之法,于《法经》六篇上增“户”、“兴”、“厩”三章。
(4)编户制度。制定严密的编户制度,登记全国人口,据以征发兵役徭役,征收租税。
2、文景之治
文景之治是指西汉文帝、景帝时期,汉朝统治者推行黄老之术 ,“与民休息”,“轻徭薄赋”,“约法省刑”,改“抑商”为“便商”,“开关梁,驰山泽之禁”,厉行节俭,以恢复农业生产,增强国家财力,改善人民生活,巩固统治秩序,最终使得社会出现了安定富强的局面,成就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盛世。
文景之治是西汉初期黄老之术在国策上的体现,其本质是西汉统治者鉴于暴秦亡国教训而作出的积极调整,它表达了封建地主阶级对于长治久安的愿望,并为汉武帝实施“大一统”奠定了物质基础。
文景之治中“与民休息”政策的目的,在于稳定和加强对农民的控制,进一步巩固封建统治,某些对农民有利的政策,实际上对地主和商人更有利,如减免田赋后地主获利最大,入粟拜爵亦有利于商人地位提高。
3、七国之乱
汉初刘邦为拱卫中央而分封同姓诸侯王,结果反受诸侯王国离心离德甚至觊觎皇权之害,故文帝时贾谊建议“众建诸侯而少其力”,景帝则采纳晁错建议实行“削藩”政策,这使吴王刘濞联合楚、赵、胶东、胶西、淄川、济南六国,勾结匈奴、东越、闽越贵族,以“请诛晃错,以清君侧”的名义反叛,后被周亚夫平定,七国被废除。景帝遂进一步削弱诸侯王权力,诸侯王只能衣食租税,不得过问政事,王国地位渐与郡县趋同,中央集权得以进一步加强。
(三)汉武帝与西汉的强盛
汉初70余年的积累,使得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即位后的西汉王朝进入空前繁荣,但诸多矛盾并未消除,汉武帝遂采取一系列措施强化中央集权。
1、政治方面
(1)建立“内朝”或曰“中朝”,以制约丞相。皇帝将侍中、给事中等头衔加诸低级侍从近臣、贤良文学,使其出入宫廷商议军国大事,逐渐形成内朝,并凌驾于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所组成的外朝之上。
(2)建立新选官制度 。汉武帝继续推行“举贤良文学”,“上书拜官”和策试等制度,同时设郡国岁举孝廉的察举制度,选拔出身低微的才能之士,并设太学选拔考试合格者任官,这充实和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
(3)置十三部(州)刺史,按六条问事,行监察职能,用酷吏监视和打击地方“强宗豪右”。
(4)削弱郡国实力。颁推恩令,规定诸侯王之位只由其嫡长子继承,其余诸子皆在诸侯王国范围内受封地,作为侯国,令诸侯王国愈分愈小,其势力益弱。颁“阿党附益之法”,禁止诸侯王与地方官交通勾结。颁“左官”律,以诸侯王国官为“左官”,地位低于中央任命的官员,亦不得入中央朝廷任官,防止诸侯王网罗人才。颁“酎金”律,若诸侯朝贡酎金成色不足,则不免夺侯削爵。
2、经济方面
(1)统一币制。中央成立专门铸币机构,禁止郡国铸钱,以五铢钱为全国通行货币,旧币一律废止 。元鼎四年(前113),武帝下令改由上林三官(钟官、技巧、辨铜)铸造五铢钱,故亦称“上林三官钱”。规定“三官钱”为全国通行的统一货币,旧时的货币一律作废。由于“三官钱”质量较好,私铸无利可图,从而收到了统一钱币的效果。
(2)盐铁官营。改汉初盐铁私营为官营,在大司农下设盐铁丞,总管全国盐铁经营事务,以增加国家收入。
(3)均输平准。均输即由国家在全国各地统一征购、运输货物,平准即国家购销货物以平抑物价,前者可抑制富商巨贾垄断市场,后者可打击囤积居奇行为。
(4)算缗告缗。算缗即令商贾、手工业者、高利贷者向官府自报财产并据此纳税。告缗即凡有告发商人有隐匿财产或呈报不实者,官府将没收财产之一半分给告发者作为奖励。此举增加了中央政府收入,削弱了地方割据势力的经济基础。
▲3、思想方面
(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抛弃黄老无为,实行有为政治,强调“大一统”,“君权神授”,“刑德并用”,“纲常伦理”。
(2)“引经决狱”以强化儒家思想,加强统治。
4、军事方面
(1)建立期门军和羽林骑。
(2)建立八校尉。其士卒皆由招募,属职业军人,这是中国古代募兵制的开端。
(3)击败匈奴,提高中原政权的地位,“汉人”一词出现。
(四)西汉后期的社会危机与王莽改制
1、轮台罪己诏
汉武帝后期,繁征苛敛和土地兼并造成大量自耕农破产,加之长期对外战争,损耗了大量人力物力,导致社会矛盾激化。公元前89年,汉武帝下诏“陈既往之悔”,罢轮台之戍,此后边事渐少,徭赋减轻,社会逐步安定,秩序逐步恢复。
如何评价汉武帝?
列宁说:“判断历史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有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有没有提供新的东西。”
汉武帝是对中华民族有杰出贡献的伟大人物。秦始皇所创立的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经过汉武帝的发展才巩固下来的。随着各民族的日趋融合,以汉族人民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已经形成。汉武帝所开疆域为今日之东方大国奠定了基础。汉武帝所创设的强化中央集权的各种制度和政策,符合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人民对国家统一的要求,安居乐业的要求,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2、王莽改制
西汉后期的社会问题,主要是土地和奴婢问题。加剧这两个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是土地兼并,二是政治黑暗,而既得利益者,是贵族和大官僚地主,以及与之相勾结的商人。
(1)原因
西汉后期社会矛盾激化,农民和铁官徒起义不断,限田限奴婢之议遭外戚反对。成帝、哀帝时期,贵族官僚骄奢淫逸,然王莽折节向学,赢得声誉。哀帝死,平帝即位,王莽辅政,随即操纵国政。
(2)内容
王田制度。宣布天下土地均归朝廷所有,不得买卖,称之为“王田”。
奴婢政策。宣布奴婢为私属,不得买卖,以示人道。
“五均赊贷”和“六筦”。五均是在长安以及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等大都市设立五均司市师,管理市场。每季的中月,司市师评定本地物价,叫做市平。物价高过市平,司市师照市平出售;低于市平,则听民买卖。民因祭祀或丧葬需钱,可向政府借贷,不取利息;欲经营生产而缺乏本钱的,也可低利借贷。
六筦是由国家掌握盐、铁、酒、铸钱、五均赊贷等五项事业,不许私人经营;同时控制名山大泽,向在名山大泽中采取众物的人课税。六筦中除五均赊贷一项是平准法的新发展外,其余五项都在汉武帝时实行过。
改革币制,统一度量衡,模仿《周礼》改易官名、地名。向边疆少数民族颁发新室印绶,收回汉印绶。将原有汉朝所封之王尽改为侯。多次发动对外战争。
(3)影响
王莽改制是地主阶级在危机之下的一次自救运动,王莽试图以土地和奴婢政策为突破口,从根本上解决统治危机,但终以失败告终。
(4)失败原因
王莽自身的局限性。
改革脱离现实,比如币制改革。
改革中用人不当。
(五)刘秀与东汉初期政治
1、光武中兴
刘秀建立东汉王朝以后,以“柔道”治天下,学习刘邦一切从简的做法,巩固统治,进一步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史称“光武中兴”。
2、加强东汉统治的制度和措施
(1)政治方面
防范功臣、宗室诸王及外戚专权,“退功臣,进文吏”,大多数功臣享受待遇却不参与政治。如伏波将军马援因身为外戚而不得列入云台28将功臣图像之内。
扩大尚书台的权力。扩大西汉成帝开始设置的尚书四曹为尚书台,置尚书令、尚书仆射,下设尚书6人,称为六曹,分掌行政、人事、司法、外交等事宜。尚书台遂从秦代主管殿中传达诏令的少府属下的卑小官职,逐渐演变成为“出纳王命,敷奏万机”的朝廷中枢机构,朝廷和地方的诸般政务完全通过尚书台,最后总揽于皇帝。
加强监察。加强州部刺史以及司隶校尉的监察职能。西汉刺史奏事须经三公审核按验,再转给皇帝裁决,东汉则刺史权力增大,并直接奏事于皇帝,而不再经过三公(尚书台的设置和刺史制度的改革,遂使三公行政权限大为缩小,实际变成名义职位)。东汉司隶校尉系京畿地区的军政长官,它不仅掌管京城洛阳及其附近三河、弘农和三辅地区的军政大权外,还可纠察三公以外公卿大臣,甚至在廷议中的位置也尊处九卿之上。
加强军权,废内地郡国都尉,集军权于中央。建武六年(公元30年)罢除郡国都尉官,废除都试制度。次年,又罢轻车、骑士、材官、楼船士及军假吏。全国武备与对外征讨,由京师卫军担当。这时卫军除卫尉所统卫士外,虎贲、羽林、五营校尉兵均为父子相袭的世袭兵,已不同于西汉轮番宿卫制。这些方面的变化表明,在军制上亦反映出皇帝集权的强化,同时也标志着秦、西汉以来的征兵制,已开始走向解体。此外,裁减合并地方官衙,计有郡国10所,县邑道侯国400余所。
(2)经济方面
释放奴隶和囚徒。安置流民。精兵简政,组织军队屯田。
实行度田。建武十五年下诏州郡“度田”,即清丈土地数量,核实户口数字。其背景是东汉初年豪强隐瞒土地和依附农民,偷漏国家田租赋税,造成垦田和户口不实。其目的是增加政府收入,进一步限制豪强土地和依附人口数量。其结果是由于地方官吏与豪强贵戚勾结,弄虚作假,将赋役负担向贫苦农民身上转移,以致大姓兵长处处并起,武装抗拒清查。刘秀被迫让步,安抚和镇压结合,停止度田。度田失败反映了豪强权势下东汉政权的软弱无力。

相关话题/中国史

  • 领限时大额优惠券,享本站正版考研考试资料!
    大额优惠券
    优惠券领取后72小时内有效,10万种最新考研考试考证类电子打印资料任你选。涵盖全国500余所院校考研专业课、200多种职业资格考试、1100多种经典教材,产品类型包含电子书、题库、全套资料以及视频,无论您是考研复习、考证刷题,还是考前冲刺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可满足您学习上的不同需求。 ...
    本站小编 Free壹佰分学习网 2022-09-19
  • 考研历史学(中国史)各校历年真题分布
    历年考研真题分析 (一)中国史部分 一 中国历史的开端 1氏族公社(河南大学2001年) 2母系氏族社会(06年北大) 3良渚文化(05年 人大) 4良渚文化(南京大学2001年) 5良渚文化(东北师范大学2001年) 6二里头文化 (兰州大学2001) 7二里头文化(06年 西北大学) 8红山文化(2006年北京师范大学) 9禅让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2-23
  • 西南大学2006年考研真题-中国史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
  • 南开大学2004年考研真题-中国史学是与史学理论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
  • 北京师范大学2006年考研真题-中国史
    北京师范大学2006年历史系中国史考研试题中国史(含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一、名词解释红山文化 轮台诏 子口税 驿传 法币 高校院系调整***(记不太清楚了) 业发展四十条(这个也不太清楚)二、简答题1、两税法的内容和评价2、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社会史论战3、比较1954、1975、1982《中华人民共和国 ...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2
  • 北京师范大学2006年考研真题-中国史(含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中国史(含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一、名词解释 红山文化 轮台诏 子口税 驿传 法币 高校院系调整***(记不太清楚了) 业发展四十条(这个也不太清楚) 二、简答题 1、两税法的内容和评价 2、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社会史论战 3、比较1954、1975、1982《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异同 三、论述题 1、 ...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2
  • 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考研真题-中国史学史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2
  • 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考研真题-中国史学史
    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中国史学史考研试题适用于:史学理论与史学史一、名词解释:(每题8分,共56分)《汉纪》 六家二体 《新五代史》 《资治通鉴纲目》《廿二史札记》 《宋书》 袁枢 二、简答题:(每题22分,共44分)1、列举十部有关少数民族的史著。2、简述黄遵宪史学。三、简答题(任选一题,50分) ...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2
  • 华中科技大学2002年考研真题-中国史文学批评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2
  • 2016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史考研真题
    2016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史真题 一、名词解释(10分8,共80分) 1.《盐铁论》 2.庆历新政 3.头下军州 4.棉花革命 5.京师同文馆 6.科玄之争 7.《实业计划》 8.三反五反运动 二、材料分析题(25分3,共75分) 1.乃者贰师败,军士死略离散,悲痛常在朕心。今请远田轮台,欲起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1-18
  •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史考研 文选精要06
    《汉书志食货志上》译文 《尚书洪范》篇论述先王治理国家的八项政务,一是农业生产,二是工商贸易。农业生产说的是要种植好的五谷作为粮食;工商贸易说的是适宜穿的布和丝织品及用的金银铜铁铅龟壳贝壳钱币等,由于有这些东西,老百姓赖以生财牟利,互通有无。二者都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头等大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1-11
  •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史考研 文选精要03
    内容分析 《史记货殖列传》重视社会生产活动,认为政治上的治乱兴衰与社会经济情况密切相联;社会经济活动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主张发展工商业,倾向于经济放任改革,反对人为干涉。 《太史公自序》曰:布衣匹夫之人,不害于政,不妨百姓,取之于时而息财富,智者有采焉。作《货殖列传》。这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1-11
  •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史考研 文选精要08
    《党锢列传》译文孔子说:人性本来都相接近,习染不同才渐渐区别。说的是人的好恶本来相同,只是变化的途径不同罢了。约束意念行为就不放纵,玩物成癖志向就会丧失。因此圣人引导人修养性情,控制约束人的放纵,谨慎选择他结交的人物,节制他的偏爱。虽然人情事物有种种区别,内容形成也不相同,但是说到陶冶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1-11
  •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史考研 文选精要10
    【译文】宦者列传序《周易》说:上天垂示法象,圣人效法它。天上有四颗宦星,在帝座星的旁边,因此《周礼》设宦官,也以之充数。阍者守王宫中门之禁,寺人掌守女宫之戒命。《周礼》还说:王的卧室有内侍五人。《月令》记载说:隆冬时季,命令主管宦者的官吏检查门闾,谨守门户的开闭。《诗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1-11
  •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史考研 文选精要14
    【译文】 我听说想要树木生长,一定要稳固它的根;想要泉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道德仁义。源泉不深却希望泉水流得远,根系不牢固却想要树木生长。道德不深厚却想要国家安定,我虽然地位低见识浅,(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您这)聪明睿智(的人)呢!国君处于皇帝的重要位置,在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1-11
  •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史考研 文选精要13
    《谏太宗十思疏》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治,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