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知识点1:内环境和稳态
一、体液分布:各部分体液彼此隔开,又相互沟通
A型题
1. (2000)下列有关体液的叙述,哪项是正确的:
A 成年女性的体液量约占体重的60%
B 细胞内液量在男性约占体重的40%,绝大部分存在于骨骼肌中
C 血浆约占体重的10%
D 脑脊液、关节液、消化液等都属功能性细胞外液
E 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的渗透压一般为260 ~ 280 mmol/L
答案:B 层次:记忆 考点:体液分布
解析:成年女性的体液量约占体重的50%,故A选项错误;血浆约占体重的5%,故C选项错误;消化液不属于细胞外液,故D选项错误;体液的渗透压约为300 mmol/L,故E选项错误。
2. (2010)关于体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分布在各部分的体液量大体相等 B 各部分体液彼此隔开又相互沟通
C 各部分体液的成分几乎没有差别 D 各部分体液中最活跃的是细胞内液
答案:B 层次:记忆 考点:体液分布
解析:体液约占体重的60%,其中细胞外液约占20%,细胞内液约占40%,故A选项错误;细胞内液K+浓度约是细胞外液的30倍,细胞外液的Na+约是细胞内液的14倍,故选项C错误;各部分体液中最活跃的是细胞外液,尤其是血浆,故选项D错误。
二、内环境:细胞直接接触和赖以生存的环境,即细胞外液
A型题
3. (2005)机体的内环境是指:
A 体液 B 细胞内液 C 细胞外液 D 血浆 E 组织间液
答案:C 层次:记忆 考点:内环境的概念
解析:内环境是细胞直接接触和赖以生存的环境,即细胞外液,故选项C正确。
三、稳态:内环境的理化性质的相对恒定状态。
临床联系:健康与疾病
健康是一种躯体上、精神上以及社会上的完好状态。机体内部结构、功能与代谢的高度协调所形成的内环境稳定是维持这种良好状态的基石。疾病是机体在内外环境中一定的致病因素的作用下,因稳态破坏而发生的内环境紊乱和生命活动障碍。衰老是机体在增龄过程中由于形态改变、功能减退、代谢失调而导致机体内环境紊乱和对外部环境适应力下降的综合状态。康复是指疾病时发生的损伤性变化完全消失,机体全面恢复了内环境的稳态和适应外界环境的能力,即功能代谢恢复正常,受损结构得到修复。
临床联系:细胞凋亡稳态
细胞凋亡不足可引起肿瘤、自身免疫病(发育过程中针对自身抗原的免疫细胞无法有效清除)等;细胞凋亡过度参与了退行性病变等疾病(心肌缺血/心肌梗死、心力衰竭、阿尔茨海默氏病:大脑皮层及某些皮层下区域的神经元和神经突触丧失)的发生。
知识点2: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
一、调节方式的途径、特点
调节方式 |
途径 |
特点 |
神经调节 |
反射:反射弧(组成) |
迅速、精确而短暂 |
体液调节 |
激素:体液途径 |
缓慢、持久而弥散 |
自身调节 |
组织细胞自身的适应性反应 |
幅度和范围都较小 |
临床联系:疾病发生的基本机制
影响和决定疾病发生发展的基本机制包括神经机制、体液机制、组织细胞机制和分子机制。
A型题
4. (1989)调节机体各种机能的两大信息传递系统是:
A 第一信号系统与第二信号系统 B 第一信使与第二信使
C cAMP与cGMP D 中枢神经系统与外周神经系统
E 神经系统与内分泌系统
答案:E 层次:记忆 考点:生理功能调节方式的途径
解析:调节机体生理功能的方式主要包括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三类。其中神经调节依赖于神经系统,体液调节依赖于内分泌系统,故选项E正确。
5. (2002)破坏反射弧中的任何一个环节,下列哪一种调节将不能进行:
A 神经调节 B 体液调节 C 自身调节 D 旁分泌调节 E 自分泌调节
答案:A 层次:综合(记忆)
考点:神经调节的途径;反射和反射弧的关系
解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因此当反射弧被破坏,反射将不能进行,即神经调节不能进行。
6. (2007)下列关于体液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 不受神经系统控制 B 通过特殊化学物质实现
C 不一定都是全身性的 D 反应比神经调节缓慢
答案:A 层次:记忆 考点:体液调节的特点
解析:体液调节是由内分泌系统通过分泌激素对机体进行调节,而内分泌系统又受神经系统的调节,即神经-体液调节。
7. (2014)下列生理功能活动中,主要通过神经反射而完成的调节是:
A 肢体在受伤害性刺激时的回撤动作 B 正常人体的生长与发育过程
C 育龄期女性月经周期的正常进行 D 餐后血糖很快恢复正常水平的过程
答案:A 层次:综合(应用)
考点:神经调节的方式;神经调节举例
解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为反射。肢体在受伤害性刺激时的回撤动作为屈肌反射,属于神经调节;正常人体的生长与发育过程、育龄期女性月经周期的正常进行和餐后血糖很快恢复正常水平的过程主要依靠激素进行调节,属于体液调节。
二、调节方式的举例
神经-体液调节:交感神经支配甲状腺、肾上腺髓质
自身调节:骨骼肌初长度对收缩张力的调节;肾动脉血流量的相对稳定
临床联系:长期精神紧张导致高血压
精神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大脑皮层和皮层下中枢特别是下丘脑功能紊乱→血管运动中枢反应性持续增强→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外周小血管收缩→血压升高。
A型题
8. (1992,1999)下列情况中,属于自身调节的是:
A 人在过度通气后呼吸暂停 B 动脉血压维持相对
C 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D 血糖水平维持相对恒定
E 平均血压在一定范围内升降时,肾血流量维持相对恒定
答案:E 层次:应用 考点:自身调节举例
解析:人过度通气后PaCO2降低,通过化学感受性反射使呼吸暂停,属于神经调节;全身血液维持相对恒定依赖于神经和体液等多种调节方式;体温维持相对恒定主要依赖于神经调节;血糖水平维持相对恒定主要依赖于胰岛素等激素,即内分泌调节;平均血压在一定范围内升降时,肾血流量维持相对恒定,主要依赖于肾脏血管平滑肌自身的生理特性,故属于自身调节。
B型题
A 神经调节 B 体液调节 C 自身调节 D 神经-体液调节
9. (2012)当平均动脉压在60~140mmHg波动时,维持脑血流量恒定的调节属于:
答案:C 层次:应用 考点:自身调节举例
解析:当动脉血压在60~140 mmHg波动时,脑血流量维持恒定依靠的是血管平滑肌自身的生理特性,即自身调节。
10. (2012)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引起血压升高的调节属于:
答案:D 层次:应用 考点:神经-体液调节举例
解析:交感神经兴奋促进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进而使血压升高,属于神经-体液调节。
知识点3 :体内的控制系统
一、控制系统的组成、优缺点
|
反馈控制系统 |
前馈控制系统 |
优点 |
闭环系统:自动控制 |
较快速,具有预见性 |
缺点 |
滞后;波动 |
有时会发生失误 |
A型题
11. (1994)反馈信息是指:
A 控制部分发出的信息 B 受控变量的改变情况 C 外界干扰的强度
D 调定点的改变 E 中枢的紧张性
答案:B 层次:记忆 考点:反馈信息的概念
解析:反馈信息是指受控部分的改变情况并反馈至控制部分,故选项B正确。
二、负反馈控制系统
概念: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调整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反的方向改变
意义:维持稳态
举例:血压的调节;血糖的调节
A型题
12. (1998,2004,2008,2009)人体功能保持相对稳定依靠的调控系统是:
A 非自动控制系统 B 负反馈控制系统 C 正反馈控制系统 D 前馈控制系统
答案:B 层次:记忆 考点:负反馈控制系统的生理意义
解析:负反馈调节的生理意义就是维持各种理化性质相对稳定,故人体功能保持相对稳定依靠的是负反馈控制系统。
13. (2003)属于负反馈调节的过程见于:
A 排尿反射 B 减压反射 C 分娩过程 D 血液凝固 E 排便反射
答案:B 层次:应用 考点:负反馈调节举例
解析:压力感受性反射(减压反射)的作用是维持血压的稳定,属于典型的负反馈调节;排尿反射、分娩过程、血液凝固、排便反射等需要对该生理过程进行加速,使之在短时间内完成,均属于正反馈调节。
14. (2011)下列生理活动中,存在负反馈控制的是:
A 动作电位的产生 B 血糖浓度的调节 C 排便反射的过程 D 兴奋的突触传播
答案:B 层次:应用 考点:负反馈调节举例
解析:血糖浓度调节的目的是维持血糖的稳定,属于负反馈调节;动作电位的产生(钠通道再生性循环)、排便反射等需要对该生理过程进行加速,使之在短时间内完成,均属于正反馈调节;突触的兴奋传递为单向传递,不存在反馈调节。
三、正反馈控制系统
概念: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调整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同的方向改变
意义:“滚雪球”效应;对维持稳态有间接作用
举例:排尿、排便反射;血液凝固;分娩
临床联系:因果转化(恶性循环)
因果转化是疾病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之一。原始病因引起的结果使机体某一部分发生损害,而这种损害又可作为原因而引起机体新的损伤性变化。原因和结果不断转换,形成了一个循环式发展的疾病过程,而每一次循环都使病情进一步恶化,即为恶性循环。例如,大出血→心输出量减少→动脉血压下降→交感神经兴奋→血管收缩→组织缺氧→微血管扩张→微循环瘀血→回心血量锐减→心输出量进一步减少。
X型题
15. (1995)下列现象中,哪些存在着正反馈:
A 肺牵张反射 B 排尿反射
C 神经纤维膜上达到阈电位时Na+通道的开放 D 血液凝固过程
答案:BCD 层次:应用 考点:正反馈调节举例
解析:肺牵张反射的作用是维持肺容积的相对稳定,为负反馈调节;排尿反射、动作电位的形成(钠通道再生性循环)和血液凝固等需要对该生理过程进行加速,使之在短时间内完成,均属于正反馈调节。
16. (1999)下列哪些现象中存在正反馈:
A 血液凝固过程 B 心室肌纤维动作电位0期去极时的Na+内流
C 排卵前,成熟的卵泡分泌大量雌激素对腺垂体分泌黄体生成素的影响
D 妇女绝经后,由于卵巢激素分泌减少引起的血和尿中的促性腺腺素浓度升高
答案:ABC 层次:应用 考点:正反馈调节举例
解析:卵巢激素对促性腺激素的分泌具有抑制作用,因此妇女绝经后,由于卵巢激素分泌减少,对促性腺激素分泌的抑制作用减弱,故促性腺激素浓度升高,该调节的目的是为了维持卵巢激素浓度的稳定,属于负反馈调节;血液凝固、动作电位的形成(钠通道再生性循环)、大量雌激素促进黄体生成素分泌等需要对该生理过程进行加速,使之在短时间内完成,均属于正反馈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