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呼吸
考查内容:
1. 肺通气的原理:动力和阻力,肺内压和胸膜腔内压,肺表面活性物质。
2. 肺通气功能的评价:肺容积和肺容量,肺通气量和肺泡通气量。
3. 肺换气:基本原理、过程和影响因素。
4. O2和CO2在血液中的运输:存在和运输形式,氧解离曲线及其影响因素。
5. 化学感受性呼吸反射对呼吸运动的调节。
知识点1:肺通气的动力
一、直接动力:肺内压-大气压
二、原动力:呼吸肌的舒缩活动
A型题
1. (1990)肺内压在下列哪一个呼吸时相中等于大气压:
A 吸气初和呼气初 B 呼气初和吸气末 C 呼气初和呼气末
D 吸气初和呼气末 E 呼气末和吸气末
答案:E 层次:记忆 考点:肺内压的周期性变化
解析:肺内压与大气压的差值是肺通气的直接动力。肺内压小于大气压,产生吸气;肺内压大于大气压,产生呼气。而在吸气末和呼气末时,肺内压与大气压相等。
2. (1991,2004)肺通气的原动力是:
A 气体分压大小 B 肺内压变化 C 胸内压变化
D 肺本身的舒缩活动 E 呼吸肌的舒缩活动
答案:E 层次:记忆 考点:肺通气的原动力
解析: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运动是产生肺通气的原动力。
三、呼吸运动的型式
胸式呼吸;腹式呼吸
平静呼吸(12~18次/分;吸气主动,呼气被动);用力呼吸
知识点2:胸膜腔内压
一、形成
原因:胸膜腔内压=肺内压-肺回缩力=大气压-肺的回缩力= -肺的回缩力
条件
肺的容积 < 胸廓的容积 → 肺处于扩张状态 → 肺回缩力
胸膜腔密闭
A型题
3. (2001)吸气时吸气肌收缩,胸内压将:
A 等于零 B 负值减小 C 更负 D 等于肺泡内压 E 等于大气压
答案:C 层次:应用 考点:胸膜腔内压的形成原因
解析:胸膜腔内压等于-肺回缩力。吸气时,肺容积增大,肺回缩力相应增大,导致胸膜腔内压负值增大,实际压力降低。
二、生理意义
维持肺的扩张状态
促进静脉血和淋巴回流
X型题
4. (1993,2005)胸膜腔内负压有助于:
A 保持胸膜腔的密闭 B 肺的扩张和实现肺通气
C 维持大、小肺泡的稳定性 D 胸腔大静脉血液和淋巴回流
答案:BD 层次:记忆 考点:胸膜腔内压的生理意义
解析:胸膜腔内负压有助于维持肺的扩张状态,促进静脉血和淋巴回流。
5. (1992)如果紧闭声门用力呼气,胸内压将升高到100mmHg左右,可以引起下列哪些变化:
A 右心室输出量增加 B 左心室输出量减少
C 体循环动脉压下降 D 心率减慢
答案:BC 层次:综合(应用)
考点:胸膜腔内压的生理意义+心输出量的影响因素+动脉血压的影响因素
解析:胸膜腔内负压有助于促进静脉血回流。当胸膜腔内压升高时,静脉血回流减少,心室前负荷降低,心输出量减少,进而使动脉血压下降。用力呼气是呼吸肌收缩增强,代偿性导致心率增加。
知识点3:肺通气的阻力
一、肺的弹性阻力(回缩力)
来源:肺自身的弹性成分(1/3);肺泡表面张力(2/3)
作用:吸气的阻力,呼气的动力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
来源:Ⅱ型肺泡上皮细胞
成分:二棕榈酰卵磷脂
作用:降低肺泡表面张力
生理意义:降低吸气阻力;稳定肺泡;防止肺水肿
A型题
6. (1989)肺泡表面活性物质:
A 位于肺泡上皮与液体分子层之间 B 由肺泡Ⅰ型细胞所分泌
C 主要成分是二硬脂酰卵磷脂 D 可使肺顺应性变大
E 增加肺泡表面张力
答案:D 层次:记忆 考点:肺泡表面活性物质
解析: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存在于肺泡表面,由肺泡Ⅱ型上皮细胞分泌,主要成分是二棕榈酰卵磷脂,能够降低肺泡表面张力,增加肺顺应性。
7. (1991)以下关于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描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A 维持肺泡的扩张状态 B 降低肺泡表面张力 C 稳定肺泡溶积
D 降低肺的顺应性 E 防止毛细血管内液体滤入肺内
答案:D 层次:记忆 考点: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作用、生理意义
解析:肺泡表面活性物质能够降低肺泡表面张力,增加肺顺应性;维持大、小肺泡的稳定;减少肺间质和肺泡内的组织液生成,防止肺水肿。
8. (1993)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减少将会使:
A 肺弹性阻力减小 B 肺顺应性增大 C 肺泡内液体层表面张力减小
D 小肺泡内压大于大肺泡内压 E 肺毛细血管内液体不易渗出
答案:D 层次:应用 考点: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作用、生理意义
解析:肺泡表面活性物质能够降低肺泡表面张力。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减少时,肺泡表面张力升高,导致肺弹性阻力增加,肺顺应性降低;小肺泡内压大于大肺泡内压,不能维持大、小肺泡的稳定;肺间质和肺泡内组织液生成增加。
9. (1997)下列关于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C
A 能降低肺泡内衬液的表面张力 B 能增加肺的顺应性
C 当肺泡直径变小时,使肺泡内衬液的表面张力增加
D 当缺乏时,肺泡出现明显的萎陷
E 当缺乏时,间接的结果可能使体循环动脉血的pH下降
答案:D 层次:综合(应用)
考点: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作用、生理意义+机体酸碱平衡的维持
解析:肺泡表面活性物质能够降低肺泡表面张力,增加肺顺应性,维持肺泡的扩张状态;使小肺泡表面张力低于大肺泡表面张力,维持大、小肺泡的稳定;减少肺间质和肺泡内的组织液生成,防止肺水肿。当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缺乏时,肺泡不能维持扩张状态,导致肺换气减少,CO2潴留,血液H2CO3增多,pH降低(呼吸性酸中毒)。
10. (2003)下列关于肺表面活性物质的描述,错误的是:
A 能降低肺的顺应性 B 能降低肺泡表面张力 C 能减少肺的弹性阻力
D 由肺泡II型细胞分泌 E 脂质成分为二棕榈酰卵磷脂
答案:A 层次:记忆 考点:肺泡表面活性物质
解析: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由肺泡Ⅱ型上皮细胞分泌,主要成分是二棕榈酰卵磷脂,能够降低肺泡表面张力,降低肺弹性阻力,增加肺顺应性。
11. (2006)肺表面活性物质减少时可导致:
A 肺弹性阻力减小 B 肺顺应性增大 C 肺泡表面张力降低
D 小肺泡内压小于大肺泡内压 E 肺不易扩张
答案:E 层次:应用 考点: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作用、生理意义
解析:肺泡表面活性物质能够降低肺泡表面张力。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减少时,肺泡表面张力升高,导致肺弹性阻力增加,肺顺应性降低,肺不易扩张;小肺泡内压大于大肺泡内压,不能维持大、小肺泡的稳定;肺间质和肺泡内组织液生成增加。
12. (2007)ARDS 时出现肺泡Ⅱ 型细胞损伤,表面活性物质减少,可引起的病理改变是:
A 肺不张、肺泡萎陷 B 肺水肿 C 肺内含铁血黄素沉着 D 肺小叶间隔增宽
答案:A 层次:应用 考点: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作用、生理意义
解析:肺泡表面活性物质能够降低肺泡表面张力。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减少时,肺泡表面张力升高,导致肺弹性阻力增加,肺顺应性降低,出现肺不张、肺泡萎陷。肺水肿主要是由于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肺泡上皮细胞受损时,肺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肺内含铁血黄素沉着和肺小叶间隔增宽为肺水肿的继发性改变。
13. (2008)下列选项中,能使肺的静态顺应性降低的因素是:
A 肺气肿 B 肺表面活性物质缺乏 C 气道阻力增加 D 惯性阻力增加
答案:B 层次:应用 考点: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作用
解析:肺泡表面活性物质能够降低肺泡表面张力,降低肺弹性阻力,增加肺顺应性。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缺乏可导致肺顺应性降低。
14. (2009)平静呼吸时,吸气的阻力主要来源于:
A 肺泡液气表面张力 B 肺的弹性回缩力 C 胸廓弹性阻力 D 气道阻力
答案:A 层次:记忆 考点:肺通气阻力的来源
解析:平静呼吸时,肺通气的阻力主要来自于肺的弹性阻力。而肺的弹性阻力主要来自于肺泡表面张力。
15. (2017)下列呼吸系统疾病中,主要表现为呼气困难的是:
A 肺炎 B 肺气肿 C 肺水肿 D 肺纤维化
答案:B 层次:应用 考点:肺弹性阻力的作用
解析:肺弹性阻力又称为肺回缩力,是吸气的阻力、呼气的动力。因此,肺气肿时,由于肺自身的弹性组织被破坏,肺的弹性阻力降低,呼气的动力减小,表现为呼气困难;而肺炎、肺水肿、肺纤维化等疾病时,肺弹性阻力增大,吸气的阻力增大,往往表现为吸气困难。
X型题
16. (1999,2007)下列关于肺表面活性物质的叙述,正确的有:ABCD
A 防止液体渗入肺泡 B 保持大小肺泡的稳定性
C 成年人患肺炎时,可因此物减少而发生肺不张
D 新生儿可因缺乏此物可发生“呼吸窘迫综合征”
答案:D 层次:应用 考点: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作用、生理意义
解析:肺泡表面活性物质能够降低肺泡表面张力,增加肺顺应性,维持肺泡的扩张状态;维持大、小肺泡的稳定;防止肺水肿。新生儿如缺乏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可导致肺泡塌陷,发生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成人患肺炎、肺血栓等疾病时,也可因缺乏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导致肺不张发生。
17. (2009,2011)存在于肺泡内液气界面的肺表面活性物质的生理意义有:ABD
A 维持大小肺泡的稳定性 B 防止肺水肿 C 降低呼气阻力 D 降低吸气阻力
答案:ABD 层次:记忆 考点: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生理意义
解析:肺泡表面活性物质能够降低肺泡表面张力,降低肺的回缩力,但由于肺的回缩力是吸气的阻力,呼气的动力,因此表面活性物质通过降低肺的回缩力,减少了吸气阻力,但是增加了呼气阻力;维持大、小肺泡的稳定;防止肺水肿。
二、胸廓的弹性阻力
|
力的方向 |
作用 |
67%(自然位置:平静呼吸吸气末) |
无 |
无 |
< 67% |
向外 |
吸气的动力,呼气的阻力 |
> 67% |
向内 |
吸气的阻力,呼气的动力 |
三、气道阻力
与气道半径4成反比
气道半径的调节:交感神经(舒张);副交感神经(收缩)
A型题
18. (1989,2017)能引起气道平滑肌舒张的化学因素是:
A 组胺 B PGF2α C 乙酰胆碱 D 去甲肾上腺素
答案:D 层次:记忆 考点:气道半径的调节因素
解析:前列腺素E2和去甲肾上腺素可使气道平滑肌舒张;而前列腺素F2、组胺、慢反应物质和乙酰胆碱等可使气道平滑肌收缩。
19. (2009)下列药物中属于治疗支气管哮喘患者的β2受体激动剂的是:
A 氨茶碱 B 异丙托溴铵 C 色甘酸钠 D 沙酊氨醇
答案:D 层次:应用 考点:气道半径的调节因素
解析:气道平滑肌上存在β2肾上腺素能受体,可使气道平滑肌舒张。因此,β2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沙酊氨醇)具有舒张气道的作用,可用于治疗支气管哮喘。
20. (2010)影响气道阻力的主要原因是:
A 肺泡表面张力 B 支气管口径 C 气流形式和速度 D 肺组织的弹性阻力
答案:B 层次:记忆 考点:气道半径的调节因素
解析:气道阻力与气道平滑肌半径的4次方成反比,因此,气道半径轻微的变化,即可引起气道阻力的显著改变,是影响气道阻力的主要因素。
21. (2016)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首选的药物治疗方法是:
A 静脉注射氨茶碱 B 雾化吸入异丙托溴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