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器官
考查内容:
1. 感受器的定义和分类,感受器和传入通路的一般生理特征;
2. 眼的视觉功能:眼内光的折射与简化眼,眼的调节;视网膜的两种感光换能系统及其依据,视紫红质的光化学反应及视杆细胞的感光换能作用,视锥细胞和色觉的关系;视力(或视敏度)、暗适应和视野;
3. 耳的听觉功能:人耳的听阈和听域,外耳和中耳的传音作用,声波传入内耳的途径,耳蜗的感音换能作用,人耳对声音频率的分析;
4. 前庭器官的适宜刺激和平衡感觉功能;前庭反应。
知识点1:感受器及其生理特性
一、感受器:生物体内一些专门感受体内、外环境变化的结构或装置
二、感受器的生理特性
适宜刺激
换能作用:刺激能量→感受器电位(局部电位)→传入神经的动作电位
编码作用:刺激所包含的信息(类型、部位、强度、持续时间)→动作电位的序列
适应现象:若以一个强度恒定的刺激持续作用于某一个感受器,相应的感觉神经纤维上动作电位频率逐渐降低
A型题
1. (1995)正常情况下,下列哪一种感受器最容易适应:
A 肌梭 B 伤害性感受器 C 触觉感受器
D 内脏化学感受器 E 肺牵张感受器
答案:C 层次:理解 考点:感受器的适应现象
解析:感受器根据是出现适应现象的快慢分为快适应感受器和慢适应感受器。快适应感受器对刺激的变化非常灵敏,适于传递快速变化的信息,有利于机体接受新的刺激,对于探索外界环境新异物体或障碍物具有意义,例如环层小体(触觉感受器,选项C);慢适应感受器有利于机体对内环境指标以及功能状态进行长时间的连续监测,并根据其变化随时调整机体的活动,例如伤害性感受器、肌梭、关节囊感受器、化学感受器、压力感受器和肺牵张感受器等。
2. (2007)当刺激感受器时,如果刺激仍在持续,但传入神经冲动频率已开始下降,此现象称为:
A 传导阻滞 B 衰减性传导 C 疲惫 D 适应
答案:D 层次:记忆 考点:感受器适应现象的概念
解析:若以一个强度恒定的刺激持续作用于感受器,相应的感觉神经上的动作电位频率将随刺激时间的延长而下降,这一现象称为感受器的适应。
X型题
3. (1993)感受器的换能作用涉及:
A 将刺激能量转为传入神经纤维上的动作电位
B 先产生发生器电位,当达到一定水平时,可产生动电位
C 发生器电位是"全或无"的
D 发生器电位传入中枢一定部位,就会产生主观感觉
答案:AB 层次:记忆 考点:感受器的换能作用
解析:感受器首先将刺激转化为感受器电位或者发生器电位(选项B正确),再在感觉神经上产生动作电位(选项A正确),动作电位沿感觉传入通路传递至中枢特定部位,可产生主观感觉(选项D错误)。感受器电位或发生器电位均为局部电位,不具有“全或无”特点(选项C错误)。
4. (2009)下列感受器中,属于慢适应感受器的有:
A 环层小体 B 关节囊感受器 C 肌梭 D 颈动脉体
答案:BCD 层次:理解 考点:感受器的适应现象
解析:感受器根据是出现适应现象的快慢分为快适应感受器和慢适应感受器。慢适应感受器有利于机体对内环境指标以及功能状态进行长时间的连续监测,并根据其变化随时调整机体的活动,例如伤害性感受器、肌梭(选项C)、关节囊感受器(选项B)、化学感受器(选项D)、压力感受器和肺牵张感受器等;快适应感受器对刺激的变化非常灵敏,适于传递快速变化的信息,有利于机体接受新的刺激,对于探索外界环境新异物体或障碍物具有意义,例如环层小体等。
知识点2:眼的折光功能
一、折光系统:角膜(折射主要部位);房水;晶状体;玻璃体
A型题
5. (1988)眼的折光系统中,折光力最大的界面是:
A 房水-水晶体前面界面B 角膜后表面-房水界面C 水晶体后表面-玻璃体界面
D 玻璃体-视网膜界面 E 空气-角膜前表面界面
答案:E 层次:记忆 考点:折光系统
解析:空气-角膜前表面折光力最大。
X型题
6. (1994)从物体射向视轴右侧的光线:
A 被双眼中央凹左侧的视网膜所感受 B 产生的冲动沿着右侧视束传导
C 产生的冲动在额叶视区内引起有意识的感觉 D 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倒像
答案:AD 层次:理解 考点:视觉的形成
解析:从物体射向视轴右侧的光线,经折光系统折射后,聚焦于中央凹左侧视网膜(选项A正确),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倒立的影像(选项D正确),产生的神经冲动经左侧视束(选项B错误)传导至左侧大脑皮层枕叶距状沟上下缘(选项C错误),产生视觉
二、简化眼:与正常眼折光系统等效的简单模型
三、眼的调节
晶状体变凸
机制:副交感神经→睫状肌收缩→睫状小带松弛→晶状体变凸
意义:增强折光能力
近点:眼做充分调节时眼所能看清楚的眼前最近物体所在之处
老视
原因:晶状体弹性变差
矫正:凸透镜
瞳孔缩小
机制:副交感纤维→虹膜环形肌收缩→瞳孔缩小
意义:减少折光系统的球面像差和色像差
瞳孔对光反射:调节进入眼内的光量;双侧性
视轴会聚
机制:动眼神经→内直肌收缩→视轴会聚
意义:使物像始终落在两眼视网膜的相应点上,以避免复视
A型题
7. (1993)人眼的近点表示:
A 视力 B 眼的折光能力 C 眼的调节能力
D 视杆细胞的功能 E 视锥细胞的功能
答案:C 层次:记忆 考点:近点
解析:近点是指眼做充分调节时眼所能看清楚的眼前最近物体所在之处,代表了晶状体的最大调节能力。
8. (1994)当光照增强时,瞳孔缩小,此反射称为:
A 瞳孔近反射 B 直接缩小反射 C 瞳孔对光反射
D 直接光反射 E 减弱的瞳孔开大反射
答案:C 层次:记忆 考点:瞳孔对光反射
解析:瞳孔对光反射是指瞳孔的大小随入射光量的多少而改变的反射活动。
9. (2002)眼球前后径正常的人,眼的近点愈近,说明其:
A 角膜愈呈球形 B 晶状体弹性愈好 C 缩瞳能力愈强
D 双眼球会聚能力愈强 E 对光反应能力愈强
答案:B 层次:理解 考点:近点
解析:近点是指眼做充分调节时眼所能看清楚的眼前最近物体所在之处,代表了晶状体的最大调节能力。眼的近点越近,提示晶状体弹性越好,调节能力越大。
10. (2005)下列关于正常人眼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视远物时需调节才能清晰成像于视网膜
B 晶状体变凸有助于消除球面像差和色像差
C 瞳孔缩小可避免强光对视网膜的有害刺激
D 双眼球会聚可避免复视而形成单视视觉
E 调节能力随年龄的增长而得到加强
答案:D 层次:记忆 考点:眼的调节
解析:当眼注视6米以内的物体(选项A错误)时,眼需要进行调节才能使光线聚焦于视网膜产生一个清晰的像,包括晶状体变凸以增加折光能力(选项B错误)、瞳孔缩小以减小球面像差和色像差(选项C错误)、视轴会聚以避免复视(选项D正确)。眼的调节能力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弱(选项E错误)。
11. (2007)视远物和近物都需要眼进行调节的折光异常是:
A 近视 B 远视 C 散光 D 老视
答案:B 层次:理解 考点:远视
解析:远视是指由于眼球前后径过短或折光系统折光能力过若,导致来自远物的平行光线聚焦于视网膜后方,无法形成清晰的像。因此,远视眼视远物和近物时均需进行调节。
12. (2010)正常情况下,用手电筒灯光照射左眼时出现的反射性反应是:
A 左侧瞳孔缩小,右侧瞳孔不变 B 右侧瞳孔缩小,左侧瞳孔不变
C 左侧瞳孔明显缩小,右侧瞳孔略有增大 D 左、右侧瞳孔同等程度缩小
答案:D 层次:理解 考点:瞳孔对光反射
解析:瞳孔对光反射的效应为双侧性。因此,用手电筒灯光照射左眼时,可使双侧瞳孔同等程度缩小。
13. (2012)老视发生的主要原因是:
A 玻璃体透明度改变B 晶状体弹性减弱C 角膜透明度改变 D 房水循环障碍
答案:B 层次:记忆 考点:老视
解析:老视是指随着年龄增长,晶状体弹性减小,眼的调节能力降低,近点远移。
14. (1992,1996,2013)当睫状肌收缩时/当悬韧带放松时,可引起的生理效应是:
A 睫状小带紧张性增加B 角膜曲度增加C 瞳孔增大 D 晶状体曲度增加
答案:D 层次:理解 考点:晶状体变凸
解析:当眼睛视近物时,副交感神经兴奋,睫状肌收缩,睫状小带松弛,晶状体变凸。
15. (2014)因眼外肌瘫痪或眼球内肿瘤压迫而产生复视的原因是
A. 物像发生球面像差和色像差 B. 眼球变形而导致眼内压过高
C. 入眼光线分别聚焦于不同焦平面 D. 物像落于双眼视网膜的非对称点上
答案:D 层次:应用 考点:视轴会聚的意义
解析:视近物时,眼的调节机制包括晶状体变凸、瞳孔缩小和视轴会聚。其中视轴会聚的生理意义是使物像始终落在两眼视网膜的相应点上,以避免复视。因此,当眼外肌瘫痪或眼球内肿瘤压迫而导致视轴不能正常会聚时,物像落于双眼视网膜的非相应点上,产生复视。
X型题
16. (1989)眼的调节能力大小的指标是:
A 远点 B 近点 C 焦距 D 焦度
答案:B 层次:记忆 考点:近点
解析:近点是指眼做充分调节时眼所能看清楚的眼前最近物体所在之处,代表了晶状体的最大调节能力。
17. (1998)眼的视近物调节机制包括:
A 支配睫状肌的副交感神经译放ACh B 晶状体前后面变得更凸
C 内直肌收缩 D 瞳孔括约肌松弛
答案:ABC 层次:记忆 考点:眼的调节
解析:眼视近物时,动眼神经兴奋,其中副交感神经纤维释放乙酰胆碱(ACh),一方面使睫状肌收缩(选项A正确),晶状体变凸(选项B正确);另一方面瞳孔括约肌收缩(选项D错误),瞳孔缩小。此外,动眼神经中的运动神经纤维兴奋,支配内直肌收缩(选项C正确),使视轴会聚。
知识点3:眼的感光换能功能
|
视杆系统 |
视锥系统 |
分布 |
视网膜周边 |
视网膜中央 |
数量 |
多 |
少 |
会聚联系 |
多 |
少,单线联系 |
光敏度 |
高 |
低 |
视敏度 |
低 |
高 |
色觉 |
无 |
有 |
功能 |
晚光觉(暗视觉) |
昼光觉(明视觉) |
感光机制 |
视紫红质 |
三色学说 |
A型题
18. (1995)光线刺激视杆细胞可引起:
A Na+内流增加和超极化 B Na+内流增加和去极化 C Na+内流减少和超极化
D Na+内流减少和去极化 E K+外流停止和去极化
答案:C 层次:记忆 考点:视杆细胞感受器电位
解析:大多数感受器产生的均为去极化的感受器电位,但是视杆细胞受光线刺激后产生的为超极化的感受器电位,其机制是由于暗电流(Na+内流)减弱。
19. (2003)下列关于视网膜上两种感光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视杆细胞分布于视网膜周边部,而视锥细胞分布于中心部
B 视杆细胞对光敏感度较视锥细胞低
C 视杆细胞不能分辨颜色,而视锥细胞能分辨颜色
D 视杆细胞对被视物结构的分辨能力较视锥细胞低
E 视杆细胞传入通路的会聚程度较视锥细胞高
答案:B 层次:记忆 考点:感光细胞的特点
解析:视杆细胞分布于视网膜周边部,其与双极细胞和神经节细胞的会聚连接较多,因此光敏度较高,但是视敏度(对物体细微结构的分辨能力)较低,并且无法形成分辨颜色;视锥细胞分布于视网膜中心部,其与双极细胞和神经节细胞的会聚连接较少,因此光敏度较低,但是视敏度较高,并且能够分辨颜色。
20. (2004)下列关于视杆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A 不能产生动作电位 B 能产生感受器电位 C 视敏度高
D 光敏度高 E 司暗视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