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学(王恩涌)最后考研总结(5)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8-02-25
168、交通运输规划步骤:(1)客货运输与交通网现状的调查与分析;(2)未来客货运量、流量、流向预测、(3)客货运量在各种运输方式间的合理分配;(4)运输网规划和主要建设工程项目的基本方案;(5)估算投资、修建时间和经济效果分析。
169、交通运输规划的方法:图上作业法、实地调查法、统计分析法、计量模型法、历史分析、综合分析、专家经验等。
170、铁路网规划:是线路、车站与枢纽所组成的网络。任务是满足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生产力布局的需要,根据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特点,以及铁路技术经济要求,构筑一个与其它方式协调发展的高效安全、送达顺畅的铁路网系统。规划内容:线网规划、站场规划、牵引动力和高速铁路等。
171、铁路选线:主要依据交通流量流向和自然环境、地质地貌条件。选线程序:网性选线(社会经济发展对客货运输的要求选线)、线性选线(铁路选线的技术经济比较),注意和区域城镇发展相协调,在技术经济要求上以安全、高效、经济为原则。
172、高速铁路:运力大,能节约土地、节省能源、不污染环境、受气候条件制约少,安全正点率高。
173、公路网特点:灵活机动,可以从门到门直达,减少运输中转环节,生产经营者可以随意安排等,能更好地满足用户的要求,加之对运输贵重物品的质量和时间要求越来越高。
174、公路网规划内容:公路线路经济选线、线路走向和等级、车站位置与规模的确定以及建立合理的路网结构等。原则:充分满足综合运输网布局的要求,深入城乡腹地,与铁路、水运有机衔接,为广大区域的交通联系提供保证。充分考虑社会经济和国防需要,建立干支结合、经济便捷的路网形式。
175、高速公路:为专供汽车分向、分车道行驶并全部控制出入口的干线公路。高速、安全、舒适、经济的优点。要根据国道主干线规划,交通量的递增和经济实力,加快建设速度。具有分隔带、多车道、出入口受控制、立体交叉的全封闭专用公路。要求线路顺畅、纵坡较小,路面质量高,并设有必要的标志、信号、照明、通讯设备和服务设施,禁止行人和非机动车行驶。
176、水运网规划:由航道和港口组合而成,分为内河和海运。内容有:内河航运量的调查与预测,航道等级与通航里程的发展目标,航道、港口的空间布局与区域划分,航线走向、标准与整治措施等。
177、港口规划:根据港口远景客货吞吐量的规模而确定的港口水域、陆域以及营运条件等规划。(1)港口类型:规模(特大、大型、中型、小型);地理位置(海港、河港、湖港、水库港);用途(商港、军港、渔港、避风港)。(2)港址选择:技术上可能、经济上合理。港区地质、地貌、水文、气象、水深等自然条件;港口总体布置的技术上可能性和施工上便利性;建港投资和港口管理和营运的经济性。(3)注意问题:预测腹地范围和港口吞吐量、腹地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潜力;避免一城一港和重复建设;应与吸引外资的投资环境相结合。
178、航空港规划:保证航空运输使用的机场及有关设施的总称。机场位置选择:有充分的机场用地、满足净空要求、自然条件(适宜的坡度、地基良好、少暴雨、大雾和鸟类);与城市有合理的间距;与机场导航通讯影响的干扰保持一定的距离。
179、航空远景规划:今后要扩建和新建首都及各大省会城市机场以适应特大机型的起降;开辟港澳台航线;开辟新的国际航线;发展旅游和商务航线;考虑省级以下的机场设置和地方航线的开辟。
180、评价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有:(1)由单位线路造价与运输工具每马力造价决定的基本建设投资;(2)交通运输业单位产品运营支出的运输成本;(3)以从事运营工作人员分摊的吨千米工作时计算的劳动生产率;(4)反映运输方式受自然环境影响和线路状况的运输连续性和灵活性;(5)表示运输产品周转状况的货物运在达速度。
区7
181、我国交通运输现状:以铁路交通为主,水运为辅,公路、航空相配套的综合运输体系和四横二纵综合运输交通大通道成为我国21世纪交通运输网的战略布局。
182、确定区域运输结构主体应注意:(1)幅员大小、地貌特征和河海通航条件,了解公路、水运作为主要运输方式的可能性;(2)未来货流种类、流量大小和运输距离对运输方式的需求;(3)现有各交通运输线承担的运量、线路能力、利用状况及未来改扩建的可能性;(4)未来生产力布局和城镇发展对运输方式的要求。
183、综合运输网的干线布局原则:(1)区域干线应符合主交通流的方向;(2)区域的交通地位,区际经济联系特点、流向对本区的要求;(3)要充分挖掘现有交通干线的潜力。
184、区域给水规划布局:(1)需水量预测:城镇生活用水、工业用水、城市市政公共服务用水、农村用水。(2)区域给水系统:水源、取水工程、净水工程、输配水工程。(3)水源地选择:水量充沛、水质良好,便于防护和综合利用矛盾小的水源;接近水大户,有利于经济合理地布置给水工程。(4)拟定水厂地址:地下水宜接近主要用户的水质良好的富水地段,取水构筑物位置应设在城镇和工业企业的上游;河流水应选择水深岸陡、泥沙量少、河床稳定、河段较窄的顺岸,不受洪不淹没,安全可靠的上游地段。
185、区域排水规划布局:(1)排水可采取合流制,也可采用雨污分流制。(2)规划步骤:污水量预测、污水管网规划、污水处理厂设置(一般选择距城镇工业区一定距离的河流下游,经物理、生物、化学等方法处理达到排放标准后,始能排入河道)。
186、区域给排水规划中的几个问题:(1)综合利用问题:开展流域规划、河湖水系规划、建立不资源管理、协调机构,充分发挥水资源的经济效益,最大限度的满足和各部门、各地区的用水要求,保证洪水排泄畅通无阻。(2)开源节流,合理用水:向地下水要水、海水淡化或用作冷却水、人工降水、跨流域调水、污水再利用。(3)加强水源保护和污水治理:搞好水土保持、治理污水、实行环境保护责任制。
187、区域电力规划:(1)规划内容:A、现状基础资料收集和分析;B、需电量预测(弹性系数法、增长递推法、单耗法、综合分析法);C、电源建设规划:优先发展水电、适当发展大型火电、积极发展核电和其它电能。D、电网规划:E、高压线走向:线路尽量短、避免穿越城镇、减少与铁路、公路、河流和工程管线交叉、避开地质灾害、避开空气污染和雷电活动多发区。(2)电力规划中的几个问题:A、从可持续发展角度规划电源建设;(2)电网建设与电源建设并重;(3)调整电价促使耗电工业向电源地集中。
188、区域电信规划:(1)电信通讯:利用无线电、有线电、光等电磁系统传递符号、文字、图像或语言等信息方式。(2)电信规划内容:A、现状预测:社会经济概况、电信现状和历史资料、发展目标和规划布局。B、业务预测:用户预测和话务量预测。C、局所规划:确定局所数量、位置、容量和交换区界线及新建计划。D、网路规划:中断网、用户网、管道、传输。
189、电信规划中的几个问题:(1)提高电信水平,扩大非话业务;(2)大力推进通信技术进步,建立全国统一的信息传输网:数字化、综合化、智能化、宽带化、个人化、标准化。(3)加大投资力度,发展信息产业。
190、城镇体系:(1)定义: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由一系列不同等级规划、不同职能分工、相互密切联系的城镇组成的有机整体。(2)基本特征:整体性、等级层次性、动态性。(3)发育阶段:前工业化阶段、工业化阶段、工业化后期至后工业化阶段。(4)类型:以中心城市数量多寡组合方式(单中心体系类型、多中心城镇体系类型)、经济类型(矿区型、农业型、流域型、铁路公路沿线型)、行政等级(全国、省域、市域、县域)。
191、新时期城镇体系理论:(1)世界体系理论与城市化:核心国与边缘国的关系实质上是帮助核心国发展,其结果是边缘国成为不发达国家。(2)全球与地方联系:新的城市等级体系关系,按国家与全球经济系统密切程度形成核心、半边缘和边缘相交的等级体系内部结构。(3)城市间相互作用新途径:信息网和航空网。(4)城市职能演化:全球重建与新国际劳动分工影响。(5)参与全球城市体系竞争必由之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高新技术区。
192、经济全球化和主要产业的全球化影响城镇体系:(1)首位城市型体系:东京、巴黎、伦敦;(2)均衡型城市体系:大城市人口和经济更新;西欧;(3)跨国型城市体系:由跨国公司的经济联系而形成的城市体系;纽约;(4)边境型城市体系:大都市具有跨国的影响;(5)变异型城市体系:城市密集地区城市体系结构的质变,走廓城市和网络城市得到发展。
193、我国城镇体系规划目标:通过区域人口、产业和城镇的合理布局,协调体系内各城镇之间、城镇与体系之间以及体系与其外部环境之间的各种经济、社会等方面的相互联系,运用现代系统理论与方法,努力促进区域社会、经济、环境综合效益最优化,实现体系整体利益的不断增长。
194、城镇体系规划的任务:综合评价城镇发展条件;制定区域城镇发展战略;预测区域人口增长和城市化水平;拟定各相关城镇发展方向与规模;协调城镇发展与产业配置的时空关系;统筹安排区域基础设施和社会设施;引导和控制区域城镇的合理发展布局;指导城市总体规划编制。
195、城镇体系规划内容:(1)综合评价区域与城市的发展和开发建设条件;(2)预测区域人口增长,确定城市化目标;(3)确定本区域的城镇战略,划分城市经济区;(4)提出城镇体系的功能结构和城镇分工;(5)确定城镇体系的等级和规模结构;(6)确定城镇体系的空间布局;(7)统筹安排区域基础设施、社会设施;(8)确定保护区域生态环境、自然和人文景观以及历史文化遗产的原则和措施;(9)确定各时期重点发展的城镇,提出近期重点发展城镇的规划建议;(10)提出实施规划的政策和措施。
196、城镇体系规划编制程序:(1)规划工作准备阶段:组织规划的队伍,规划内容分工负责;查阅规划区域的背景资料,选择与规划区域相适应的规划理论和方法,准备调查提纲和表格,准备区域的工作底图,供实地调查和方案构思用。(2)实地调查,收集资料和访问座谈阶段;(3)调查内容的分析研究阶段:分析城镇发展的各项条件,分析现状特点和存在问题,并进行城镇发展条件综合评价。(4)规划方案的构思阶段:规划预测、方案构思、观点形成。(5)与当地党政领导及有关部门协调规划方案、编写规划报告和编制规划图件阶段:多种方案汇报和一个方案的系列图件。(6)组织专家评审和上报审批阶段。
197、城镇发展区域条件分析评价:(1)区位条件与区际联系:A、中心城市的吸引范围;B、区位与地理位置;C、影响区位条件的要素:自然条件、自然资源、交通运输、吸引辐射影响、边缘区位因素;D、区位分析与区位图编绘。(2)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森林资源、旅游资源、自然资源条件分析评价图的编绘。(3)城镇体系演变的历史基础与现状特点:在城镇体系形成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探索其成因、演变的动因和某些规律性。(4)人口与社会经济条件:人口与劳动力、经济发展水平与产业结构、基础设施、教育与科技水平。(5)生态环境条件:区域生态环境、城镇环境的污染情况。(6)城镇发展条件评价:确定评价的指标体系、选择综合评价模型、确定评价指标权重、计算确定各项指标值、按照综合评价模型计算后分级编绘评价图。
198、城镇发展战略:主要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包括规划期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方向、战略目标(发展速度、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城镇化进程、人均纯收入、恩格尔系数、科技教育水平等)。
199、区域城镇发展战略:(1)城镇发展战略方针:国家实行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的方针,促进生产力和人口的合理布局。(2)城镇发展战略目标:与高层次的城镇发展战略相协调、指标不宜过多、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相结合。(3)城镇发展战略阶段:近、中、远规划期。
200、城镇化水平预测:(1)城镇化水平: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2)区域总人口增长预测:计划生育的要求、机械增长参照近10年人口的迁入迁出情况可采趋势外推法。(3)农村劳动力结构变动预测和剩余劳动力入城比例预测;(4)区域城镇化水平预测:以时间序列趋势预测、自下而上预测法、剩余劳动力转化法。
区8
201、城镇体系结构规划:(1)城镇体系的职能结构规划:(2)城镇体系的等级规模结构规划:(人口规模)。(3)城镇体系的空间布局规划:区域自然环境、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在空间上的一种投影,反映了一系列规模不等、职能各异的城镇在空间上的组合形式(低水平均衡阶段、极核发展阶段、集聚扩散阶段、高水平网络化发展阶段)。总体框架构思:点——圈——区(带)——线。(4)城市经济区:协调城市与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更好地发挥中心城市的作用,为区域发展的战略部署提供依据。属于功能区范畴,是以中心城市为核心,以城市社会地域分工为基础,根据地理位置、自然条件、资源分布、历史演变、交通状况、经济联系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基本原则方法:依托中心城市、确定适宜的经济腹地范围、确定区域经济专业化发展方向、兼顾行政区域的完整性、城市经济区的规划与组织。
202、重点地区的发展战略规划:(1)大城市圈:由连片聚居50万以上人口的中心城市为核心,包括周围与之密切联系的一批郊区城镇组成。(2)城镇密集区:沪宁杭地区、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等。(3)城镇一级发展轴线:依托高级公路、铁路、内河航道,沿线串联了区域内的中心城市、副中心城市和多数县城、县级市以及众多重点发展、促进发展的城镇。(4)潜在的经济增长和城镇发展热点地区:港口、机场、高速公路、大型矿开发、大型水电站、基础工业等。
203、主要城镇发展战略规划:(1)区域中心城市:优势要尽量发挥,中心职能普遍要强化,基础设施建设都将有较大的投入,使之由瓶颈向适度超前型方向发展。(2)区域副中心城市:在分担一部分中心城市职能,在地域上与中心城市有分割的吸引范围。(3)县域中心城市:交通枢纽和交通中心,起着承上启下作用。(4)重要的交通枢纽城镇、工贸城镇和旅游城镇。
204、区域环境:具有独特结构和特征,占有特定地域空间的自然或社会环境。按功能和性质分为自然区域环境、社会区域环境、农业区域环境、旅游区域环境。行政区域一般以大中城市为中心,小城镇及广大自然地域为腹地,共同组成一个多样性、综合性的生态系统。
205、区域环境规划:针对区域社会发展状况,环境特征及其环境发展趋势,而对人类自身活动和环境建设所做的时间和实间上的合理安排。
206、区域环境基本特征:(1)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行政地域分割性:A、跨行政区的江河因行政分割而使流域的整体性遭到破坏;B、跨行政区的自然保护区、森林或水资源保护区、沙漠和草原区,因行政地域分割,造成管理上的困难。C、大气流动性特征造成污染物跨行政区的迁移;D、行政区域是坚持政治管理原则管理的具有边界的区域。(2)区域具有社会经济环境复合系统的特点:应保证区域内人工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协调、平衡,并实现可持续发展。(3)环境污染集中于行业和城镇。
207、区域环境规划特点和要求:(1)区域环境规划应谋求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保护人民健康,促进社会生产力持续发展及资源和环境的持续利用,结合区域特点,还应特别注意:A、注重宏观规划的合理性,将宏观规划与微观规划相结合;B、坚持点、线、面结合的城乡一体化环境规划的方针。C、因地制宜原则;D、在突出重点环境问题和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的基础上,还应体现环保政策的延续性。(2)加强区域经济特征分析:资源配置、生产布局、产业结构、生产力发展水平等。(3)区域社会要素分析:人口和社会意识。(4)突出区域环境要素分析:气象要素、自然地理要素及生态状况分析、污染形势分析。
208、区域环境规划规划编制程序与工作步骤:(1)准备阶段:A、明确编制任务,落实编制计划;B、调查研究,弄清问题;C、拟定环境规划编制技术大纲;D、部署编制任务;(2)编制阶段:A、确定规划目标与指标;B、环境预测;C、编制规划方案;D、环境规划对策与措施;E、投资估算与可行性分析。F、完成规划文本。(3)报批阶段:完成审批,履行法律手续。
209、区域环境规划主要内容:(1)社会、经济、环境状况与评价;(2)环境规划的目标、指标及指标体系:(3)环境功能区划;(4)污染控制规划;(5)生态规划;(6)自然保护规划;(7)区域环境规划的措施与条件。
210、环境目标是为改善、管理、保护该区域的环境而设定的,拟在该规划期限内力求达到的环境质量水平与环境结构状态。包括战略目标、策略目标、规划目标。
211、环境指标是目标的具体内容,要素特征和数量的表述。环境规划指标体系是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独立、互为补充的指标所构成的有机整体。指标选取的基本原则:科学性、规范性、适应性、针对性、超前性、可操作性。类型包括环境质量指标、污染物总量指标、环境管理建设指标、环境投入以及相关的社会经济发展指标。
212、环境功能区:工业区、居民区、科技开发区、教育文化区、开放经济区。
213、污染控制规划:又称污染综合防治规划。包括工业或行业控制规划、乡镇环境保护和建设规划、城市环境综合整治规划。(或按环境要素划分:大气、水、固体废弃物、噪声控制规划)
214、生态规划:应用生态学的基本原理,根据社会、经济、自然等条件,提出不同层次的开发战略与发展决策,合理布局和安排农、林、牧、副、渔业和工矿交通业,以及住宅、行政和设施等,保证自然资源得到最适当的配量,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包括城镇生态规划、农村生态规划、生态农业规划。
215、自然保护目标:保护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生态过程及生命系统使其免遭破坏和污染;保证生物资源的永续利用;保存生物种的遗传多样性;保存自然历史纪念物。自然保护区:占有法定空间、具有特定自然保护任务、受法律保护的特殊环境实体。
216、区域环境规划实施的措施与条件:(1)环境规划必须切实纳入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体系;(2)环境规划与环境管理制度相结合;(3)环境规划实施的政策与法律保证;(4)环境规划实施的组织管理:行政管理、协调管理、监督管理。
217、区域环境规划方法与技术要点:(1)环境预测方法与技术:A、定性预测法:以逻辑思维推理为基础,根据多年的环境监测资料进行回顾分析,运用经验等对未来环境状况做出定性描述和环境交叉影响分析,如专家预测法、特尔菲征询法、历史回顾法。B、定量预测技术:以统计学、运筹法、系统论、控制论等为基础,通过辨识建立各种预测模型,用数学或物理模拟进行环境预测。如约束外推预测法、回归分析与相关分析、决策树图预测法、马尔科夫预测法、灰色系统预测法、箱式模型预测法。(2)环境功能区划主要技术:A、大气环境功能区划;B、水环境功能区划;C、声学环境功能区划;(3)总量控制技术:A、宏观总量控制模型;B、水域允许纳污量;C、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4)污染物总量控制规划常用方法:A、线性规划法;B、整数规划法;C、离散规划模型。
人文地理补充
21、年鉴学派中的地理观:费弗尔从人文地理学角度,探索地理环境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布罗代尔按时间的延续长度与节奏把历史时间分为:短进段、中时段和长时段(构成了历史的深层结构,它规定或制约着历史的发展。年鉴学派已以地理环境为基础来了解历史,地理学更应当从时间过程中研究人地关系。
22、人地关系模式图式(斯宾塞和托马斯):(1)人口:一定地域范围内,并具有一定文化的群体;(2)自然生物环境: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空间与资源;(3)社会组织:人类社会的文化环境;(4)技术:实现特定目标的手段,人们利用技术获得生存,改善生存与发展的条件。
23、人口分布:一定时间内人口在一定地区范围的空间分布状况。它是人口过程在空间上的表现形式。
24、人口密度:单位土地面积上居住的人口数。指标有人口土地密度、人口资源密度、人口经济密度、比较密度(单位面积农用土地上的平均人口数)。
25、世界人口分布特征和一般规律:(1)世界人口分布极不均衡:水陆、南北半球、沿海与内地、高原与平原之间,88、5%集中在北半球,主要集中在北纬20-60之间。(2)明显的中低纬指向、近海岸指向和平原指向。(3)四大人口密集区:东亚和东南亚、南亚、欧洲、北美洲东部。(4)中国:东南部人口密度(黑龙江的瑷珲或黑河市到云南的腾冲)、集中于沿海、低地指向性。
26、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1)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体、矿产;(2)社会经济因素:生产方式与生产力水平、经济发展水平、经济活动方式、交通运输条件;(3)历史因素(故土难离)和政治因素(战争、人口政策、国土开发)、文化因素、风俗习惯、科技发展等。
27、人口迁移:人们出于某种目的,移动到一定距离之外,改变其定居地的行为。人口移动人口在地理空间上的位置移动,包括为经济、娱乐等目的而暂时离开居住地的人口位置变动(人口流动)和以寻求新居住地为目的非暂时性人口移动(人口迁移)。指标有迁入率、迁出率和净迁移率等。
28、人口移动重要性:(1)引起区域之间人口的消长;(2)城镇化、都市化问题;(3)逆城市化现象;(4)人力资源开发不足是社会经济增长缓慢的原因。人口流动不仅能增加劳动者的收入,而且有利于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当然要加强管理。
29、国际人口迁移:人口跨国界并改变住所达到一定时间(通常为一年)的迁移活动,有永久性和非永久性迁移。二战后特点:(1)高潮已近尾声;(2)外籍人口(劳务输出)为主要形式;(3)国际难民数量多,持续时间长;(4)发展中国家智力外流;(5)欧洲由人口净迁出区变为人口净迁入区,拉美相反,北美和大洋洲仍是最大的净迁入区。
30、国内人口迁移:在一国范围内,人口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的移居现象。包括地区间迁移、城乡间迁移、城市间迁移。
相关话题/人文地理学
西南大学人文地理学 历年考研真题2002-2017年
目录 2001年 1 2002年 2 2003年 3 2004年 4 2005年 5 2006年 6 2007年 7 2008年 8 2009年 9 2010年 10 2011年 11 2012年 12 2013年 13 2014 14 2015年 15 2016年 16 2017年 17 2001年 一、名词解释(15) 1、中东 2、地理大发现 3、大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2-23广州大学地理学院人文地理学复习资料
人文地理复习提纲 名词解释: 洪堡、李特尔、拉采尔、白兰士、白吕纳、赫特纳、施吕特尔、索尔(苏尔)、麦金德、森普尔、斯匹克曼、亨丁顿 (人名自己看书了解其学说,一般在选择题和填空题出) 文化区:指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的群体在空间上的分布 文化扩散:指在文化现象出现后,通过其居民,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2-22华南师范大学2010年人文地理学考研试题(回忆版)
自然地理一名词解释50分第四纪 河漫滩 粘性矿物 演替系列 还有一个记不得了二计算降水变差系数cv,并确定该地是哪个区域三画图做出某区域城市化前和城市化后流量变化曲线,说明差异。四分析推理1北方秋雪和南方冬雪对生态系统破坏大为什么?2阅读《桃花源记》部分内容,从地质地貌气候植被方面进行分析,并确定该 ...专业课考研经验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中国地质大学(武汉)2007年考研真题-人文地理学
专业课考研经验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西南大学2007年考研真题-人文地理学
专业课考研经验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西南大学2006年考研真题-人文地理学
专业课考研经验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曲阜师范大学2007年考研真题-人文地理学
曲阜师范大学2007年考研专业课试卷人文地理学上传的附件6d4a8a10ba36ade6c28f62f78811bb57.rar(338.96KB) ...专业课考研经验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考研真题-人文地理学
专业课考研经验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浙江大学2007年考研真题-人文地理学
浙江大学人文地理学07试题(地理学)代码417自然地理学和经济地理在一起考的!一.名词解释(7个,每个4分)1.经济距离2.潜导产业3.空间近邻效应4流域5滑坡6土壤肥力7生态系统二.简答(好象是每个15分吧不记得了)1.胡佛的经济增长阶段2区域增长极的在主要观点3城市和区域的关系4地貌的成因5径流 ...专业课考研经验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考研真题-人文地理学
专业课考研经验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考研真题-人文地理学
专业课考研经验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中国地质大学(武汉)2006年考研真题-人文地理学
专业课考研经验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考研真题-人文地理学
专业课考研经验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2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考研真题-人文地理学
1.名解(5分个)拉采尔 生计农业 人口迁移 适度人口 民俗 等级规模法则 行为地理学 心理图谱 地缘政治格局 国家权力 2.论述1),简述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文地理学的方法论革命并谈谈其发展趋势.(20)2),简述文化空间现象的分类并举例说明各自的特点.(30)3),谈谈发展旅游业对社会的影响. ...专业课考研经验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2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考研真题-人文地理学
专业课考研经验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