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语言大学现代汉语郑贵友讲义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8-02-25

北京语言 郑 贵 友
第一章 语法概说
一、语法和语法学
二、语法单位
三、句子成分
四、句子分析——分析句子的两种方法
第二章 词类
一 、词类的含义及词类划分的目的
二、词类划分的标准
三、词的一级分类和再分类
四、各类实词  名词  动词  形容词  区别
 词  数词  量词  代词  副词/象体词
五、各类虚词  介词  连词  助词  语气词
六、兼类问题
第三章 短语
一、 定义
二、 短语的种类
三、短语的构成手段
四、简单短语和复杂短语
五、单义短语和多义短语
六、自由短语和固定短语
七、短语和词宏观上的同与异
第四章 句子成份
一、句子成分的性质
二、主语、谓语 主语的语法构成 主语的语义类型
   谓语的语法构成
三、动语、宾语 动语的语法构成 有宾动词
 无宾动词 宾语的语法构成 宾语的语义类型
四、定语   
五、状语
六、补语 补语的语法构成 补语的语义类型 宾语、补语的顺序 数量宾语和数量补语
七、中心语   
八、独立语
第五章 单句
一、基本概念
二 、句型确定的原则和方法
三 、主谓句 主谓谓语句 双宾语句 连动句
  兼语句 存现句 “把”字句 “被”字句  “是”字句 “有”字句 “所”字句
四 、非主谓句
五 、单句和短语

第六章 歧义分析
一、歧义的含义及歧义研究的目的
二、歧义的种类(1) 
 同音造成的歧义 同形造成的
 歧义 一词多义造成的歧义  词兼类造成的歧义
  语义关系不同造成的歧义
三、歧义的种类(2)
第七章 复句
一、复句的含义
二、复句中的关系词语
三 、复句的分类
四 、广义的并列关系
五 、广义的因果句 因果关系 目的关系 假设关系
条件关系
六 、广义的转折句
七 、复句的扩充
八 、复句的紧缩

 
第一章 语法概说

一、语法和语法学
(一)语法
1.语法的含义及其作用
(1)语法的含义
语法,是语言中的词、短语、句子的构造规律。
语言有三个要素,语音、词汇和语法。其中,语音是由人的发音器官发出的、表达一定意义的声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词汇,是语言中的语素、词和固定短语以及现成话的集合,是语言的建筑材料。而语法则是语言“建筑体”的建筑法则。
西方传统语言学认为,语法包括两个大的方面:词法和句法。
词法,主要涉及词的构成、词的分类和词形变化等内容。
句法,主要讨论短语和句子的构造规律。
不过,这个分类对于汉语语法来说,不完全合适。
首先,汉语的词法部分相对空虚:词没有完全的形态变化、语素构成词的方式不影响词的语法表现,词的分类也依据特定的句法环境来操作。所以,汉语的词法内容基本上比较单薄。
也正由于汉语的词的分类定性都必须依靠特定的句法环境来实现,所以,汉语语法有关词类问题的讨论总是要放到句法当中去进行,这样汉语的句法就比西方传统意义上的句法范围要宽一些。
上述两点,正是汉语语法诸多不同于西方语言之处的亮点之一。
(2)语法的作用
研究语法,讲语法,那么语法的作用是什么?研究表明,语法的作用起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a.从说和写的角度来看,语法规定着人们怎样用词造句。
比如,汉语的“我看书”从排列的角度来看,可以有六种顺序,
  我看书
书我看
我书看
看我书
书看我
看我书
但只有“我看书”是常态的,而“书我看”的出现是有条件的,是变式。其余几种排列方式都是不合法的。而这种排列顺序上的规则正是汉语语法规则的一个重要体现,可见,语法的法则在无形中制约了语言的使用。
b.从听、读、写的角度来看,语法指示人们怎样正确理解汉语的意义。
句子的意义是词按照一定的语法规则组合起来所表达的,而不是词所表达的概念的简单相加之和,因而,要正确理解句子的意思,除了要懂得句子中的词语的意思之外,还要懂得词语组合的语法手段对于句子语义内容表达的影响──在很多情况下,词语组合的语法手段(如汉语的语序和添加虚词)左右着句子语义内容的表述。
如:
① 人类需要动物。
动物需要人类。
② 这本书看了三天。
这本书看了三天了。
①显示,句子内部词语的排列顺序,也就是语序不同,句子的意义不同,而语序是汉语重要的语法手段、规则。
②表明,添加虚词“了”可以影响句子的内容的差异,而汉语中的添加虚词也是重要的语法规则。
两个例子都说明语法规则对于句子语义内容的影响。
2.语法的性质 
语法作为语言三个基本要素之一,是具有独特属性的。这些属性也可以看作是语法的特点。
(1)概括性
又叫做抽象性。“概括”、“抽象”都是和“具体”相对应的。
语法中的任何一条规则都是对于若干具体语言事实加以抽象、概括的结果,任何语法规则都是抽象的而不是具体的。
比如:
① 不+A:~红 ~大 ~好 ~光荣 ~骄傲——[具体语言现象]
——汉语的性质形容词可以受副词“不”的修饰。——[抽象概括出语法规则]
② *不+N:~茶杯 ~张三 ~电灯 ~语言——[具体语言现象]
——汉语的名词不受副词“不”的修饰。——[抽象概括出语法规则]
(2)稳固性
稳固性,说的是不易变性。语法规则是一种语言当中最为基础的部分,通常只发生缓慢的变化,是不容易发生急剧变化的部分。
语言中有两个基础部分,也可以说是核心部分,一是语法结构,二是基本词汇。这两个部分通常体现着一种语言整体面貌,这两个部分的变化会引起这种语言面貌的变化。
比如,汉语的“主+动+宾”的顺序,自甲骨文时期就已经形成,现在依然如此:
① 今日其来雨?
②今天将要下雨吗?
当然,不易变性的含义还包括语法的变化是有的,只不过不如词汇、语音变化那样快那样剧烈而已。有两个明显的例子:
一是古代汉语中的“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提前”的规则,如“吾谁欺?欺天乎?”、“尔何知?”等等,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存在了。
二是古代汉语中的“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提前”的规则,如“时不我待”、“不吾知也”等等,在现代汉语中也已经不存在了。
可见,语法规则的变化也是有的。
(3)民族性
语法的民族性,是说语法规则因语言的民族性而体现出不同的特性。具体来说表现在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
在宏观上,不同语言的语法范畴种类不同。
比如,一些西方语言的名词有“性”的范畴,如“太阳”属于阳性,而“月亮”属于阴性,“上衣”属于阳性,而“裤子”则属于阴性等等,问题的关键还在于,这些分属于阴性和阳性的名词在句子当中的语法表现是不同的。而对于这种现象,东方人或者具体说中国人就有些想不通,因为在汉语里,甚至在中国人的观念里,名词的“性”的概念是不存在的。
又比如,汉语中有相当发达的“量”的范畴──计量人物、动作行为的量的范畴。具体表现是,一个数词必须通过量词的接应,才能和一个名词发生组合上的联系,即“数+量+名”,更加重要的是,不同的名词往往与一个特定的计量单位具有特定的选择关系,如:
三口人──* 三头人
三头牛──* 三头羊
但是,在西方语言中,大概是由于数的范畴相对发达的缘由吧,量的范畴是不存在的。
在微观上,语法的民族性也是明显的。比如:
汉语的语序是:主+动+宾
日语的语序是:主+宾+动
又如:
汉语的名词的“复数”数量是有限的:指人的普通名词+“们”
英语的名词的“复数”是完全的:名词+“-s” 
(4)递归性
所谓“递归性”原本是数学上的术语,说的是不同的运算过程可以重复使用同一个规则。移植到语言学上,指的是某种语法规则在同一个句法结构体的构造过程中可以重复使用,从而使这个结构体由短变长,由简到繁的现象。比如:
桌子→木头桌子→一张木头桌子→我家的一张木头桌子……
综上所述,概括性、稳固性、民族性、递归性是语法的四大特性。
3.现代汉语语法的特点
如前所述,讲现代汉语语法的特点,往往是把现代汉语与其他种类的语言对比,也可以是把现代汉语同古代汉语相对比。通常情况下说的现代汉语语法的特点,一般是将现代汉语同西方语言相比,找到汉语语法之与西方语言不同的地方,就归结为汉语语法的特点。从这个基点出发,现代汉语语法特点通常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短语和句子的基本构造方式一致。
汉语的短语和句子大都是由以下几种构造方式构造而成的:        
结构方式    短  语    句  子
主谓结构    我写  花红灯亮    我写了。 花红了。  灯亮了。
动宾结构    学汉语 写信 吃饭    来人!  抓住他!  请用饭。
偏正结构    大人  高举 我的书    你的票! 快跑!  高点举!
联合结构    读写   高大  我和你    你和她? 《儿子、孙子和种子》
中补结构    抬高 说清楚 放好    说清楚! 干得非常非常好。
这一点给我们的启示是:分析句子的方法和分析短语的方法基本一致。汉语句子的结构可以以短语为基础,弄清短语的结构模式,就可以基本上把握句子的结构模式。因为短语比句子简短,影响结构构造、分析的因素少。以此为基础,把握汉语句子的结构模式,可以收到以简驭繁的效果。
(2)词类和句子成分之间不存在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
下边的图表反映了汉语词类和句子成分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关系:

汉语词类和句子成分之间的这种错综复杂的关系,给人的启示是:我们不能光依靠词充当句子成分的情况来给汉语的词分类定性。
(3)量词丰富
汉语和西方语言相比,量词的发达、使用上的相对复杂性确实是一个特点。这当中,两个明显的特点是:
a.汉语的名词必须通过量词的中介作用和名词发生结构上的联系。即:
数词+量词+名词
b.名词和量词的搭配是不自由的:特定的名词和特定的量词之间有一定的选择关系。
一口人──*三口牛
三头牛──*一头羊
 汉语量词的这种选择性使之成为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的难点之一。
(二)语法学
1.语法学的含义
语法学,是研究语法规则的科学。被简称为“语法”。
这样,“语法”这个概念实际上有两种含义:
其一,是语法规则本身。指的是客观存在于语言当中的语法规则,这是所谓“客观语法”。
其二,研究语法规则的科学。指的是对于语法规则的研究,形成所谓的“专家语法”或“教学语法”。  
 2.语法学的种类
语法学可以根据不同的研究出发点,分别为不同的类别。
(1)宏观研究方法。
根据这一点,可以把语法学区分为:
a.实证主义语法:着重语法现象的分类,如古希腊语法。
b.唯理主义语法:着重语法现象的解释,如十七世纪法国的语法学。
 (2)研究对象的时限。
据此可以将语法学区分为:
a.历时语法:对语法做历时的研究,如王力的《汉语语法学史》。
b.共时语法:对某一时段的语法状态进行如实的描写。如王力的《中国现代语法》。
(3)研究者的社会目的。
据此,可以把语法区分为:
a.规定性语法:社会目的是“匡谬正误”,如吕叔湘、朱德熙的《语法修辞讲话》。
b.描写性语法:社会目的是客观地描写语法规则。如丁声树等的《现代汉语语法讲话》。
(4)研究者的教育目的。
区分为两种:
a.理论语法:了解语言的通则,供教学研究参考。如丁声树等的《现代汉语语法讲话》。
b.教学语法:罗列语法规则的规范现象,主要用于教学。如张志公等的《汉语知识》。
(5)对象范围。
据此,可以将语法学分别为两种:
a.普遍语法:研究探讨适用于各种语言的普遍性原则。如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
b.语别语法:研究某一种语言的语法规则系统。如“汉语语法”、“英语语法”等等。
(三)语法系统   
1.语法系统
所谓“系统”,简单说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构成整体的要素,二是这些要素之间的关系。这样,“系统”应该理解为各种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统一体。
语法的构成也是如此。一方面,语法当中有各种各样的语法单位,如语素、词、短语、句子。另一方面,这些单位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如:

这是汉语四级语法单位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的示意图表,从中可以观察到汉语语法系统的构成特点:语素到词、词到短语两个过程是构成关系,而短语到句子、词到句子之间则是实现关系——在多数情况之下,汉语的一个实词或短语可以通过添加句调的方式实现为一个句子。
根据上边的讨论可以得到语法系统的含义:“语法系统”指的是语言中各级各类语法单位及其相互之间种种联系。
2.“语法系统”含义的双重性
由于“语法”含义的双重性,使得“语法系统”在客观上也必然存在着两重含义:
(1)客观语法系统:是客观存在于语言当中的语法系统,它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系统,是实在的,可以被认知的。
(2)语法表述系统:是语法研究者对于客观语法系统进行观察、研究进而进行表述的结果,是有一定主观色彩的科学体系。
上述两个“语法系统”是有差别的。 
一种语言只有一个客观的语法系统,它是客观存在于语言当中的。但一种语言的表述系统却可以有几个。造成表述系统多样化的原因有两个:一是语法学研究的对象自身是复杂的,要全面把握并做出科学、合理的解释并不是容易的事情。二是语法学家的研究方法、角度、能力以及占有的材料、观察问题的方法、能力等等,都不尽相同,所以,尽管面对的是同样的研究对象,也可能得出完全不同的或者不很相近的结论来。
 汉语语法体系也是如此。《现代汉语》现行的高校教材有:黄伯荣、廖序东编《现代汉语》(兰州本)、胡裕树主编《现代汉语》(上海本)以及张静编《新编现代汉语》(郑州本)等等,几种体系的具体情况都有不同,实际上体现了不同汉语语法研究者对于汉语客观语法体系的把握上的差异,实际上也就是汉语客观语法体系和汉语语法表述体系上的差异。
二、语法单位
1.语法单位
下边是一个例子,它说明汉语法单位的来源。

这个句子包括七个音义结合的最小的语音片段,由它们构成大、中、小不等的语言片段:
句子分析:我今天不去市里。→ 我+今天不去市里
短语分析:今天不去市区里→今天+不去市里
不去市里→不去+市里
不去→不+去

我 不 去 ─→单纯词
语 素:  我 不 去 ——成词语素
  今、天、市、里——不成词语素
由上边的讨论可以得到下边的认识:
(1)语素:是词语的构成要素,是最小的音义结合体。
(2)词:是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
(3)短语:又叫词组、结构,是由两个以上的词构成的语法单位。
(4)句子:是具有特定句调的、可以表达一个相对完整意思的语言单位。
2.词和短语    
下边是一些具体的问题。
有些问题是光靠定义不能解决的。
汉语的词和短语之间的界线基本上是比较清楚的:词通常是双音节的,而短语通常是三个以上音节的。但是,实际情况并非完全如此。现代汉语词是双音化的,而短语也有双音节的时候,这样,当一个组合体为“单音节+单音节”的时候,那么,这个组合体是短语还是词,就需要加以界定。
研究表明,起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造成了汉语短语和词的纠葛。
(1)汉语的文白交错,古今交错。
(2)汉语语素的单音节化。
不论如何,汉语的双音节短语和双音节复合词之间的界线都是汉语语法中的一个现实的问题。实际上,处于教学的需要,较早以前,人们就已经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探讨。从方法上来看,基本上有两种。
(1)扩展法
理论背景是,复合词内部的结构比较紧密,通常不可以插入一个别的成分,而短语内部结构关系比较疏松,通常可以加入一个别的成分。具体验证过程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
a.假如有一个复合体A+B,如果A、B之间可以加入一个成分C,构成的A+C+B成立,则A+B是一个短语。如:
大树──大的树   吃饭──吃着/了/过饭    写信──写了/着/过信
因此,“大树”、“吃饭”、“写信”都应该是短语而不是词。
b.假如有一个复合体A+B,如果A、B之间不能加入一个成分C,构不成A+C+B,则A+B是一个词,不是短语。如:
大车≠大的车   火车≠火的车   马路≠马的路
可见,这里的“大车”、“火车”、“马路”等都不是短语,而是词。
(2)结构意义结合的方法 
很明显,扩展法只是关注组合体结构上的凝固性:是不是可以加入一个成分。但是,词和短语又都是一个表义的单位,意义上的因素不能不加以考虑。这第二种方法实际上就是分别从形式和意义两个方面考虑这个问题。具体过程涉及两个方面。
它的理论背景是,和短语相比,汉语的词具有结构上的凝固性和和意义上的融合性两个特征。
所谓结构上的凝固性,指的是词的中间因结构紧密,往往不能加入其它成分,即不能扩展。
所谓意义上的融合性,指的是词在表义上的整体性,即词义通常不等于各语素义简单相加之合。
相对来说,短语不具有上述两个方面的特征,即短语在结构上是比较松散的,通常可以扩展,在意义上,短语的意义通常等于各词的意义相加之合。
将这两个方面综合在一起,就可以得到以下四个方面的情况。
a.[+凝固性]、[+融合性],如:语言 如果 非常 这是典型的词。
 b.[-凝固性]、[-融合性],如:我吃 打他 做好 这是典型的短语。
c.[+凝固性]、[-融合性],如:人民日报 笔谈 可以看作是词。
d.[-凝固性]、[+融合性],如:帮忙 走后门 可以看作是短语。
以上四种情况,a是词,b是短语通常大家都不会有意见,但对于c、d的看法可能就有分歧。考虑到汉语词双音化特征,将“笔谈”、“帮忙”看作是词,而将“人民日报”、“走后门”看作是短语似乎比较合适。
词和短语尽管大小不同,层次不同,但是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词和短语都是语言中的备用单位,都是不具备句调的。
3.句子
句子和词、短语最明显的不同在于,句子是有句调的语言单位,是语言的成品。是话语的基本单位。  
(1)句子的含义
句子,是具有特定语调,能表达一个相对完整意思的语言单位。
句调,实际上是一种声音的高低升降变化的现象。句调在语言中通常有两种表示方法.
在口语中,句调通过声音的高低升降变化来实现。如:
① 他来了。(平调/缓降调)
② 他来了? (缓升调)
③ 他来了!(急升调)
④ 你来! (急升调)
  你去吧。(缓降调)
在书面语中,句调通常由语气词来帮助实现,如“吗、吧、啦、嘛、啊、呀”等等。还可以使用标点符号来表示,如“。”表陈述调,“?”表疑问调,“!”可以在不同的情况下标示感叹调和祈使调。
“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意思”,说的是每个句子都可以表达一定语义信息。还是上边的几个例子:
① 他来了。(告诉对方一件事)
② 他来了?(提出一个疑问)
③ 他来了!(表达某种情绪)
④ 你来!(发出某种劝诱)
不过,句子的语义信息也仅仅止于此。比如,“他来了。”“他”是谁?“他”从哪里来?是怎么来的?干什么?等等,都不是一个句子所能够一次性明确的。这正是句子表义含量的局限性,也是大段话语、篇章制作的必要性。 
(2)句子的分类
句子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分类:a.内部结构 b.整体功能。
a.内部结构类型──句型:
句型是根据句子内部结构模式划分而来的类别。句子的结构类型通常可以表示为如下的系统:

b. 整体功能类型——句类
句类是根据句子的语气类型划分而来的有关句子整体功能、用途的类别。通常有四类。
① 小王过来了。——陈述句
② 小王过来了? ——疑问句
③ 小王过来了! ——感叹句
④ 小王,过来! ——祈使句
(3)句式
除了上述两种类别之外,句子还可以根据一些结构形式上的特征分别为各种不同的格式。这种在结构上具有某种独特之处的句子格式,叫做“句式”。
汉语的句式通常有以下几种。
a.“把”字句。如:
① 我把书丢了。
② 小王把自行车摔坏了。
b.“被”字句。如:
① 他被同伴打了一顿。
② 他被打了一顿。
c.“是”字句。如:
① 我是昨天来的。
  ② 他是没听见。
d.“有”字句。如:
① 桌子上有三本书。
② 床上有一堆衣服。
e.“连”字句。如:
① 这首歌连我都会。
② 这事,连小孩也会做。
汉语句式是汉语语法教学,尤其是对外汉语语法教学中的难点。
三、句子成分
(一)句子成分的含义
汉语的句子,除了独词句之外,都是由两个以上的词构成的。词在句子的构成中所充当的角色、发挥的职能并不一致,分析句子,对句子内部各词语的句法职能进行观察和研究,就会找到一个个具有不同语法职能的句子构成成分,这就是句子的成分。所以,
所谓“句子成分”,说的是根据句子内部组成成分之间的不同的组合关系,以及各自语法职能划分而来的句子的结构成分。如主语、谓语等等。
由此可以看到句子成分有如下特点:
其一,句子成分是句子分析的结果。
句子成分是通过对句子进行语法结构的分析得到的,应该是先有句子,而后得到句子成分。
其二,句子成分具有特定的语法职能或“身份”特征。
句子成分可以是由词充当的,也可以是由短语充当的,但与词和短语不同的是,不同的句子成分表示某种句法职能、身份:它们是词语在参与句子组合之后获得的某种语法结构职能、身份,而单独的词语,是不具有这种“身份”或者“角色”的。
比如:

通过上边的分析可以得到以下几组句子结构成分:


这也就是所谓的汉语“十大句子成分”:主语、谓语、动语、宾语、中心语、修饰语、定语、状语、补语、独立语。
(二)句子成分的界定
1.主语和谓语
(1)主语和谓语是对配对成分,在主谓句中,句子主语以外的部分都是谓语。
(2)没有主语就无所谓谓语,反之亦然。如:

(3)主语和宾语没有直接的结构关系。
2.动语和宾语
(1)动语只和宾语具有配对关系,动语是大宾语的成分。
(2)没有动语也就无所谓宾语,反之亦然。如:

上述例子,尤其是第二组例子最能说明问题:宾语是和动语相对待的,没有宾语也就无所谓动语,反之亦然。
(3)如果一个句子是主谓句,并且有宾语,它的结构格局是:

在这种情况下,动语和谓语的关系比较明显:动语包含在谓语之中。所以,有人也称动语、宾语等为句法成分,以区别于句子成分——它们没有直接构成句子,而是直接构成句子的结构成分。
3.中心语和修饰语
有一个理论上的背景,即中心语和修饰语的确定都应该在偏正结构的框架中进行──中心语是偏正结构中的中心语,而修饰语也是偏正结构中的修饰语。
(1)中心语:是偏正结构中被修饰、限定、补充的成分。
如:
(我的)书‖丢了。
你‖[马上]来。
他‖听<懂>了。     
他‖拿了(我的)书。
中心语可以是主语或宾语中心,也可以是谓语中心。
(2)修饰语:是偏正短语中的附加成分。具体包括定语、状语和补语。
a.定语:是名词性偏正短语中的前附加成分。结构模式是:
X(+的)+名:(我的)书 (木头的)房子
(吃的)东西 (大)房子
X(+的)+动:(他的)到来‖给我们增添了欢乐。
(他的)死‖比泰山还要重。
其中,第二种结构模式否定了以前关于定语的一种说法:“定语是名词性成分的”修饰语。
b.状语:是动词、形容词性偏正短语中的前附加成分。结构模式有:
X(+地)+动/形:[马上]去  [已经]走了
[高兴地]说  [快]跑  [很]好
X(+地)+名词(语):[都]星期三了 [才]三百斤 [已经]科长了
第二种模式很好地说明了以往的一种关于状语“是动词、形容词性修饰语的前附加成分”的说法是不全面的。
c.补语:是动词、形容词性偏正短语中的后附加成分。如:
激动得<不得了>  写得<漂亮>  高兴<极>了
  写了<三遍>    说<清楚>
4.独立语
不参与句子主体结构组合的一些特殊成分。如:
应答语:是是是,你说得对!
象声语:“呼——呼——”,大风刮个不停。
插入语:这件事,看样子,没戏了。
呼语:老王,你过来!
从对外联系的角度来看,独立语不和其他结构成分发生固定的结果联系,因而,是一种“失偶的成分”。
上边说的汉语句子成分的一些最为基本的问题,这里,要强调的是:这个部分要明确三个方面的问题:
1.要明确各种句子成分的内涵。
2.句子成分之间的关系,如主语和谓语、动语和宾语等等。
3.这里的句子成分内涵、外延都与中学时接触的相关概念有出入,出入在哪里?
四.句子分析——分析句子的两种方法
(一)句子成分分析法
1.“句子成分分析法”的内涵
句子成分分析法,是传统的分析句子的方法,它把句子成分分别为主、谓、宾、定、状、补等六类,然后按照这些成分的搭配情况来说明句子的各种结构格局。
这个定义实际上指出了句子成分分析法的几个方面的本质:
a.分析对象或适用范围:句子分析
b.分析过程:确定成分
c.分析目标:确定、说明句子的结构格局
2.分析步骤
(1)两心相照
先找出句子的两个核心成分:主语和谓语。二者之间用双竖线“‖”隔开。主语下加双横线“=”,谓语下加单横线“_”。(如果有宾语,也相继找出,下加波浪线“~”)。这样句子的两个中心成分基本上确定下来“主语──谓语”,宾语理论上不是一个中心,但实际上也必须看作是一个“可有”的中心。
(2)非心向心
非心向心:分别找出各核心成分的附加成分,分别用符号——定语( )、状语[ ]和补语< >标出。
(3)最后确定句子的结构格局。
如:

分析表明,这个句子在结构上是一个主谓句、动宾谓语句。
(二)层次分析法
1.语言单位组合的层次性
已有的研究已经证明,词在构成语句时是有一定先后顺序的,这种先后顺序实际上就体现了语言单位组合机关的层级性。
如:

语法分析的目的是揭示语言单位内部的组合实质、规则,而上述语言单位内部组合的层次性正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而这种实质、规则的揭示是以往的句子成分分析所不能完成的,因而有必要引进一种新的方法——层次分析法,层次分析法正是适应这种语言研究的需要产生的。
2.层次分析法
从上边的讨论中已经可以知道,层次分析法实际上就是依照语言单位组合层次性特点,对语言片段进行逐层分析的方法。因为每一次切分都要找到这个层次上的两个直接构成成分,所以,又成为“直接成分分析法”。也因为每次分析都要进行二分,所以称为“二分法”。
依照层次分析的具体方式,层次分析法实际上有两种不同的操作细节。即“由大到小”和“由小到大”的方法。
下面分别介绍。
(1)“从大到小”的过程
具体步骤是:
a.分析一个句法结构的内部结构层次,首先要找到构成这个句子的两个最大的直接成分,如主语—谓语、动语—宾语等等。分别在它们的下边加上框线,同时,标明二者之间的语法结构关系。
b.分别分析两个直接成分,层层二分,到词为止。如:

    
c.通过分析明确分析对象的结构类型。
通过分析可以知道:
①属于主谓句、动宾谓语句;
②属于非主谓句、动词性非主谓句;
③属于非中谓句、动词性非主谓句。
(2)“由小到大”的过程
具体步骤是:
a.先找出构成分析对象的各个基本单位(通常是词)。
b.按照组合的顺序,尝试有两个基本单位构成一个较大的结构体,同时表明每个结构体内部两个基本单位之间的语法关系。依此程序,再由这些较大的结构组合成更大的结构,直到构成整个分析对象为止。     



c.通过分析明确分析对象的结构类型。
 通过分析可以知道:①属于主谓句、动宾谓语句;②属于非主谓句、动词性非主谓句;③属于非中谓句、动词性非主谓句。这个结果是与“由大到小”的分析过程是一致的。
由上边的分析过程基本上可以知道,层次分析法比句子成分分析法更科学、可靠,也更加精密,是一种好的分析方法。
句子分析,是句子的语法分析,尤其是汉语的句子分析更要注意把握语法的标准,才能保证具体的分析过程的严密、有效。

课前提问
(1)什么叫句子成分?
(2)句子成分是怎么来的?
(3)主语和谓语的相对性怎样来理解?
(4)动语是什么东西?
(5)中心语与补语的确定在什么背景下?
(6)怎样来确定定语?
(7)状语与补语怎样来确定?
(8)句子分析的目的?
(9)句子成分分析的步骤?
(10)成分分析的理论背景是什么?
第二章 词类
一.词类的含义及词类划分的目的
(一)词类的含义
词可以根据不同需要,从不同的角度,使用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a.按词的音节的多少分类:单音词─复音词
   b.按构成词的语素的多少分类:单纯词─复合词
   c.按词的历史来源分类:新词、古语词、方言词、外来词……
我们将要说的词的分类是词在语法上的分类,即这里所谓“词类”是词的语法分类,正因为如此,这里的词类的划分标准应该是语法上的标准,而不是语音的或者词汇的、语义的。总之:
“词类”应该是词的语法分类,是根据语法的标准划分而来的词的类别。
(二)词类划分的目的
划分词类的目的是什么?现在看来,起码有以下两点是要重视的:
1.语法分析的目的之一,是揭示语法规律的本质。词类在语法当中是一种客观存在,因而,语法研究必须如实地揭示这种客观存在。
2.语法描写、说明的需要。要进行语法描写或者语法解释,词类的概念是重要的。例如,要说明下列语法现象所包含的语法规律就非有词类的概念不可:
a.写信       b.我去
吃饭        你来
走路        他写
……        ……
──────     ──────
动+名→动宾     名+动→主谓
实践证明,词类的概念是重要的。
二.词类划分的标准
词类是词的语法分类,所以,划分词类的标准就应该是一个语法上的标准,而不应该是一个语音上的或者词汇上的甚至语义方面的。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在词类划分甚至词的定性、归类过程中都有重要的意义。
问题是,这个用于词的语法分类的标准具体是什么?它是词的语法功能。
从整体上来看,“词的语法功能”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词的形态变化。西方大多数语言中,都有非常丰富的形态变化,
如:名词,有“数”和“格”等变化,动词,有“时体”和“人称”方面的变化,而形容词则有“级”的变化,等等。重要的是,具有上述相同形态变化的词,在语法表现上具有一致性。所以,依靠这些变化,基本上可以将词类划分开来。打个比方,有形态变化的语言中的词类,如同一个社会中不同行业的人们穿着不同的制服,仅仅依靠着装的不同,就足以将不同行业的人们区分开来。
但是,一个十分明显的事实是,汉语的词不具有上述一贯到底的形态变化。比如,汉语的动词有重叠变化,但是并非所有的动词都有这种重叠变化。汉语的名词有一些是有特殊标记的,如“~子”、“~儿”、“~头”等等,但也只是部分名词有上述标记而已,所以,这种形态上的变化或者标记显然不能作为汉语词类划分的标准。

二,是词的组合能力和充当句子成分的能力。
汉语的词没有一贯到底的形态变化,正如不同职业的人们没有穿有特征的服装一样──我们不能依靠外部形态上的差异来区别不同职业的人们,但是,我们可以根据特定的人群的活动范围、他们所经常接触的对象以及他们不经常接触的对象以及他们经常扮演的社会角色等等来判断他们的社群类别。汉语的词类划分也是如此,我们可以根据一些词可以和哪些词组合,不能与哪些词组合以及它们充当句子成分的情况给词分类。比如:
能够受数量词语的修饰,不受副词修饰,经常作主、宾语的词都是名词。
可以受副词修饰,可以带宾语,经常作谓语或者谓语核心的通常是动词。
词充当句子成分的情况不能作为划分词类的主要标准,因为汉语的词类和句子成分之间不存在简单的、一一对应的关系:作主、宾语的不都是名词,作谓语的不都是动词等等。
此外,词的语法意义,如“名词是表示人或事物名称的词”、“动词是表示动作行为、心理活动、变化消失等意义的词”等等,也不能作为划分词类的主要标准,原因在于,有时,语法意义相同的词语,其语法功能未必相同:
战争─打仗  忽然─突然  必须─ 一定
等等。总之,汉语词类划分的标准只能是词的组合能力和充当句子成分的能力,而且,以前者为主。
三.词的一级分类和再分类
和一些西方语言的词类划分不同,汉语的词类划分不是一次到位,而是分两个级次的。即汉语的词类划分步骤是先进行词类一级分类,然后进行再分类。


相关话题/现代汉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