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整理考研复习笔记(10)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8-02-25


【台湾文学】                一、台湾现代文学发展的历史轮廓
1、台湾新文学运动发端于1920年7月。留日学生仿效大陆,在东京创办《台湾青年》旨在研究台湾革新、谋求文化向上,由此引发台湾的新文化运动。
2、张我军,以台湾文学道上的清道无自许。1924、1925发表《致台湾青年的一封信》《糟糕的台湾文学界》倡导白话文运动,引发新旧文学的论战。1925出版《乱都之恋》—台湾新诗创作的第一个结集。1926前后,赖和《斗闹热》《一杆“秤仔”》杨云萍《光临》张我军《买彩票》等短篇诞生,初步显示新文坛的实绩。
3、1925-1931,台湾文学的草创期。论争新旧文学,探讨提倡台湾白话文与乡土文学,旨在强化本土意识。
4、1931直至1937,台湾文学的繁荣创作期。1932黄村成、赖和等成立南音社,创办南音杂志,《台湾新民报》创办学艺栏,《福尔摩沙》东京创刊。1934,台湾文艺联盟成立,创办《台湾文艺》和《先发部队》两期刊。杨逵《送报夫》吕赫若《牛车》是最早介绍到大陆的新文学作品。《台湾新文学》创刊,有赖和、杨逵、杨守愚等一批有激进的革命思想的作者。涌现了一批艺术上趋于成熟的作品,赖和短篇《善讼人的故事》龙瑛宗《植有木瓜树的小镇》王白渊诗集《荆棘之道》以及盐份地带诗人群作品。批判旧社会习俗,展示顽强不屈的民族精魂。
5、1937到1945,台湾现代文学的凋零期。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在台湾强制实行皇民化运动。只有少数有民族骨气的作家隐忍为文,吴浊流《先生妈》杨逵《鹅妈妈出嫁》吕赫若《风水》吴浊流长篇《亚细亚的孤儿》较完整的艺术构思和深挚的乡国情怀。
6、1945.8到1949年国民党政权迁台,台湾光复初期。台湾文坛一度被粗糙的反共文学主宰。
小结:台湾的现代文学大都以现实主义为归依,乡土气息一般较浓重,其中最频繁呈现的是思恋家国,反抗压迫的文学母题,以及作为弱国子民的漂泊意识。台湾现代文学收获最丰的是小说,其次是诗,散文和戏剧相对弱一些。
二、台湾现代文学的代表性作家
1、赖和,被称为台湾新文学之父    以现实社会的批判和乡土文化的寻根为本
1926年元旦,发表白话短篇《斗闹热》是台湾较早的白话小说。
1932《丰作》和茅盾《春蚕》写丰收成灾的风气不谋而合。
1934《善讼人的故事》颇带传奇色彩,有果戈理式的讽刺气味,写尽民间疾苦和剥削者诸样相,主人公给人一种不畏强权的慨然正气。
其小说不讲求技巧,但朴拙真诚,很有生活气息。有意在白话文掺入本土方言,有一股浓烈的地域文化的新异性。
他开创了台湾新文学的一个传统:揭露现实,追寻乡土,认同祖国。
他是台湾新诗的奠基者之一。
2、杨逵 从历史变革的层面谛视无产者的命运和社会的变迁。以中篇《送报夫》闻名。
采用较隐晦的象征手法写作,1942《泥人形》散文笔法,寓意深远,启人深思,暗示日本帝国主义必败,读来一股凛然正气。短篇《鹅妈妈》在象征描写中蕴涵政治的愤慨。
中篇《模范村》短篇《萌芽》《春光关不住》(又名《压不扁的玫瑰花》)
3、吴浊流  小说具有社会史性质。《先生妈》《波茨坦科长》以讽刺见长
长篇《亚细亚的孤儿》被普遍视为日据时期现实主义代表性力作。
4、吕赫若   执着追寻乡土精魂   1935发表短篇《牛车》叙写殖民地工业文明加深农民的的破产和农民的苦难,有如一支悲怆的乡土歌谣。
短篇《风水》中篇《清秋》以及连续小说《庙庭》《月夜》
5、龙瑛宗   处女作《植有木瓜树的小镇》笔调冷峻而富诗意,描写30年代台湾知识分子身处殖民地社会现实中的哀伤与绝望。描写纤细敏锐,风采华丽而忧伤,有世纪末的意味,大量运用欧美现代小说手法。
此外,比较有成就的作家,还有:注意小说技巧探索的杨云萍《光临》、擅长写心理小说的朱点人《纪念树》、充当日据时代文学传统与60年代乡土文学之间桥梁的钟理和《夹竹桃》《故乡》系列小说和《原乡人》。诗歌方面:杨华《黑潮集》《晨光集》、王诗琅《沙漠上之旅人们》、邱淳水光《化石之恋》、吴新荣为代表的盐份地带诗人群和杨炽昌代表的风车诗社的现代派诗作
6小结:台湾现代文学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分支,有其显著的独异性。总特色表现为对乡土家国的思恋。反殖民统治-追寻乡土-认同祖国,始终是多数台湾作家的创作情结,失根的乡愁往往成为台湾现代文学创作的一种动力。执着现实、面向民众,是众多台湾现代作家的文学理念,现实主义成为普遍的创作倾向,浪漫主义与现代主义并曾得到充分发展。由于日本殖民者实行语文上的殖民政策,导致台湾现代文学存在双语现象。


相关话题/中国现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