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矿床历年考研真题(2)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8-03-15
浓度系数:工业品位与该元素克拉克值之比,表征元素在地壳中集中到能成为矿床的程度。
3.早期岩浆矿床与晚期岩浆矿床的主要区别?
早期岩浆矿床:有用矿物(自然铂、钛铁矿、铬铁矿、金刚石、稀土元素矿物)早于硅酸盐矿物(橄榄石、辉石、基性斜长石等)结晶,或与早期硅酸盐矿物同时结晶;在重力和岩浆内部对流作用下,发生分异,富集而形成的矿床,称为早期岩浆矿床。
晚期岩浆/残余矿床:岩浆结晶过程,有用物质在岩浆体内部逐渐形成富含挥发份、富含成矿物质的熔浆或矿浆,有用矿物较晚地从岩浆中结晶出来,或充填在早期结晶的硅酸盐矿物颗粒之间,或受力作用矿浆被运移到早期岩相的裂隙或进入围岩中结晶并聚集成矿,当达到工业要求的时的矿床。
4.简述矿化期,矿化阶段与矿物生成顺序的划分依据
矿化期和矿化阶段判别依据(矿相学课后复习)/矿物生成顺序和识别标志
1)矿物之间穿插关系
2)矿物之间交代关系
3)矿物之间包裹(围)和共生关系
4)矿物之间粒间位置关系
5)矿物的假象
6)矿物构造叠置关系等
矿化阶段的划分标志
1)矿脉的交截关系
2)矿石的包裹关系
3)矿物的转变关系
4)共生矿物组合关系
5.“沙漠说”与“沙洲说”的主要区别?
沙洲说——成盐盆地原系一个海湾,海湾的出口处有沙洲或沙坝的形成,它把海湾与大洋在很大程度上加以隔开。大洋的水通过很狭窄的海峡经常地或周期性地流入海湾以供给盐份;并且气候必需是干旱、蒸发强烈,以促使海湾水的盐份不断增高,最后成为卤水。
沙漠说”(大陆说)——1871年奥地利瓦尔特提出的内陆盐湖成盐作用
地表岩石风化产生可溶盐类→蒸发作用→卤水饱和→蒸干→盐类沉淀
□较好解释了产于干旱气候条件下的古代盐类矿床
湖北应城膏盐矿床、西藏硼砂湖、内蒙和青海盐湖
6.粘土型风化壳的剖面特征及相关矿产有哪些?
7.沉积锰矿床一般可分为哪几个矿物相带?
1)软锰矿矿石相带:Mn4+的氧化物,如软锰矿、硬锰矿等,在含有充分自由氧,pH值较低的情况下,沿岸附近形成——矿石的含锰量很高,含硫、磷、铁等杂质较少。
2)水锰矿矿石相带: Mn3+和Mn4+的氧化物,如水锰矿等,并常与蛋白石共生,在氧气不足,较还原的环境中,形成于离海岸稍远,海水较深的地方——矿石质量较软锰矿矿石为差。
3)碳酸盐矿石相带:是Mn2+的化合物,如菱锰矿、锰黄铁矿及锰方解石等;共生矿物除蛋白石外,还有黄铁矿、白铁矿等。是在离海岸较远,海水较深的地带,CO2和H2S充足,pH值一般大于8.5的环境中生成的——矿石中含锰量较低,而含磷、硫等杂质较多。
8.变成矿床与受变质矿床有哪些主要差别?
变成矿床:是指岩石中的某些组份,经变质后成为有工业价值的矿床,以及由于变质作用改变了工业用途的矿床。
受变质矿床:是指矿床受变质后,矿石的成分、结构构造以及矿体的形态和产状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但其工业用途并未改变的矿床。
二、论述题(共90分,任选三题,每小题30分)
1.论述岩浆岩条件对岩浆矿床形成的控制作用
(一)岩浆条件
岩浆是形成岩浆矿床的必备条件,其对岩浆矿床的控制作用主要表现在:
(1)岩浆的成矿专属性
所谓岩浆成矿多专属性是指一定类型的岩浆矿床的形成和分布受一定类型的岩浆活动控制。如前所说,铬铁矿床与镁铁质、超镁铁质岩浆岩有关(Mg/Fe比值大于6.5);钒钛磁铁矿床则以铁质和富铁质(Mg/Fe比值2.5-0.5,有时Mg/Fe比值小于0.5)岩浆有关;而铜镍硫化物矿床则与镁铁质岩、部分超镁铁质岩浆岩有关(Mg/Fe比值6.5-2.5)(辉长岩、辉石岩);金刚石矿床则产于富镁、富碱的金伯利岩中;稀土元素矿床主要与碱性岩和碳酸盐有关。
(2)挥发份含量
挥发分影响岩浆中有用元素的富集。一方面可与金属元素形成络合物,另一方面由于其流动性大可把成矿组分带到有利部位成矿。挥发分主要在后期由于含量增加而对成矿作用影响较大。
岩浆中挥发分的种类和数量对岩浆的结晶分异及成矿组分的运移、富集也有一定影响,因而也称为矿化剂。当原始镁铁、超镁铁岩浆中含H2O、F、Cl、B、S、As、P等组分时,由于它们的熔点低、挥发性强,能延缓岩浆的冷凝速度,使岩浆得到更充分的分异。含Cu-Ni硫化物的熔浆成矿时,H2O、Cl等组分使部分Cu-Ni组分进入溶液,形成Cu-Ni硫化物矿床中的部分脉状矿化,并促进和加强了超镁铁岩的蛇纹石化。当含钒钛的镁铁岩浆含磷较高时,其熔点降低,故大多数钒钛磁铁矿矿床形成于晚期岩浆阶段,并有不同程度的磷灰石和绿帘石化等蚀变伴生,局部地段还构成磷灰石矿体。此外,由于挥发分对压力变化特别敏感,富于流动性,故常将岩浆中的某些成矿物质,自下部带至上部,自高压地段带至低压带,集中到有利的构造部位富集成矿。
(3)岩浆的多期侵入
多个岩浆矿床的实际资料表明,含矿岩体往往具有如下特征:从区域上看,它们常常是同一构造运动所形成岩带中的较晚期产物;从一个矿区看,矿化主要与复式岩体的晚期岩相关系密切。如我国西南地区的铂族元素矿床,含矿岩体为一个先后连续侵入的镁铁-超镁铁质杂岩体,其含矿性具有一定规律性:在闪长岩、辉长岩类中尚未发现矿化;继而侵入的橄榄辉长岩则含铜镍硫化物,但不含铂和钯;辉石岩开始含铂钯矿体,但品位较贫,最晚侵入的橄榄岩-辉橄岩,一般都含有铂钯矿体,品位也较富。此外,同源同期而不同阶段形成的复式岩体,其含矿性往往较单一岩相岩体好,稍晚侵入的岩体,往往分异较好,矿化较富。
复式岩体和岩浆多次侵入作用对成矿的控制,在铬铁矿矿床、铜镍硫化物矿床和钒钛磁铁矿矿床中都有明显的表现,对形成规模大、质量好的矿床有很大意义。
(4)岩浆的同化、混染作用
岩浆在其形成和向上运移过程中,往往会熔化或溶解一些外来物质(如围岩碎块),从而使岩浆成分发生改变的作用,这就是同化作用。岩浆侵位过程中对围岩的同化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岩浆的成分,也影响着其中的成矿组分的分异和聚集能力。
岩浆侵位时,同化作用是十分普遍的。对岩浆成分、成矿几率的影响关键在于围岩成分,围岩成分与岩浆近似时,同化作用对岩浆成分影响不大;围岩成分与岩浆成分相差较大时,它既降低了岩浆中成矿物质的浓度,也影响成矿物质分异、聚集的程度。含铜镍硫化物组分的镁铁-超镁铁质熔浆,当其同化数量足够的碳酸盐岩层时,它可降低熔浆的粘度,促进熔离作用的发生,使硫化物得以聚集而有利于成矿。但这类同化作用对铬铁矿石的聚集成矿及矿石质量十分不利,由于CaCO3的加入,镁铁-超镁铁质岩浆中的铁大量游离形成磁铁矿。铬铁矿石中富含了磁铁矿,会使其铬铁比值降低,影响了矿石质量。
一般认为在地壳活动强烈地区、岩浆与被同化围岩成分差别越大、侵入体的规模越大、侵位越深、成分越酸性、挥发分越多以及围岩破碎程度越高时,同化作用愈强烈而完全。
2.论述斑岩铜矿床的主要控矿条件
斑岩铜矿的成因
(1)矿床产在岛弧和大陆边缘的深断裂体系
(2)矿化分布,在斑岩体内或变部,成岩和成矿具有密切的时空关系;
(3)成矿温度,经历了高、中温热液阶段,如:黑云母化在600-700℃之间;绢云母-石英为420℃;硫化物在300 ℃-200℃之间,
(4)成矿物质,主要来自深部地壳或上地幔(Burnham and Nielsen,1981),来自俯冲洋壳(R.H.Sillitoe,1972),如:δ34S(‰)在-6.3 ‰~+3.6‰之间,
(5)成矿热液为岩浆热液与大气水混合性质,如:氢—氧同位素除来自岩浆外,部分可能来自下降的天水
1、斑岩型铜(钼)矿床地质特征
(1)时空分布特征,从世界各地斑岩型铜矿的分布来看,绝大多数产于不同时代的褶皱带或褶皱带边缘与地台区结合地带,地理位置上主要集中在四个成矿带,即太平洋东岸铜矿带(矿床最多、储量最丰富,加拿大、美国、墨西哥、哥伦比亚、厄瓜多尔、秘鲁、智利、阿根廷)、西南太平洋斑岩铜矿带(台湾、菲律宾、巴布亚新几内亚)、阿尔卑斯-喜马拉雅斑岩铜矿带(西班牙、南斯拉夫、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土耳其、亚美尼亚、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西藏、缅甸、马来西亚、印尼)、苏联-蒙古-中国北部海西期斑岩铜矿带;从形成时代上看,主要属于中生代和新生代。
(2)时间上、空间上及成因上矿床与中酸性钙碱性浅成或超浅成的小型斑岩体(如花岗斑岩、花岗闪长斑岩、石英二长斑岩等)密切相关,而且斑岩体又与火山岩相关联。岩体规模较小,出露面积一般小于1-2km2,个别达10余km2,美洲27个斑岩型矿床的岩体出露面积平均1.96 km2,我国11个斑岩型矿床的9个含矿岩体出露面积小于1 km2(江西德兴朱砂红岩体仅为0.02 km2);岩体的形成时代以中―新生代为主;含矿斑岩侵入体的化学成分以富钾为特征(K2O>Na2O),岩体的酸性程度影响矿化类型,据统计SiO262-68%的斑岩主要形成铜矿床,SiO2>68%的斑岩主要形成以钼为主的矿床。
(3)矿床受区域断裂构造带控制,空间分布均与深大断裂有关,但很少直接分布在深断裂带上,而多数分布在深断裂两侧的次级断裂工作系统中,呈带状分布;而矿体则受次级构造,即岩体和围岩中的微细裂隙控制或受斑岩体中角砾岩体控制。
(4)矿化多集中在岩体的顶部或附近围岩中,同一矿区,由于围岩岩性不同,可出现不同的矿化类型,如斑岩型(细脉浸染型)、接触交代型(与碳酸盐岩或凝灰岩接触)、次火山热液脉型(围岩中断裂发育)。矿体形态主要受复杂地质条件控制,斑岩型(全岩矿化)矿体呈柱状、筒状;接触交代型矿体呈环状、似层状;次火山热液脉型矿体则主要呈脉状。
(5)矿石的矿物组合中以金属硫化物为主,有黄铜矿、辉钼矿、斑铜矿、黝铜矿、辉铋矿、金、银等矿物,伴有黄铁矿,此外尚有石英和重晶石等,矿化具有元素的分带性和矿石构造的分带性,一般由中心向外:Mo--Mo、Cu--Cu--Cu、S--Au、Pb、Zn、Ag
(浸染状)(细脉浸染状)(细脉状)(脉状)
(6)围岩蚀变广泛而发育,蚀变范围可达几百米至几千米。具有明显的水平和垂直分带性,一般自沿体中心向外可分为:
①钾化带:钾长石化和黑云母化,矿物为钾长石、黑云母、石英;
②似千枚岩化带:绢云岩化、黄铁绢云岩化,主要矿物为石英、绢云母和少量黄铁矿;
③泥化带:粘土化,矿物组成有高岭土、绢云母、石英、绿泥石,此带一般不发育;
④青磐岩化带:矿物组合为绿帘石、绿泥石、碳酸盐、黄铁矿,该带呈面型分布,是重
要的找矿标志。
3.论述气候和原岩条件对风化矿床形成的影响
气候条件:气候环境乃是岩石风化并形成风化矿床最重要的条件之一,受纬度、高度,以及距离海洋远近等因素所控制。如:
极地冻土地带:化学风化弱,一般不形成风化壳,有时可以产生由机械碎屑物质形成残积砂矿。
温带内陆和热带沙漠地区:蒸发量>>降水量,水和生物作用弱;物理风化作用为主,可产生化学风化导致碱金属Na、K等和碱土金属Ca、Mg等的淋滤和淀积。
热带和亚热带的湿润炎热地区:生物活动力强,岩石发生强烈的化学风化作用、元素的迁移能力增强,以利于化学风化矿床的形成。
一些巨大的铝、铁、锰等风化矿床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的湿热气候地区内。
4.论述接触交代矿床与接触变质矿床有何异同
1.接触交代矿床( Contact-metasomatic deposit)
系指主要发生在中酸性-中基性侵入岩类与碳酸盐类岩石(或其它钙镁质岩石)的接触带上或其附近,由于气水热液交代作用而形成的矿床。
接触变质矿床:发生在侵入体和围岩的接触带附近,由于岩浆侵入引起围岩温度升高,使围岩的矿物发生重结晶、组份重新组合,有用组份达到工业要求而形成矿床。这类矿床称之为接触变质矿床。
2004 矿床学
一、简答题(共60分,任选六题,每小题10分)
1.矿体产状包括哪些内容?
1.矿体的空间位置:运用图示介绍走向、倾向、倾角、倾伏角、侧伏角
2.矿体的埋深情况:
a)露天矿体(大部分出露于地表);
b)隐伏矿体(盲矿体);
3.矿体与地层、层理、片理的关系:整合或
者穿切围岩层理、片理;
4.矿体与火成岩的空间关系:矿体产于岩体内,
还是产于接触带或岩体的围岩地层中;
5.矿体与地质构造的关系:矿体产于的地质造单元和构造部位。
2.早期岩浆矿床与晚期岩浆矿床的主要区别?
3.影响气水热液矿床成矿元素沉淀的因素有哪些?
(1)温度的降低
(2)压力的降低
散所造成的。
(3)pH值的变化
(4)氧化一还原反应
(5)不同性质溶液的混合
(6)与围岩发生反应
4.研究围岩蚀变有何意义?
2. 围岩蚀变的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a)反演含矿热液的可能成分和性质;
(b)分析成矿热液的搬运形式;
(c)反演成矿时的物理化学条件,矿物沉淀的原因;
(d)确定成矿时代;
——有利于深入揭示矿床成因,丰富和发展成矿理论
(2)找矿意义
(a) 根据围岩蚀变类型,可推测矿产的种类;
(b)据围岩蚀变的范围、强度,可判断矿体位置等;
(c)有些矿床的蚀变围岩即是矿体;
——重要的找矿标志
5.斑岩铜矿床的蚀变分带规律?
①钾化带:钾长石化和黑云母化,矿物为钾长石、黑云母、石英;
②似千枚岩化带:绢云岩化、黄铁绢云岩化,主要矿物为石英、绢云母和少量黄铁矿;
③泥化带:粘土化,矿物组成有高岭土、绢云母、石英、绿泥石,此带一般不发育;
④青磐岩化带:矿物组合为绿帘石、绿泥石、碳酸盐、黄铁矿,该带呈面型分布,是重
要的找矿标志。
6.红土型风化壳的剖面特征及相关矿产有哪些?
7.沉积铁矿床一般可分为哪几个矿物相带?
1)氧化矿物相带:氧化界面(即游离氧的下界)直达盆地底部,在水底淤泥层中有大量过剩氧,而成为充分的氧化环境,主要铁是氧化物,如:赤铁矿、褐铁矿、针铁矿等,少量高价的氢氧化物。
2)硅酸盐矿物相/鲕绿泥石相带:氧化界面在盆地底面附近,但淤泥中已无剩余的游离氧,这样就形成了铁的硅酸盐(鲕绿泥石)等矿物。
3)碳酸盐矿物相/菱铁矿相带:氧化界面在盆地底面以上,在淤泥中含有机物质,含氧量不足,不能使低铁化合物氧化。在还原条件下,形成菱铁矿和碳酸钙的混合物,而以菱铁矿为主要成分。
4)硫化物相/硫化氢相带:氧化界面远在水盆地底面之上,在细菌活动下,使有机物质分解产生大量的硫化氢,并与铁结合,形成黄铁矿、白铁矿、胶黄铁矿等。
8.变成矿床与受变质矿床有哪些主要差别?
二、论述题(共90分,任选三题,每小题30分)
1.举例论述岩浆岩成矿专属性。
岩浆的专属性—— 一定类型的岩浆矿床的形成和分布受一定类型的岩浆活动控制。
矿化与基性、超基性岩的MgO含量有着明显的制约关系,如:
铬铁矿床:与铁镁质、超铁镁质岩浆岩有关(Mg/Fe>6.5);
铜镍硫化物矿床:与铁镁质岩、部分超铁镁质岩浆岩有关(Mg/Fe≈6.5-2.5)(辉长岩、辉石岩);
钛磁铁矿床:与铁质和富铁质(Mg/Fe≈2.5-0.5,有时Mg/Fe<0.5)岩浆有关;
金刚石矿床:则产于富镁、富碱的和富挥发分的金伯利岩中;但以K20>Na2O为特征。
稀土元素矿床:主要与碱性岩和碳酸盐有关。
2.论述夕卡岩矿床的形成条件及其成矿作用。
1.岩浆条件
岩浆是先决条件,利于该类矿床形成的岩浆主要是K、Na的含量明显偏高(K2O+Na2O=7-9%),Mg、Fe、Ca含量偏低的中酸性岩浆作用,包括:
钙碱性系列:闪长岩-石英闪长岩-花岗闪长岩-花岗岩
碱性系列:二长岩-石英二长岩-花岗正长岩-碱性正长岩
部分基性岩类
(1)岩浆专属性
“I”型闪长岩-石英二长岩——Fe
“I”型花岗岩以及花岗闪长岩类——Cu、Pb、Zn
“S”型花岗岩——W、Sn、Mo等
基性岩(辉长岩/暗色岩、橄榄岩/辉绿岩)——磁铁矿
(2)岩体产状
与中、小型的中深到浅成(1-4.5Km)侵入体(<50km2)关系密切,且形态越复杂的岩株、岩瘤、岩钟、岩脉等越有利于交代矿床的形成。
(3)时代:中、新生代为主
2.围岩条件
围岩条件是形成接触交代矿床的重要条件,一般是:
(1)最有利的岩性是各种碳酸盐岩石,包括:灰岩或大理岩、白云质灰岩、白云岩、泥灰岩和钙质页岩以及膏岩层等,
(2)其次是火山岩,包括:安山岩、英安岩和凝灰岩等;
(3)一般地,薄层、含有杂质的地层或岩层/石,在物理化学性质上有明显差异的火山岩或页岩呈互层时,有利于矿化。
(4)围岩控制矽卡岩矿物组合:
钙质碳酸盐岩--钙质矽卡岩,镁质碳酸盐岩--镁质矽卡岩,富硅火山岩--硅质矽卡岩
3.构造条件
(1)侵入体和围岩的接触面构造:矽卡岩矿床绝大多数受接触面构造控制。
——接触面构造的形态有多种,简单地讲:有呈平直、波状、港湾状、锯齿状等。
Ⅰ类: 整合与不整合;
Ⅱ类:按接触性质,划分的五类
a)简单接触带;b)混染接触带;c)构造接触带;d)多次侵入接触带;e)热液蚀变接触带
Ⅲ类:接触面上下岩性之间关系可分:平盖;超覆接触;
i)岩体的凹部
ii)断裂交错、断裂破坏的接触带、早期脉岩与断裂复合部位等
iii)复杂构造接触面组合的矿化特征
(平行接触面、岩层和顺层矿体)
ⅳ)褶皱构造(左图)
ⅴ)捕虏体构造(右图)
(2)围岩层理、层间破碎带及构造裂隙层理发育、层间剥离、破碎带及构造裂隙发育时,对矽卡岩形成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3)围岩构造是指发育的节理、裂隙及孔隙度的大小、形态、开放程度等;
4.温度条件
成矿作用一般是从简单矽卡岩化到矿化结束,温度不断下降。
矽卡岩矿物形成温度:800-300℃
金属矿物形成温度:500-200℃
流体包裹体测温资料显示:
金属氧化物(如:磁铁矿)形成温度:600-350℃(集中在500-400℃)
金属硫化物(如黄铁矿、闪锌矿等):450-100℃(集中300℃左右)。
实验表明:在P=108Pa、t=700-500℃,介质为1NaCl溶液的条件下(赵斌等,1978)。
5.深度和压力条件
大多数研究着认为该类型矿床形成中等深度、也可形成浅深条件。但深度和压力过大的条件不利于形成:
CaCO3(S)+SiO2(L)=CaSiO3↓+CO2↑
(1.013Pa,400℃)
所以,形成深度一般在1-4.5km;形成压力在3´107~3 ´108 Pa。
1)较浅环境:P=3´107 ~1´108Pa、t=575~240℃,
2)较深环境:P=1´108 Pa~3´108Pa、t=800-300 ℃。
3.论述气候和盆地条件对沉积矿床形成的影响。
(2)气候条件:不同的沉积矿床产于不同的气侯背景。如:一般是炎热潮湿气候,在准平原化地区的海或湖
1)盆地边缘地带——沉积型铝土矿;
2)温暖潮湿环境——沼泽铁、Cu矿 ;
3)潮湿和干旱季节性交替气候带——沉积型鲕状铁、锰矿床。
1)在地台区
A)华北燕辽沉降带有震旦纪海相沉积铁、锰矿床;
B)华南下沉盆地则有泥盆纪海相沉积铁矿床。
C)柴达木、塔里木等内陆盆地中则发育盐湖矿床等;
D)松辽沉降带、华北平原、塔里木盆地等是我国重要成油区域;
F)断陷盆地中还有煤、铝、磷、石盐等。
2)造山带
除细碧角班岩系中有含铜黄铁矿矿床、基性一中性火山岩系中的铁矿床和重晶石矿床外,在造山晚期阶段产生的断陷盆地中,常有盐类矿床的产出。
4.论述原岩建造和温度压力条件对变质矿床形成的控制作用。
1.原岩作用:原生岩石/矿床的成分,特别是其中的成矿组份,它是变质成矿的物质基础;不同原岩中成矿组份的富集状况各不相同;按照变质前地质体中成矿组份的丰度不同,可分为原生矿床和含矿原岩建造两类。
2.变质的物理化学条件(温度、压力、溶液性质等)
T和P是影响变质成矿作用的重要因素。导致重结晶和在组合,从整体来看:
(1)温度升高促使组份的活动性增强,从而引起成矿物质的迁移,促进交代作用的发生;
(2)压力主要是由上覆岩层重力所产生的均向压力,压力的增高,使变质反应向体积变小的方向进行,形成体积小、比重大的矿物和岩石。在变质作用过程中,P-T是同时发生作用的,有些矿物的形成温度随压力不同而异。如:硅灰石的形成,在P=1b时、硅灰石的形成t=470℃;在P=500b时、形成温度为 650℃;在温度相同,压力不同时,则可出现不同的矿物变体。如在500℃一600 ℃情况下,当压力较高时,Al2SiO5成为蓝晶石,压力较低时则成为矽线石。
(3)变形作用
由于受到定向压力作用,岩石或矿体发生变形和破碎,形成劈理、片理、褶皱等;导致局部地段有时可产生塑性流动,因而成矿组份发生分异、富集和重新就位,形成新的矿体或使矿体出现重复或尖灭
2003 矿床学
一、名词解释(30分)
1.矿床矿床(Mineral Deposit) (Ore Deposit)--地壳中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其质和量符合当
前的经济技术条件,而能被开发和利用的地质体。
2.浓度克拉克值
3.交代作用所谓交代作用,系指溶液与岩石接触过程中,发生了一些组分的带入和另一些组分带出的地球化学作用,因此也称置换作用
4.叠生矿床先期形成的同生矿床基础上又叠加有后期的后生矿床。
5.变成矿床
变成矿床:是指岩石中的某些组份,经变质后成为有工业价值的矿床,以及由于变质作用改变了工业用途的矿床。
6.海绵陨铁结构
二、问答题(60分,任选4题)
1.导致热液中成矿元素沉淀成矿的重要因素有哪些?
2.地下水(非岩浆)热液矿床有何特征?
(1)矿床及其附近一般无岩浆岩体出露,即使有,也与矿床无直接直接关系;
(2)矿化明显受一定地层、岩性(岩相)控制,矿床常产于一定层位中,矿体常集中在某些岩性段:ⅰ)海相、泻湖相碳酸盐岩(多与白云质碳酸盐岩和礁相杂岩);ⅱ)红色碎屑岩系中的浅色带及接触带;ⅲ)黑色页岩;
(3)矿床受构造控制明显,主要是褶皱、断裂、裂隙、及岩层的层间构造带,矿体多为两向至三向延长过渡的凸镜状、囊状或脉状矿体,在空间上沿一定层位呈带状分布;
(4)矿石成分简单,与围岩成分基本相似,金属矿物常为方铅矿、闪锌矿、自然金、辉锑矿、辰砂、雄黄、雌黄、黄铁矿、黄铜矿、辉铜矿、斑铜矿等,矿物颗粒较大,并呈带状分布,有时晶体生长完好;
(5)围岩蚀变弱,主要为低温蚀变,如硅化、碳酸盐化、粘土化、重晶石化等;
(6)成矿温压低(T50-200℃,P<3×107-5×107Pa,D<1.5km),同位素变化大(δ34S变化范围-12.2-+36.1‰),矿石年龄可大于围岩,也可小于围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