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媒大学综合考试(新闻传播学)文史综合考研辅导讲义(2)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8-03-16



唐宗:(598~649)唐代皇帝。唐高祖李渊次子。唐太宗。即位次年(627)改元贞观。唐太宗即位后,居安思危,任用贤良,虚怀纳谏,实行轻徭薄赋、疏缓刑罚的政策,并且进行了一系列政治、军事改革,终于促成了社会安定、生产发展的升平景象,史称贞观之治。贞观之治是中国封建时代最著名的“治世”。贞观十四年在新疆置安西都护府。唐太宗对东突厥降众及依附于突厥的各族执行比较开明的政策,受到他们的拥戴,因而被尊为“天可汗”。十五年以江夏王李道宗送文成公主和亲于吐蕃的赞普松赞干布,发展了汉、藏两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但唐太宗亲征高句丽的战争给两国人民带来了灾难,最后无功而还。

成吉思汗(1162-1227年)原名铁木真,是蒙古族的杰出首领。出生于蒙古部孛儿只斤氏族。十三世纪初,他统一了蒙古诸部,1206年被推为蒙古大汗,尊称成吉思汗,建立了蒙古政权。他即位后推行“领户分封制”,加速蒙古政权封建化过程。他在统一蒙古后,发动了大规模的战争,先后使西夏、吐蕃、畏兀儿等臣服。1219年发动蒙古军的第一次的西征。1226年,又率兵南下攻西夏,次年在西夏病死。元朝建立后,被追尊为元太祖。

汉高祖刘邦:(前256~前195)西汉王朝的开国皇帝。字季。秦朝泗水郡沛县(今江苏沛县)人。谥号高皇帝。刘邦即位后,采取了许多重要措施,如减轻田租,什五税一,“与民休息”,凡民以饥饿自卖为奴婢者,皆免为庶人,士兵复员归家,豁免其徭役等,继续推行秦代按军功授田宅的制度,规定商人不得衣丝乘车,并加重租税等,恢复残破的社会经济,稳定封建统治秩序。他还剪除异姓诸侯王以加强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实行分封制。亲自率兵征讨匈奴,不得不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开放汉与匈奴之间的关市,以缓和双方的关系。命萧何重新制订律令,即“汉律九章”。

宋太祖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篡夺后汉皇位,于960年称帝,建立宋朝,定都开封。赵匡胤称帝后,963年平定荆南和湖南,965年灭后蜀,971年灭南汉,975年灭南唐,俘虏南唐后主李煜,除北汉之外,十国基本统一。统一后,他通过“杯酒释兵权”,逼迫手下将领交出兵权,建立中央集权。(烛影斧声)

明太祖:(1328-1398年)即朱元璋。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人。少时贫苦,在皇觉寺为僧。1352年参加郭子兴部红巾军,郭死后统率其部。1356年攻下集庆(今南京市),称吴国公。这时他采纳了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实行屯田,扩充了自己兵力。1364年消灭陈友谅势力,改称吴王。1367年消灭张士诚的割据势力后,派兵北取中原。1368年在应天称帝,国号明,年号洪武。同年攻克大都推翻元朝统治。他在位期间(1368-1398年),丈量田亩,均平赋役,兴修水利,推行屯田,并改革工匠服役制度,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同时改革中央和地方政府机构,加强皇权,以巩固中央集权。他在位时分封诸王,对官僚大量赐田,加剧了土地兼并,使广大农民遭到残酷的剥削和压迫。

武则天:(624~705)唐高宗李治皇后,后为武则天皇帝,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魏武帝曹操:(155-220) 曹操,字孟德,175年举孝廉,任洛阳部尉,后经镇压黄巾起义有功,官职不断提升,196年,曹操迎汉献帝至许昌,取得“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优势。曹操颁布“屯田令”,大力发展生产,为以后的魏国积累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他任人唯贤,不断壮大势力,先后灭掉吕布、袁术、袁召等诸侯,使“三分天下有其二”,但208年于赤壁败于孙刘联军,形成三国局面。曹操死后被追封为魏太祖。
    曹操不仅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而且是出色的文学家,《观沧海》。

魏孝文帝元宏:北魏较有作为的皇帝(467-499),即位时年仅5岁。北魏孝文帝 拓跋宏(后改姓元) (467-499)崇尚中国文化,实行汉化,禁胡服、胡语,改变度量衡,推广教育,改变姓氏并禁止归葬,提高了鲜卑人的文化水准。是西北方各民族陆续进入中原后民族融合的一次总结,对中国起了重要的作用。死后庙号高祖。亦称为魏孝文帝。

岳飞:(1103-1142年)南宋抗金名将。字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汤阴)人,佃农出身。他率领的岳家军纪律严明,英勇善战。1130年,金军在江南人民的反击下,被迫北撤,他率军攻击金军后队,收复了许多失地。1140年,他在郾城大败金军兀术部的主力,乘胜直抵开封附近的朱仙镇。金军被迫准备从开封撤走。南宋统治阶级一心求和,在这关键的时候,却迫岳飞班师。后来,秦桧诬陷岳飞,将他逮捕入狱,并以“莫须有”的罪名加以杀害。

文天祥:(1236-1282年)南宋抗元将领。字履善,一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1275年,元军东下,他在赣州组织义军,入卫临安。次年任右丞相,受命往元军营中谈判,遭扣留。后于镇江逃脱,自通州(今江苏南通)由海道南下至福州。1277年,他进兵江西,收复了许多州县。不久为元军所败,退入广东。1278年在五坡岭(今广东海丰北)被俘。他拒绝元的诱降,曾作《过零丁洋》一诗以明志,最后在柴市(今北京菜市口)慷慨就义。

戚继光:(1528-1587年)明朝抗倭名将、军事家。字元敬,山东蓬莱人。初任登州卫指挥佥事,1555年调浙江平倭,任参将。他组织一支以农民、矿工为骨干的军队,作战勇敢,纪律严明,被称为“戚家军”。1561年,戚继光的军队在浙江台州一带接连打了九次胜仗,全歼了那里的倭寇。后来奉调进入福建、广东,配合俞大猷的军队,打击骚扰那里的倭寇。1565年基本上肃清了东南沿海的倭寇。戚继光的抗倭斗争,对保卫东南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作出了贡献。

郑成功:(1624-1662年)明末清初的民族英雄。本名森,字大木,福建南安人。明隆武帝赐姓朱,改名成功。永历帝时封为延平郡王。其父郑芝龙降清,他反对其父投降,坚持抗清。1661年,他率二万五千名将士和几百艘战舰,从厦门、金门出发,向盘踞我国台湾的荷兰殖民者发动进攻。1662年,荷兰殖民者被迫投降,台湾回到祖国的怀抱。郑成功在台湾设置府县,发展台湾的经济文化,对台湾人民作了有益的贡献。郑成功收复台湾,在我国人民反侵略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施琅:(1621—1696)清将领。字尊候,号琢公,福建晋江人。原为郑芝龙部将,降清后任水师提督。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率军攻灭台湾郑氏政权,提出台湾“弃之必酿成大祸”,力主驻兵防守,为康熙帝所采纳。清 廷遂在台湾设一府三县并派兵驻守,使台湾置于中央政府统辖之下。

【社会经济】

曹魏屯田:曹操实行的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屯田分民屯和军屯。民屯就是招募流亡农民,把他们按军事编制组织起来,几十人为一屯,在屯田官吏管理下,垦荒种地。屯田农民要把收获物的一半或一半以上交给政府,不服徭役,但不许离开土地。让士兵一面戍守,一面屯田,叫军屯。屯田的实行,发展了农业生产,保证了军粮供应,为曹操统一北方提供了物质基础。魏建国以后,继续推广屯田制,并使它更加完善。

均田制:唐朝沿用北魏的一种土地制度和赋役制度。均田制规定,十八岁以上的男子授田一百亩。其中二十亩叫做“永业田”,八十亩叫作“口分田”。租庸调制规定,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交纳谷物二石,叫作“租”;纳绢二丈或布二丈五尺,叫作“调”;服徭役二十天,也可以纳绢或布代役,叫作“庸”。唐朝输庸代役不再象隋朝那样有年龄限制。这些制度不触动地主阶级的利益,地主的田地保留不动,贵族和官僚可以按照等级占有永业田。他们都不纳租调,不服徭役。但是,均田制使农民可以耕种一定数量的土地。纳绢代役的规定使农民的生产时间比较有保障,这都在客观上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常平仓:众所周知,在中国自汉朝以来一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历史中,儒家思想是处于正统地位的,所以它对中国济贫制度的影响很深。国家的积极介入是中国古代济贫实践的一个显著特点。在当时的自然经济条件下,济贫思想的实践主要是以丰补欠的储粮度荒。从汉朝开始,中国就有了由朝廷兴办、名为“常平仓”的仓储制度;到了隋朝,又有了以地方劝募为主的“义仓”;到了南宋年间,出现了主要由社区管理,居民普遍加入,带有一定社会保险意义的“社仓”。

漕运:封建王朝通过水路(河、海)调运粮食、物资,供应京城或军需,这就是漕运。早在三国时代,曹操为了北征乌桓,曾在今日的天津一带开挖平虏渠、泉州渠和新河,沟通南北水道,以利军运。隋朝开通南北大运河,这里又处在运河北端,成为河运、海运的交汇之地。元代因运河淤浅不畅,要通过海路转运漕粮。

驿传:为了迅速传递皇帝圣旨和国家公文,我国从殷商开始就建立了驿传制度。就是在国家通信干道上每隔60~100里设一个驿站,实行人马接力,迅速将文书传达到目的地。


[ 先 秦 ]

井田:我国奴隶社会的土地制度。开始于商朝,西周时在黄河中下游进一步推广,春秋晚期逐渐瓦解。西周的一切土地都属于周王所有,周王把土地分赐给诸侯臣下,让他们世代享用,但不得转让和买卖,并要交一定的贡赋。周王和诸侯等大小奴隶主住在城邑里,城邑周围的田野,被水渠和道路划成象井字形的方块,故称“井田”。奴隶主强迫奴隶耕种井田,剥夺他们的劳动成果。


[ 秦汉 ]

白渠:汉武帝时,在关中平原开凿了白渠等一系列渠道,形成大规模的灌溉区域,使关中地区的农业生产有了很大发展。

灵渠:公元前219年,史禄(或称监禄,名禄,姓不详,史、监都是官称,生卒年代不详)主持开凿了著名的灵渠(在今广西兴安县),联结湘江和漓江,沟通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唐代以后又在渠上设置斗门(船闸),使工程更加完善。灵渠沟通南岭南北水路交通,在历代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都江堰:位于四川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距成都56公里,是二千多年前,中国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利工程,是我国现存的最古老而且依旧在灌溉田畴,造福人民的伟大水利工程。

半两、五铢钱:秦始皇兼并六国后,悉刻六国货币,将圆钱方也的“半两”钱推行全国,成为全国统一的法定铸币形式。此后两千多年的我国货币,基本上皆沿袭此种形制。汉承秦制,仍铸行“半两”钱,吕后铸八铢半两,继而更铸“五分钱”,由于减重现象愈演愈烈,文商时铸行四铢半两钱,直到武商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更铸五铢钱。由于五铢钱更能适应商品交换的需要,成为中国铸行时间最长的货币,历经西汉、江汉、三国、魏、晋、南北朝、隋诸朝代,直至唐武德四年(621年),才由铢、两货币改为按数计算的通宝制,五铢钱先后行用了700多年之久。

[ 三国魏晋南北朝 ]

曹魏屯田:为了解决军队的粮食问题,曹操接受了枣祗、韩浩等人的建议,实行屯田。屯田分军屯民屯两种,民屯由典农中郎将、典农校尉、屯田都尉负责;军屯由司农、度支校尉、度支都尉负责。民屯的农民称屯田客或典农部民,与国家按四六或对半分成。军屯的生产者称屯田兵或田卒。屯田制度促进了北方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占田课制:西晋颁布的土地、赋税制度。是战国、秦汉以来「名田」制度和限田政策的产物。晋初社会经济有所发展,土地兼并渐趋严重,为加强对自耕农民的控制,及限制土地兼并,以保证国家赋税徭役的征发,太康元年(280年)灭吴统一全国后,西晋政府遂颁布占田、课田令。占田、课田令规定:男子一人占田七十亩,女子三十亩。丁男课田五十亩,丁女二十亩,次丁男减半,次丁女不课(男女年十六以上至六十为丁,十五以下至十三、六十一以上至六十五为次丁)。官吏以官品高卑贵贱占田,从第一品占五十顷,至第九品占十顷,每品之间递减五顷。此外又规定可依官品高低荫庇亲属,最多可至九族。

户调:屯田制是户调制度的前身,为后来的以户为单位,以绢、绵为征收内容的户调制度制定了基本模式。西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在实行占田制的同时,户调制也被确定下来。这是一项以亩授丁、以丁为户、以户为课征单位的税法。其后,北魏孝文帝在太和九年(公元485年)首次颁布了“均田制”,即“计口授田”,将政府控制的无主荒田按人口平均分配。初被授田的男子还授与桑田(一种配种桑树的田地)20亩,可世代相传,永不还官。这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蚕丝业的发展。公元486年,北魏政府在均田制的基础上,对“户调制”作了相应的调整:“其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民十五以上未娶者,四人出一夫一妇之调。”这种户调制度在之后的东西魏、北齐北周、隋等朝代继续沿用。户调征收的丝绸主要来自丝织业发达的中原地区,如山西、山东、陕西、河南、河北等地。当时的南方还属经济落后地区,所以这些地区征收的均是以麻布为主

[ 隋唐五代 ]

租庸调制:唐朝沿用北魏的一种土地制度和赋役制度。均田制规定,十八岁以上的男子授田一百亩。其中二十亩叫做“永业田”,八十亩叫作“口分田”。租庸调制规定,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交纳谷物二石,叫作“租”;纳绢二丈或布二丈五尺,叫作“调”;服徭役二十天,也可以纳绢或布代役,叫作“庸”。唐朝输庸代役不再象隋朝那样有年龄限制。这些制度不触动地主阶级的利益,地主的田地保留不动,贵族和官僚可以按照等级占有永业田。他们都不纳租调,不服徭役。但是,均田制使农民可以耕种一定数量的土地。纳绢代役的规定使农民的生产时间比较有保障,这都在客观上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两税法:唐后期实行的赋税制度。由于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和租庸调制无法继续实行。为了解决财政上的困难,公元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两税法主要按土地和财产的多少,分夏秋两次收税。两税法的实行,唐政府的收入增多了,但地主把赋税转嫁给农民,农民所受的剥削更重了。

隋唐钱币:唐代货币以铜钱为主,但钱货(绢帛等)并用,金银同具货币职能。金银多铸成铤状或饼状。

[ 辽宋西夏金 ]

榷场:从李继迁开始,西夏和宋不断发生战争。德明继位后,改变策略,与宋和好,要求宋朝承认其在西北诸州的统治权,每年给予一定数量的物资,取消对其青白盐的禁令,开设互市榷场。宋朝答应了这些要求,当时在陕西保安军(延安境内)设有榷场。西夏以驼、马、牛、羊及土产品,交换宋朝的丝织品以及香药、瓷器、漆器等,贸易十分频繁。

交子、钱引、会子、关子:今天,纸制货币已在世界范围内普遍使用,而世界上最早发明并使用的纸币,是北宋初年的成都交子。

[ 元 ]

大钞:宋以后各代纸币的统称。
元代海运:朱清,字澄叔,崇明姚沙人;张宣,嘉定人。两人为元代海运的创始人。两人曾结伙为海盗,因此熟悉南北海上航道。至元十九年,朝廷寻求南粮北调的运输路线时,朱清、张宣建议海运,被采纳。两人移居太仓,与上海总管罗壁造平底海船60艘,自刘家港运粮4万石至京师,开创了元代海运。以后,运粮数逐年增加,最高达三百多万石。由于朱清、张宣开发海运,太仓发展成为东南沿海的大港,富庶繁华,港史长达五个世纪。以后,朱清由都漕运万户,累官至河南行省左丞。张宣累官至江西行省参加政事。 朱清、张宣还置办大批海船,与东南亚诸国通商,使太仓成为盛极一时的"六国码头" 。

[ 明 ]

鱼鳞图册:鱼鳞图册是明朝土地登记册。洪武年间,经过各州县土地的普遍丈量,以征收税粮一万石的地面为一区,按区编造土地登记清册。清册中详细登记了每块土地的编号、主人的姓名、亩数、四至、以及土质的肥脊。还把每块土地的形状绘制成图,每册前面又有土地的综图,仿佛鱼鳞一般,因此称"鱼鳞图册"。

黄册制度:洪武十四年(1381年)正月,明廷为了有效地管理户籍,保证赋役,而由户部执掌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人口普查和建立“黄册制度”。规定以110户为1里,10户为1甲,岁役“里长”、“甲长”各1人,董1甲1里之事,里编为册,载明各户的姓名、籍贯、丁口、年龄、田宅、业产等,用黄纸做封面,故称为“黄册”,分别由县、府、布政司和户部保存。

一条鞭法:明朝后期实行的新税法。“鞭”就是“编”,也叫“条编法”。公元1581年,明政府为增加财政收入,把原来的田赋、徭役和杂税合并起来,折成银两,分摊在田亩上,按田亩多少征税,叫作“一条鞭法”。这就使赋税制度头绪不繁,征收和交纳的手续大为简便。由于大地主的阻挠反对,实行不久就停止了,但是,用银两收税的办法却保留了下来。

银锭:银锭,人们通常称之为元宝。我国银两的货币功能始于汉代,它的形制与规格,随时代不同而异。隋唐以前称之为“银饼”、“银笏”,主要用于大额支付和储藏手段。宋金时期称为“银锭”,元代称为“元宝”。这时“元宝”一词含有“元朝之宝”的意思,此后元宝成了银锭的通称。明清两代白银作为主要货币流通,铸锭盛行。在流通领域中,它与制钱并行,大宗交易用银,民间日常支付仍用制钱。

[ 清 ]

民田典卖:中国地主制经济下民田的典当和买卖。土地典当,即典入者取得土地使用权和收租权,出典者若干年后可以原价收回。这类典当类似活卖。土地买卖称绝卖,即买者取得土地所有权。这种现象在中国历史上出现很早,到清代法定取消封建宗法束缚,为土地自由典卖创造了条件。

摊丁入地(亩):清丰始行“摊丁入地”赋税制——丁银并入田赋,地丁合一,按田亩征收。丁银为田赋的一项附加银。雍正四年(1726年) 寿张县行“摊丁入地”税制。雍正七年 (1729年) 开州实行“摊丁入地”赋税制。

 【典章制度】

郡县制:郡县制是古代中央集权制在地方政权上的体现,它形成于战国时期。春秋初期,秦、晋、楚等国往往在新兼并的地方设县。县与卿大夫的封邑不同,是直接隶属于国君的地方行政区域,有利于国君对边远地区的统治。春秋中期以后,设县的国家增多,有的在内地也设置了县,县开始成为地方行政组织。春秋末期,有的国家又在新得到的边远地区设置了郡。这时的郡,虽然面积比县大,但是由于偏僻荒凉,地广人稀,地位却比县低。进入战国后,郡所辖的地区逐渐繁荣,人口增多,于是在郡的下面分设了县。战国时期,各国先后在边地和内地设置了郡县,产生了郡统辖县的两级地方行政组织。至此,郡县制开始形成。郡县制使各诸侯国形成了中央、郡、乡一套比较系统的行政机构,对地主阶级实行集权统治起了重要的作用。战国时期,郡县制虽然形成并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由于各国分立,执行情况不尽相同。直到秦统一中国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才健全了郡县制,进而在全国推广。

分封制:为了巩固奴隶主政权,西周实行分封制(目的)。周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分给亲属、 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建立起众多的诸侯国。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天子纳贡,带兵随从天子作战,定期朝见天子(内容)。西周通过分封诸侯,加强了统治,成为一个疆域广大的奴隶制国家(作用)。

爵制:这种制度产生于战国时朝。如,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中规定:按军功的大小授爵和赐给田宅。可见,军功的大小是用人的标准,军功大的授给的爵位就高。奴隶主贵族没有军功就没有爵位。因此这种制度摧毁了奴隶制的上层建筑,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势力的增强,但豪强地主由此产生,经西汉的恢复,到东汉发展到高峰,成为东汉的显著政治特点。豪强地主势力的恶性发展导致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和士族制度的形成,使封建政治更加腐败、黑暗。

六部:隋唐时期的官制。三省指尚书、中书、门下三省。尚书省掌管行政,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中书省和门下省掌管国家政令的草拟和审批。三省六部制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

御史台:官署名。西汉时称御史府,又称御史大夫寺,其长官为御史大夫。东汉改称御史台,又名兰台寺。以御史中丞为事实上的台长,成为封建国家的监察机关。武则天时,一度改称肃政台,旋复旧称。历代多相沿不改。明初曾设置,后改为都察院,清因之。御史台之名遂废。

翰林院:官署名。唐玄宗开元初始置,本为各种文学技艺供奉内廷之所。至宋代,以翰林院勾当官总领天文、书艺、图画、医官四局,属内侍省,以至御厨茶酒亦有翰林之称。至于翰林学士供职之所,在唐为学士院,至宋始称翰林学士院。所设翰林学士等职,专掌声制诰诏令撰述等事。辽于南面官中置翰林院。元代称翰林兼国史院。明代将修史、著作、图书等事归并于翰林院,正式成为外朝官署。

太学:我国古代所称“国学”,乃指“太学”,即国立学校,与近代概念绝然不同。秦汉以前,学术以“教”或“家”分类,而不称“学”。西汉末年,刘歆作《七略》,始称文学训诂研究为“小学”,于是有“学”之名,此后有了经学、玄学、理学,等等。近代意义上的“国学”源自日本。19世纪末,在西学和“欧化主义”刺激下,日本思想从世界文化格局中重识本国文化,出现了提倡“国粹”、“国学”的言论。对于中国文化,日本学术界也有不无贬义的“支那学”。这自然感染了处境相似的中国学人。1902年秋,流亡海外的梁启超曾与黄遵宪等人商议,在日本创办《国学报》。黄氏主张先作“国学史”。由于黄的意见,梁启超放弃了创办《国学报》的设想。

国子监:隋文帝建立隋朝之后,在中央建立有国子寺,隶属于太常。为学校教育最终成为国家政治部署的一个独立成分,进行了初步的实践。

书院:中国封建社会出现过的学校教育的类型,著名的有东林书院、岳麓书院等。

察举、征辟:察举和征辟是东汉选拔官吏的制度。所谓察举,是地方州郡以“贤良”、“孝廉”、“秀才”等名目,把有名望、有“德行”的人推荐上去,经过考核,任以官职。所谓征辟,是由朝廷、官府直接征召某人当官。

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曹魏建立后由吏部尚书陈群提出。它的主要内容是,在各州郡选择「贤有识见」的官员任「中正」,查访评定州郡人士,将他们分成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等,作为吏部授官的依据,实际上官员都从世家大族中选定,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情况。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都以此制选官。

科举制:科举制也称“开科取士”,就是朝廷开设科目公开考试,然后根据考试成绩来选取人才,分别授予官职的一种制度。科举制产生于隋朝,唐朝继承了这一制度,并进一步完善,成为国家选拔人才的主要方式。
    唐朝科举考试分为常科和制科两种。常科每年举行,考试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等。
    隋唐时期形成的科举制,使普通的读书人获得参加考试然后被选拔做官的机会。这就使封建王朝能在更大的范围内选拔官员。科举制历经隋、唐、宋、元、明、清,一直为历代王朝所采用,成为选拔人才的主要方式,在中国历史上起过重大的作用。但是到了明清时科举制演变成一种刻板、僵化的制度,也束缚了中国读书人的思想,对历史发展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进士科:进士科始设于隋,武进士科始设于唐武则天时。明清两朝,进士分三等,一等只设3名,即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等赐进士出身;三等赐同进士出身。
举人,由汉至元,均为上京会考者之泛称。汉朝曾以公车(官车)迎会试者,故后人又称举人为公车。由明太祖始,正式称乡试得中者为举人,列为出身资格。明清两朝,县考称科试,省考称乡试,举人上京考试称会试。会试得中者为贡士,不列出身资格,但可赴皇帝亲临的殿试,殿试得中者方为进士。

秦汉烽燧:中国汉代长城关隘及障塞烽燧(烽火台)遗址。位于甘肃省敦煌市北境。

相关话题/新闻传播学

  • 领限时大额优惠券,享本站正版考研考试资料!
    大额优惠券
    优惠券领取后72小时内有效,10万种最新考研考试考证类电子打印资料任你选。涵盖全国500余所院校考研专业课、200多种职业资格考试、1100多种经典教材,产品类型包含电子书、题库、全套资料以及视频,无论您是考研复习、考证刷题,还是考前冲刺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可满足您学习上的不同需求。 ...
    本站小编 Free壹佰分学习网 2022-09-19
  • 中国传媒大学文史综合811综合考试(新闻传播学)考研辅导班讲义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3-16
  • 南昌大学2017新闻传播学硕考研真题回忆
    南昌大学17新传学硕考研真题回忆 【南昌大学】学硕:新闻传播史论 一、名词解释 1. 文艺春秋 2.BBC 3. 东方风来满眼春 4. 开、好、管 5. 选择性接触 二、简答题 1. 简述新闻舆论形成的条件 2. 简述《民报》的主要内容 3. 简述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的原理原则 4. 甘地的新闻思想 三、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2-27
  • 2007-2016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考研历年真题
    厦门大学2007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基础) 一、填空 1、___开始,纸张在传播中开始独占鳌头:我国最早的关于报纸的记载是孙樵《___》卷的《读开元杂报》一文。 2、1815年,《___》在马六甲创办。____年《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创办;1822年,在澳门创办的第一份葡萄牙文报刊是__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2-07
  • 2019考研:新闻传播学三个基本问题
    1、什么是新闻传播学?"学科的创立乃基于这样一个信念:由于现实被合理地分成了一些不同知识群,因此系统化研究便要求研究者掌握专门的技能,并借助于这些技能去集中应对多种多样、各自独立的现实领域。(华勒斯坦等,1997:9)新闻学作为一个职业规范性学科,它探讨的,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2-06
  • 2018年四川大学文学新闻传播学院考研真题
    四川大学 学硕:636新闻传播史论 一、名词解释 1. 书脊 2. 传播流 3. 空符号 4.DAGMAR 5. 威尼斯手抄小报 6. 涵化理论 7. 知识劳工 8. 后真相 二、简答题 1. 从受众角度分析弹幕的传播效果 2. 简述新闻、舆论与宣传的区别与联系,并举例说明。 3. 介绍罗兰巴尔特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2-04
  • 2018年浙江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考研真题
    浙江大学 学硕:807新闻与传播实务 1. 声画组合的基本模式(又称稳定模式)是什么?每个要素发挥了什么作用?请举例论证。 2. 新闻专业主义防止商业逻辑侵犯新闻逻辑,你同意吗?为什么?举例论证。 3. 网络时代还需要新闻的专业堡垒吗?为什么?举例论证。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2-04
  • 2018年暨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考研真题
    暨南大学 学硕:新闻传播史论 一、名词解释(选做4题,每小题5分,共20分,多选不给分) 1. 《新闻学大意》 2. 舰队街 3. 舆论反转 4. 首因效应 5. 网络直播 6. 长尾理论 二、简答题(选做3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多选不给分) 1. 简述近代中国民营报纸的活动内容及意义/贡献 2. 简述大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2-04
  • 2018年复旦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考研真题
    学硕:714新闻传播学基础 一、名词解释 1. 报刊的有机运动 2. 《每周评论》 3. 王韬 4. 人民日报改版社论《致读者》 5. 信息茧房 二、简答 1. 人民性与党性的统一 2. 美国分别在1984年,2017年两次退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谈谈你的看法 3. 新闻界对真理标准讨论的作用 三、论述 1.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2-04
  • 中国传媒大学2010年811综合考试(新闻传播学)考研试题(回忆版)
    名词解释:楚辞 :北方民歌的形式和楚国方言, 代表作有屈原的离骚第二个我死活想不起来,如果有其他人想起来了斑竹帮忙补充下吧- -沈从文: 湖南凤凰人,著名文学家,作家,代表作,边城 丁香姑娘义和团运动:要说山东兴起,然后发展到北京,清政府先是支持后和外国侵越者一起绞杀,此运动GC是进攻东郊民巷使馆区 ...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
  • 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810新闻传播学综合二考研试题(回忆版)
    本来想等着自己考上了再来论坛给大家提供些信息呢(感觉P.S那样子比较有资格说话),但是想想等到那时估计试题都忘光光了,还是尽力先做一点好事吧,等将来如果能有幸进复试再来给大家分享经验也不迟哈(请同壕战友进行补充)新闻理论一.名词解释: 1.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 2.时务文体 3.BBC 4.公共广 ...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
  • 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608新闻传播学综合一考研试题(回忆版)
    新闻传播综合一 名词解释 50分 1沃尔特2 北大新闻学研究会 3 时务文体 4 镜中人 5 虚拟社区 6 采访权 7 全媒体 8 9 公共广播系统10BBC材料分析 4个 40分1 政府和新闻界之间存在冲突的平衡制约机制2 公民新闻 3 作者传递的是文字 读者反映的是意义 4 某地政府聘请媒体基 ...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
  • 中国传媒大学2006年考研真题-综合考试(新闻传播学)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
  • 中国传媒大学2005年考研真题-综合考试(新闻传播学)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
  • 暨南大学2004年考研真题-新闻传播学笔记
    第一章 绪论一 新闻传播事业的广泛影响:新闻传播活动自古就有,真正的新闻传播事业则是于16-17世纪,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充分发展以后产生的。新闻传播事业的性质:新闻传播事业既是社会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又是社会经济基础的一部分,是横跨于社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特殊事业。“行政事业单位,企业化经营管理 ...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
  • 南京大学2006年考研真题-新闻传播学
    南京大学2006年新闻传播学考研试题南京大学06年新闻传播史试题一、名解新闻职业道德拉扎斯非尔德 成舍我 新生事件二、简答1. 三贴近的内在依据和重要意义 2. 沉默的螺旋解决了哪些问题留下了什么问题? 3. 《民报》与《新民丛报》论战的内容和结果 4. 普利策的新闻活动以及给传媒的启示三、操作题目 ...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