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师范大学现代汉语(黄伯荣、廖序东版)笔记讲义修正版(8)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8-04-03


三、歇后语
(一)什么是歇后语
歇后语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半部分是具体的形象的表达,后半部分解释它的含义,前后构成引注关系(前为“引子”,后为注释说明),结构相对固定,来自民间,具有口语特色,形象、风趣。
(二)歇后语的语义
歇后语的前后两部分构成一个统一的语义单位。两部分在表义上的作用不是等同的,前半部分只起辅助作用,表示某种色彩等附加意义,后半部分是表义的重点,表示整个歇后语的基本意义。因此,歇后语的语义,是由前半部分所表示的附加意义和后半部分所表示的基本意义两者有机地构成的。
1、歇后语后半部分表示其基本意义,主要有如下几种情况:
 (1)后半部分的解释,直接表示这个歇后语的含义。这个歇后语只有一个本义。如:
诸葛亮皱眉头——计上心来。
狗咬耗子——多管闲事。
后半部分的解释与该歇后语的实际意义是一致的,都只有一个确定的意义。
 (2)后半部分的解释,通过比喻、双关等手法,产生新的意义,成为歇后语的实际意义,这实际意义一般是在运用中得到明确显示,大多已约定俗成,成为该歇后语的固定意义。

A、比喻手法
老鼠钻风箱——两头受气  比喻夹在中间受到两方面的批评或埋怨。
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  比喻有能力但表现不出来,或有知识但表达不出来。
B、双关手法
四两棉花——弹不上  实际意义是“谈不上”。这是谐音双关。
孔夫子搬家——净是书  实际意义是“净是输”。这也是谐音双关。
脑门上长瘤子——额外负担  这是语义双关,利用了同音同形异义字“额”。
(3)后半部分字面上有意搭配成一个词或词组的形式,使之与现有的成语、惯用语之类固定结构在字面上相巧合,使意义发生转换,同时表达已有的词或语的固定义(多为引申义)。如:脚后跟拴绳子——拉倒
2、歇后语的前半部分表示附加意义,表示附加于该歇后语基本意义之上的某些色彩,主要是形象色彩,还有感情色彩、风格色彩、地域色彩等。绝大多数歇后语都具有形象色彩。如:a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除了表示两厢情愿这个基本意义之外,还能让人联想到《三国演义》中东吴大将黄盖主动向周瑜献了苦肉计然后诈降曹操的历史情景。
b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  除了表示基本义,还给人们描绘了一个具体可感的细节,形象生动,印象深刻,有助于基本义的表达和强调。
有的歇后语,基本意义就包含某种感情色彩;有的是前一部分带有感情色彩,而使整个歇后语的感情色彩更加鲜明突出。如例c是褒义,例b、例d是贬义。
(三)歇后语的构成材料
1、日常习见的事物现象,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竹篮打水——一场空
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
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
兔子的尾巴——长不了
2、历史故事、传说
司马昭之心——人人皆知(或“路人皆知”)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
3、虚构形象
猪鼻子插大葱——装象
阎王爷贴告示——鬼话连篇
阎王爷审案子——全是鬼事
(四)歇后语的运用
歇后语最初来自民间,流行于群众口语之中,后来逐渐为文人所理解接受,逐渐被吸收到书面语中来。在口语和文艺作品中运用歇后语,形象,生动,想象丰富,诙谐风趣。
使用歇后语要有鉴别,注意规范。基本意义不明确的,前后部分引注关系不合理的,附属色彩与基本意义相矛盾的,内容庸俗不健康的歇后语,是词汇规范化的对象。比如有的歇后语以有生理缺陷的人为描述对象,如“小秃子打伞,无发(法)无天”,“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和尚头上的虱子,明摆着的”等,虽有一定的表现力,但若有取笑的成分,就应该抛弃不用。使用歇后语还要注意它的结构形式的定型、书面形式的统一。如标点符号问题,在歇后语的前后部分之间是用破折号还是用逗号,需要规范;一些同音字也需要确定其中的一个作为规范的对象。
四、谚语
(一)什么是谚语
谚语是一种“现成话”,表现为韵语或短句的形式,在人民中间多年流传广泛沿用,反映实际生活经验或感受,通俗、形象、简练、深刻。如:
万事开头难。
天上鲤鱼斑,明日晒谷不用翻。
众人拾柴火焰高。
(二)谚语的特点
1、流传在群众口头上,具有广泛的群众性、鲜明的口语性。如:
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
火要空心,人要真心。
看人吃豆腐牙齿快。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2、概括性强,表达一个整体意义。从语义的角度看,谚语有如下三种类型:
(1)谚语的字面意义就是其实际意义,如“名师出高徒”、“百闻不如一见”。
(2)实际意义和字面意义不一致,字面意义已不被人们使用。如“狗嘴里吐不出象牙”,实际意义是指坏人嘴里说不出好话来,至于字面意义已经不用了。
(3)有两个实际意义:字面意义和派生意义。如“新官上任三把火”,既可指新上任的官员办几件事情抖抖威风,也可用来比喻一般人刚刚负责某岗位时总要努力办好几件事情,以显示自己的本领和工作热情。
谚语的字面意义一般是形象的;它的非字面意义的实际意义往往是抽象的、概括的,所表达的意义更具有普遍性和哲理性。
谚语善于把深刻的哲理寓于浅显生动的形象之中,上述各例大都如此,又如:“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3、结构固定,句式整齐,富有音乐美,易于传诵记忆。
有不少谚语使用对称结构,或宽对或严对,而且上下句押韵,如“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也有的是顶真句、回环句等(参阅本书《修辞》章),如:“响水不开,开水不响。这是宽式回环。
少数谚语的结构和成分,没有严格固定,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如“性子急,吃不了热粥”、“心急吃不得热粥”、“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性子急,吃不了热豆腐”;有的谚语,结构具有紧缩性,如“不是冤家不聚头”,用的是紧缩句。“九月油菜,十月麦”(江西农谚,说的是农历九月种油菜,十月种荞麦),
4、内容上,概括生产知识和生活经验,反映社会现实和深刻的哲理,富有知识性和教育意义。
正因为如此,谚语的分类,常常以内容为依据,如农业谚、气象谚、风土谚、常识谚、讽诵谚、规戒谚、哲理谚等。如:概括各地物产、名胜古迹、自然环境、风土人情等方面知识的,是风土谚。“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形容贵州旧时自然环境。“东北有三宝:人参、貂皮、乌拉草。”强调东北的三种特产。“吃过端午酒,扇子不离手。”江西在端午节后,天气日趋炎热。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蛇有蛇路,鳖有鳖路。”这些是哲理谚。
 (三)谚语和成语的主要区别
1、成语书面性强,谚语口语性强。如“见异思迁”是成语,“这山望着那山高”是谚语,虽两者意思基本相同,但前者书面性更强。
2、成语比谚语更定型化。成语的成分和语序一般不允许变动,而一些谚语的成分和格式可以适当变动。如“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也可以说成“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曲儿”。
3、音节数不同。成语一般是四个音节,谚语一般多于四个音节。
4、结构和用法不同。成语是固定词组,在造句功能上多充当句子成分。谚语多为现成的句子,可独立成句。      
(四)谚语和格言、名言
格言和名言,都是出自名人或名篇的言简意赅的警句。格言,是含有劝戒和教育意义的可为准则的话,一般较为精练。如:“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名言,是著名的话。(朱自清《论标语口号》:“格言也罢,名言也罢,作用其实都在指示人们的行动,向着某一些目的。”“格言偏重个人的修养,名言的作用似乎更广泛些。”)
三者的共同点:都不是言语交际中临时组合而成的,都是人们熟知的现成句子,都能揭示知识和思想,给人启发教育。
三者的不同点:①来源上看,谚语是人民群众集体创作的;格言和名言多为名人语录。②内容上看,格言和名言意在阐发事理,多为警策之辞;谚语虽然也有规戒警策之辞,但更多的是对知识的概括和对经验的总结。
谚语                                                  成语
口语性强,是人们的口头创作。                      书面性强,很多在古文献中可以找到出处。
结构和成分不如成语固定,有的成分可以改变。        结构和成分很固定,不可随意改变。
表达一个整体意义。多通俗表义。无论是词汇意        表达一个整体意义。多典雅表义。有的成语,人
义还是语法关系,都容易从字面去理解和接受。        们仅凭字面不能了解其实际意义。
有的谚语有地区性和行业性。                        成语大多具有全民性。
表示判断和推理,概括地反映出深刻的道理和          表示一般的概念,一种客观的现象以及人或事物的特点和状态等。                                  有效的经验。  
是多于四个音节的现成句子。多为对偶式,两          绝大多数是四个音节的固定词组。
句对照,押韵,                   
使用时,多独立成句。                              使用时,多充当句子成分。

第七节  字典和词典
一、字典与词典的区别
    字典和词典被人们誉为“无声之师”,是很有道理的。它虽然不会出声,却和老师一样,可以帮助解决人们学习遇到的字、词方面的疑难。这是每一名学生、文字工作者,乃至一般社会成员身边不可缺少的工具书。走自学成才道路的人,学习中的困难是可以想见的,所以了解一点有关字典和词典的知识,以便随时请教,就显得尤为重要。
字典是以单字为收集的对象,主要解释单个字的写法、读法、意义和用法。有的字典也附带解释一些词语,目的还是为了说明字的意义和用法。词典是以词语为收集的对象,主要解释一个个词语的意义和用法。汉语的词典一般要以单字打头,由单字带出一系列的词语,先解释“领头字”,然后逐条解释所列词语。词典的单字部分和字典基本相同,往往兼有字典的功能。
二、几种字典、词典简介
(一)《汉语大字典》
由四川、湖北两省三百多位专家、教授和语文工作者编写,经过十多年的艰苦工作,于1984年编成初稿,1985年开始分卷定稿,陆续出版。1990年底八卷全部出齐。
《汉语大字典》是汉字楷书单字的汇编,共计收列单字五万六千左右。全部单字按部首编排,设二百部。它注重形音义的密切配合,历史地、正确地反映汉字形音义的发展。在字形方面,于楷书单字条目下收列了能反映形体演变关系的、有代表性的甲骨文、金文、小篆和隶书形体,并简要说明其结构的演变。在字音方面,注出了现代读音,并收列了中古的反切,标注了上古的韵部。在字义方面,不仅注重收列常用字的常用义,而且注意考释常用字的生僻义和生僻字的义项。
《汉语大字典》的编纂是我国文化建设方面的一项宏伟工程,1994年获国家图书奖。
(二)《新华字典》
新华辞书社编纂。1953年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1957年改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至今曾作过五次大的修订。
这部字典是解放后第一部按《汉语拼音方案》音序排列编纂的字典,也是中国第一部用白话文来注释字词意义的工具书。1998年本在1992年修订本的基础上,就字形、字音、释义、例证、体例等作了较大的修改和调整。修改时注意吸收了语言文字研究和相关学科的新成果。全书所收单字共一万余个(包括繁体字和异体字)、带有解释的复音词三千五百余个。书前列有“新旧字形对照表”、“汉语拼音音节索引”和“部首检字表”。这部字典注音准确,检索方便,字形标准,释义简明,受到各类读者的广泛欢迎,在国外亦有一定影响。

(三)《辞海》
《辞海》舒新城主编。编纂历时20年,于1936年由中华书局出版。新中国成立后,曾进行过一次改编,于1965年出版了《辞海》(未定稿)。1979年进行修订,夏征农任主编。《辞海》(1979年版),共三卷,词目九万一千条。他们提出了“每隔十年修订一次”的方针。《辞海》(1989年版)对许多过去以阶级斗争为纲时期视为JQ的学科和自然科学方面的新兴学科,作了大量补充。1994年获国家图书奖荣誉奖。《辞海》(1999年版)在内容上、设计上都有新的补充、改进。词目增加到十二万二千余条,六千条新增词目大部分是近10年来新出现的词语。《辞海》为语文兼百科的综合性词典,古今语词兼收并蓄,时代感较强,适用于各行各业的普通读者。
(四)《现代汉语词典》
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写。1956年着手收集资料,1960年印出“试印本”,1978年正式出版,1983年出第二版,1996年出修订第三版。二十多年来,先后共付印185次。1994年获国家图书奖。
《现代汉语词典》为中型词典,收字、词、词组、熟语等约六万余条,全书共三百万字。本书内容丰富,除一般语汇外,还收有一些常见的方言词语、文言词语、专门术语等。这部词典体系细密完善,选词立目严谨精当,释义简明扼要。作为现代汉语的第一部规范词典,问世后赢得了广大读者和学术界的赞誉,成为大、中学生,教师,新闻工作者以及其他语言文字工作者的重要工具。
(五)《汉语大词典》
由上海市、山东省、江苏省、安徽省、浙江省、福建省共同编写,参加的专家、学者共四百多人。1986年开始出第一卷,1994年正文十二卷、附录及索引一卷全部出齐,历时20年。1994年获国家图书奖。
《汉语大词典》是一部大型的、历史性的汉语语文辞典,共收词目约三十七万条,五千余万字,插图二千二百余幅。本书特色鲜明,在收词方面,不仅数量甚大,而且古今兼备,查全率高,形体齐全,注音周详。在释义方面,准确度高,纠正了以往辞书的一些误释,义项也比较齐备;并能努力追溯语源,充实释文内容。在引证方面,资料翔实,例证繁富。本书在编写前即组织上千人从上万种古今图书、报刊上收集资料,共收词制卡七百多万张。
《汉语大词典》和《汉语大字典》是我国新编大型语文辞书的双璧,代表了我国辞书编纂的最新成就和最高水平。
(六)《四角号码新词典》
商务印书馆编辑,1950年初版,1982年出修订第九版。这是一部小型词典,共收单字一万六千多个,词语二万多条。单字下用拼音字母和同音汉字注音。解释简明扼要,通俗易懂。单字用四角号码的顺序编排。
(七)《中国成语大辞典》
    王涛等20人编撰。1987年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本书共收成语一万八千余条,在同类词书中条目总数最多。本书注意搜集第一手资料,而且范围相当广泛,体例比较细密,检索也比较方便,这是它的优点。所收条目分主条和附见条,主条是成语的早期形式或主
要形式,作音义解释;附见条是成语的其他形式,不另解释。
三、检字法
检字法是汉字排列次序的查检方法。了解并掌握检字法,对熟练地利用字典、词典这一类工具书很有帮助。
(一)部首检字法
以汉字的部首作为编排检字的方法叫部首检字法。东汉的《说文解字》,清代的《康熙字典》以及旧版的《词源》、《词海》等都是采用的这种方法。部首是根据汉字形体偏旁所分的类别。部首的排列顺序以部首本身的笔划多少为准,少的在前,多的在后。凡是偏旁相同的字都归入同一部首,同一部首字的排列顺序,也以字的笔划多少为准。
部首检字法利用了汉字的结构特点,易于掌握,这是它的优点。但是由于汉字的结构复杂,部首没有固定的位置,有些字从字形上认不出该属哪一个部,又是它的缺点。为了弥补这一不足,有的字典、词典附有难字表,或汉语拼音索引。

(二)笔画检字法
将汉字的笔划数和笔形结合起来编排检字的方法叫笔划检字法。先按笔划多少将字加以排列,少的在前,多的在后。笔划数相同的字,再按起笔的形状(横、竖、撇、点等)依次编排。使用这种检字法的工具书很少。
(三)号码检字法
将汉字的笔形编成号码,再按号码查字的方法叫号码检字法。这可以“四角号码”检字法作为代表。它把汉字的笔形归纳为十种,每种用一个号码代表。每个字取四角的笔形,用四个阿拉伯字作为代码。四个代码依左上、右上、左下、右下的顺序组成。这种方法掌握熟练以后,查字较快。《四角号码新词典》就是用这种方法编排的。
(四)音序检字法
按照字音的字母顺序来检字的方法叫音序检字法。这种方法是将汉字按照汉语拼音字母的顺序加以排列的。查字时,先看音节的第一个字母,依次再看第二、第三个字母。现在普通话日益推广,汉语拼音方案已经为广大的中、小学生以及社会上愈来愈多的人所掌握,所以用这种方法查阅字典、词典又方便,又快速,受到人们的欢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等就是用这种方法编排的。
    
第五章  语法
第一节  语法概说
学习要点:了解语法的基本特征,掌握汉语语法的基本单位。
一、什么是语法
语法是语言的结构规则。人们的言语行为必须符合语法规则,否则就无法交流信息。这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说明:
第一,    从言语表达的角度看,说写者在用词造句时必须遵循语法规则,否则听读者会不知所云或感到别扭。例如,光有“力量、就、知识、是”几个零散的词,还无法表达意思;把它们加合成“力量就知识是”或“是就知识力量”,也还是不能表达意思,因为这些组合不符合汉语的结构规则。只有按照汉语语法规则,把它们组成“主+动+宾”的结构,即说成“知识就是力量”,才能让听读者理解。又如,当听到外国学生说“一点点我不舒服”“尽管天塌下来,我也能顶得住”这类句子时,我们能明白其意,但会感到很别扭,觉得不像中国话。原因在于这类组合偏离了汉语的语法规则。
第二,    第二,从话语理解的角度看,听读者在理解话语时必须借助语法规则的指示,否则无法理解。例如一个不懂“主+动+宾”结构规则、不懂“是”表示判断的语法意义的外国人,是不能真正理解“知识就是力量”这个句子的意思的。同样若不懂“什么”的否定用法,也是无法真正理解“你都懂什么!”这句话的含义的。
 “语法”这个术语,在人们的实际运用中有两个含义。一是指语言结构规则本身;一是指研究语言结构规则的科学。比如“这样说不符合语法”,这句中的“语法”是指语言的结构规则;“语法是一种专门的学问”,这句中的“语法”指研究语言结构规则的科学。在需要加以区别的时候,人们把前者叫做语法,把后者叫做语法学。
二、语法的特点
1、抽象性
语法是语言的结构规则。结构规则是有限的,而人们说写出的句子则是无限的。有限的规则之所以能够生成无限多的句子,是因为语法具有抽象性特点。例如“勇敢地战斗”“很好”“认真学习”,这些语句在具体意义上毫无共同之处,但在结构上却有共同之处:都由状语加中心语组成的偏正结构。又如“名词不能用‘不’否定”这条规则几乎适用于所有名词,“山、水、学生、衣服、街道、文化、语言、足球”等等,前面都不能出现“不”。

抽象的语法规则表现在人们说写的话语中,储存在人们的大脑里,它是客观存在的。儿童在学习母语时,能用已学会的词语说出没有听过的句子,就是因为掌握了抽象的结构规则,能自行组织具体的句子。成年人学习外语时也会出现类似的情况。抽象性是语法最重要的特点。
2、稳固性
语法的稳固性是相对语音、词汇而言的。其稳固性主要表现在历史继承性和不可渗透性两个方面。
语法的历史继承性,可以从汉语的发展中很明显地看出。现代汉语“主+动+宾”这种结构在甲骨文中就已存在。如“河杀我?河不杀我?”(董作宾《殷墟文字乙编中辑》。其中“河杀我”就是“主+动+宾”结构。此外,现代汉语的连动、兼语、双宾语等结构,也是先秦两汉汉语中常见的。如“项庄拔剑起舞”(《史记.项羽本纪》),“命夸蛾氏二子负二山”(《列子.汤问》),“王赐晏子酒”(《晏子春秋》)。这些都体现了语法惊人的稳固性。
语法的不可渗透性,可以从语言的接触中看出来。在语言接触中,会出现大量的借词,但语法体系受到的影响却很小。外文汉译时必须接受汉语语法规则的支配,如英语中短语或从句作定语时放在中心语之后,但译成汉语时,必须把定语放在中心语之前。
3、民族性
人类思维的规律是一致的,但不同民族表达同一思维的语法形式却不尽相同。例如,汉语数词与名词间要出现量词,而英语则不需要量词。汉语名词性偏正结构是“定+中”,而傣语的则是“中+定”。汉语的动宾结构是“动+宾”,而日语的则是“宾+动”。英语的谓语动词有词形变化,而汉语的则没有。
三、语法单位
语法规则离不开具体的语法单位之间的联系,因而,在全面研究各种语法规则以前,需要弄清楚什么是语法单位。凡是能在组合的某一位置上被替换下来的片断都是语法单位。例如“他是学生。”“他”分别可以用“那个人”“你昨天见到的那个人”等替换下来;同样,“是”“学生”也可以用别的词语替换下来。“他”“那个人”“你昨天见到的那个人”等在同一位置上可以相互替换。这些可以相互替换的单位在句子中的作用相同,都是语法单位。
语法单位有大有小,最小的是语素。比语素大的语法单位依次是词、词组和句子。
(一)语素
语素是最小的音义结合体,它既是词汇单位,又是最小的语法单位。我们在词汇部分已经讨论过了,这里不再赘述。
(二)词
词是造句时能够独立运用的最小的语言单位,它既是词汇的主体层级,又是高一级的语法单位。词汇部分讨论它的构造,语法部分讨论它的句法功能。
“独立运用”和“最小”是区别词与非词不可缺少的两个条件。所谓独立运用,是指在造句中能够到处作为一个单位出现;所谓最小,是指不能扩展,即中间不能插入别的成分。词和词组都可以“独立运用”,但词组不是“最小”。如“白菜”与“白布”都可以作为造句的单位,但“白菜”不能扩展,是词,而“白布”可以扩展为“白色的布”,是词组。词和语素的定义中都有“最小”二字,但词是能独立运用的最小语言单位,而语素只是“最小”,不能“独立运用”。例如,“危险”可“独立运用”,是词;若再分成“危”和“险”便不能独立运用,只是最小的音义结合体--语素。

相关话题/现代汉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