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现代自然地理学考试试卷及答案(共5套)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8-08-23

 

《现代自然地理学》考试试卷一

 一、 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计20分)

1、回归线 2、分水岭 3、石环 4、山谷风 5、副热带

6、食物网 7、气旋、反气旋 8、土壤腐殖质层 9、冻融作用 10、气压梯度力

二、 简答题(每题5分,共计40分)

1、 试述自然地理学与地质学、生物学、水文学、大气科学等学科之间的关系。

2、 简述世界地震带的分布规律及其成因。

3、 试述行星风带的成因机制。

4、 试述地球表面干湿度的空间变化规律,并说明其成因。

5、 画图并简述生态系统中物质的循环路径。
6、 简要说明碳在地球表层环境中的循环。
7、 简述土壤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成因。
8、 简述影响土壤发育的主要因素及其对土壤发育的影响

三、 分析题(每题8分,共计24分)
1、试分析地球的大小、形状、运动及日地距离对地球表层环境的影响
2、假如太平洋消失,亚洲的环境将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3、假如没有青藏高原,中国的环境格局将会是个什么样子?

四、 计算题(每题8分,共计16分)
1、 全球的海洋年蒸发量为420立方千米,年降水量为380立方千米;全球大陆年蒸发量为70立方千米,年降水量为110立方千米。如果不考虑土壤湿度的变化,试计算全球年入海径流量,并写出陆地水量平衡、海洋水量平衡和全球水量平衡方程式。
2、 在某一灌丛草原生态系统中,只有兔子和狼两种动物,构成了灌丛草地——兔子——狼这样一个生物链。假设这一灌丛草原的净初级生产量为每年210000千克,每只狼每年至少要吃350千克肉,并且狼只以兔子为食。按照林德曼百分之十定律,这一灌丛草原系统最多能养活多少只狼?

卷1套答案要点

一、     名词解释

1回归线:一年中地球表面太阳直射的南北界线。

2分水岭:两个流域之间由地面最高点连接组成的山岭高地。

3、石环:由于融冻作用形成的由石块或者砾石组成的环状地貌。

4、山谷风:由于山坡与谷地受热与冷却的速度不同,而产生的白天吹向山坡,夜晚吹向谷地的风。

5、副热带:位于热带两测由下沉气流控制的气候干燥的地带。

6、食物网:由生物组成的生物之间食与被食的关系网

7、气旋、反气旋:围绕着低压或者高压中心所形成的旋转着的气流系统叫做气旋或反气旋。

8、土壤腐殖质层:位于土壤剖面的枯枝落叶层之下,由枯枝落叶腐烂转化而成的富含有机质的土壤层次。

9、冻融作用:在冰缘或者冻土地区,由于温度波动于零度上下,地表物质中的水不断发生液态与固态的转换,由此引发其体积的膨胀与收缩,从而引起地表物质的变形与变位的过程。

10、气压梯度力:有气压差引致的,垂直于大气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的力。

二、简答题

1、 自然地理学是这些学科交叉而形成的学科

2、 环太平洋带、大洋中脊带与地中海—喜马拉雅带,都位于板块边缘,是板块活动的结果

3、 由于太阳辐射分布在地表的差异,导致了热量带的产生;由于高低纬之间热量的差异,引致了大气环流;由于受到地转偏向力的作用,气流在副热带地区下沉形成副热带高压带,由副热带高压带与极地高压带流出的空气在副极地辐合上升,形成副极地低压带。在这些气压带的控制下,近地表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由于受到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则分别形成了极地东风带、中纬西风带和东北、东南信风带。

4、 由于受地面气压带的控制,赤道低压带与副极地低压带,气流辐合上升,降水多而气候湿润;副热带高压带与极地高压带气流下沉,降水少而气候干燥。另外,受海陆位置与季风、洋流的影响,存在着由沿海向内陆,降水逐渐减少,气候逐渐变干燥的规律。

  5、(图解)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生物小循环)

6、 植物光和作用从大气中吸收二氧化碳、呼吸作用放出二氧化碳,火山喷发、化石燃料燃烧释放出二氧化碳,生物残体沉积或碳酸盐沉积将碳固定到岩石中,岩石风化、动植物残体腐烂放出二氧化碳。这些作用穿插在一起便构成了涉及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的碳循环。

7、 纬度地带性、干湿度分带性、垂直带性,与温度、降水及其组合的变化有关

8、 母质、气候、生物、地形、时间,它们的影响……

三、分析题

1、 大小——质量——引力——大气组成与密度——温度、水的相态、水的保存

日地距离——太阳辐射——地表温度——人与生物的生存
形状——热量分配——地表温度的分布——地带性
运动——昼夜变化、季节交替、地转偏向力、地方时、对温度及其变差的调节

2、 季风环流减弱或者消失,亚洲变干燥,温度与降水的变差减少,植被、土壤等发生相应的变化。

3、 三大区的环境格局不再存在,代之而起的是地带性相对比较明显的区域环境景观,西北地区的干旱有所缓和、长江中下游将会变得干燥,亚洲季风减弱,季节变差减小。与上述变化相应的土壤、植被、水分循环方面的变化。

四、计算题
1、 海洋水量平衡:380—420= -40 ;陆地水量平衡:110—70 = 40
全球水量平衡:(380+110)— (420+70)= 0 或 (380—420)+ (110—70)= 0
全球年入海量 40 立方千米
2、210000*10%/350= 60 只

 

《现代自然地理学》考试试卷二

一、 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计30分)

1、 经线 2、流域 3、气候雪线 4、焚风 5、副热带 6、食物链 7、大气的辐合
8、生物金字塔 9、季风 10、自然地理学 11、地球表层系统 12、气旋 13、土壤淋溶层 14、冻融作用 15、气压梯度力
二、 简答题(每题4分,共计32分)

1、 画图并简述生态系统中物质的循环路径。

2、 岩石圈变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3、 从河海相互作用的角度谈谈河口的特征

4、 简述人类与地表环境的关系

5、 为什么自然界食物链通常一般不超过五个环节?

 6、 从圈层相互作用的角度解释厄尔尼诺产生的原因

7、 简述综合自然区划的方法

8、 地表系统(环境)调控的可能途径有那些?

三、 分析题(每题7分,共计21分)

1、假如地球的大小只有月球那么大,地表的环境将会是个什么样子?
2、假如太平洋消失,亚洲的环境将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3、假如没有大气环流,地表的环境将会是个什么样子?
四、 计算题(每题8.5分,共计17分)
1、 全球的海洋年蒸发量为420立方千米,年降水量为380立方千米;全球大陆年蒸发量为70立方千米,年降水量为110立方千米。如果不考虑土壤湿度的变化,试计算全球年入海径流量,并写出陆地水量平衡、海洋水量平衡和全球水量平衡方程式。
2、 在某一灌丛草原生态系统中,只有兔子和狼两种动物,构成了灌丛草地——兔子——狼这样一个生物链。假设这一灌丛草原的净初级生产量为每年72000千克,每只狼每年至少要吃360千克兔子,并且狼只以兔子为食。按照林德曼百分之十定律,这一灌丛草原系统最多能养活多少只狼?

卷2套答案要点

一、名词解释
  1、经线:通过地球两极的平面与地球表面的交线。
  2、流域:河流或水系的相对独立的集水或汇水区域。
  3、气候雪线:由气候因素决定的常年积雪分布的下限。
  4、焚风:气流运动遇到山地阻挡,在迎风坡被迫爬升凝结降水;爬越山地后,在背风坡绝热下沉升温,从而形成的高温干燥的风。
  5、副热带:位于热带两测由下沉气流控制的气候干燥的地带。
  6、食物链:由生物组成的生物之间食与被食的关系链。
  7、大气辐合:大气从周围向低压中心会聚(汇聚)的现象。
  8、生物金字塔:物质在生物链中从生产者到初级消费者、高级消费者的传递过程中,由于物质与能量的消耗,其生物量逐级递减的现象。
  9、季风:盛行风向随季节变化的现象。
  10、自然地理学:研究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环 境以及人与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11、地球表层系统: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 圈与人,在地球表层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构成的环境系统。
  12、气旋:由围绕低压中心而旋转着的大气组成的大气系统。
  13、土壤淋溶层:在土壤腐殖质层之下,土壤元素淋 滤、淋失现象最明显的层位。
  14、冻融作用:在冰缘或者冻土地区,由于温度波 动于零度上下,地表物质中的水不断发生液态与固态的转换,由此引发其体积的膨胀与收缩,从而引起地表物质的变形与变位的过程。
  15、气压梯度力:由气压差引致的,垂直于大气等 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的力。
二、简答题
 1、(图解)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生物小循环)

  2、岩石圈变动将导致海陆分布、地形起伏的变化,导致火山活动的加强。海陆分布的变化将导致温度、湿度区域分异的变化。地形起伏的变化,一方面可以由于海拔高度变化导致温度的变化,还会导致迎风坡与背风坡降水的差异,也会通过改变物理风化的强度而引起大气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从而引起气候的变化。
  3、双向水流(径流、潮流)、两种介质(海水、淡水)、三种动力(径流、潮流、波浪)、高速沉积(顶托、凝絮)、高生物生产率(营养丰富)
  4、地表环境的变化是人类年诞生与发展的动力,地表环境的区域分异是三大人种形成的原因,地表环境的元素组成直接影响到人体的健康,自然灾害直接影响与干扰了人类的生产与生活,人口的分布、社会的发展也受地表环境的控制。人类对地表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可以改变地表环境的结构,改变地表环境演化的方向,改变地表环境变化的速率,改变地表的物质循环,改变地表环境的能量平衡,对资源的消耗与破坏。
  5、由于物质与能量在沿食物链的传递过程中,不断地消耗减少,通常从一个环节传递给下一个环节的物质与能量只有前面的10%。经过五个环节的传递,物质与能量几乎全部消耗光了。故一般难以超过五个环节。
  6、大气环流的变化——洋流变化——海面温度的变 化——大气降水的变化
  7、综合自然区划的方法:部门区划叠置法、地理 相关分析法、主导标志法、自上而下逐级划分法、自下而上逐级合并法
  8、物质流的调控、能量流的调控、信息流的调控
三、分析题
  1、质量减小——引力减弱——大气密度减小、组成改变——温度变化剧烈、水难以保存——生物难以生存——人类难以生活。将是一个空气稀薄、没有水分、没有天气变化、万籁俱寂的世界。
  2、季风环流减弱或者消失,亚洲变干燥,温度与降水的变差减少,植被、土壤等发生相应的变化。
  3、假如没有大气环流,将不会有径向热输送,低纬地区的温度要升高,高纬地区的温度要下降,低纬与高纬之间的温度差异将会增大;也不会有水分循环,陆地上将没有河流,没有湖泊,没有沼泽,陆地将变得非常干燥;地表的湿度分带将会消失,洋流也会变弱,陆地生物多样性减弱,土壤的种类也会变得很单调。
四、计算题
1、海洋水量平衡:380—420= -40 ;陆地水量平衡:110—70 = 40
全球水量平衡:(380+110)— (420+70)= 0 或 (380—420)+ (110—70)= 0
全球年入海量 40 立方千米
2、72000*10%/360= 20 只

 

一、概念解释(每题2分,共30分)
1、 赤道 2、不整合 3、泥石流 4、海陆风 5、林线 6、地转偏向力
7、信风带 8、土壤淀积层 9、喀斯特作用 10、大气辐散 11、对流层 12、常绿阔叶林 13、热量带 14、回归线 15、赤道辐合带

二、二、 简答题(只答要点)(每题4分,共计32分)
1、 举例说明生态系统是怎样维持其稳定性的。
2、 为什么位于高营养级上的生物取食空间范围要比低一级上的生物取食范围大?
3、 简述地外系统(宇宙环境)对地表环境的影响
4、 在水的相态转换过程中,能量是怎么传输的(说出传输的方向即可)?
5、 简述综合自然区划的原则
6、 土壤发育与地形、地貌之间有什么联系?
7、 从圈层相互作用的角度解释厄尔尼诺产生的原因
8、 简要说明植被在水分循环中的作用

三、分析题(每题7分,共计21分)
1、假如地球停止自转,地表环境将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2、 假如大气组分90%为二氧化碳、甲烷和水汽,那么地表环境将会是个什么样子?
3、 假如没有青藏高原,中国的环境格局将会是个什么样子?
四、计算题(每题8.5分,共计17分)
1、一内陆封闭湖泊,面积为100平方千米,流域面积10000平方千米。流域平均年降水量为120毫米(以毛毛雨形式降落),平均年蒸发量为2100毫米,土壤下渗水量相当于20毫米的降水,假定流域降水全部流入湖泊(没有外流),不考虑人类用水,那么湖泊水位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变化幅度大约有多大?假如以暴雨形式降落,湖泊水位又会怎么变化?大致变化幅度为多少?(假设忽略湖泊的水平扩张)
2、根据图1和图2写出大气和地面的能量平衡方程

五、计算题(每题8.5分,共计17分)

一内陆封闭湖泊,面积为100平方千米,流域面积10000平方千米。流域平均年降水量为120毫米(以毛毛雨形式降落),平均年蒸发量为2100毫米,土壤下渗水量相当于20毫米的降水,假定流域降水全部流入湖泊(没有外流),不考虑人类用水,那么湖泊水位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变化幅度大约有多大?假如以暴雨形式降落,湖泊水位又会怎么变化?大致变化幅度为多少?(假设忽略湖泊的水平扩张)
2、根据图1和图2写出大气和地面的能量平衡方程

图1

图2

 

 

 

卷3套答案要点

一、名词解释
  1、赤道:穿越地心并垂直于地轴的平面与地球表面的交线。
  2、不整合:由于构造运动导致的地层间断和地层时代的不连续,这种不连续的地层接触关系叫做不整合。
  3、泥石流: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等固体物质的洪流。
  4、海陆风:由于海洋与陆地受热与冷却的速度不同,而产生的白天吹向陆地,夜晚吹向海洋的风。
  5、林线:在山地区域,主要由于温度的制约而形成的森林分布的上限。
  6、地转偏向力:由于地球自转而使得在地球表面运动的物体的运动方向发生偏移的力。
  7、信风带:径向运动的气流受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使得地表不同地带盛行不同风向的风,这样的风带叫做信风带。
  8、土壤淀积层:位于土壤剖面的淋溶层之下,土壤淋溶的物质沉淀堆积的层位。
  9、喀斯特作用:水以化学过程为主,以机械作用为辅的对可溶性岩石的破坏与改造过程。
  10、大气辐散:大气由中心向周围扩散的过程。
  11、对流层:大气层底部,大气的垂直运动比较 显著的层次。
  12、常绿阔叶林:在热带、亚热带地区分布的以 常绿阔叶树组成的森林
  13、热量带:由于太阳辐射在地表分布不均匀而 导致的大致平行于纬线分布的热量分异的地带。
  14、回归线:一年中地球表面太阳直射的南北界线。
  15、赤道辅合带:大气由南北两侧向赤道会聚而 形成的气流上升地带。
二、简答题:

  1、生态系统的负反馈机制是维持系统平衡与稳定的原因。如在植物——兔子——狼组成的生态系统中,植物增加——兔子数量增加——植物减少——兔子数量减少;植物增加——兔子数量增加——狼的数量增加——兔子数量减少——狼的数量减少。这两种负反馈作用使得生态系统保持相对平衡状态。
  2、由于物质与能量在食物链中的传递遵循林德曼十分之一递减定律,因此越是位于高营养级上的生物需要更大的取食范围。
  3、地外系统对地表环境的影响:能量来源、引力的影响、陨石撞击的环境效应、电磁效应等。
  4、水蒸发变为汽(吸收能量),水汽凝结(释放能量),冰雪升华(吸收能量),冰雪融化(释放能量)。这里讲的吸收是指从空气中吸收,释放是指向大气释放。
  5、自然区划的原则:发生统一性原则、形态类似性原则、区域共轭性原则、综合分析与主导因素相结合的原则、地带性与非地带性相结合的原则。
  6、随海拔高度的变化而呈现出垂直带性,海拔高 度与相对高差越大的山地,土壤垂直带谱越全;迎风坡与背风坡,阳坡与阴坡,山坡与山谷,土壤形状与类型不同;高原与平原,阶地与漫滩,盆地与谷地,土壤类型与形状也不同。
  7、大气环流的变化——洋流变化——海面温度的变 化——大气降水的变化。大气环流的变化——洋流变化——海面温度的变 化——海洋浮游生物的变化——以浮游生物为食物的鸟类数量的变化。
  8、减缓了水分大循环的速度(通过下渗、截流),增 加了局部水分小循环的速度(蒸腾),调节了洪水/枯水的径流(下渗、截流)。
三、分析题
  1、假如地球停止自转,地球表面不再具有昼夜变化、不再具有地转偏向力、地方时。向阳面与背阳面的温差要急剧增大,纬向环流将会加强,地带性规律将会局限于向阳面。
  2、温室效应将会使得地面温度大大提高,空气湿度大大增大,也许地表的水将会转变为水蒸汽,地面热得大多数生物无法生存,人类也不复存在。
  3、三大区的环境格局不再存在,代之而起的是地带性相对比较明显的区域环境景观,西北地区的干旱有所缓和、长江中下游将会变得干燥,亚洲季风减弱,季节变差减小。与上述变化相应的土壤、植被、水分循环方面的变化。
四、计算题
  1、毛毛雨的情况:降水全部被蒸发和下渗吸收,没有径流入湖。湖泊水位将由于蒸发而下降。下降速度为:2100-(120-20)mm/yr = 2m/yr
暴雨情况:降水除下渗消耗掉20mm外,流域的100mm降水基本上都转化为径流流入湖泊,从而使湖泊水位上升。如果不考虑湖泊的水平扩张,湖泊水位上升速度为:(120-20)*10000/100 = 10000 mm /yr= 10m/yr.
  2、地面能量平衡方程:100 = 18+3+6+21+4+48
大气能量平衡方程:63+97 = 107+22+10+21

 

《现代自然地理学》考试试卷四

分析题(每题10分,共计100分)

1、中国在综合自然区划上划分为西北干旱区、青藏高寒区和东部季风区,试述这三大自然区的成因及其联系。

2、试述季风与海陆风的成因机理。

3、世界的火山分布有什么样的规律,为什么?

4、试述植被的地域分异规律,并说明其成因。

5、试述地表热量的输移方向与方式。

6、从圈层相互作用的角度论述,河流地貌、海岸地貌、风沙地貌、冰川地貌、黄土地貌和喀斯特地貌的成因。

7、假如一个地区的构造主压应力为南北向,那么请画出该区的应力椭球体,并说明这个地区的断裂构造体系(几组断裂的性质与方向)。

8、试述水圈与大气圈相互作用的途径。

9、试述太阳辐射能、地热能和地球自转动能对地表环境的作用与影响

10、假如黄赤夹角由目前的23o27'  变为0o,那么地表的环境将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卷4套答案要点

  1、中国在综合自然区划上划分为西北干旱区、青藏高寒区和东部季风区,试述这三大自然区的成因及其联系。

答案:由于青藏高原的隆升,引致和加强了东亚季风,形成了水热同季的中国东部季风区;由于青藏高原的隆升,青藏地区变成海拔高度大、气候严寒的环境;由于青藏高原的隆升,中国西北地区盛行下沉气流,气候干燥,并且由于高原的阻挡作用,来自印度洋的水汽难以到达西北内陆地区,从而形成了西北干旱区。总之由于青藏高原的隆升,改变了区域大气环流的格局,中国的地带性规律受到干扰与破坏,而非地带性明显增强,由原来的以热带湿润带、副热带干燥带和温带湿润带为标志的纬向地带性分明的环境格局,变为东部季风区、青藏高寒区和西北干旱区为标志的三区分异的环境格局。(热力作用、动力作用)

  2、世界的火山分布有什么样的规律,为什么?

答案: 世界火山有三个集中分布的地带:环太平洋火山带、阿尔卑斯-喜马拉雅火山带和大洋中脊火山带,他们都分布在板块边缘(太平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美洲板块的接触地带,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接触地带,以及洋底新生地带(也是扩张性板块接触边缘地带))。这是因为在板块边缘地区,构造活动强烈的缘故。
  3、试述季风与海陆风的成因机制。
  由于海陆热容量差异所导致的海陆热力差异,夏季大陆地面升温快于海洋,大陆温度高于海洋,从而导致了大陆上气流上升,海洋上气流下沉,近地面气流由海洋流向陆地;而冬季正好相反,由于陆地降温快于海洋,海洋温度高于陆地,形成了海洋上气流上升,而陆地上气流下沉,近地面盛行由陆地吹向海洋的风。从而形成了季风。
由于海陆热容量差异所导致的海陆热力差异,白天大陆地面升温快于海洋,大陆温度高于海洋,从而导致了大陆上气流上升,海洋上气流下沉,近地面气流由海洋流向陆地——海风;而夜晚正好相反,由于陆地降温快于海洋,海洋温度高于陆地,形成了海洋上气流上升,而陆地上气流下沉,近地面盛行由陆地吹向海洋的风——陆风。从而形成了海陆风。
  4、试述植被的地域分异规律,并说明其成因。
  由于受气候地带性、干湿度分带性和垂直带性的影响和控制,植被的分布呈现出从赤道向南北两测由常绿阔叶林向常绿阔叶与落叶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灌木林、草甸草原、冻原的变化规律,从海岸到内陆则出现由森林到草原到荒漠的变化规律,从海平面附近向高海拔地区则出现由森林到草甸到寒漠的变化规律。
  5、试述地表热量的输移方向与方式。
  由赤道低纬度地区向中高纬度地区的输移,海陆间的输移,由低空向高空输移。方式:通过大气环流,通过洋流,通过水分循环与相变。
  6、从圈层相互作用的角度论述,河流地貌、海岸地貌、风沙地貌、冰川地貌、冰缘地貌、黄土地貌和喀斯特地貌的成因。
  从圈层相互作用的角度来说,河流地貌、海岸地貌是水圈与岩石圈相互作用的结果;风沙地貌是大气圈与岩石圈相互作用的产物;黄土地貌、冰川地貌、冰缘地貌是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相互作用的结果;喀斯特地貌是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相互作用的产物。
  7、假如一个地区的构造主压应力为南北向,那么请画出该区的应力椭球体,并说明这个地区的断裂构造体系(几组断裂的性质与方向)。


相关话题/自然地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