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原理重点要点(考试考研重点)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8-08-26

第一章 管理与管理学
一、管理的定义
管理是一种在正式组织内由一个或更多的人来协调其他人活动的活动过程。
注意四个关键点:(1)管理存在于政治组织内(2)管理工作的中心是管理其他人的工作(3)管理工作是通过协调其他人的活动来进行的(4)管理人员需同时考虑到两个方面——①其他人的活动,即被管理者的工作②其他人,即被管理者。 二、管理的必要性:管理的必要性在于资源的有限性。 三、管理成效和组织成效
1、管理成效是指管理活动的效果。管理活动是组织为了实现组织的目标而开展的许多种活动中的一种
2、组织成效是指组织目标实现的程度。
3、在组织成效与管理成效之间,并没有存在必然的线性相关的关系,即高的管理成效并不一定能导致高的组织成效;反之,低的管理成效也不一定必然导致低的组织成效
P8 图1-1 图1-2
4、管理成效和组织成效的高低首先取决于管理者的个人因素。
管理者在组织中具有双重人格:(1)组织人格,即管理者在组织中的行为必须以有利于组织目标的实现为基本的准则。管理者的这种组织人格的特点使得不同的管理者所从事的管理活动具有延续性和相似性(2)个人人格,即管理者在组织中的所作所为又受管理者个人因素的影响。这种管理者的个人人格特点使得不同的管理者所从事的管理活动具有很大的差异性。
对管理成效和组织成效的正确认识和理解,有助于了解在实践中的“管理万能论”和“管理象征论”各自的不足和偏颇之处,从而正确评价管理者与组织成效的关系。 四、管理者类别(关注高层、中层和基层划分)
按管理者所处的管理层次,可以划分为高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和基层管理者 五、管理者技能结构(与管理者三层划分相结合)
1、技术技能:指对某一特殊技能——特别是包含方法、过程、程序或技术的技能——的理解和熟练运用。包括专门知识、在专业范围内的分析能力以及灵活地运用该专业的工具和技巧。技术技能主要是涉及“物”的工作
2、人际技能:是管理者与他人一起工作和作为一名小组成员而有效工作的能力,其中包括激励、帮助、协调、领导、沟通和解决冲突的能力。人际技能涉及与人协作
3、思想技能:是把组织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考察和考虑各个构成部分之间关系的认知能力,包括管理者的思维、信息处理和计划能力、对某个部门如何适合整个组织和组织如何适合所在企业、社区与广泛的经营和社会环境的认知能力,体现了用广泛而长远的眼光进行战略思维的能力。也即能够总揽全局,判断出重要因素并了解这些因素之间关系的能力
4、技术技能的重要性依据管理者所处的层次从低到高逐渐下降,而思想技能和人际技能则相反
P17 图1-4
六、有效的管理者和成功的管理者
1、有效的管理者的四个特点:(1)善于利用和调配各种资源,重视资源组合的效率和整体效益(2)善于分析和把握外部环境的变化,努力实现组织目标、资源、活动与外部环境的动态平衡(3)善于处理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的平衡(4)善于不断学习
2、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的5个习惯:(1)懂的如何有效地利用他们的时间(2)重视外界的贡献(3)善于利用长处,不光是他们自己的,还有上司、同事及其下属的(4)知道如何将自己的精力集中在一些重要的领域里(5)善于做出有效的决策
七、管理学的学科体系
1、管理学是一个包括有许多分支学科的科学体系; 2、管理学是一门吸收许多其他学科知识的交叉学科; 3、管理学是一门包括多个知识层次的综合性的科学体系。
八、马克思的管理二重性:指导意义、社会属性、自然属性(重点P26-P28)
第二章 组织与组织的目标
一、什么叫组织
组织是人们有意识地形成的各种职务货值为的系统。 二、组织的类型
按照组织活动的受惠者不同,可以把组织分成四种:互利组织、经济组织、服务组织、公益组织。
三、构成组织的基本要素:人、目标、组织规范(P38) 四、管理的目标原则(为什么要坚持管理的目标原则) 1、目标指明了组织发展的方向; 2、目标决定了管理活动的过程; 3、目标能成为一种激励因素。
五、组织目标的确定(考虑三个方面的利益要求P46):所有者的利益、组织中成员个人的目标和组织的社会责任。
六、组织管理月组织目标的作用:(管理起着协调、激励和调整作用) 1、制定平衡目标;
2、调动组织成员实现组织目标的积极性; 3、控制组织目标的实现过程。
第三章 组织的内外部环境
一、外部环境的概念和分类
外部环境:是指组织界限以外的一切事物。是组织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1、按性质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2、按对组织的影响程度分为一般环境和具体环境。 (一)环境因素对组织的影响有一下几个方面: 1、外部环境影响了组织目标的确定; 2、外部环境影响了组织目标的实现过程; 3、外部环境影响了组织系统的形成。
(二)外部环境对组织影响程度的衡量(P62图3-3)
一般采用分权的组织形式,同时也要加强组织内部各个方面的配合和协调。 二、内部环境的概念和分类
组织的内部环境:是指存在与组织边界以内、能够为组织所控制的各种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 1、按环境资源的内容划分:人力资源、关系资源、信息资源、金融资源、形象资源和物质资源;2、按环境资源的表现形式划分: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 三、组织界限
(1)概念:是指把组织系统与外部环境分割开来的东西 (2)作用:过滤作用和保护作用
①过滤作用:使组织对外部环境不是绝对的开放——只有有利于组织有效运转的外部环境因素才能输入组织。同时通过组织的渗透作用,外部环境各种要素能通过组织界限输入到组织系统内部,使组织系统对外部环境不是绝对的封闭
②保护作用:保护组织的相对独立性 (3)组织界限的确定要考虑的因素:①组织的类型 ②组织所追求的目标 ③组织系统有效运转的要求④组织适应外部环境的要求
第四章 利益相关者、社会责任与管理道德
一、利益相关者:指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企业活动或被企业活动所影响的人或团体。 二、如何做到对社会负责:妨碍法、防御法、调和法、积极法(P84图4-2) 三、社会责任的具体体现: 1、企业对环境的责任、;2、企业对员工的责任;3、企业对顾客的责任;4、企业对竞争对手的责任;5、企业对投资者的在责任;6、企业对所在社区的责任。 四、管理道德
1、概念:管理道德是指关于管理决策或管理行为的准确或错误的价值体系或信仰体系,是2、判断管理行为是非的一种价值标准。 3、层次:职业道德、管理道德 4、影响道德管理者的因素:(重点论述题P92-94) 5、如何提高管理者的管理道德:(1)加强组织文化建设,尤其是道德规范建设;(2)选拔合适的管理者;(3)加强道德示范;(4)进行道德培训;(5)制定合理的工作目标(6)建立综合绩效评价。
第五章 早期的管理思想和管理实践
1、尼古拉.马基雅维利——意大利(早期管理思想最有贡献者之一)的管理四原则:第一,群众的认可;第二,凝聚力;第三,讲究领导方法;第四,生存意志。
2、亨利.普尔——美国:第一,提出了职业经理阶层观念的邹形;第二,追求系统化管理;第三,关注企业中人的因素,提出了通过有效的领导来消除正式组织的刻板性。
第六章 古典管理理论(19世纪末——20世纪30年代)
一、泰罗与科学管理理论(科学管理之父) 1、主要内容
(1)工时研究——制定科学的工作标准
(2)把工人的操作方法,使用的工具、机器、材料及作业的环境标准化 (3)实行有差别的计件工资制
?包括三方面内容:①制定科学的日工作标准②按照工人完成定额的不同情况实行不同的工资率③把工资给“人”而不是给“职位” (4)实行职能工长制 ?又称“全能工长制”、“直线制”。这是一种在组织中只有直线领导而没有职能分工的组织结构形式
?泰罗认为,采用职能工长制的“最大好处是在较短的时间内能训练出一批工长”
?泰罗提出实行职能工长制是为了提高工长的管理专业化水平,提高管理者的管理效率。而出现多头领导和多头指挥的现象,正是职能工长制的致命弱点 (5)实行管理的例外原则 ?按照例外原则的要求,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只集中精力处理企业中的那些重大的经营决策的问题,而把那些经常出现、重复出现的“例行问题”的解决办法制度化、标准化,并交给企业中的下级
人员去处理。
?贯彻管理的例外原则,有利于减轻企业中的高层管理者的日常工作事务,使他们能集中精力进行企业的重大问题的经营决策 (6)把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分开
??把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分开、实行职能工长制和管理例外原则等,都体现了泰罗在组织管理中的分权思想
2、科学管理的四大基本原理 ①建立一门严格的科学; ②科学的挑选工人;
③对工人进行科学的教育、训练和培养;
④管理部门和工人之间进行亲密无间的友好合作。 3、对科学管理理论的认识与评价
科学管理理论的提出标志着管理作为一门科学已经形成。人类的管理理论可以说就是在科学管理理论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所以说科学管理理论对人类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①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是科学管理理论的核心
②强调用“科学”的方法提高企业生产效率是科学管理理论的基本特征
③“经济人”的认识是科学管理理论对人的本性的基本认识。强调通过满足人在经济和物质方面的需求来调动工人的劳动积极性
④科学管理理论强调的是提高企业内部的生产效率 ⑤科学管理理论系统内在的不一致性
二、法约尔及其一般管理理论——(管理的过程学派或称职能学派)
1、管理的14项基本原则:劳动分工原则、权责相符原则、纪律原则、统一指挥原则、统一领导原则、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原则、人员报酬原则、集中原则、等级制度原则、秩序原则、公平原则、人员的稳定原则、首创精神和人员的团结原则。
?统一指挥原则:无论对哪一件工作来说,一个下属人员只应接受一个领导人的命令,它是一项普遍的、永久必要的准则
?统一领导原则:对于力求达到同一目的的全部活动,只能有一个领导人和一项计划。即一个下级只能有一个上级 ?两者的区别与联系
①统一领导原则讲的是组织机构设置的问题,而统一指挥原则讲的是组织机构设置以后运转的问题——违反了统一领导原则就必然会违反统一指挥原则,而坚持了统一领导原则并不一定能坚持统一指挥原则
②坚持统一指挥原则有两个基本要求:第一,在组织中要形成一条不中断的等级链,也就是说首先要坚持统一领导原则。。第二,上级不能越级下达指令,下级也不能越级接受指令。 2、管理的五个基本职能:管理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职能。 3、法约尔天桥 P142 图6-1
??一般管理理论VS科学管理理论
三、韦伯与官僚集权制 1、权利的分类
(1)神授的权利——是以领导者个人的人格为基础的——神秘化的组织 (2)传统的权利——以先例和惯例为基础——传统的组织
(3)合理—合法的权力——这种权力的基础是依法确定的职务或职位——官僚集权组织
第七章 人际关系学说(20世纪20年代末——50年代初)
一、人际关系学说产生的历史背景
1、经济危机的发生使人们的伦理观念发生了变化;
2、新的政治环境——工人阶级斗争的结果提高了工人在整个社会等级结构中的地位; 3、科学管理理论所强调的经济刺激并不能充分地调动工人的生产积极性。 二、玛丽.派克.福莱特的管理思想: 1、解决矛盾冲突的最好办法是结合; 2、共享权利;
3、给控制赋予新的含义; 4、领导的基础。
三、人际关系学说要点(注意其人性假设——社会人) 1、职工是“社会人”
人不但有经济方面和物质方面的需要须得到满足,更重要的是人有社会方面和心理方面的需要须得到满足
?人际关系学说认为,要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就应该使职工的社会和心理方面的需要得到满足 2、在正式组织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
企业组织是一个由多种性质组织构成的有机结合体,既有技术组织,也有社会组织 P165 图7-2
3、以社会和人群技能为基础的新的领导方式 ?领导者应:
(1)既能满足职工在经济方面的需要,又能满足职工在社会和心理方面的需要 (2)应能在正式组织的经济需求与非正式组织的情感需求之间保持平衡,是效率的逻辑与感情的逻辑保持平衡
(3)应通过提高职工的满意度,激励职工的士气,从而达到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目的 四、人际关系学时代关于人的需求和行为规律的研究内容:
1、关于人类需求的研究;2、扩大工作范围;3、工人参与管理。 五、人际关系学说的特点:
1、对人的“社会人”性质的认识;2、人际关系学说强调人的“团体”属性;3、用“非理性”模式取代了“理性”模式;4、侧重于从“个人”行为规律的角度来研究人在社会和心理方面需要的满足。
第八章 现代管理理论(二战后)
一、管理理论丛林
共11个学派:经验或案例学派、人际关系学派、群体行为学派、合作社会系统学派、社会技术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系统学派、数学或“管理科学”学派、权变学派、管理者工作学派和经营管理理论学派
1、协作系统的三个基本要素:第一,协作的意愿;第二,共同的目标;第三,信息联系。
2、管理者工作学派(又称为经理决策学派) (1)主要代表人物:亨利明茨伯格 (2)三类十种角色(P201)
?人际关系方面的角色——①作为挂名首脑的角色②作为领导者的角色③作为联络者的角色 ?信息方面的各种角色——①作为监听者的经理②作为传播者的经理③作为发言人的经理第七章 人际关系学说(20世纪20年代末——50年代初)
一、人际关系学说产生的历史背景
1、经济危机的发生使人们的伦理观念发生了变化;
2、新的政治环境——工人阶级斗争的结果提高了工人在整个社会等级结构中的地位; 3、科学管理理论所强调的经济刺激并不能充分地调动工人的生产积极性。 二、玛丽.派克.福莱特的管理思想: 1、解决矛盾冲突的最好办法是结合; 2、共享权利;
3、给控制赋予新的含义; 4、领导的基础。
三、人际关系学说要点(注意其人性假设——社会人) 1、职工是“社会人”
人不但有经济方面和物质方面的需要须得到满足,更重要的是人有社会方面和心理方面的需要须得到满足
?人际关系学说认为,要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就应该使职工的社会和心理方面的需要得到满足 2、在正式组织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
企业组织是一个由多种性质组织构成的有机结合体,既有技术组织,也有社会组织 P165 图7-2
3、以社会和人群技能为基础的新的领导方式 ?领导者应:
(1)既能满足职工在经济方面的需要,又能满足职工在社会和心理方面的需要 (2)应能在正式组织的经济需求与非正式组织的情感需求之间保持平衡,是效率的逻辑与感情的逻辑保持平衡
(3)应通过提高职工的满意度,激励职工的士气,从而达到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目的 四、人际关系学时代关于人的需求和行为规律的研究内容:
1、关于人类需求的研究;2、扩大工作范围;3、工人参与管理。 五、人际关系学说的特点:
1、对人的“社会人”性质的认识;2、人际关系学说强调人的“团体”属性;3、用“非理性”模式取代了“理性”模式;4、侧重于从“个人”行为规律的角度来研究人在社会和心理方面需要的满足。
第八章 现代管理理论(二战后)
一、管理理论丛林
共11个学派:经验或案例学派、人际关系学派、群体行为学派、合作社会系统学派、社会技术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系统学派、数学或“管理科学”学派、权变学派、管理者工作学派和经营管理理论学派
1、协作系统的三个基本要素:第一,协作的意愿;第二,共同的目标;第三,信息联系。
2、管理者工作学派(又称为经理决策学派) (1)主要代表人物:亨利明茨伯格 (2)三类十种角色(P201)
?人际关系方面的角色——①作为挂名首脑的角色②作为领导者的角色③作为联络者的角色 ?信息方面的各种角色——①作为监听者的经理②作为传播者的经理③作为发言人的经理
?决策方面的各种角色——①作为企业家的经理②作为故障排除者的经理③作为资源分配者的经理④作为谈判者的经理
二、现代管理理论的特点:对建立一门统一的管理理论的追求、对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和谐的追求、对管理理论条理性的追求。
三、学习型组织
1、学习型组织的五项修炼技能(彼得圣吉提出) ①系统思考——为了看见事务的整体
②超越自我——既是组织要超越自我,也是指组织中的个人要超越自我
③改善心智模式——两种方法:①反思自己的心智模式②探寻他人的心智模式,从自己与别人的心智模式的差别中完善自己的心智模式
④建立共同愿景——改善愿景不仅不是要牺牲个人利益,而且要为个人留下选择空间,这样员工才能为自己的选择而努力
⑤团队学习——是发展员工与团体的合作关系,使个人的力量能通过集体发挥作用,避免无效的矛盾和冲突,让个人的智慧成为集体的智慧
第九章 管理的计划职能
一、计划分类(注意长期计划和短期计划)
1、按计划期限的长短,可以把计划分为长期计划和短期计划
(1)?长期计划和短期计划的划分是相对的。按我国的习惯,把5年以上的计划称为长期计划,5年以下的计划称为短期计划(有时候把1年以上5年以下的计划称为中期计划,把1年以下的计划称为短期计划)
2、计划的重要性:一、使组织能对未来的变化做出积极的反应;二、使组织的各项活动都能围绕组织的整体目标而开展;三、有利于提高组织各项活动的工作效率;四、有利于对组织各项工作的控制。
二、计划工作原则(注意承诺原则和限定因素原则) 1、综合平衡的原则
?两层含义:①计划工作与组织层次、组织部门的关系②短期计划与长期计划的平衡与协调 2、承诺原则——也称投入原则,主要是对计划工作时限的规定
(1)用于决策组织应该编制短期计划还是长期计划,完成计划所涉及的期限应多久等问题
(2)选择合理的计划时限的标准就是承诺原则——即“合理的工作计划要确定一个未来的时限,这个时限的长度就是通过一系列的措施来实现决策中所承担的任务所必需的时间 (3)根据计划的承诺原则,计划期限应是使得投资在某一项目上的费用能回收所需要的时间长度 (4)合理的计划期限是为完成决策规定的未来任务所必需的时间
3、灵活性原则——使计划本身具有改变方向的能力——是计划工作最重要的原则
?计划本身具有灵活性是为了解决计划的内在缺陷问题,即计划对组织行为等的约束所导致的应变能力的削弱和高质量的计划所依赖的前提——预测技术的内在的不精确性 4、改变航道原则——使计划工作过程具有灵活性
?是指计划工作决策对将来承担的任务越多,主管人员定期地检察发生的情况,预计前景,以及为保证实现所要达到的目标而重新制定计划等工作也就越加重要
5、限定因素原则——指妨碍目标得以实现的决定性因素,又称战略因素
?制约因素(战略因素)指在恰当的时间和地点,以恰当的方式加以控制,就可以建立起一个满足目的要求的新体系或一组条件的因素 三、目标管理(优缺点与精要上结合掌握)
1、目标管理的过程
主要分为三个环节——目标的制定、目标的实施和绩效的反馈控制
四、计划工作的步骤:估量机会、确定目标、确定计划的前提条件、拟定可供选择的各种计划方案、评价和比较备选方案、选择方案、制订派生计划、用预算使计划数字化。
第十章 管理的组织职能
一、组织工作
影响组织工作的情景因素:外部环境、目标与战略、组织规模、组织技术和组织文化。 组织工作的基本内容:工作分工、部门划分、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的确定和权利机制的设计(P308) 二、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重点P318)
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的确定对组织管理效率的影响: 1、影响管理幅度的因素: ①管理者的管理能力 ②职权的授予
③上级管理者必须承担的非管理职责 ④下级管理人员管理活动的相似程度 ⑤组织中新问题的发生率 ⑥下属人员地理上的分散程度 ⑦信息沟通的方法 ⑧管理者的指导思想 ⑨管理者所在的管理层次
三、未来组织结构的发展趋势(论述题P350)
第十一章 管理的领导职能
一、领导工作的内涵与性质
1、领导:就是组织中引导、影响他人去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而领导者就是实施这种行为的人。 2、领导者影响力的来源:合法的权力、奖励的权力、强制的权力、专家性的权力、领导者个人的魅力。
3、领导的作用:一、维持组织成员感情上的平衡状态;二、协调下属人员的活动;三、运用领导权力来强制引导下属人员的行为。 二、领导理论
1、奥德韦蒂德的观点——认为除了“事情的必然性”和“环境法则”外,成功的领导者要具备某些可以辨认的素质主要有:①精力(包括精神的和体格的)旺盛②方向与目的感③热情④友好和仁慈⑤正直
2、菲德勒的领导理论——人们之所以成为领导者,不仅由于其个性,而且还由于各种环境因素以及领导的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三个重要的环境因素:
①上下级关系——是指下属对领导人的信任程度,同时包括下属对领导表现的忠诚以及领导者对下属的吸引力
②任务结构——是指下属工作的性质,即任务明确程度以及下属对这些任务的负责程度
③职位权力——即领导人在组织中的职位所具有的正式职权,也就是我们在对影响力分类中指出的强制权、法定权和奖励权 3、高效团队的特征 (1)清晰的目标
(2)相关的技能——具备实现理想目标所必需的知识、技术和能力,而且具备能够良好合作(合作精神)的个性品质,从而能够出色地完成任务
(3)相互信任——管理层必需充分重视维持群体内的相互信任,否则团体的目标就难以实现 (4)一致的承诺——承诺一致的特征表现为对群体目标的奉献精神,愿意为实现这一目标而调动和发挥自己的最大潜能 (5)良好的沟通 (6)谈判技能 (7)恰当的领导
(8)内部支持和外部支持
4、团队建设的阶段——五个阶段 (1)达成共同目标 (2)协同工作
(3)授权激励——明确的个人责任是团队产生高效率的源泉之一 (4)积极探索
(5)不断总结和提高 5、激励过程型理论
(1)弗鲁姆的期望理论——人们只有在预期到他们的行动将有利于实现某个目标,而且该目标具有吸引力时,才会被激励起来去做某个特定的行动 ①期望公式 激励力=效价×期望值
激励力是指一个人受到激励的程度;效价是指个人通过努力而实现的目标对他的吸引力或效用;期望值是指个人所估计的成功实现目标的可能性有多大,往往是指成功的概率。 (2)公平理论——由斯达西亚当斯提出,研究的是报酬的绝对数
当员工感到不公平时,通常可能采取以下几种方法:一、曲解自己或他人的付出或报酬;二、采取某种行动以使公式相等;三、选择另外一个参照对象;四、辞职。
第十二章 管理的控制职能
一、控制的概念
控制:是指对组织中的所有活动进行衡量和纠正,以确保组织的目标和为此而制订的计划得以实现。
二、控制的目的和作用 第一个目的(基本目的):是要“维持现状”,即在变化着的内外环境中,通过控制工作,随时将计划的执行结果与标准进行比较,若发现有超过计划容许范围的偏差,则及时采取必要的纠正措施,使系统的活动趋于相对稳定,实现组织的既定目标; 第二个目的:是要“打破现状” 三、控制的类型


相关话题/管理学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