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体育学院考研运动训练学背诵知识点(4)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8-08-30


64、提高移动速度的速度有两个基本途径:一是力量训练,使运动员力量增长,进而提高速度;
二是反复进行专项练习。
提高移动速度的常用的方法和手段:
A发展最高移动速度每次练习的持续时间不能过长,应以使每次练习均以高能磷酸原代谢的主要供能途径,一般讲应保持在20秒内。
B各种爆发力练习
C高效率的专门性练习
D利用特定的场地器材进行加速练习。
65、速度训练的基本要求
A速度素质训练结合运动员所从事的专项运动进行。
B速度素质训练应在运动员兴奋性高,情绪饱满运动欲望强的情况下进行,一般应在安排在训练课的前半部。
C速度提高到一定程度时,常用出现进展停滞,难以提高的现象,称速度障碍。
D少儿速度训练注意事项:掌握少儿速度自然增长的趋势,以便科学地安排速度训练;
E进行速度训练周时,要十分重视全面身体素质的训练。
66、速度障碍产生的客观原因是:由于技能动作定型的形成运动员技术动作的空间时间特征都趋于稳定;随着运   
动水平的提高,运动员神经过程灵活性的改进和肌肉收缩,所需能力的提供会遇到最大的困难,而运动员向
前移动所需克服的阻力也更大。主观原因是:过早地片面发展绝对速度;基础训练不够;技术动作不合理;训
练手段单调片面,引不起新异刺激;负荷过渡,恢复不好等。可采用牵引跑、变速跑、下坡跑、带领跑、顺
风跑等手段克服。
68、各种耐力素质训练负荷量的确定:
A持续法: ①负荷强度145-170次/分②负荷数量不少于20分。③工作方式:作匀速持续150次/分1小时以上――越野赛1、5-2小时――变速跑130-145次/分到170-180次/分持续半小时――法特莱克跑。
B间歇训练法:负荷强度170-180次/分――负荷量持续工作不超过两分钟――间歇时间,恢复到120次/分――休息方式,积极休息――练习的持续时间,半小时以上
C循环练习:极限负荷1/3,作用于心血管耐力
D游戏:140-150次/分。20分种以上。
糖酵解无氧代谢供能:采用持续1分钟的练习作为评定指标。负荷确定:--负荷强度80%-90%,时间1-2分钟,300米-800米跑。―重复次数不必过多。―间歇,距离长强度大,间歇长。距离短,强度小间歇短。祖间歇长于组内间歇。
69、一般耐力训练的方法和手段:A各种形式的长时间跑。
B长时间进行的其他周期性运动。
C长时间重复做某一非周期性运动。
D反复做克服自身体重的练习,坚持较长时间的抗小阻力的练习。
E循环练习。
70、耐力训练的基本要求:A重视运动员呼吸能力的培养。
B加强意志品质的培养。
C儿童耐力训练的注意事项。
(耐力自然发展趋势、以有氧耐力为主、内容手段是多种多样、基本训练方法为持续训练法,还可采用法特莱克获变速跑)
71、柔韧素质是指人体关节在不同方向上的运动能力以及肌肉、韧带等软组织的伸展能力。(一般柔韧素质、专
门柔韧素质)
负荷量的确定。A负荷强度:采用自身用力的拉伸法;采用负重练习,不超过拉长肉力量的50%。
B练习数量:根据关节的不同特点而定;间歇应安排肌肉放松练习或进行按摩。
72、柔韧训练方法:拉伸法(动力拉伸;主动拉伸、被动拉伸:静力拉伸:主动拉伸、被动拉伸)。
73、柔韧训练基本练习:A发展柔韧素质与力量素质相结合。
B注意柔韧训练与温度和时间关系。
C柔韧性训练应保持经常。
D采用多种手段发展柔韧性。
E儿童柔韧训练的注意事项
(发展儿童柔韧训练较多容易、儿少柔韧性练习,应多用“缓慢式”和“主动”活动、13-16岁,防止过分扭转肌肉骨骼活动,以免造成损伤。16岁后,逐渐加大柔韧性练习的负荷量和负荷强度)。
74、灵敏素质是指在各种突热变换的条件下,运动员能够迅速、准确、协调地改变身体运动的空间位置和运动方向,以适宜变化着的外环境的能力。 
衡量标准是运动员在各种复杂变换的条件下能够迅速、准确、协调地做出应答动作。
发展主要采用变换训练法,强度一般较大,速度较快,练习次数不宜过多,训练时间不宜过长,应有足够休息,一般地讲练习时间与休息时间可为1:3。
75、灵敏训练的主要手段:A让运动员在跑跳当中迅速、准确、协调地做出各种动作。
B各种调整身体方位的练习。
C专门设计各种复杂多变的练习。
D各种改变方向的追逐性游戏和对信号作出复杂应答的游戏。
基本要求:A灵敏素质要从儿少开始训练。
B灵敏训练的安排,一般安排在课的前半部分运动员体力充沛,精神饱满时进行,采用各种手段,
清除运动员的恐惧心理或紧张状态,以保证取得良好的效果。
76、运动技术即是完成体育动作的方法,是运动技能水平的重要决定因素。
基本特征:A运动技术与体育动作的不可分割性。
B运动技术不断发展的必然性。
C运动技术相对稳定与即时应变的统一性。
D运动技术的个体差异。
运动技术原理:生物学原理、生理学原理、生物力学原理、心理学原理、社会学原理。
77、动作要求:身体姿势、动作轨迹、动作时间、动作速度、动作力量动作速率、动作节奏
78、影响运动技术的因素:
主体因素:A人体结构力学特征。
B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与协调能力(协调能力是指运动员机体不同系统,不同部位会和不同器官协同配合完成技术动作的能力。是形成运动技术的重要是基础。)
C感知觉能力。
D动作技能的储存数量。
E运动素质的发展水平。
F运动员个性心理特征。
客体因素:A竞赛规则。B技术环境。C器材设备与场地。
79、选择技术训练方法遵循下列要求:
A明确的目的性和针对性
B多层面的综合性。
C常用方法与特殊方法相结合。(直观法与语言法、完整法与分解法、想象法与表象法、减难法与加难法)
80、运动技术训练的基本要求:
A处理好基本技术与高难技术的关系。
B处理好特长技术与全面技术的关系。
C处理好规范化与个体差异的关系。
D处理好循序渐进和难点先行的关系。
E处理好合理内部机制与正确外部形态的关系。
F抓好技术分格的培养。
G处理好“学习”因素与“训练”因素的关系。
H改善基本结构,提高技术组合水平。
I重视运动技术创新。
81、特长技术是指运动员所掌握的技术“群”中那些对其获取优异成绩有决定意义的、能够展现个人特点或优势 
使用概率和得分概率相对较高的技术。
82、技术风格是指某运动员或运动队的技术系统,区别于其他运动员或运动队的技术系统的,较为成熟和定型
化了的,经常表现出来的特征。   
技术系统是技术风格的内核,技术风格是技术系统的集中的体现。
某一技术系统区别于另一技术系统的特征从以下两方面表现出来:A系统构成元素不同。B技术结构不同。
影响技术风格的因素:A特长技术B运动员的神经类型C种族特征。
83、运动技术评价是指对于运动技术的掌握或完成状态予以描述和评定的活动。
     技术评定的任务:在帮助运动员尽快掌握动作,提高技术质量,探寻新技术和论证新技术的可行性及科学性,从而达到促进其运动水平提高的目的。
基本标准:实效性评价和合理型、经济性评价。
84、运动技术评价常用的方法:A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B运动学评价与动力学评价C多维测试与综合评价。
86、竞技战术的构成: 
A战术观念:指对比赛战术概念,战术价值功效及运用条件等进行认识和思维后产生的观念。
B、战术指导思想:指在战术观念影响下,根据比赛具体情况指出的战术运用的活动准则。
C、战术意识:又称战术素养。指在运动员在比赛中为达到特定战术目的而决定自己战术行为的思维活动过程。
D、战术知识:指关于比赛战术理论及实践运用的知识,有经验知识和理论知识两种形式。包括对专项战术运用原则与战术形式,战术的发展趋势,比赛规则对战术运用的制约等方面的了解与把握程度。
E、战术形式:指战术活动中具体相对稳定的形态和结构的行动方式。
F、战术行动:指为达到特定战术目的而采用的动作,动作系列或动作组合。
87、战术分类――表现特点(阵型战术、体力分配战术、参赛目的战术、心理战术。)
――人数(个人战术、小组战术、集体战术)
――功防性(功防战术、防守战术、相持战术)
――普适性(常用战术、特殊战术)
88、战术能力指运动员掌握和运用战术的能力,是运动员整体竞技能力水平的重要构成部分。
89、战术训练方法:A分解与完整训练法B虚拟现实训练法C减难与加难训练法
D想象训练法      E程序训练法     F模拟训练法      G实战法。
90、战术方案制定的考虑因素:A考虑充分发挥本方各方面的优势
B考虑抑制对方的长处,不让对方发挥其优势。
91、战术方案的基本内容:A战术任务和具体目标
B预测对手的战术意图,包括进攻与防守以及心理等
C确定战术原则
D己方的战术行动,包括具体的任务分工等
E适应竞赛环境的措施
F赛前安排战术训练的安排
G对本方方案的保密要求及赛前隐蔽工作
H预测比赛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情况及应变措施。
92、制定战术方案的注意事项:A及时收集准确的情报    B处理好战略策略和战术决策的关系
C考虑竞赛环境的影响    D充分利用竞赛规则  E计划性与可变性相结合。
93、战术训练的基本要求:A把握项目制胜规律。    B培养战术意识。
C培养战术运用能力。    D处理好个人战术行为与集体战术配合的关系。
E重视战术组合           F加强战术创新研究。
94、运动员心理能力即指运动员与训练竞赛有关的个性心理特征,以及依训练竞赛的需要把握和调整心理过程的
能力是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95、运动员心理能力训练的常用方法: 
A意念训练法:指运动员有意识地,积极地利用头脑中已经形成的运动表象或充分利用想象进行训练的方法。
B诱导训练法:是指在训练中采用有效刺激物把运动员的心理状态引导到某一事物方向上去的训练方法。可为顺利完成训练与比赛任务建立良好的心理状态。
C模拟训练法(实景模拟训练法、想象模拟训练法:是指模拟设置未来比赛中可能出现的条件进行训练)
96、几种心理现象:心理紧张(表现放松法、自我暗示放松法、阻断思维法、音乐调节法、排尿调节法)
心理胆怯(对症下药有的放矢)、情绪消极(激励法、转移法、升华法、暗示法、体验法)
情绪激动(提高运动员的训练程度,丰富运动员比赛经验、加强自我调节能力训练、提高运动员的动机水平)
心理淡漠(分析比赛情况,正确认识有利条件,制定可行的比赛措施,增强比赛信心,鼓舞斗志;帮助运动员形成崇高的比赛动机端正正确的态度;防止赛前过度训练,使运动员情绪高涨,以饱满的热情参加比赛)、
盲目自信(教育运动员认真对待每一次比赛,胜不骄败不馁;学习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使运动员学会科
学,全面的分析问题;赛前,实事求是地分析己彼各方的实力,充分估计可能出现的各种困难情
况,使运动员处于良性的战斗准备状态)
注意分散(平时加强培养运动员不为其他念头或事物干扰所分心能力;使运动员对他从事的事业,所实践的
活动有强烈的愿望和浓厚的兴趣,这种来自内不的动机会使人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养成作事有头
有尾,坚持到底的良好习惯;参加比赛时,要引导运动员不要多想比赛结果而把注意力集中在比
赛过程上;赛前消除担心,害怕等心理状态,避免情绪波动;做一些视觉守点,听觉守音的练习,
以使注意力集中;)
心理焦虑:A把思想集中于比赛过程,少考虑比赛的结果
B进行积极的想象,采用放松训练的一些方法,消除焦虑情绪
C赛前也可以演练一下比赛情形,把思想集中到比赛中去
D在完成动作之前可以将整个动作及完成动作时的思想状态按照程序背诵一遍。
97、运动智能是智能的一种,是指运动员以一般智能为基础,运用包括体育运动理论在内的多学科知识,参加运
动训练和运动比赛能力。
98、运动智能训练的基本训练
A提高运动员对学习理论知识和发展运动智能意义的认识,动员他们的积极思维,启发他们参加运动智能训练的自觉性。
B运动智能训练在根据对象实际情况,选择内容,确定方法及分量。
C运动智能训练应列入训练计划中,在计划中应占有一定比例。
D应逐步建立运动智能测定和评价的制度。
99、制定多年训练计划的必要性
A运动员竞技能力状态转移长期性的要求。
B运动员竞技能力状态转移阶段性的要求
C运动员先天遗传性竞技能力与后天获得竞技能力最佳组合的要求、(先天性-遗传效应;后天性-训练效应、生活效应)
100、优秀运动员训练过程中的:“高原现象”:在专项提高阶段的训练中达到较高水平之后,会出现竞技水平停止不前,甚至略有下降的现象。
主要原因:A遗传效应减慢或停滞  B运动效应自然减弱  C训练不当及环境的不良影响  D主观努力下降。
101、通过改善球队队员的组合特征,提高球队集团竞技能力应注意
A保持处于不同竞技能力发展阶段的球员之间的适宜比例
B保持适宜的平均累积配合训练年限
C采用全国选拔或组建国家队
D选用适宜的队伍更新方式
102、训练大周期时间的确定:
A确定比赛日期
B确定主要比赛阶段(持续4-6周)
C确定比赛时间(加4-6周的热身比赛阶段共8-12周)
D确定整个大周期(加6-12周的准备期,后加2-4周恢复期,共12-32周)
103、比赛的分类及安排
A竞技性比赛-创造理想的成绩,实现训练目标(每个大周期1-2次主要比赛)
B训练性比赛-在比赛条件下,培养和发展运动员专项所需要的某种能力或综合能力(每个大周期1-2次主要比赛多用于准备时期后期及比赛时期前期)
C检查性比赛:a检查技术掌握的熟练程度与稳定性水平b专项素质发展情况c阵容安排的适宜度d战术设计的价值和配合的熟练程度(多用于重大比赛前)
D适应性比赛:提高运动员对比赛的场地、气候、对手、观众及裁判等各方面条件的适应能力。(多用于重大
比赛前)
104、分阶段比赛的优点
A能为运动员提供更多的比赛机会
B在每一个阶段中,可使运动员持续发展自己的竞技状态,逐步引导至最佳状态
C运动员可利用比赛阶段之间的间隔,组织实施必要的赛间训练。
105、优秀运动员比赛次数的控制:在安排比赛时应注意有所选择,有所取舍,既保证必要的比赛次数,更要确保
在重大比赛中处于最佳的竞技状态。
106、年度训练过程中负荷量度安排的训练学要点注意事项
A全年训练负荷的量度是不断变化的,安排时力求在重要的竞技比赛时,运动员机体处于能表现出最高强度(包括最大速度,最大重量,最大距离,最高质量)的状态。
B全年训练负荷量度的确定与安排,应与运动员机体状态的周期性变化相适应
C遵循由量变到质变的规律,无论发展体能,技能还是战术能力,都应首先加大负荷量,在此基础上,逐渐提高负荷强度,一般情况下,应避免同时加大负荷量和提高负荷强度
D应高度重视负荷后的恢复,使训练负荷带给机体的疲劳及时得到消除,并出现超量恢复,以获得更大的训练效应。
不同项群年度训练过程中负荷量度安排的不同特点:
A安排的主要着眼点不同
B体能主导类项群的训练负荷量度计划比较具体、明确技能主导类项群计划中,对各种手段的练习量常常不作非常严格的规定,而使技术或战术掌握情况而定。
107、规范化用表的用途:有助于教练员遵循运动训练活动的一般规律系统地思考训练工作,有序地设计训练进程
内容:A上一年度比赛及本年度参赛指标。
B上一年度竞技能力状态诊断及本年度竞技能力指标。
C实现参赛目标的可行性分析。
D实现参赛指标需解决的主要问题及拟采取的措施。
E上一年度训练负荷量度的基本统计及本年度负荷量度指标
F年度训练的周期阶段划分及各项计划内容要点。
G周训练计划的基本模式。
H年度训练过程的检查评定安排。
108、周训练负荷加大是基本训练周负荷变化的主要特点
加大途径:A增加负荷量,同时负荷强度保持不变或相应地下降。
B提高负荷强度,负荷量保持不变或相应下降
C负荷量和负荷强度都保持不变,通过负荷的累加效应给机体以更深的刺激。
109、赛前训练周负荷变化的基本特点是提高训练强度。
     比赛周训练的内容A超量恢复的集合安排,B连续比赛周安排
     恢复训练周的内容:A一般性身体练习B带游戏性的练习
110、训练课是运动训练活动最基本的组织形式。
     训练课的计划包括训练课内容的选择与安排、课的组成结构,训练手段与方法的实施程序,训练负荷大 
小及恢复手段等。
训练课的种类:身体训练课、技战术训练课、综合训练课、测验检查和比赛课。
111、训练课的结构是指训练课的各组成部分及其进行的顺序。
A准备部分:任务调整心理状态,调动各种生理机能
B基本部分:综合训练课的基本部分(安排应考虑以下问题a各种内容练习之间的顺序b改变训练内容时必须做好适应性的专项准备活动c注意不同训练内容负荷的累加效应d安排作用于同一机体系统的练习时。负荷应有波浪型的变化)
C结束部分:解除训练时基本部分所造成的心理,生理的紧张状态。
112、明确负荷属性是度量负荷大小的重要前提。(结构属性、机能属性、个体属性、专项属性)
113、安排运动员训练课负荷量度时必须认真考虑特点:
A运动专项特点的需要
B训练课所完成的任务
C运动员个体所能承受负荷水平
D完成训练课任务时,运动员有机体的主导机能系统所能承受负荷水平。
(较大负荷的恢复时间为1-1、5天、中等负荷为10-12小时、小负荷则几十分钟或几小时)
114、运动队管理的内容:运动训练目标确定后训练与比赛的组织与保证工作;教练员与运动员的教育与培养;与
训练活动有关的各项事务,各种人员的教育、监督和协调;运动队多种效益的获得与发挥等。
115、我国运动队管理工作的科学基础:思想基础、组织保障、法规依据、经济基础、人本原则
116、运动队管理的主要任务:A设立运动队的训练目标     B组织制定并实施训练计划。
C完善内部管理机制。       D调动各方面的积极素质。
E积极运用新的科学成果     F处理好运动队与外环境的关系。
117、运动队的人员组成:领队、教练员、运动员、队医、科研人员、后勤保障人员。
     教练员角色定位:是运动队管理工作的主要决策者;是运动队管理链中的信息沟通者;是运动队人际关系的
协调者。
教练员基本素质:A强烈的事业心,奉献精神与高尚的道德情操。
B坚实的专业知识与全面的基本理论知识。
C熟练的专项训练操作能力与创新能力。
D适应于运动队生活环境的能力。
118、运动员的角色定位:是运动队管理工作的主要对象;运动队管理工作的积极参与者。
运动员的基本素质:A高度负责的事业心和强烈的进取精神。
B坚忍不拔的顽强意志品质。
C强烈的学习追求与准确的独立分析、判断和理解能力。
D高度的自控能力和抵御不良思想,落后意识的能力。

训练学要点框架
第一章
1、竞技体育的概念
2、竞技体育的构成包含哪些因素?
3、竞技体育的基本特点?
4、竞技体育的社会价值?
5、运动训练的概念?
6、运动训练的基本特点?
7、训练学,项群,专项训练理论的概念
第二章
1、项群训练理论的概念
2、项群训练理论的基本内容?
3、项群训练的理论意义?
4、第二节各项群特点?
第三章
1、运动成绩的概念?
2、竞技水平的概念?
3、运动成绩的决定因素?
4、竞技能力的概念?
5、运动能力的概念?
6、训练水平的概念?
7、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的非衡特征及补偿效应的基本含义是什么?
8、起始状态诊断的基本内容?
9、训练目标的基本内容?
第四章
1、训练规律,训练原则的概念
2、竞技需要原则。释义、科学基础、训练学要点
   动机激励原则。释义、科学基础、训练学要点:
   有效控制原则。释义、科学基础、训练学要点:
   系统训练原则。释义、科学基础、训练学要点
   周期安排原则。释义、科学基础、训练学要点
   适宜负荷原则。释义、科学基础、训练学要点
   区别对待原则。释义、科学基础、训练学要点
   直观教练原则。释义、科学基础、训练学要点
   适时恢复原则。释义、科学基础、训练学要点
3、竞技状态发展规律与大周期划分的对应关系?
第五章
1、运动训练方法,运动训练手段,训练的整体控制方法,模式训练法的概念
2、模式训练法的基本结构和特点?
3、程序训练法的概念?
4、程序训练法的基本特点?
5、分解训练法,完整训练法,重复训练法的概念?
6、间歇训练法的概念?
7、间歇训练法包含那些?
8、持续训练法的概念?
9、持续训练法的基本类型?
10、变换训练法的概念,类型,特点?
11、循环训练法概念,类型?
12、比赛的概念?
13、运动训练的常用手段?
第六章
1、体能概念
2、运动素质概念
3、力量素质
4、力量素质的分类?
5、最大力量,相对力量,快速力量,爆发力的概念
6、每种力量的大概负荷方向?
7、速度素质的分类?
8、耐力素质的概念?
9、有氧耐力,无氧耐力的概念?
10、每种耐力的发展方法是什么?
11、柔韧素质,灵敏素质的概念?
第七章
1、动作要素与技术结构包含哪些内容?
2、处理好基本技术与高难技术的关系?
3、特长与全面的关系?
4、规范化与个体差异的关系?
第八章
1、竞技战术,战术意识,战术分类的概念
2、例:举例说明集体项目中,个人战术行为与集体战术配合之间的关系?
第九章(看概念)
第十章
1、训练计划的概念?
2、全过程多年训练计划分为几个阶段?每个阶段训练的主要特点?
3、全过程中基础训练阶段过程中训练的要点?
4、区间性多年训练计划的概念?
第十一章
1、 训练方法,手段,负荷的特点?
2、 比赛的分类?
3、 依比赛的主要目的可将比赛分为哪几种类型?各类型比赛都有什么训练学特征?
4、 年度训练计划中负荷安排应注意的问题?
第十二章
1、 为什么基本训练周负荷的主要特点是加大负荷?
2、 训练课结构的概念?
3、 如何安排综合训练课各种训练内容的顺序?
4、 教练员的基本素质具备哪些?
附36,P37,P38,P159,P167,P323,P355,P380,P406的表要看的


 


相关话题/运动训练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