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体育学院考研运动训练学精华知识点(3)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8-08-30


33.运动训练方法的基本结构:
1练习动作及其组合方式 2运动负荷及其变化方式  3过程安排及其变化方式
④信息媒体及其传递方式⑤外部条件及其变化方式。

34.运动训练方法的分类:
1整体控制方法(模式训练法、程序训练法)
2具体操作方法(完整训练法、分解训练法、持续训练法、间歇训练法、重复训练法、变换训练法、循环训练法、比赛训练法)
36.运动训练手段的作用:
1科学地认识和应用不同训练手段的功效和特点,有助于科学地完成运动训练过程不同时期的具体训练任务。
2有助于科学地提高不同运动项目运动员的各类竞技能力。
37.运动训练手段的动作结构:基本结构:
1动作特征-力的支点、力的大小、力的方向。
2动作构成-姿势、轨迹、时间、速度、速率、力量、节奏
3动作过程-动作开始、动作进行、动作结束。
38.运动训练手段的分类:
1依练习目的(发展体能的训练手段、改进技术的训练手段、提高战术能力的训练手段、改善心理状态的训练手段);
2依训练手段的效果对专项能力的影响(一般训练手段、专项训练手段);
3依在训练活动中的应用价值(基本训练手段、辅助训练手段);
④动作结构(单一动作结构-周期性、混合型;多元动作结构-固定性、变异性)
39.模式训练法:是一种按具有高度代表性的规范式目标模型的要求组织和把握运动训练过程的控制性方法。
  操作程序:1解析影响运动竞技水平的各种因素。2获取各影响因素的指标参数。3建立影响运动员竞技水平的因素结构模型
④以因素结构模型的评价标准数值为评定标准对运动员竞技水平变化的结构状态进行阶段性检查评定。
⑤将检查评定的结果反馈于运动训练过程的各个环节,以找出产生偏离状态的原因。⑥对运动训练过程相应环节的组织实施发出调节指令。⑦改进训练工作,使训练的阶段结果不断逼近模式目标。
  模式训练法由训练的目标模型、检查手段、评定标准、和训练方法四种构件组成。
  模式训练法的特点:具有信息化特点、具体定量化特点。
  模式训练法的应用过程:教练员指导-训练模型、训练手段-运动员训练-检测信息-评定结果-调控信息-教练员指导。
40.程序训练原则:是按照训练过程的时序性和训练内容的系统性特点,将多种训练内容有序且逻辑性地编制成训练程序,按照预定程序组织训练活动,对训练过程实施科学控制的方法。 
基本结构:训练程序、检查手段、评定标准、训练方法。 
基本特点:系统化特点、定性化特点、程序化特点。 
应用过程:训练程序、训练手段-运动员训练-评定标准-教练员指导――=训练程序、训练手段。
42.完整训练法:是指从技术动作或战术配合的开始到结束,不分部分和环节,完整地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
  运用完整训练法,便于运动员完整地掌握技术动作或技术配合;保持技术动作或战术配合的完整结构和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
  完整练习法。可用于单一动作训练。多元动作训练,个人成套动作的训练。集体配合动作的训练。
43.重复训练法:是指多次重复同一练习。两次(组)练习之间安排相对充分休息的练习方法。
作用:有利于运动员掌握和巩固技术动作。有利于运动员发展和提高身体素质。
44.间歇训练法:是指对多次练习时的间歇时间 严格规定,使机体处于不完全恢复状态下反复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
作用:1通过严格的间歇训练过程,可使运动员的心脏功能得到明显增强;
2通过调节运动负荷强度,可使机体各机能产生与有关运动项目相配合的适应性变化,
3通过不同类型的间歇训练,可使糖酵解代谢供能能力或磷酸盐与糖酵解混合代谢的供能能力或有氧代谢混合供能能力或有氧代谢供能能④力得以有效的发展和提高;
⑤通过严格控制间歇时间,有利于运动员在激烈对抗和复杂困难的比赛环境中稳定。
⑥巩固技术动作,通过较高负荷心率的刺激,可使机体乳酸能力得到提高,以确保运动员在保持较高强度的情况下具有持续运动的能力。
45.持续训练法:是指负荷强度较低,负荷时间较长,无间断地连续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
作用:1主要用于发展一般耐力素质,有助于完善负荷强度不高但过程细腻的技术动作,
2可使机体运动机能在较长时间的负荷刺激下产生稳定的适应,内脏器官产生适应性的变化;
3可提高有氧代谢系统供能能力以及该供能状态下有氧运动的强度;
④可为进一步提高无氧代谢能力及无氧工作强度奠定坚实基础。
46.变换训练法:是指变换运动负荷,练习内容、练习形式以及条件。以提高运动员的积极性、趣味性、适应性及应变能力的训练方法。
根据实际比赛过程的复杂性对抗程度的激烈性,运动技术的变异性,运动技术的变化性,运动能力的多样性,以及中枢神经系统的灵活性、提出的。 
作用:通过变换运动负荷,可使机体产生与有关运动项目相匹配的适应性变化。从而提高承受专项比赛时不同运动负荷的能力。通过变换练习内容,可使运动员不同运动素质,运动技术和运动战术得到系统的训练和协调的发展,从而使之具有更接近实际比赛需要的多种运动能力和实际应用的应变能力。
47.循环训练法:是指根据训练的具体任务,将练习手段设置为若干练习站,运动员按照既定顺序和路线,依次完成每站的训练方法。
结构因素:每站的练习内容,每站的练习负荷,练习站的安排顺序,练习站之间的间歇,每遍循环之间的间歇,练习的站数与循环练习的组数。
作用:1可有效地提高不同层次水平的运动员的训练情绪和积极性;
2可以合理地增大运动训练过程的练习密度;
3可以随时根据具体情况因人制宜地加以调整,做到区别对待;
④可以防止局部负担过重,延缓疲劳产生,并有利于全面身体训练。
分类;1循环重复训练(循环过程-间歇且充分;负荷强度-最大;负荷性质-速度、爆发力;供能系统-以磷酸代谢系统供能为主。)、
2循环间歇训练(间歇不充分;次大;速度耐力、力量大小;以糖酵解代谢系统供能为主)、
3循环持续训练(基本无间歇;较小;耐力;以有氧代谢系统供能为主。)。 
三种供能系统的组织形式:流水式、轮换式、分配式。
48.循环重复训练法的目的:1提高高强度技术动作的规范性和熟练性;2提高攻防过程中的对抗性;
3并将技术动作和运动素质与代谢系统的训练融合为一体,使之共同提高;
④提高该类运动项目运动员的磷酸盐系统的储备和供能能力;
⑤提高该类运动项目运动员有关肌群的收缩速度和爆发力。
  循环间歇训练法的目的:有效地提高该类项目运动负荷糖酵解系统及其与有氧代谢系统混合供能;
有效地提高该供能状态下的速度耐力及力量耐力。
  循环持续训练法的作用:1可提高运动员持久的对抗能力,运动技术的稳定能力以及技术之间的衔接能力;
2可提高运动员攻防技术的转换能力、疲劳状态下连续作战的能力以及有氧工作强度;
3可提高有氧代谢系统供能能力,有氧工作强度以及有氧代谢供能状态下的力量耐力。
50.周期性单一练习手段:是指周期性进行单一结构动作的身体练习。
分类:全身周期性练习:各种快跑练习、跳推杠铃练习、拉测功仪练习
局部周期性练习:快速挥臂练习、卧推杠铃练习、拉橡皮待练习
  混合性多元练习手段:是指将几种单一结构的动作混合进行的身体练习。
分类:全身混合型练习:跳动跨跳练习、助跑掷枪练习、助跑扣球练习;
局部混合型练习;助跑掷球练习、助跑起跳练习、摆浪收腹练习
  固定组合练习手段:是将各种练习依固定行式组合的身体练习。
举例:有氧健身操、各种自选拳练习、各种协调性练习、
  变异组合练习:是指多元动作结构下,将多种练习手段依变异形式组合进行的身体练习。
分类:完整变异组合练习:各种格斗性对抗练习、各种同场性对抗练习、各种隔网性对抗练习;
局部变异组合练习:进攻战术配合练习、防守战术配合练习
51.体能训练的意义;1良好的体能训练是技战术训练和提高运动成绩的基础。
2良好的体能训练是运动员承受大负荷训练和高强度比赛的基础。
3良好的体能训练是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保持稳定良好的心理状态的基础
④良好的体能训练有助于预防伤病,延长运动寿命。
  分类;一般体能训练、专项体能训练。
52.体能训练的基本要求;  1合理安排一般体能训练和专项体能训练。
2体能训练应于技术、战术、心理和智能训练有机结合,选择体能训练手段应力求与专项技术动作形式和生物学特征相近似。
3体能训练在整个训练中所占的比重,以及一般体能训练和专项体能训练的比例的确定,要因时因项因人而异。
④体能训练的主要内容是运动素质训练。
⑤在训练中加强对运动员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对身体训练重要意义的认识,培养他们具有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
53.身体形态:是指人体外部的性状特征。
在运动体能中的重要意义:1一定身体形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相应的生长发育水平,机能水平和竞技能力水平。
2不同项目对身体形态的要求是不同的。3不同的身体形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运动素质的发展。
54.身体形态训练的方法:1身体训练的各种方法,根据需要运用相应的训练方法。
2专项运动员身体形态训练,通过专项训练方法手段实现。
3手持轻器械训练法。④舞蹈训练法。
55.身体形态训练的基本要求:1根据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形态特征安排身体形态训练;
2根据不同专项的特点安排身体形态训练;3身体形态训练应注意遗传因素的影响;④采用多种方法手段改善身体形态。
58.力量训练的基本方法:
1动力性等张收缩训练  2静力性等长收缩。  3等动收缩训练  ④超等长收缩训练  ⑤循环训练法。
59.力量训练的主要手段:
1负重抗阻练习2对抗性练习3克服弹性物体练习④利用力量训练器械练习⑤克服外部环境阻力的练习⑥克服自身体重的练习⑦电刺激。
60.力量训练的基本要求;
1注意不同肌群的对应发展 2选择有效的训练手段
3处理好负荷与恢复的关系  ④注意激发练习的兴趣  ⑤儿童少年力量训练应注意的事项。
62.反应速度训练应注意的问题:
1反应速度由神经反射通路的传导速度所决定,基本属性纯生理过程,不受其他因素影响,通过训练可是运动员潜力在方应速度能力表现出现并稳定下来
2要求运动员的注意力集中  3反应速度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运动员对信号应答反应的动作熟练程度。
反应速度常用的方法手段:信号刺激法、运动感觉法、移动目标的练习、选择性联练习。
63.动作速度训练应注意的问题:
1提高动作速度应与掌握和保持正确的技术动作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2专门性的动作速度训练与专项比赛动作要求一至
3在使用反复做某一动作为手段发展运动员的动作速度时,应合理地变换练习速度
④动作速度训练中,练习的持续时间一般不宜过长
⑤练习与练习之间的间歇是由练习的强度所决定的,练习的强度大,需要间歇时间就应长些。
提高动作速度常用的方法手段: 1利用外界阻力控制运动员的动作速度。2减少外界自然条件的阻力。
3利用动作加速或利用器械重量的变化而获得的后效作用发展动作速度。
④借助信号刺激提高动作速度。 ⑤缩小完成练习的空间和时间界限。
64.提高移动速度的速度有两个基本途径:一是力量训练,使运动员力量增长,进而提高速度;二是反复进行专项练习。
提高移动速度的常用的方法和手段:
1发展最高移动速度每次练习的持续时间不能过长,应以使每次练习均以高能磷酸原代谢的主要供能途径,一般讲应保持在20秒内。2各种爆发力练习  3高效率的专门性练习  ④利用特定的场地器材进行加速练习。
65.速度训练的基本要求;
1速度素质训练结合运动员所从事的专项运动进行。
2速度素质训练应在运动员兴奋性高,情绪饱满运动欲望强的情况下进行,一般应在安排在训练课的前半部。
3速度提高到一定程度时,常用出现进展停滞,难以提高的现象,称速度障碍。
⑤儿少速度训练注意事项:掌握儿少速度自然增长的趋势,以便科学地安排速度训练;进行速度训练周时,要十分重视全面身体素质的训
66.速度障碍产生的客观原因是:
1由于技能动作定型的形成运动员技术动作的空间时间特征都趋于稳定;
2随着运动水平的提高,运动员神经过程灵活性的改进和肌肉收缩,所需能力的提供会遇到最大的困难,而运动员向前移动所需克服的阻力也更大。
主观原因是:过早地片面发展绝对速度;基础训练不够;技术动作不合理;训练手段单调片面,引不起新异刺激;负荷过渡,恢复不好等。可采用牵引跑、变速跑、下坡跑、带领跑、顺风跑等手段克服。
68.各种耐力素质训练负荷量的确定:
1持续法:1负荷强度145-170次/分2负荷数量不少于20分3工方式:作匀速持续150次/分1小时以上――越野赛1.5-2小时――变速跑130-145次/分到170-180次/分持续半小时――法特莱克跑。
2间歇训练法――负荷强度170-180次/分――负荷量持续工作不超过两分钟――间歇时间,恢复到120次/分――休息方式,积极休息――练习的持续时间,半小时以上
3循环练习。极限负荷1/3,作用于心血管耐力。
④游戏,140-150次/分。20分种以上。
  糖酵解无氧代谢供能;采用持续1分钟的练习作为评定指标。负荷确定:--负荷强度80%-90%,时间1-2分钟,300米-800米跑。――重复次数不必过多。――间歇,距离长强度大,间歇长。距离短,强度小间歇短。组间歇长于组内间歇。
69.一般耐力训练的方法和手段:1各种形式的长时间跑。2长时间进行的其他周期性运动。
3长时间重复做某一非周期性运动。④反复做克服自身体重的练习,坚持较长时间的抗小阻力的练习。⑤循环练习。
70.耐力训练的基本要求:
1重视运动员呼吸能力的培养。2加强意志品质的培养。
3儿童耐力训练的注意事项。(耐力自然发展趋势、以有氧耐力为主、内容手段是多种多样、基本训练方法为持续训练法,还可采用法特莱克获变速跑)
71.柔韧素质是指人体关节在不同方向上的运动能力以及肌肉、韧带等软组织的伸展能力。(一般柔韧素质、专门柔韧素质)
负荷量的确定:1负荷强度:采用自身用力的拉伸法;采用负重练习,不超过拉长肉力量的50%。
2练习数量:根据关节的不同特点而定;间歇应安排肌肉放松练习或进行按摩。
72.柔韧训练方法:拉伸法(动力拉伸;主动拉伸、被动拉伸:静力拉伸:主动拉伸、被动拉伸)。
73.柔韧训练基本练习:
1发展柔韧素质与力量素质相结合。  2注意柔韧训练与温度和时间关系。
3柔韧性训练应保持经常。   ④采用多种手段发展柔韧性。
⑤儿童柔韧训练的注意事项(发展儿童柔韧训练较多容易、儿少柔韧性练习,应多用“缓慢式”和“主动”活动、13-16岁,防止过分扭转肌肉骨骼活动,以免造成损伤。16岁后,逐渐加大柔韧性练习的负荷量和负荷强度)。
74.灵敏素质是指在各种突然变换的条件下,运动员能够迅速、准确、协调地改变身体运动的空间位置和运动方向,以适宜变化着的外环境的能力。 
衡量标准是运动员在各种复杂变换的条件下能够迅速、准确、协调地做出应答动作。
发展主要采用变换训练法,强度一般较大,速度较快,练习次数不宜过多,训练时间不宜过长,应有足够休息,一般地讲练习时间与休息时间可为1:3。
75.灵敏训练的主要手段:
1让运动员在跑跳当中迅速、准确、协调地做出各种动作。
2各种调整身体方位的练习。  3专门设计各种复杂多变的练习。
④各种改变方向的追逐性游戏和对信号作出复杂应答的游戏。
基本要求: 1灵敏素质要从儿少开始训练。 
2灵敏训练的安排,一般安排在课的前半部分运动员体力充沛,精神饱满时进行,采用各种手段,清除运动员的恐惧心理或紧张状态,以保证取得良好的效果。
76.运动技术的基本特征;
1运动技术与体育动作的不可分割性。  2运动技术不断发展的必然性。
3运动技术相对稳定与即时应变的统一性。  ④运动技术的个体差异。
运动技术原理;生物学原理、生理学原理、生物力学原理、心理学原理、社会学原理。
77、动作要求:身体姿势、动作轨迹、动作时间、动作速度、动作力量动作速率、动作节奏
78.影响运动技术的因素:
主体因素:1人体结构力学特征。 2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与协调能力  3感知觉能力。
④动作技能的储存数量。 ⑥运动素质的发展水平。  ⑦运动员个性心理特征。
客体因素:1竞赛规则。2技术环境。3器材设备与场地。
79.选择技术训练方法遵循下列要求:
1明确的目的性和针对性 2多层面的综合性。
3常用方法与特殊方法相结合。(直观法与语言法、完整法与分解法、想象法与表象法、减难法与加难法)
80.运动技术训练的基本要求:
1处理好基本技术与高难技术的关系。 2处理好特长技术与全面技术的关系。
3处理好规范化与个体差异的关系。  ④处理好循序渐进和难点先行的关系。
⑤处理好合理内部机制与正确外部形态的关系。⑥抓好技术分格的培养。
⑦处理好“学习”因素与“训练”因素的关系。  ⑧改善基本结构,提高技术组合水平。  ⑨重视运动技术创新。
81.特长技术是指运动员所掌握的技术“群”中那些对其获取优异成绩有决定意义的、能够展现个人特点或优势使用概率和得分概率相对较高的技术。
82.技术风格是指某运动员或运动队的技术系统,区别于其他运动员或运动队的技术系统的,较为成熟和定型化了的,经常表现出来的特征。 
  技术系统是技术风格的内核,技术风格是技术系统的集中的体现。
某一技术系统区别于另一技术系统的特征从以下两方面表现出来:1系统构成元素不同。2技术结构不同。
影响技术风格的因素;1特长技术2运动员的神经类型3种族特征。
83.运动技术评价是指对于运动技术的掌握或完成状态予以描述和评定的活动。
  技术评定的任务:在帮助运动员尽快掌握动作,提高技术质量,探寻新技术和论证新技术的可行性及科学性,从而达到促进其运动水平提高的目的。
基本标准:实效性评价和合理型、经济性评价。
84.运动技术评价常用的方法:1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 2运动学评价与动力学评价  3多维测试与综合评价。
86.竞技战术的构成:
  1.战术观念:指对比赛战术概念,战术价值功效及运用条件等进行认识和思维后产生的观念。
2.战术指导思想:指在战术观念影响下,根据比赛具体情况指出的战术运用的活动准则。
3.战术意识:又称战术素养。指在运动员在比赛中为达到特定战术目的而决定自己战术行为的思维活动过程。
④.战术知识:指关于比赛战术理论及实践运用的知识,有经验知识和理论知识两种形式。包括对专项战术运用原则与战术形式,战术的发展趋势,比赛规则对战术运用的制约等方面的了解与把握程度。
⑤战术形式:指战术活动中具体相对稳定的形态和结构的行动方式。
⑥.战术行动:指为达到特定战术目的而采用的动作,动作系列或动作组合。
87.战术分类  表现特点(阵型战术、体力分配战术、参赛目的战术、心理战术。)
人数(个人战术、小组战术、集体战术)
功防性(功防战术、防守战术、相持战术)
普适性(常用战术、特殊战术)
88.战术能力指运动员掌握和运用战术的能力,是运动员整体竞技能力水平的重要构成部分。
89.战术训练方法:
1分解与完整训练法 2虚拟现实训练法 3减难与加难训练法
④想象训练法 ⑤程序训练法 ⑥模拟训练法 ⑦实战法。
90.战术方案制定的考虑的因素:1考虑充分发挥本方各方面的优势  2考虑抑制对方的长处,不让对方发挥其优势。
91.战术方案的基本内容:
1战术任务和具体目标 2预测对手的战术意图,包括进攻与防守以及心理等
3确定战术原则  ④己方的战术行动,包括具体的任务分工等
⑤适应竞赛环境的措施  ⑥赛前安排战术训练的安排
⑦对本方方案的保密要求及赛前隐蔽工作 ⑧预测比赛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情况及应变措施。
92.制定战术方案的注意事项:1及时收集准确的情报 2处理好战略策略和战术决策的关系
3考虑竞赛环境的影响  ④充分利用竞赛规则  ⑤计划性与可变性相结合。
93.战术训练的基本要求; 1把握项目制胜规律。2培养战术意识。
3培养战术运用能力。  ④处理好个人战术行为与集体战术配合的关系。
⑤重视战术组合。  ⑥加强战术创新研究。
95.运动员心理能力训练的常用方法:
  1意念训练法:是指运动员有意识地,积极地利用头脑中已经形成的运动表象或充分利用想象进行训练的方法。
2诱导训练法:是指在训练中采用有效刺激物把运动员的心理状态引导到某一事物方向上去的训练方法。可为顺利完成训练与比赛任务建立良好的心理状态。
3模拟训练法(实景模拟训练法、想象模拟训练法)是指模拟设置未来比赛中可能出现的条件进行训练。
96.几种心理现象的克服方法:心理紧张(表现放松法、自我暗示放松法、阻断思维法、音乐调节法、排尿调节法)、
心理胆怯(对症下药有的放矢)、
情绪消极(激励法、转移法、升华法、暗示法、体验法)、
情绪激动(提高运动员的训练程度,丰富运动员的比赛经验、加强自我调节能力训练、提高运动员的动机水平)、
心理淡漠(分析比赛情况,正确认识有利条件,制定可行的比赛措施,增强比赛信心,鼓舞斗志;帮助运动员形成崇高的比赛动机端正正确的态度;防止赛前过度训练,使运动员情绪高涨,以饱满的热情参加比赛)、
盲目自信(教育运动员认真对待每一次比赛,胜不骄败不馁;学习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使运动员学会科学,全面的分析问题;赛前,实事求是地分析己彼各方的实力,充分估计可能出现的各种困难情况,使运动员处于良性的战斗准备状态)、
961注意分散(平时加强培养运动员不为其他念头或事物干扰所分心能力;使运动员对他从事的事业,所实践的活动有强烈的愿望和浓厚的兴趣,这种来自内不的动机会使人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养成作事有头有尾,坚持到底的良好习惯;参加比赛时,要引导运动员不要多想比赛结果而把注意力集中在比赛过程上;赛前消除担心,害怕等心理状态,避免情绪波动;做一些视觉守点,听觉守音的练习,以使注意力集中;)、
962心理焦虑:1把思想集中于比赛过程,少考虑比赛的结果2进行积极的想象,采用放松训练的一些方法,消除焦虑情绪3赛前也可以演练一下比赛情形,把思想集中到比赛中去④在完成动作之前可以将整个动作及完成动作时的思想状态按照程序背诵一遍。
98.运动智能训练的基本训练:
1提高运动员对学习理论知识和发展运动智能意义的认识,动员他们的积极思维,启发他们参加运动智能训练的自觉性。
2运动智能训练在根据对象实际情况,选择内容,确定方法及分量。
3运动智能训练应列入训练计划中,在计划中应占有一定比例。④应逐步建立运动智能测定和评价的制度。
99.制定多年训练计划的必要性:
1运动员竞技能力状态转移长期性的要求。
2运动员竞技能力状态转移阶段性的要求
3运动员先天遗传性竞技能力与后天获得竞技能力最佳组合的要求.(先天性-遗传效应;后天性-训练效应、生活效应)
100.优秀运动员训练过程中的“高原现象”:在专项提高阶段的训练中达到较高水平之后,会出现竞技水平停止不前,甚至略有下降的现象。
主要原因 : 1遗传效应减慢或停滞。 2运动效应自然减弱  3训练不当及环境的不良影响  ④主观努力下降。
101.通过改善球队队员的组合特征,提高球队集团竞技能力应注意:
1保持处于不同竞技能力发展阶段的球员之间的适宜比例

相关话题/运动训练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