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教程》可能涉及的名词解释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8-08-30

传播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
1、    社会信息:社会信息是除人的生物和生理活动以外的,与人类的社会活动有关的一切信息,是指人类社会在生产和交往活动中所交流或交换的信息。
2、    传播:传播学结合社会学和信息科学视点将传播概念的定义为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3、    系统:指由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在一起并且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4、    传播隔阂:包括个人之间、个人与群体、成员与组织的隔阂,群体之间、组织之间、世代之间、文化之间等社会信息系统的参与者在特定利益、价值、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方便的隔阂,及有无意的误解和有意的曲解。传播隔阂是社会信息系统运行不畅的结果之一。
5、    传播障碍:包括结构与功能障碍,如传播制度是否合理、传播渠道是否畅通、信息系统的各部分功能是否正常等,传播障碍是社会信息系统运行不畅的结果之一。
6、    传播学: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既是社会科学,也是应用科学。
7、    精神生产:即表现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宗教、道德、形而上学等的语言的生产中,精神交往是以“语言”为媒介的人与人的精神交往关系。与之相应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精神交往。
8、    社区:由地缘关系和社会关系构成的共同体。

第二章:人类传播的历史和发展
1、    示现的媒介系统:即人们面对面传递信息的媒介,是由人的感官或器官本身来执行功能的媒介系统。
2、    再现的媒介系统:包括文字、绘画、摄影等。这一系统对信息的生产和传播者来说需要使用物质工具或机器,而对信息的接收者来说则不需要
3、    机器媒介系统:包括电话、电视、广播、计算机通信系统等。这些媒介,要求传播者和接收者都必须使用机器。
4、    信息社会是指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

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和意义
1、    人类传播:人类传播是一种交流和交换信息并由此发生社会联系和社会互动的行为。
2、    符号化(编码):传播者将自己要传递的讯息或意义转换为语言、音声、文字或其他符号的活动。
3、    符号解读(解码):传播对象对接收到的符号加以阐释和理解,读取其意义的活动。
4、    能指:也叫意符,指语言的声音形象。它通常表现为声音或图像,能够引发人们对特定对象事物的概念联系
5、    所指:也叫意指,指语言所反映的事物的概念。
6、    符号:是指能够独立存在,并和另一事物有联系,而且可以被”解释“的事物。符号具有的三个特征:一是代表事物的形式,而是被符号指涉的对象,三是对符号意义的解释
7、    意义:是人对自然事物和社会事物的认识,是人为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人在与自然和社会打交道的过程中,不断地认识和把握对象事物的性质和规律,并从中抽象出意义。
8、    情景意义:是由一系列情景符号及其相互组合所形成的意义。
9、    传播情境:指的是对特定的传播行为直接或间接产生影响的外部事物、条件或因素的总称,它包括具体的传播活动进行的场景,广义上也包括传播行为的参与人多处的环境。
10、    象征行为:指的是用具体事物来表示某种抽象概念或思想感情的行为,是通过象征符来传达象征意义实现的。
11、    象征性社会互动:指的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传递象征符和意义而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象征性社会互动首先是一个互动双方通过象征符来交流和交换意义的活动,通常具有赋予行动动机和确定行动趋向的功能。由于象征符和意义是一个统一体,象征性社会互动也可称为符号互动或意义互动,是揭示传播过程的基本概念。

第四章: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
1、    传播者:也成信源,指传播行为的引发者,即以发出讯息的方式主动作用于他人的人、群体或组织。
2、    受传者:信宿,即讯息的接收者和反应者,传播者的作用对象。
3、    讯息:由一组相互关联的有意义的符号组成,能表达某种完整意义的信息。
4、    媒介:传播渠道、信道、手段或工具。媒介是讯息的搬运者,也是将传播过程中的各种因素相互连结的纽带。
5、    反馈:指受传者对接收到的讯息的反应或回应,也是受传者对传播者的反作用。反馈是体现社会传播双向性和互动性重要机制
6、    传播基本过程:指的是具备传播活动得以成立的基本要素的过程。
7、    “社会传播的总过程”研究:即马克思主义传播观的宏观过程研究,最早起源于日本,是在对美国的主流传播学进行反思和批判的基础上形成的。这些研究把传播看作是一个与社会交往形态密切相关的重要范畴,他们在对人类社会传播的总的历史发展过程进行分析的同时,也把现代社会中的传播特别是大众传播过程与宏观的社会结构结合起来进行考察,因而被称为“社会传播的总过程”研究。

第五章、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1、    人内传播人内传播:也称内向传播、内在传播或自我传播,指的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社会是由作为意识和行为主体的个人组成的,作为个体系统之活动的人内传播也是一切社会传播活动的基础。
2、    “主我”:指的是自我中作为意愿和行为的主体的方面它通过个人围绕对象事物从事的反应具体体现出来。
3、    “客我”:指的是自我中作为他人的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之代表的方面,它是自我意识的社会关系性的体现。
4、    自我互动:1969年现代象征互动理论的集大成者布鲁默在《象征互动论》中提出,指的是人作为拥有自我的社会存在,在把外界事物和其他人作为认识对象的同时也把自己作为认识对象,人能够与自身进行互动。自我互动本质上是与他人的社会互动的内在化,也是与他人的社会联系或社会关系在个人头脑中的能动反映。
5、    内省式思考:是内省的一种,指的是短期的、以解决现实问题为目的的自我反思活动。它通常只有在一个人遇到困难、障碍等新的问题状况,而既有的行为方式是否适用又难以做出判断之际,才会发生。
6、    基模: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首先提出,指的是人的认知行为的基本模式,是人们在处理新信息或认知判断新事物之际所使用的“知识的集束”。
7、    信息处理过程模式:1973年,美国学者阿克塞尔罗德在《认知与信息处理过程的基模理论》中提出,是描述基模在个人信息处理中的“核对”作用的一般过程模式。
8、    人际传播: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也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新的信息传播系统。是一种最典型的社会传播活动,也是人与人社会关系的直接体现。
9、    社会化:指的是一个人出生后由一个“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从个人角度看,它指的是个人学习语言、知识、技能、行为准则等以适应社会环境的过程;从社会角度看,指的是社会成员形成大体一致的观念、价值和社会规范体系,从而使社会秩序维持,社会发展的连续性得到保证的过程。人际传播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有重要作用。
10、    自我表达:即传播者将自己的心情、意志、感情、意见、态度、考虑及地位、身份等向他人加以表达的活动。

第六章:群体传播、集合行为、组织传播
1、    群体的组织性:是指使群体的互动和共同性得到保障的机制。
2、    群体意识:参加群体的成员所共有的意识,包括:关于群体目标和群体规范的合意、群体感情及群体归属意识。
3、    群体归属意识:群体成员因从群体活动得到某种程度的需求满足而对群体所产生的认同感。
4、    群体规范:指的是成员个人在群体活动中必须遵守的规则,广义上也包括群体价值。
5、    群体:具有特定的共同目标和共同归属感,存在着互动关系的复数个人的集合体。
6、    群体传播:指群体与成员、成员之间的传播互动机制,是将共同目标和协作意愿加以连接和实现的过程。
7、    群体压力:是群体中的多数意见对成员中的个人意见或少数意见所产生的压力。
8、    信息压力:指一般人在通常情况下会认为多数人提供的信息,其正确性概率要大于少数人,基于这种信念,个人对多数意见会持较信任的态度。
9、    趋同心理:也叫遵从性,指个人希望与群体中的多数意见保持一致,避免因孤立而遭受群体制裁的心理。
10、    集合行为:是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社会聚集现象。例如火灾、地震后的群众骚乱等,多以群集、恐慌、流言、骚动的形态出现,往往会造成对正常的社会秩序的干扰和破坏。
11、    群体暗示:指的是通过间接的示意使人接受某种观点或从事某种行为的一种传播方式。
12、    群体感染:指某种观念、情绪或行为在暗示机制的作用下以异常的速度在人群中蔓延开来的过程。
13、    流言是一种以口头形式在人们中间流传,涉及人们信念而目前没有可靠证明标准的一种特殊的陈述或话题。
14、    组织:是指人们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各自承担不同的角色分工,在统一的意志之下从事协作行为的持续性体系。
15、    组织传播:是指组织所从事的信息活动。包括组织内传播和组织玩传播两种,它们都是组织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保障
16、    组织内传播的正式渠道:指的是信息沿着一定的组织关系环节在组织内流通的过程。
17、    下行传播:即有关组织目标,任务,方针,政策的信息,自上而下得到传达贯彻的过程。
18、    上行传播:指的是下级部门向上级部门或下向上司汇报情况,提出建议,愿望与要求的信息传达活动。
19、    横向传播:指的是组织内同级部门或成员之间互通情况,交流信息的活动,其目的是为了互相之间的协调和配合。横向传播具有双向性强,互动渠道畅通的特点和要求。
20、    组织内的非正式传播:指的是制度性组织关系以外的信息传播渠道
21、    信息输入:是组织为进行目标管理和环境应变决策而从外部广泛收集和处理信息活动。信息输入的渠道包括与外部保持联系的部门和员工、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媒介及互联网络等
22、    信息输入:广义上,组织任何与外部有关的活动及其结果都带有信息输出的性质。狭义上指组织体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的信息输出活动,即组织的宣传活动。
23、    公关宣传,是指组织为了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建立和保持和谐关系而进行的各种宣传活动。
24、    广告宣传,是一种以付费形式利用各种媒体进行的大面积宣传活动,是社会组织尤其是企业组织广泛采用一种信息输出方式。
25、    企业标识系统(CIS)宣传,是企业组织利用普遍接触和重复记忆机制来系统塑造企业形象的宣传活动。

第七章:大众传播
1、    大众传播就是专业化的媒体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在现代社会里,大众传播是人们获得外界信息的主要渠道,是实现国家和社会目标的重要手段,是社会上个利益集团争取和维护自身利益的工具,又是社会文化和娱乐的提供者。
2、    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拉斯韦尔在1948年发表的《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将传播的基本社会功能概括为:环境监视功能;社会联系与协调功能;社会遗产传承功能。
3、    “麻醉作用”:指的是过度沉溺于媒介提供的表层信息和通俗娱乐中,造成受众只是单纯停留在对事物的关注和讨论中,而不采取相应的行动,会不知不觉是去社会行动力,满足于“被动的知识积累”。
4、    信息环境:指的是一个社会中由个人或群体接触可能的信息及其传播活动的总体构成的环境。
5、    信息环境环境化:指的是由于人们是根据媒介提供的信息来认识环境和采取环境适应行动的,这些行动作用于现实环境,使得现实环境越来越带有了信息环境的特点,现代环境不仅越来越信息化,而且信息环境也越来越环境化。
6、    拟态环境: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第八章:媒介技术和媒介组织
1、    技术:美国学者梅塞尼将技术定义为以达到实践目标为目的的知识体系,包括操作手段和工具;我国学者高亮华认为技术是指人类借以改造与控制自然使其满足生存与发展需要的,包括物质装置、技艺与知识在内的操作体系。
2、    媒介技术:也称传播技术,指人类为驾驭信息传播、不断提高信息的生产与传播效率所采用的工具、手段、知识和操作技艺的总称。
3、    “电子乌托邦”思想:是对媒介技术的发展寄予无条件的乐观主义期待,认为新的传播技术必将把人类带入一个高度自由、民主和平等的理想国。它是建立在对新媒介某些技术特性的期待的基础之上。
4、    大众传媒:是从事信息的采集、选择、加工、复制和传播的专业组织,如报社、电台、电视台等。
5、    业务标准:是新闻“把关”标准中,事件适合于媒介进行新闻处理的各种条件。
6、    市场标准:是新闻“把关”标准中,事件能够满足受众新闻需求的诸条件以及吸引受众兴趣的诸条件。

第九章: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
1、    传播制度:就是社会制度中对大众活动直接或间接地起着制约和控制作用的部分。传播制度作为社会制度的反映,体现了社会制度或制度性因素在各个方面对传播媒介活动的制约和影响。
2、    政治控制:通过规定大众传播体制,制定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来保障媒介活动为国家制度、意识形态以及各种国家目标的实现服务
3、    极权主义:是一种在对社会事物进行评价和判断时,不从事物本身的内在价值,而从与外部权力或权威的关系上考虑问题的认知态度和思维方式,主张社会事物必须一切以权力或权威为转移,强调社会等级秩序和上下之间的绝对支配与服从关系。
4、    社会责任理论:由美国新闻自由委员会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代表性著作是1947年出版的《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它是强调大众传播媒介对社会和公众应该承担一定责任和任务的理论,是对自由主义理论的一种修正。

第十章:社会转型与受众变迁
1、    大众是一种新的未组织化的社会群体,是伴随着大众社会理论的形成而出现的一个特定概念。
2、    拷贝和支配”观点:由日本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和传播学家清水几太郎提出,认为现代社会是一个“拷贝支配”的社会,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原因是环境的扩大和社会的间接化,它使人们与大多数"实物"不可能保持着实际接触,只能依靠传媒提供的第二手信息—“拷贝”。
3、    受众:是指大众传媒的信息接受者或传播对象。受众按其规模可以分为三个的不同层次:第一层次是特地国家或地区内能够接触到传媒信息的总人口;第二层次是对特定传媒或特定信息内容保持定期接触的人;第三层次是不但接触了媒介内容而且也在态度或行动上实际接受了媒介影响的人,属于有效受众。
4、    有效受众:是不但接触了媒介内容而且也在态度或行动上实际接受了媒介影响的人。
5、    IPP指数:即“既有政治倾向指数”,是一个从社会经济地位、居住区和宗教信仰三个方面来显示受众在接触媒介宣传前已有的政治立场和态度的综合指数。
6、    “选择性接触假说”:即受众在接触大众传播的信息时并不是不加选择的,而是更愿意选择那些与自己的既有立场和态度一致或接近的内容,而对与此对立或冲突的内容有回避的倾向。
7、    传播权:也称表现自由或言论自由的权利。是指社会成员作为社会实践或社会生活的主体,他们有权将自己的经验、思想、观点和认识等通过言论、创造、著述等活动表现出来,并有权通过一切合法手段和渠道加以传播。
8、    知晓权:广义上,是指社会成员获得有关自身所处环境及其变化的信息、保障社会生活所需的各种有用信息的权利,是人的生存权的基本内容之一。狭义上,是指公民对国家的立法、司法和行政等公共权力机构所拥有的知情或知察的权利,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政治权利。
9、    媒介接近权:一般社会成员利用传播媒介阐述主张、发表言论及开展各种社会和文化活动的权利。这项权利也赋予了传媒应该向受众开放的义务和责任。其核心内容是要求传媒必须向受众开放。
10、    分众:指的是受众并不是同质的孤立个人的集合,而是具备了社会多样性的人群。
11、    “使用与满足”:把受众成员看作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作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
12、    “拟态”人际关系:即观众对节目出场人物、主持人所产生的一种“熟人”或“朋友”的感觉。
13、    媒介印象:即对媒介能否实现自己的现实需求的评价,是在以往的媒介接触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

第十一章:传播效果研究
1、    传播效果:既是传播行为产生的有效结果。狭义上,是传播者的某种行为实现其意图或目标的程度。广义上是指,传播行为所引起的一切客观结果,包括对他人和周围社会实际产生的一切影响和后果。
2、    说服性传播:指的是通过劝说或宣传来使受传者接受某种观点或从事某种行为的传播活动。
3、    认知:效果外部信息的作用于人人们的知觉和记忆系统,引起人们知识量的增加和知识结构的变化,属于认知层面上的效果;
4、    态度效果:作用于人们的观念或价值体系而引起情绪或变化,属于心理和态度层面上的效果;
5、    行为效果:通过人们的言行表现出来的成为行动层面上的效果。
6、    “常识理论”:即公众通过日常接触和使用传播媒介的直接体验而形成的一些观点和看法,例如对电视节目好坏的评价等等。这种"理论"虽然是直观的和零碎的,但却以舆论的形式对传媒的活动产生重要的影响。
7、    “现场理论”:也就是在传媒内部工作的人所持的观点,包括他们对传播活动的目的与性质的理解信息选择与加工的标准、采编业务技术规程职业道德规范。这种理论支配着大众传媒的运营和日常的信息传播活动。
8、    “社会科学理论”:是从个人、社会与媒介的三者关系出发,通过对媒介活动及其客观结果的定量、定性研究而获得的系统知识
9、    传播流:是指又大众传媒发出的信息,经过各种中间环节,“流”像传播对象的社会过程。《人民的选择》、《个人影响》、《创新与普及》是“传播流”研究的三部曲。
10、    两级传播”:拉扎斯菲尔德等人,在伊里调查中提出的,认为大众传播的内容并不是直接“流”向一般受众,而是要经过意见领袖这个中间环节,即“大众传播——意见领袖——一般受众”。
11、    强化:即大众传播对受众既有态度的巩固和加强效果
12、    结晶:即使原来意向未明、态度未定者的态度明确起来的效果;
13、    改变:即使受传者的立场和态度发生逆转性变化的效果。
14、    《人民的选择》:拉扎斯菲尔德在1940年美国总统大选期间,围绕大众传播的竞选宣传,对选民投票意向的影响所做的实证调查的研究报告。
15、    《个人影响》:是拉扎斯菲尔德和卡兹为验证《人民的选择》提出的各种假说在政治领域以外是否适用,而对购物、流行、时事等领域的进行多次调查形成的结论。
16、    《创新与普及》:1962年罗杰斯在对农村中新事物的采纳和普及过程调查的基础上,发表的研究报告。
17、    “说服性传播”效果:也称为传播的说服效果,指的是受传者的态度沿传播者说服意图的方向发生的变化,它是一种纯效果。
18、    一面提示:是仅向说服的对象提示自己一方的观点或于己有利的判断材料。
19、    两面提示:是在提示己方观点或有利材料的同时,也以某种方式提示对立一方的观点或不利于自己的材料。
“休眠”效果:指随着时间推移,在人脑忘却机制的作用下,高可信度信源的说服效果会出现衰减,而低可信度信源的说服效果则有上升的趋势。
20、    “免疫”效果:拉姆斯丁和贾尼斯在对反宣传的实验研究中提出,指两面提示由于包含着对相反观点的“说明”,这种说明像事先接种牛痘疫苗一样,能够使人在以后遇到对立观点的宣传时具有较强的抵抗力。
21、    诉诸理性:是通过冷静地摆事实、讲道理,运用理性或逻辑的力量来达到说服的目的。
22、    诉诸感性:是通过营造某种气氛或使用感情色彩强烈的言辞来感染对方,以谋求特定的效果。
23、    “警示”效果:是运用“敲警钟”的方法唤起人们的危机意识和紧张心理,促成他们的态度和行为向一定方向发生变化。
24、    意见领袖:最早由拉扎斯菲尔德等在《人民的选择》中提出,指的是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
25、    一般可说服性:指受个人性格和个性所规定的、对他人意见容易或难以接受的倾向
26、    “自信心”假说:贾尼斯从自信心角度对个性倾向与一般可说服性的关系进行的考察中提出,认为自信心的强弱和可说服性的高低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自信心越强,可说服越低;自信心越弱,可说服性越强。

第十二章:几种主要的大众传播效果理论
1、    “0/1”效果:“议程设置功能”的作用机制之一,又称知觉模式,指的是大众传媒报道或不报道某个“议题”,会影响到公众对该议题的感知。
2、    “0/1/2”效果:“议程设置功能”的作用机制之一,又称显著性模式,指的是媒介对少数议题的突出强调,会引起公众对这些议题的突出重视。


相关话题/传播学

  • 领限时大额优惠券,享本站正版考研考试资料!
    大额优惠券
    优惠券领取后72小时内有效,10万种最新考研考试考证类电子打印资料任你选。涵盖全国500余所院校考研专业课、200多种职业资格考试、1100多种经典教材,产品类型包含电子书、题库、全套资料以及视频,无论您是考研复习、考证刷题,还是考前冲刺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可满足您学习上的不同需求。 ...
    本站小编 Free壹佰分学习网 2022-09-19
  •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07-2018年新闻传播学专硕初试考研真题
    2015财大专硕初试真题 334专业基础真题 新闻史(30分) 1. 反客里空运动 2. 邹韬奋 3. 史量才 新闻理论(60分) 1. 新闻与宣传的区别 2. 如何构建良好舆论环境 3. 新闻的定义 4. 新闻选择的标准 新闻采访与写作(60分) 一、名词解释 20分 1. 突发性新闻 2. 新闻采访策划 3. 新闻线索 4. 倒金字塔结构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8-28
  •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07-2018年新闻传播学学硕初试考研真题
    2007年真题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07年招收攻读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A卷 专业:新闻学 科目名称:新闻学基础 方向:所有方向 科目代码:617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8分,共40分) 1、新闻 2、宣传 3、消息 4、新闻体制 5、新闻真实性 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60分) 1、决定宣传效益的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8-28
  • 传播学教程可能涉及的名词解释
    传播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 1、社会信息:社会信息是除人的生物和生理活动以外的,与人类的社会活动有关的一切信 息,是指人类社会在生产和交往活动中所交流或交换的信息。 2、传播:传播学结合社会学和信息科学视点将传播概念的定义为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 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3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8-28
  • 2017年南京大学传播学专业课考研真题(保质保量的回忆版)
    2017年南京大学传播学业务真题 620 传播历史与理论 专业:传播学考试时间:8:3011:30试卷总分:150分 一名词解释(5*4=20) 1.主我与客我理论 2.灵韵 3.流动的利己性 4.属性议程设置 二简答题(10*5=50) 1.人类社会传播过程包含哪些基本要素? 2.简述自由主义报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8-24
  • 北京师范大学2001-2013年传播学考研真题整理(适合01传播理论、02媒介与文化方向)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8-19
  • 同等学力申硕全国统考参考资料-新闻传播学
    传播 冷媒介 (2008) 冷媒介是指它传达的信息量少而模糊,在理解时需要动员多种感官的配合和丰富的想象力。比如手稿、漫画、电话、电视、口语等就是冷媒介,模糊的信息提供了机会,调动了人们再创造的可能性。 热媒介 (2013) 热媒介传递的信息比较清晰明确,接受者不需要动员更多的感官和思维活动就能理解。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8-19
  • 我是学的资产评估的,未来想从事广告学和媒体类职业,应该怎么规划,目前考研有必要跨考传播学吗?
    希望有实际工作经历或者在读研究生以及所有拥有一己之见的大牛给点建议。按本专业说,题主可以从事会计类的,人人都说好但我觉得不适合自己,而且学的真的很一般(但凡专业课几乎都飘过那种),对广告学,新媒体等比较有兴趣。由于没有专业背景,相关知识也没,但据说很多非本专业人员也在做,所以①是否有必要跨考一个传播学的研究生然后从业?②广告,媒介等工作压力听说特别大?工资水平呢?不好坚持吗③发展前景还有待遇稳定性真的跟会计不能比吗……尽管我不太喜欢,唉我话怎么这么多……从业的朋友虽然对考研的东西不一定了解,但至少知道目前这个行业的特征以及需要什么样的能力了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8-15
  • 2015华南师范大学传播学传播史论真题(回忆版)
    2015华南师范大学传播学传播史论真题(回忆版) 1、 名词解释(6个) 沉默的螺旋 《纽约太阳报》 媒介接近权 《论出版自由》 2、 简答 社会责任理论 议程设置理论 简述批判学派及其主要流派 社会公众理论的形成与演变,主要理论 3、 观点分析 1. 有学者认为...我们生活在符号空间和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8-02
  • 2019新闻传播学考研基础题必备(2)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新闻事业发展的三次跨越。媒介集团化的成因、机制及其影响。  2、简述我国都市报现象的历史与现实。  3、人类新闻传播活动的发展阶段(口头传播、文字传播、印刷传播、电子传播、网络传播)及各个阶段的符号特征。  4、世界范围内近代报纸产生的标志及其时代背景。  5、《星法院》的存废以及封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7-31
  • 2019新闻传播学考研基础题必备(1)
      1、新闻自由的内涵及其发展的历史进程。社会主义新闻自由与资本主义新闻自由的异同。  2、新闻媒介的舆论监督职能及其实施方式。结合当前实际分析,在我国信息公开机制尚不前健全的情况下,新闻媒体如何在正面宣传为主的报道方针下实施新闻舆论监督?我国新闻媒体舆论监督中存在的问题。  3、简述90年代以来出现在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7-31
  • 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2018考研调剂信息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一、组织领导学院招生工作小组负责本单位复试录取工作的组织、管理及监督,指导各学科(专业)复试小组进行相应考核工作。二、继续接收调剂学院汉语言文字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史三个专业共缺额8人,继续接收调剂。接收调剂考生的要求,按照学校《中国海洋大学2018年硕士研究生复试录取工作方案 ...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4-18
  • 辽宁大学传播学考研资料笔记免费下载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 第一章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第一节从传播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一、如何把握传播概念 库利的传播定义P2;皮尔士的传播定义P2-3;施拉姆关于传播的定义P3 二、传播与信息 信息定义P4、社会信息的特殊性质P4-5 三、播的定义和特点 传播定义:社会信息系统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4-03
  • 2018年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考研调剂信息
    一、组织领导学院招生工作小组负责本单位复试录取工作的组织、管理及监督,指导各学科(专业)复试小组进行相应考核工作。二、继续接收调剂学院汉语言文字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史三个专业共缺额8人,继续接收调剂。接收调剂考生的要求,按照学校《中国海洋大学2018年硕士研究生复试录取工作方案》(研院字〔201 ...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4-02
  • 武汉大学新闻传播学新闻笔记重点总结
    1、新闻的定义 新闻是新近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亊实的报道,新闻的基本职能是告知人们所滞要的信息t新闻的特征有;陈述亊 实,具有新意+报道及时,公开传播。新闻的五要素包括发生新闻的主角、发生的事实、发生的时间、发生的 地点、发生的原因, 真题链接: 新闻就是反常亊物的报道(2002) 凡是世界上新近发生的,新发现的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3-25
  • 中国传媒大学综合考试(新闻传播学)文史综合考研辅导讲义
    中国传媒大学综合考试(新闻传播学)文史综合考研辅导讲义 【中国古代史】 【政治史】 三皇五帝: 伏羲、女娲、神农称为三皇,太皞、炎帝、黄帝、少皞、颛顼称为五帝,其实三皇五帝都是象征性的人物,是想象中的氏族部落或部落联盟的领袖。 三代:公元前21世纪,中国进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