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2011年考研政治经济学总结经典35题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9-03-13

考了两年人大802经济学,根据很多资料和历年真题提炼出来的35个题目,涵盖政经的重要题目,都是必须掌握的~作为理解和背记都很合适!
ps.政经的知识点相对比较死,的考题翻来覆去都是那些,把核心题目吃透了也就把这一科吃透了。
一贯风格 for free!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上传下载区 版

一、    简述生产与分配、交换、消费之间的关系。
(1)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是社会再生产总过程内部的四个环节,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其中生产起着主导的决定的作用,一定的生产决定着一定的分配、交换和消费;而分配、交换和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
(2)生产对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生产的社会性质决定分配、交换和消费的社会性质。生产的社会性质是由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它决定着社会生产关系的性质从而决定着分配、交换和消费的社会性质。2)生产决定着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对象,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对象只是生产过程的结果。3)生产决定分配、交换和消费的水平与结构。分配、交换和消费的水平和结构,是由生产的发展水平和生产结构决定的。4)生产决定分配、交换和消费的方式。
(3)分配、交换和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表现在:1)分配方式影响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和生产效率。2)交换发展的深度和广度制约着生产的发展。3)消费影响到劳动力的再生产、产品的实现和生产进一步发展的动力,生产必须以社会消费需求及其变化为导向。
二、    简述商品价值量决定的原理。
(1)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的人类劳动,所以,商品价值就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来决定。衡量劳动量的自然尺度是劳动时间,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量成正比。决定商品价值量的不是个别劳动时间,而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2)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从而商品的价值量,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们会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劳动生产率是具体劳动的生产效率,无论劳动生产率怎样变化,同一劳动在同一时间内创造的价值总量总是不变的,但它在同一时间内生产的使用价值量会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会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商品的价值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3)劳动有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之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来计量的,复杂劳动可以换算成为倍加的简单劳动,在私有制商品经济中,这一过程是在交换中,通过商品生产者背后的社会过程自发形成的。
三、    如何理解劳动二重性?为什么说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1)劳动二重性是指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两种属性。具体劳动是指在一定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了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不同的:1)具体劳动是从劳动的有用效果来看的,抽象劳动抽去了劳动的有用性;2)各种具体劳动在性质上是不同的,而抽象劳动在性质上是没有差别的,有意义的只是包含在商品中的劳动量;3)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抽象劳动形成商品价值,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生产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4)商品作为使用价值,是人类劳动和自然物质的结合,因此创造使用价值的具体劳动不是使用价值的惟一源泉,而价值作为抽象劳动的凝结,它是商品价值的惟一源泉。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不能理解为两种劳动或两次劳动,它们是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两个方面或两种属性,劳动二重性决定商品的二因素。
(2)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这是因为:1)劳动二重性学说为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提出了劳动创造价值的思想,但不清楚什么样的劳动创造价值,怎样创造价值。马克思提出了劳动二重性学说,说明什么样的劳动创造价值,怎样创造价值的问题,正确地解释了价值、价值实体、价值量的决定、价值形式和价值本质,从而建立起科学的劳动价值论。科学的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2)劳动二重性学说,为剩余价值学说奠定了理论基础。没有劳动二重性学说,就没有劳动力商品的学说,就不能正确地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从而就不能说明资本主义的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剩余价值学说就无从建立。马克思运用劳动二重性学说,分析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科学地说明了剩余价值的来源,从而建立起剩余价值理论。3)劳动二重性学说,为解决政治经济学上的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提供了重要依据。运用劳动二重性学说,才能科学地分析价值、货币、资本、剩余价值、工资、利润、利息、地租等经济范畴,建立科学的价值形式学说、货币学说、资本有机构成学说、社会资本再生产学说、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学说等。
四、    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是什么?这种区分有何意义?
(1)根据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的不同作用,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资本家用于购买生产资料的那一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价值量并不发生变化,只是把生产资料的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这部分资本称为不变资本。而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其价值并不是转移到新产品中去,而是由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再生产出来,劳动者不仅要再生产出劳动力价值,而且要生产出剩余价值。因此,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了增殖,所以称为可变资本。
(2)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在于:1)进一步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科学地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2)深化了对资本本质的认识,资本的本质不是物,而是以物为媒介的社会生产关系。资本就是靠剥削雇佣工人的劳动为资本家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它体现了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3)为正确地认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
五、    什么是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有何联系和区别?
(1)绝对剩余价值就是在雇佣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工作日的绝对延长和劳动强度提高而生产的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就是在工作日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2)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家提高剥削程度的两种基本方法,二者既相联系,又相区别。就二者的联系来看:1)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本质上都是靠增加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来增加剩余价值。无论是延长工作日,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结果都延长了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提高了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增加了剩余价值的生产。2)绝对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剥削的一般基础,也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这是因为,只有工作日分割为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两部分,才能以此为出发点,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相对剩余价值。
(3)就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区别来看:1)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情况下,靠绝对延长工作日从而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进行剩余价值的生产,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在工作日不变,靠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进行的剩余价值生产。2)两种生产方法的物质技术基础不同,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可以在生产技术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进行,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要以生产技术条件的变革为基础。3)两种方法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各历史阶段上所起的作用不同。
六、    相对剩余价值是怎样生产出来的?
(1)相对剩余价值是在工作日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2)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就必须降低劳动力的价值。劳动力价值的降低,要以降低劳动者必要生活资料的价值为条件。只有提高全社会各部门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才能降低劳动者的必要生活资料的价值,降低劳动力价值,从而缩短必要劳动时间。
(3)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直接动机是追求超额剩余价值。所谓超额剩余价值,就是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形成的差额。为追求超额剩余价值,各资本家都力图采用新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推动了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的结果,使单位商品价值降低,从而降低劳动力价值,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延长了剩余劳动时间,使资本家普遍获得相对剩余价值。可见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各个资本家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
七、    为什么说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和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1)同任何其他社会一样,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总是连续不断重复进行的。这种连续不断、周而复始的社会生产就是资本主义的再生产过程。如果资本家把剥削来的剩余价值全部用于个人消费,再生产只是在原有规模上重复进行,那就是资本主义的简单再生产。如果资本家把一部分剩余价值资本化,使生产在扩大的规模上重复进行,那就是资本主义的扩大再生产。
(2)资本主义再生产首先是物质资料的再生产。资本主义社会的每一次生产过程中,都要消耗一定的物质资料,同时又会生产出一定的物质资料用以补偿已经消耗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为下一次生产过程创造出物质条件,使再生产得以连续不断地进行下去。因而,资本主义再生产首先是物质资料的再生产。
(3)资本主义再生产不仅是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同时也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再生产。资本主义社会的物质资料再生产是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进行的。经过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再生产出各种物质资料,同时使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也不断再生产出来,无论是资本主义的简单再生产,还是扩大再生产,都会再生产出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
(4)在资本主义的简单再生产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再生产体现在:1)资本家用来购买劳动力的可变资本,即支付给工人的工资,是由劳动者自己创造出来的;2)不仅可变资本,而且资本家的全部资本都是由工人创造出来的;3)工人的个人消费是从属于资本家阶级剥削剩余价值的需要,它为资本家再生产出可供剥削的劳动力,成为资本主义再生产的一个条件。
由此看出,作为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基础和出发点的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分离,通过资本主义再生产不断再生产出来,作为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的结果,一方面再生产出资本家,另一方面再生产出雇佣工人。
(5)在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条件下,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在不断扩大的基础上被再生产出来。这表现在:1)不仅资本家的全部资本是由工人创造出来的,而且用于扩大再生产的追加资本,也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转化来的;2)资本家的追加资本不仅是剥削工人的结果,而且成为进一步扩大对工人剥削的手段;3)资本家在劳动力市场上用不等价物来占有工人的劳动的一部分,来换取更大量的工人的活劳动。
总之,资本主义的再生产过程,不仅是物质资料的再生产过程,而且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再生产过程,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八、    简析资本积累的实质和资本积累量的决定因素。
 (1)资本积累就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资本积累的实质就是资本家用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增大资本,扩大生产规模,从而进一步无偿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
(2)资本积累的规模取决于剩余价值量和个人消费基金与积累基金的比例。在个人消费基金与积累基金比例一定的情况下,资本积累的规模取决于剩余价值的绝对量,从而一切决定剩余价值量的因素,都影响资本积累的数量。这些因素主要是:1)对劳动力的剥削程度。剥削程度越高,同量的可变资本获得的剩余价值就越多,从而积累的数量也就越多。2)社会劳动生产率水平的高低。社会劳动生产率水平的提高,不仅可以增加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从而增加积累量,而且可以使同量剩余价值表现为更多的商品,使资本家可以在不减少甚至增加个人消费的商品量的情况下,增加资本积累的数量。3)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之间的差额。所用资本是指生产中发挥作用的全部劳动资料的价值;所费资本是指每次生产过程中耗费掉并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劳动资料的价值。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的差额表明,劳动资料在其使用过程中,它的价值的一部分虽已转移,但它在实物形式上依然发挥着原有的作用。这样以折旧基金形式提取的转移的劳动资料的价值就可以作为积累基金来使用。因此,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的差额越大,就越有利于增加资本积累。4)预付资本量的大小。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预付资本量越大,剩余价值量也就越多,从而资本积累的规模也就越大。
九、    简述资本积累、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之间的相互关系。
 (1)资本积累是指剩余价值的资本化;资本积聚是指个别资本依靠剩余价值的资本化来增大自己的资本总额;资本集中,是指把原来分散的若干中小资本合并成为少数大资本。
(2)资本积累与资本积聚有密切的关系。资本积聚是伴随资本积累而进行的,资本积累是资本积聚的源泉,资本积聚是资本积累的结果,资本积聚使单个资本总额扩大,而在这种扩大中,资本家可以取得更多的剩余价值并将它转化为资本,因而资本积聚又是促进资本积累增长的条件。
(3)资本集中与资本积累、资本积聚既相区别又相联系。区别表现在:1)资本积累是个别资本通过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而实现的,资本积聚是伴随资本积累而发生的。随着个别资本的增大,社会资本的总额会相应增加。而资本集中只是原有资本在资本家之间重新进行分配与组合,通过联合或合并使单个资本增大,但社会资本总额并不因此而增加。2)资本积累和资本积聚要受到社会现有财富增长的限制,因而增长是缓慢的;而资本集中不受现有社会财富实际增长量的限制,能够通过现有资本的重新分配和组合较迅速地在短时期内集中起巨额资本。
(4)它们之间的联系表现在:一方面资本的积累和积聚,促进着资本集中的发展。因为随着资本的积累和积聚,个别资本的规模不断扩大,竞争能力相应提高,从而有利于对小资本的兼并,实现资本的集中。另一方面,资本的集中又有利于加速资本积累和积聚的进程。这是因为,资本的集中使单个资本迅速扩大,有利于采取先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促进资本的积累和积聚。
十、    怎样区别资本的技术构成、价值构成和有机构成?它们之间有何联系?
 (1)资本的技术构成是资本在物质形态方面的构成,即构成资本的生产资料的数量同使用这些生产资料所需要的劳动力数量之间的比例。在生产过程中,一定的资本由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两部分构成,这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数量比例关系。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数量比例关系是由生产技术发展水平的高低决定的,所以称为资本的技术构成。而从价值形态看,用于生产的资本是由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两部分组成,不变资本价值和可变资本价值之间的数量比例关系称为资本的价值构成。资本的技术构成从根本上决定着资本的价值构成,资本的价值构成的变化,通常反映资本技术构成的变化。资本的有机构成就是指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
(2)资本的技术构成和资本的价值构成既相联系,又相区别。从二者的联系看,资本的技术构成从根本上决定着资本的价值构成。资本技术构成的变动是资本价值构成变动的物质基础,技术构成的变动,通常会引起资本价值构成的变动,价值构成的变动通常反映资本技术构成的变动。
资本的技术构成和资本的价值构成的区别表现在:1)资本的价值构成的变化虽然通常反映资本技术构成的变化,但是并不是完全地而只是近似地反映资本技术构成的变化。因为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价值和价格的变化,也会影响资本价值构成。2)资本的价值构成可以在资本技术构成不变时发生变化。当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比率没有发生变化时,生产资料的价值和劳动力的价值,一方发生变化,另一方没有变化;或者双方变动的方向和程度不一致时,情况就是这样。3)当资本的技术构成变化时,如果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数量比例的变化被二者价值上的反方向变化抵消,资本的价值构成保持不变。
(3)资本有机构成既然是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资本技术构成的资本价值构成,因此就必须从资本技术构成和资本价值构成的统一的角度分析资本有机构成的变动。资本的价值构成变化与否,并不一定表明资本有机构成是否变化。
十一、    试述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
 (1)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和发展,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也产生和发展起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建立在剥夺小生产者的基础上的,一方面把分散的、小规模的小生产变成社会化的、大规模的大生产;另一方面把小私有制变成为资本主义私有制。于是产生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
(2)随着资本积累的发展,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日益加深。在资本积累过程中,由于资本主义竞争日益加剧,使得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越来越集中在少数资本家手里,与此同时,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化日益发展,这表现在:1)随着资本积累的发展,个别资本的规模不断扩大,出现了规模巨大的资本主义企业,生产建立在众多的工人进行分工协作的共同劳动基础上,生产资料成为许多人共同使用的生产资料,劳动产品也成为许多人共同劳动的结果。2)各企业和各部门之间的社会分工和专业化不断发展,它们之间的经济技术联系日益加强,社会生产成为一个互相依赖、互相联系的整体。3)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和社会分工的发展,生产和交换日益社会化、国际化,在形成统一国内市场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了国际市场。
生产的社会化客观上要求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由社会共同占有,以便对社会生产进行有意识的社会控制,并根据社会的需要分配生产成果。但是,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不能适应生产社会化的本性,并且在资本积累过程中,由于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日益集中在少数资本家手里,同生产社会化发展的矛盾更加尖锐化。这一矛盾的日益尖锐化,充分证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日益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必须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建立与生产社会化性质相应的公有制,才能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道路。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的发展为资本主义制度的灭亡准备了物质条件。
(3)资本主义积累的发展,不仅为资本主义的灭亡准备了客观物质条件,而且为消灭资本主义制度准备了社会力量,即无产阶级,它是资本主义制度的掘墓人。
(4)资本主义基本矛盾随着资本主义积累的发展日益尖锐化,资本主义的阶级矛盾以及其他各种矛盾都会伴随资本主义积累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激化,从而彻底变革资本主义私有制,成为必然的历史趋势。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了同它们的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这个外壳就要炸毁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就要敲响了,剥夺者就要被剥夺了。资本主义制度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制度必然胜利,这就是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
十二、    什么是固定资本的磨损与折旧?
(1)固定资本的价值是按照它的磨损程度,一部分一部分地转移到产品中去。固定资本的磨损分有形磨损和无形磨损两种。有形磨损指固定资本的物质要素由于使用及自然力作用而造成的损耗。这种损耗都是有形的物质上的损耗,如铁轨的磨损、枕木的腐朽,所以又叫物质磨损。无形磨损又称精神磨损,是指固定资本在其有效使用期内,由于技术进步而引起的价值上的损失。无形磨损又分两种情况:一是由于劳动资料生产部门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使固定资产贬值;二是发明了高效能新型设备而使原固定资产贬值。
(2)固定资本的价值随磨损程度逐渐转移到产品中去,并随产品出售逐步收回。把这部分价值提取并积累起来,以便在固定资本价值全部转移完毕时用于实物更新,这种做法叫固定资本折旧。根据固定资本损耗程度以货币形式逐年提取的固定资本补偿金,叫折旧基金或折旧费。
提取的折旧费与固定资本原值的比例,叫折旧率。
(3)固定资本的磨损既然包括有形损耗和无形损耗这两个方面,因此,在提取固定资产折旧、计算折旧率时,应当把这两种损耗都计算在内,特别要重视固定资本的无形损耗,这样才有助于推动企业的技术进步和设备的更新改造。
十三、    加速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有哪些影响?
(1)可以节省预付的流动资本。在生产规模一定的条件下,资本周转速度越快,预付流动资本的数量越少;反之就越多。例如,甲、乙两个企业生产规模相同,每月都要投入1万元流动资本。假定甲、乙的流动资本周转一次分别为2个月和4个月,即每年分别周转6次和3次,那么甲、乙所需预付的流动资本分别为2万元和4万元。流动资本的节约,意味着在资本总额一定的情况下可以扩大生产规模。
(2)可以增加年剩余价值量和年剩余价值率。年剩余价值量是一年所生产的剩余价值总量,用M来表示。加速资本的周转,其中的可变资本的周转速度也就随之加快,一定数量预付可变资本发挥的实际作用越大,越可以创造出更多的剩余价值。用公式表示为:
    M=m′[HT]vn
年剩余价值率(M′[HT]),是一年内生产的剩余价值总量同预付可变资本的比率,表示预付可变资本的增殖程度。用公式表示为:
    M′=Mv=′vnv=m′n
由此可见,如果其他条件不变,年剩余价值量和年剩余价值率都与可变资本的周转速度成正比变化。
十四、    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是什么?
(1)资本的循环不是一次性行为,而是连续不断的过程。这种不断重复、周而复始的资本循环过程,就叫做资本周转。研究资本周转的中心问题,是周转速度。一方面,要考察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这主要包括产业资本构成和生产时间及流通时间长短两个因素;另一方面,要考察加速资本周转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即可以提高年剩余价值率。
资本的周转速度,可以从一次周转时间和一年内周转次数两方面考察。资本的周转时间,就是产业资本从预付一定形式的资本开始,经过资本的循环运动,实现价值增殖,然后重新回到原来出发点所经历的时间,它包括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
资本的周转次数,是指在一定时间内资本所经历的周转循环的次数。这一定的时间,通常以年为单位,用U表示;而周转一次所需时间用u表示,那么一年内的周转次数n就等于:n=Uu。
例如,某个企业资本周转一次所需要时间为3个月,那么一年中周转次数就是4次;如果一次周转时间为6个月,那么周转次数就是2次。所以,资本的周转速度与一次周转所需时间成反比,而与一年内周转次数成正比。
(2)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最重要因素,是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构成,以及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各自的周转速度。而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划分,是以生产资本不同组成部分的价值周转方式不同为依据的。
固定资本是指以机器、设备等劳动资料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本。它的全部物质要素要参加多次生产过程,仿佛被“固定”在生产过程中,它的物质形态并不参加流通过程。固定资本的价值,是随着它的磨损程度一部分一部分地转移到产品中去,并随着产品出售而逐步收回,待生产过程之后才全部收回价值,并进行实物更新。
流动资本是指以原料、燃料、辅助材料等劳动对象和劳动力形式存在的那部分生产资本。劳动对象的价值一次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并随着产品的出售一次收回。它的物质要素在每次生产过程中都被全部消费掉了,因而每次生产过程都要进行实物更新。根据这部分资本价值周转方式的特点,把它叫做流动资本。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可变资本,其价值以工资形式支付给工人,并被工人生活消费掉,因而它的价值不会转移到产品中去。但是,工人在劳动中会创造出相当于这部分价值的新价值。所以用于购买劳动力的资本价值,也是一次投入生产并一次收回,也应列入流动资本。
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周转方式具有本质的差别,但是为了计算预付总资本的平均周转速度,就要把二者的差别抽象掉,而只计算它们各自的价值周转额。预付资本的总周转即平均周转速度的计算公式为:
    预付资本一年中的总周转次数=一年中固定资本周转价值总额+一年中流动资本周转价值总额预付资本总额
由此可以看出资本构成对资本周转速度的影响:1)当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比例不变时,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各自的周转速度加快,则预付总资本周转也加快。2)当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各自的周转速度不变时,由于流动资本周转速度大大快于固定资本,所以固定资本比重越大,总资本周转越慢;流动资本比重越大,总周转越快。
(3)影响预付总资本周转速度的第二个因素,是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长短。生产时间,是指资本停留在生产领域内的时间。它分为四部分:1)劳动时间,即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生产新产品和创造剩余价值的时间,它由产品的性质、技术水平高低等因素决定,这是生产时间中最重要的部分。2)停工时间,即由于工人休息或机器检修而造成劳动过程暂时中断的时间。3)自然力作用时间,即自然力独立对劳动对象发生作用的时间,也就是劳动对象在生产过程中独立发生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理的变化的时间,如木材干燥、酿酒、植物生长等。4)生产资料的储备时间,即生产资料已进入生产领域但尚未被使用的时间。


相关话题/政治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