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师范大学经济地理学历年考研真题试题(1999-2007)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9-03-14

上海师范大学1999年经济地理学试题
一、简答题
1、大经济地理学与小经济地理学
2、区域学派
3、土地
4、农业区位论
5、农业生产是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的有机结合
二、问答题
1、试分析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布局的相互关系。举例说明。
2、试分析经济中心与经济区之间的辩证关系
3、试用梯度推移战略分析我国三大经济地带在产业布局中的相互关系

上海师范大学2000年经济地理学试题
一、试分析社会经济条件对产业布局的影响
二、请说明农业生产的特点及其自然条件对其发展和布局的影响
三、试对钢铁工业布局的资源及社会经济条件进行详解
四、请说明经济中心在(综合)经济区中的地位和作用。(举例说明)

上海师范大学2001年经济地理学试题
一、请分析人口移动对地区生产布局和结构产生的影响
二、请论述交通运输条件对产业布局的影响评价
三、农业部门结构及其变化对产业布局的影响评价
四、试述我国经济区划的演变及其今后的发展趋势

上海师范大学2002年经济地理学试题
一、名词释义
1.区位条件     2.经济中心     3.区域空间结构 
4.行为矩阵     5.区域分工     6.极化-涓滴效应
二、简述题
1.简述经济活动区位中的土地因子
2.简述城市与区域的关系
3.韦伯的工业区位论评述
三、论述题
1.试述区域结构与空间组织
2.试述我国的区域经济差异与协调

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经济地理学试题
一、解释概念   
1.新经济地理学     2.区位的可进入性     3.中心地的等级
4.增长极           5.区域合作           6.新产业区
二、简述题
1.为什么啤酒厂几乎都布局于城市或其周边地区?
2.解释下图所反映的史密斯收益性空间界限的区位模型。
 snap3764.jpg
3.简述企业空间增长的过程
4.跨国公司研发机构的区域选择
5.结合实际,讨论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
6.简述全球化与本地化的关系
三、论述题
1.试述影响汽车工业的因素及我国汽车工业布局及其变化
2.以我国为例,试论经济区与行政区的相互关系
3.阐述我国最重要的经济核心区域------长江三角洲地区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发展机制。

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经济地理学试题
1、技术条件对区域发展有哪些影响?
2、试述经济活动空间结构的概念与空间结构的物质内容。
3、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区域优势。
4、阐述点-轴渐进扩散理论的核心内容,并举例说明该理论在我国的应用。
5、试从高技术区的区位选择因素说明,为什么长江三角洲地区成为我国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最为密集的地区?
6、阐述城镇体系的概念和特征并举例说明城镇体系的类型。
7、从空间转移和空间扩散的影响机制分析为什么我国率先开放东南沿海地区?
8、举例说明劳动地域分工的原理。
9、试从梯度转移战略说明我国西部大开发中经济战略转移的动力、方式和途径。
10、分析城市经济区建立的依据。

上海师范大学2005年经济地理学试题
1、劳动力成本的空间差异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答:劳动力的空间分布差异以及劳动力移动上的摩擦等因素导致劳动成本存在着空间差异。
(一)劳动力特点
(二)劳动力素质
(三)劳动力成本
(四)劳动力移动
2、城市化、工业化快速发展的地区,城市蔓延与土地利用的方式。
答:一要广泛宣传,使节约集约用地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二要认真的落实使节约集约用地切实落到实处。这也包括在城市土地整理方面,要投入必要的经费和力量,全面开展城镇的地级调查,查清城市范围内土地利用现状,为科学制定城镇建设用地整理规划和方案打好基础。
二是按照地级调查或土地登记的结果,依法机遇整理方位内的土地权利人合法的补偿,防止因整体发生新的土地纠纷。
三是将整理后的土地通过出让的方式,分配给新的致用者后,要及时进行土地变更登记,明确新的土地产权归属。因为土地管理法明确规定,依法登记的特别才能得到法律的保护。
四要加强研究,建立节约集约用地的长效机制已利用土地的再利用,就是存量土地怎么样盘活,怎么用的更有效率。
我国的存量用地普遍是粗放利用,有的甚至是闲置浪费,需要再开发、再利用。
3、试用经济地理学的观点阐述我国统筹区域经济发展的思想。
答: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发展中大国,由于历史进程、自然条件、资源、人口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地区间发展很不平衡。尤其是东、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明显障碍。西部地区占我国陆地面积的56.8%,人口占全国总数的23%,这里自然条件差,经济基础相当薄弱,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人民生活水平基本上维持温饱。改革开放初期,东西部地区占全国GDP比重分别为52%和17%,1997年是61.46%和14.8%,到2002年,东部地区人均GDP已达到西部地区的2.6倍。伴随着收入差距拉大的是财富占有的不平衡。全国贫困人口中90%左右生活在西部地区。所以,逐步扭转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统筹区域经济发展,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不仅关系到现代化建设的全局,也关系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统筹区域经济发展,首先应该从全国“一盘棋”这个大局出发,面对实际和争取可能得到的条件,统筹兼顾,适时适当调控安排,强调各地区统筹发展、协调发展、共同发展。在推进地区协调发展战略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的发展潜力,继续鼓励东部地区加快发展,要抓住通过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机遇,突出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布局的合理。要大力强调地区间的交流与合作,支持和帮助西部地区发展振兴,实行东西互动。通过整合区域资源,优化调整区域产业结构,大力开发人力资源,推动科技进步,尽快形成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各地区经济基础、社会生产力水平、自然资源禀赋、区位优势及主体客观条件的各不相同,决定了各地区科学发展的道路和模式不是单一的一刀切。因地制宜地树立、实践科学的发展观,应该是统筹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
4、古典区位论和现代区位论的差异表现。
答:西方区位理论研究始于19世纪杜能的古典农业区位理论.20世纪初,韦伯的工业区位论问世,之后,又出现了市场区位论,中心地理论,这些理论统称为古典区位论.古典区位论提出通过对不同区位的原材料采掘,运输的成本费用,人工费用和企业生产所要产生的其他相关费用的比较,选择其成本费用较低的区位.但古典区位理论主要针对生产过程本身来探讨的,缺少一般的经济理论基础,从研究方法来讲,属于局部均衡的研究,缺少对整个工业区位问题的分析.
到了20世纪20-40年代,出现了以勒施为代表的近代区位理论.这个时期的区位理论突破了个别因素的静态局部均衡研究,在农业区位,工业区位及城市区位的基础上,从其相互关联,相互制约中,把利润原则和产品销售范围联系起来研究区位,更多地加入市场方面的因素.由于近代区位研究理论主要分析个别生产要素的供给价格和需求价格之间的均衡关系,分析个别和产要素价格及其对工业区位趋势的影响,采取的都是微观经济学的分析方法.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以凯恩斯主义为代表的现代西方宏观经济学的发展,从宏观经济角度来研究工业区位的著述逐步增多.主要着重于全国范围和区域范围的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的增长率以及它们的国际的,区际的差异同工业区位形成的关系的考察,着重于全国范围和区域范围资本形成的特征和投资率的差异,以及它们对区位移动的影响的研究.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国外关于区位问题的研究经历了从古典区位论到代区域学的发展.
主要从生产地的数量、企业生产、经营的组成及过程、利润目标的是否唯一性、目标是否具体、是否考虑了风险及不确定性;、产品性质、市场、与生产资料是事先给定或固定还是根据实际情况而定、是否考虑了资金、地域文化、决策人的行为7个方面进行比较。
5、区域空间经济联系的理论基础。
答:区际分工  区际贸易  区际要素流动  区际经济合或
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合作当代经济的两大发展趋势区域经济一体化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合作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合作
6、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有什么现实意义?
答:第一,克氏的中心地理论是地理学由传统的区域个性描述走向对空间规律和法则探讨的直接推动原因,是现代地理学发展的基础。克氏作为地理学者初次把演绎的思维方法引入地理学,研究空间法则和原理,无疑是对地理研究思维方法的一大革命。也正因为这样,他被后人尊称为“理论地理学之父”。
第二,中心地理论是城市地理学和商业地理学的理论基础。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关于城市等级划分的研究;二是关于都市与农村区域相互作用的研究;三是关于城市内和城市间的社会和经济空间模型的研究;四是关于城市区位和规模,以及职能为媒介的城市时空分布的研究;五是关于零售业和服务业的区位布局、规模和空间模型的研究。
第三,中心地理论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理论基础之一。中心地与市场区域(也可看作为腹地)间的关系,对研究区域结构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区域规划中,按照中心地理论可合理地布局区域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其它经济和社会职能。
在这方面德国的研究成果和实际经验可值得参考。
7、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变。
答:空间结构理论的基本内容:以城镇型居民点为中心的土地利用空间结构,最佳的企业规模、居民点规模、城市规模和中心地等级体系,社会经济发展各阶段上的空间结构特点及其演变规律,社会经济客体空间集中的合理程度,空间相互作用
空间结构演变的基本规律。低水平平衡阶段:农村为主;聚集、二元结构形成阶段:核心—外围;扩散、三元结构形成阶段:核心—城乡边缘区—外围区;区域空间一体化阶段:高水平均衡阶段
8、简述霍夫曼定理。
答:工业化阶段的划分标准是依据德国权威学者霍夫曼提出的霍夫曼比例。1931年,他根据20多个国家的资料,对制造业中消费资料工业与生产资料工业的比例进行了研究。这个比例即霍夫曼比例。由此他把工业化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消费资料工业一统天下,霍夫曼比例约为5;第二阶段,生产资料工业发展提速,但相对消费资料工业,仍显不足,霍夫曼比例约为2.5;第三阶段,生产资料工业与消费资料工业旗鼓相当,霍夫曼比例约为1;第四阶段,生产资料工业领先增长,霍夫曼比例小于1,标志着进入重化工业阶段。
    20世纪30年代初,霍夫曼通过设定霍夫曼比例或霍夫曼系数,对各国工业化过程中消费品和资本品工业(即重工业)的相对地位变化作了统计分析。得到的结论是,各国工业化无论开始于何时,一般具有相同的趋势,即随着一国工业化的进展,霍夫曼比例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这就是著名的“霍夫曼定理”。
    专家认为,今天中国的霍夫曼比例肯定是小于1的。
9、从经济全球化的特点和地理意义说说你对反全球化现象和活动的认识。
答:一、世界贸易不断扩大、世界生产要素市场逐步建立
二、经济全球化发展地域差异明显 
三、国际水平分工进一步发展、经济格局发生变化
四、经济全球化呈现多极化趋势
我的观点:
一方面,它为发展中国家提高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有利于吸收外资,弥补国内建设资金不足;有利于引进技术和设备,实现技术发展的跨越;有利于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培养高素质的管理人才;有利于发挥比较优势,开拓国际市场。  另一方面,它也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不利和风险,使发展中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受到挑战。经济全球化给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带来的是不均等、不公正的竞争机会。我的对策  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政策,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各种有利条件和机遇;同时又要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风险保持清醒的认识,坚持独立自主原则,加强防范工作,增强抵御和化解能力,切实维护我国经济安全,更好地发展和壮大自己。
参考:
反全球化现象值得深思的有以下三个问题:第一,当前的全球化是否存在着一些重大的经济、政治、社会缺陷?第二,到底是谁的全球化?为什么有的从全球化中受益,有的则在全球化中更加失落?第三,全球化是否只有一种观念与模式?
关于第一个问题。当前的全球化明显存在着片面性、弱点与不足。
在经济方面,当前的全球化主要偏重于贸易与投资自由化,是以公司为中心的,其主张者与推动者宣称,只要实现了全球经济自由化,各国经济,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就搭上了飞速发展的列车。
在政治方面,现在全球化的主要动力源是不再考虑边界限制的各种跨国公司、工业化国家的政府、持新自由主义立场的意识形态精英,它缺少充分的民众基础与广泛的社会支持。当前的全球化正在带来资本与劳工、资本与国家之间两大关系的大调整。在许多情况下,资本与劳工、资本与国家的关系出现了新的紧张。
    在社会方面,全球化引起的问题更多。全球化进程与全球生态退化的进程几乎同步,这使得反全球化者把生态恶化归咎于全球化。在相当程度上,目前的全球化并不重视财富分配、就业与发展问题。这样的全球化越是加速,无论国内还是国际,贫富鸿沟不断扩大,社会分层越发明显。由于各国的劳动力具有相对不可流动性,而跨国公司又在全球配置资源,获取竞争优势,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的劳工权益,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全球化也对人们的文化认同带来重大冲击。


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经济地理学试题
1、 从区域环境角度分析FDI的区位选择
2、 公司的组织结构有哪几种类型,分析其空间特征(如海尔,联想)
3、 以你熟悉的跨国公司为例说明跨国公司投资区位
4、 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对减少区域差异所采取的对策
5、 信息时代工业区位将发生怎样的变化
6、 写出我国西部重要城市以及城市集聚区
7、 论述京津冀城市群的空间结构特征
8、 论述中国高速公路发展概况及其对城市和区域的影响。
9、何谓泛珠三角,其目的和意义何在
10、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和布局变化

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经济地理学试题
1.新贸易理论要点
2.有人说“中国是世界的工厂”,为什么?
3.经济城镇体系与行政城镇体系的相互联系与区别。
4.中心地理论的现实意义。
5.古典区位论与现代区位论的主要区别。
6.简述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区的发展概况。
7.在十六届几中全会中建设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提到哪些区域经济问题。
8.如何对经济地理条件评价。
9.论述经济区位影响因素。
10.经济地理学可以解决现实中哪些问题。
11.简述格林哈特工厂区位理论要点。
12.史密斯的收益性空间界限中是“经济人”还是“满意人”,为什么?
13.现实生活中有哪些可以说明杜能的农业区位论
14.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区位选择。
15.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影响以及我国对全球化与反全球化采取的对策。

 


相关话题/经济地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