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媒大学文史综合部分考研冲刺班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9-03-14

文史综合部分考研冲刺班资料 02——PPT 补充笔记 02——PPT ——
    第一讲 最后一个月的复习应试策略
    四、特别提示——生僻、易错知识点 特别提示——生僻、 ——生僻
    2、世界历史部分——古代 、世界历史部分——古代 —— (2)古希腊历史五阶段,古罗马历史三阶段 1)古希腊历史五阶段 a. 第一阶段:爱琴文明时期(史前期,约公元前 6000 年—前 2000 年) ,早期人类文明零散 分布于爱琴海诸岛上; b. 第二阶段:米诺斯时期(克里特文明时期,约前 2000 年—前 1500 年) ,开始建立早期奴 隶制国家,核心地区为克里特岛; c. 第三阶段:迈锡尼时期(约前 1500 年—前 1000 年) ,出现了迈锡尼、雅典、特洛伊等较 为强大的城邦国家,奴隶制进一步完善; d. 第四阶段:黑暗时期(约前 1000 年—前 500 年) ,由于蛮族入侵等原因,文化中断; e. 第五阶段:古典时期(约前 500 年—前 323 年) ,古希腊文化的辉煌时期,出现了以雅典 为中心的众多强大城邦国家,思想繁荣,文化灿烂;出现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 哲学家,毕达哥拉斯、亚里士多德、欧几里得等科学家, “三大悲剧家”等文学家,米隆等 艺术家, 为后来西方文明奠定基石; 公元前 323 年马其顿亚历山大大帝入侵, 希腊文明终结, 但也随着亚历山大大帝的远征传播到世界各地。 2)古罗马历史三阶段 a. 王政时代(公元前 753—前 509) :罗马王国时代,国王与元老院、公民大会共同执政; b. 共和时期(公元前 509—前 27) :罗马末代王被废,执政官取代国王,和元老院、 公民大会共治国政;这是罗马的混辉煌时代,出现了庞贝、凯撒这样的杰出统帅,疆 域扩展到亚非欧三洲; c. 帝国时期(公元前 27—公元 476) :屋大维称帝(奥古斯都) ,罗马帝国建立,经济 繁荣发展; 公元 395 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 东罗马帝国后来融入伊斯兰世界, 西罗马帝国是古罗马帝国的继承者;476 年蛮族入侵,西罗马帝国灭亡。
    第三讲 文史综合考点专题精讲
    专题一 一、台湾问题、分裂问题 台湾问题、
    相关考点 2、历史上台湾与大陆之间的关系(为什么说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神圣不可侵犯的领土? 、历史上台湾与大陆之间的关系(为什么说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神圣不可侵犯的领土? 二十题中也有) 二十题中也有) (1)秦汉时期两岸开始有了交往和联系; (2)公元 3 世纪三国时孙权派将军卫温率军进入台湾; (3)公元 7 世纪隋朝政府派万人船队渡海去台湾,相当一部分人留居岛上,台湾居民; (4)公元 13 世纪元朝设立澎湖巡检司,管辖琉球和澎湖列岛; (5)公元 17 世纪中期郑成功收复台湾; (6)1684 年康熙帝统一台湾,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7) 《马关条约》签订后台湾人民的抗日斗争。 3、清朝对于统一多民族国家贡献(二十题中也有) 、清朝对于统一多民族国家贡献(二十题中也有) (1)努尔哈赤基本解决东北民族问题,基本统一东北地区; (2)皇太极完全解决东北民族问题,解决漠南蒙古问题、朝鲜问题,完全统一东北; (3)康熙解决漠西、漠北蒙古问题,统一北部边疆;解决台湾问题,平定东南沿海;击退 沙俄入侵,巩固东北边陲;完善对西藏达赖班禅的册封制度,稳定西南局势; (4)雍正帝实行“改土归流” ,解决西南少数民族问题; (5)乾隆平定新疆大小和卓叛乱,统一西北地区;平定大小金川叛乱、廓尔喀叛乱,统一 西南地区; (6)清朝后期同治年间,新疆阿古柏在沙俄支持下建立“哲德沙尔国” ,分裂祖国,清朝派 名臣左宗棠为将,率军平定叛乱、收复新疆。
    七大热点话题及其相关考点
    四、科教兴国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相关重要考点
    2、中国古代主流思想文化的发展脉络 、 (1)夏商时期:神巫之术; (2)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思想自由; (3)秦代:法家独尊,严刑苛法; (4)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杂糅法道二家,成为正统思想; (5)魏晋南北朝:佛学盛行,儒学地位降低,儒道进一步融合,形成玄学; (6)隋唐:多元思想融合时代,众多外国宗教传入中国,儒释道三家并举,仍以儒家为主, 并成为科举考试主体内容; (7)宋明:儒家思想走向僵化,成为教条,以“存天理灭人欲”形成程朱理学,与之相对
    的陆王心学也发展起来,但未成主流; (8)清代:前期继承明代思想学术,后期“西学东渐” ,引入各种西方思潮。 3、中国各朝代代表性的文学作品(表格 3、二十题) 、中国各朝代代表性的文学作品( 、二十题) (1)先秦时代:1)诗歌( 《诗经》《楚辞》;2)散文(先秦诸子散文、历史散文) 、 ) 。 (2)秦汉时期:1)诗歌(汉赋、乐府诗) ;2)散文(秦汉政论散文、历史散文) 。 (3)魏晋南北朝时期:1)诗歌(三曹父子、建安七子、南北朝民歌) ;2)散文(文学理论 散文) ;3)小说(志怪小说、志人小说) 。 (4)隋唐五代时期:1)诗歌(唐代古体诗、近体诗、五代词) ;2)散文(唐代古文) ;3) 小说(唐代传奇小说) 。 (5)宋代:1)诗歌(宋词) ;2)散文(宋代古文) ;3)小说(话本小说) 。 (6)元代:2)诗歌(元曲) ;2)戏剧(元杂剧) ;3)小说(话本小说) (7)明清时期:1)小说(章回小说) ;2)戏剧(明清杂剧) 。
    六、近年来的中外关系
    1、中日关系的发展脉络 、 (1)秦汉:汉倭开始联系。 (2)隋唐: 1)中日友好往来,日本派遣遣隋使、遣唐使,代表人物为阿倍仲麻吕(晁衡) ,学习中华文 明; 2)鉴真六次东渡日本,弘扬佛法,传播中华文明。 (3)明清: 1)明代前期开始出现倭寇,侵扰中国东南沿海,直至明后期被戚继光、俞大猷等将领荡平; 2)清末 1894 年中日发生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签约;1900 年八国联军侵华,日本为其中一 国;1905 年日俄战争,日本再次侵犯中国主权。 (4)清朝以后: 1)袁世凯与日本签订“二十一条” ,中国主权再遭侵犯; 2)1931 年“九一八”事变、1932 年“一二八”事变,日本大举侵犯东北、华东; 3)1932 年日本策划建立“伪满洲国” ,1935 年日本策划“华北五省自治” ,1940 年日本策 划建立“汪伪政权” ,东北、华北、华东大部分地区沦为日本殖民地; 4)1937 年发动“七七事变” ,开始全面侵华战争,1945 年战败投降; 5)1972 年和中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专题三 科举制度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含义、发展轨迹、主要内容和特点,以及相关评价。 二十题) (二十题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含义、发展轨迹、主要内容和特点,以及相关评价。 二十题) 的含义 ( 科举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 所以叫 做科举。科举制从隋朝大业元年(605 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 年) 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 (1)隋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起源;隋朝统一全国后,隋文帝为了适应封建经济 和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加强中央集权,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用科举制代替九品中 正制。 (2)唐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完备;唐朝承袭了隋朝传下来的人才选拔制度,并 做了进一步的完善。由此,科举制度逐渐完备起来。 (3)宋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改革时期;放宽了录取和作用的范围;确立了三年 一次的三级考试制度;开始实行糊名和誊录,并建立防止徇私的新制度。 (4)元朝——停滞时期。 (5)明清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鼎盛和衰亡时期;明清统治者对科举高度重视, 科举方法之严密也超过了以往历代。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四书五经、八股 取士。由于科举制本身的弊病,已不再适应新时期文化发展的要求。1905 年,在清末新政 浪潮中,慈禧下令废除科举制。 内容和特点:从隋朝开始,各朝科举考试科目都在不断变化。从各个朝代科举设置的科 目和形式的变化可以看出统治阶层的用人取向, 也反映了不同时代的人才需求。 隋文帝仅有 策问,隋炀帝开考十科。唐朝考试科目很多,常设科目主要有明经(经义) 、进士、明法(法 律) 、明字(文字) 、明算(算学) 。到明朝只设进士一科。清袭明制,但也开过特制(特别 科) ,如博学鸿词科、翻译科、经济科等。 评价:科举制扩大了官吏来源,使门第不高的一般地主可以通过科举参与政权。统治者 以此笼络读书人,选拔人才。科举制是我国封建社会最为重要的选官制度,但到了封建社会 后期, 它的弊病越来越多; 明清时期, 以八股取士,更加禁锢人们的头脑, 束缚人们的思想。 1905 年,清政府实行“新政” ,科举制废除。
    专题四
    西方各国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
    三、英法美新制度建立过程及结果比较
    1、相似之处:都是通过自下而上的革命方式推翻旧政权,建立新制度。 2、区别: 1)英国(1640—1861)——和平渐进,新旧势力长期斗争,新旧制度长期并存,最终建立 比较完善的君主立宪制; 2)法国(1789—1881)——曲折复杂,充满暴力革命流血斗争,各政治派别轮番上台,局 势不稳、政权多变,最终建立并不很彻底的共和制度; 3)美国(1775—1783)——坦途突进,几乎没有旧势力残余,短期内完成新制度建立,简 称较为稳定彻底的民主联邦制。
    四、日德两国资本主义新制度的相似性 1、都是后起资本主义国家,都是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战争等方式建立资本主义新制度; 2、都保留了以皇权为中心的封建旧势力,发展成混合政治结构,建立了“实君立宪”的二 元政体; 3、社会经济和文化事业也都出现了“二元”特点,即旧式的封建地主领主经济和新式的资 本主义市场经济并存; 4、都热衷于对外扩展,发动侵略战争。
    专题五
    社会性 时间 质 原始社 会 人类诞 生—— 约 7000 年前 约 7000 年前— —17 世 纪中期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水平与社会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
    主 要 社 社 会 支 经济制度 柱行业 会资源 自 然 界 采集、 原始自然经 的 动 植 渔猎、 济 物 原始农 牧业 农业生 产出的 食物、 畜 牧业养 殖的动 物 工业能 源 农业、 畜牧业 农业经济 (奴 隶主、 地主经 济) 政治制度 原始氏族 部落制 社会文化 早期人类文明 主要科 技 原始手 工业
    奴隶社 会、封 建社会 (农业 社会) 资本主 义社会 (工业 社会) 当代资 本主义 社会、 社会主 义社会 (信息 社会)
    集权专制
    古典文化、 中世纪 文化 (奴隶制文化、 封 建文化, 宗教神权 和封建等级制度 为核心) 近代资本主义文 化(工业文明,人 文主义为核心) 多元文化
    农业生 产 技 术、手 工业技 术 蒸汽技 术、电 子技术 信息技 术、网 络 技 术、数 字技术
    17 世纪 中期— —20 世 纪中期 20 世纪 中后期 至今
    工业 (尤其 重 工 业) 网络信 息 行 业、电 脑软件 行业、 数字行 业
    资本主义经 济
    资本主义 民主制
    信息资 源
    多元经济形 态
    普遍的社 会民主制 度
    专题六 西方思想文化的发展
    二、西方思想文化史两大事件(二十题) 西方思想文化史两大事件(二十题)
    1、文艺复兴 、 (1)文艺复兴的背景:1)经济背景:中世纪后期资本主义的发展;2)阶级背景:资 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要求获得相应的经济、政治权利;3)政治背景:中世纪罗马基 督教廷、天主教廷的严酷统治;4)社会背景:城市的出现,市民阶层的繁荣;5)思想文化 背景:古希腊古罗马文化的基因促使人文主义的出现。 (2)内容:主要是人文主义,即发现人和人的伟大,肯定人的价值和创造力,提出人 要获得解放,个性应该自由,人应该自由地享受生活。把人们从中世纪基督教神学的桎梏下 解放出来,资产阶级正是在这种精神的指引下创造近代资本主义世界的。 (3)代表人物:1)初期——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2)中期——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莎士比亚、塞万提斯;3)后期——哥白尼、伽利略 (4)意义: 1)打破了宗教神秘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有力地推动和影响了宗教改革运动。 2)打破了以神学为核心的经院哲学统一的局面,为以后的思想解放进步扫清了道路, 使各种世俗哲学兴起,为后来启蒙运动奠定了基础。 3)否定了封建特权,人的高贵被赋予新的内涵。 4)破除迷信,解放思想,恢复了理性、尊严和思索的价值;为 17 到 19 世纪的自然科 学的大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5) 创造出大量富有魅力的精湛的艺术品及文学杰作, 成为人类艺术宝库中无价的瑰宝。 2、启蒙运动 、 (1)背景:1)经济、阶级背景: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2 政治 背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和西欧各国封建专制统治的黑暗;3)文化背景:文艺复兴 运动的影响。 (2)内容: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社会契约;三权分立。 (3)代表人物及作品:1)伏尔泰——《哲学辞典》《哲学通信》《风俗论》 、 、 ;2)孟德 斯鸠——《波斯人信札》《论法的精神》 、 ;3)卢梭——《社会契约论》 ;4)狄德罗——《百 科全书》 。 (4)历史意义: 1)它的矛头是封建制度及其精神支柱天主教会为对象的,因此为即将到来的法 国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准备。 2)启蒙思想家宣扬天赋人权,三权分立,体察功能自由、博爱、平等,而且这 些思想迅速在欧美传播,对欧美的资产阶级革命起了影响和推动的作用,促进了欧洲 社会的进步。 3)对亚洲国家的思想解放、民族独立起了催化剂作用。
    专题八
    西方文学的两大流派(二十题)
    1、浪漫主义 1)含义及特点:浪漫主义是文艺的基本创作方法和流派之一,与现实主义同为两 大文学流派。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 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 2)代表作家、作品: 拜伦(英)——《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东方叙事诗》 、 ; 雪莱(英)——《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西风颂》 、 ; 雨果(法)——《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海上劳工》《九三年》 、 、 、 海涅(德)——《德国——一个冬天的神话》 惠特曼(美)——《草叶集》 2、批判现实主义 1)含义及特点:现实主义是文学艺术的基本创作方法和流派之一,主要特点是:除了 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的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不受理想、臆测或感伤情绪影响; 客观地而不凭感情地去处理思想和行动。 作家一般不在作品中直抒感情, 作品的思想倾向较 为隐蔽。 2)代表作家、作品 狄更斯(英)——《大卫.科波菲尔》《艰难世事》《双城记》《远大前程》 、 、 、 巴尔扎克(法)——《人间喜剧》《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幻灭》《邦斯舅舅》 ( 、 、 、 、 《驴皮记》 ) 大仲马(法)——《三个火枪手》《基督山伯爵》 、 莫泊桑(法)——《项链》《羊脂球》《我的叔叔于勒》《俊友》 、 、 、 列夫.托尔斯泰(俄)——《战争与和平》《复活》《安娜.卡列尼娜》 、 、 屠格涅夫(俄)——《猎人笔记》 契诃夫(俄)——《变色龙》《小公务员之死》 、 马克.吐温(美)——《竞选州长》《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 、 、


相关话题/文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