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传玺中国古代史要重要问题解答汇编
1,商鞅为什么变法?变法的内容是什么?其政治、社会作用怎样?
(提示)商鞅变法的原因:①战国初年,秦是一个由贵良统治的国家,国力很弱,因而要变法图强、提高其政治地:立。②旧的土地制度已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急待改革.公元前359年和前350年,商鞅主持两次变法:第一次变法的内容是①编制户口,定“连坐”之法;②推行小家庭政策;
重农抑商:④奖励军功,严惩私斗;⑤制定十二级爵,规定各爵位占有田宅、臣妾奴婢数量和衣服的等次。第二次变法的内容①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②以县为行政单位;③废井田、开阡陌;④统一度量衡。
变法的意义:①在土地私有制方面,基本上废除了以井田制为基础的封建领主所有制。确立了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封建地主所有制。②在政治方面,基本上废除了分封制,确立了郡县制,又实行了奖励耕战的政策,使秦国很快富强起来.③秦惠王和他的后继者都继续实行商鞅的新法,所以秦国的势力进一步发展,为秦始皇滁灭六国,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2,战国时期有哪些著名的水利工霍?主持修建这些工程的人是谁?属于哪个国家7 . •
提示)①战国时期著名的水利工程有都江堰和郑国渠.②都江堰是秦国人李冰主持修建的;郑国渠是韩国人郑国主持修建的.
3,‘合纵”与‘连横’的含义和作用? ,
提示:①’合纵’与•连横”分别为关东六国和秦国在战国时所采用的政治,军事策略.关东六国为抗拒强秦而组成军事联盟,称为“合纵’;秦为拆散各国联合,破坏‘合纵”,以便各个击破,在关东积极分化六国,称为连横’.
②‘合纵’使关东六国暂时结成军事同盟,抵御了秦国东进,使各国政治经济相对稳定.‘连横’使秦得以利用‘远交近攻”的手段,各个击破关东六国,为秦的统一创造了条件。
4,秦灭六国,统一中国的厚因是什么7 .
提示:①秦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趋势。经济的发展要求消除割据状况。人民普遍厌战,要求统一.②只有秦具备了统一的条件;关东六国改革不彻底,政治落后黑暗,阶级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没有力量完成统一大业。秦国妁改革彻底,政治上已基本建立起一整套专制主义集权制度,经济上彻底废除了封建领主制,建立了以地主私有制为基础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军事上奖励军功,士卒勇敢善战,经济发达,社会稳定,政权巩固,-秦的疆域大j战乱少,因此国力强盛,首先统一中国
5.应当怎样评价汉武帝?
汉武帝时期,面临三大问题:一是诸侯王还有一定的势力,是不稳定的因素;二是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尖锐;三是匈奴不断入侵,边境不宁。-上述情况促使汉武帝采取强硬手段加强中央集权。
①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第一,改革政治体制,建立中朝。由皇帝身边的较低级的官吏和侍从人员组成“中朝”,即决策机构,为了削弱丞相的权力,加强自己的权力,汉武帝重用身边的人员,提高尚书令的地位.
6.评述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提示: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第二个皇帝.他在位的贞观年问(公元627—649年),由于他励精图治,政治比较•清明,社会经济得到发展,人民生活比较安定,被史家誉为“贞观之治”。其主要内容有:①唐太宗君臣论治,以亡隋为戒,不敢采取“竭泽而渔”的政策。鼓励农耕并使人民得以休养生息,徭役、兵役不夺农时.②选贤任能,•兼听络谏。唐太宗用人唯贤,从各阶层各方面提拔了许多贤能的文武奇才,抑制了士族地主的势力.适应了历史发展趋势;’唐太宗君臣比较能够纳谏和进谏,形成封建社会少见的良好玫风气。唐太宗经常鼓励臣下“直言极谏”,魏征在进谏方面尤为突出,唐太宗能够兼听纳谏并及时纠正一些错误,使贞观年间的政治比较修明.⑧轻徭薄赋,发展生产,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法。唐代的租庸调较隋代的负担为轻,并使“输庸代役”成为常制,农业生产不致因徭役而中断。使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社会秩序良好。④善于处理民族关系,唐太宗被尊称为“天可汗”.他在位期间,击败东突厥的侵扰,发展与西域的交通.以文成公主与吐蕃王松赞干布联姻,加强了汉藏两族的经济文化交流.使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他对少数民族较少歧视,对其领袖人物予以信任,因而被尊为“天可汗”,受到拥护和爱戴。
7简述唐代均田制及租庸调法的内容和作用。
提示:均田制:①十八岁以上的男子受田百亩(永业田二十亩,口分田十八亩)。老男、病残者、寡妻妾,僧道、工商业者,给田各有差。②受田足的地方叫宽乡,不足的叫狭乡。狭乡口分田减半给受。③永业田可传子孙,口分田则人死后还官。身死无力葬者准许出卖永业田;迁往宽乡者并准许出卖口分田。买入的田地不能超过应受田限额。④王公以下均有永业田:在职的官吏又给职分田与公廨田,都按级别分授。唐代均田制与以前的不同点:①以丁为单位,一般妇人不再受田;②取消了奴婢的受田;③僧道及工商业者可以受④官吏受田的规定比以前更加详细完备,各级官吏均可受田,而且普遍可受永业田.⑤买卖土地的限制比前代放松了。
租庸调法,每丁每年向国家交租栗二石,调绢二丈和绢二丈和绵三两(麻乡交布二丈五尺、麻三斤)。每丁每年服徭役二十天。如不服役,每天折纳绢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五分,叫做庸。如政府额外加役,十五天免调,三十天租调全兔。额外加役每年最多不超过三十天.
唐初的均田制造就了大批自耕农,对农业的恢复和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将“输庸代役”推广并制度化,使农民不因徭役而耽误农时,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但土地买卖的限制放宽,给土地兼并开了方便之门.
8.唐初怎样加强中央集权的官僚机构?
提示:唐承隋制,基本上沿用三省六部制,但又有所调整和发展。唐初最重要的变化是宰相名额的扩大和政事堂的设立。唐初三省长官均为宰相,又用一些官晶较低者,以本官加带参知政事,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头街行宰相之职.尚书左右仆射起初是当然的宰相,但后来要“同中书门下”头衔方为宰相。政事堂是宰相议政之所,一切军国大政都在政事堂会议上讨论商定,最后由皇帝裁决施行.唐初宰相名额扩大,起用一些较低级官员为宰相并削弱中书省职权,其目的在于加强皇权,防止宰相专权。中央还有一台(御史台)五监、(国子、少府、将作、军器、都水)、九寺(太常、光禄、卫尉、宗正、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府)等机构,分掌各项事务。其中重要的是监察机关御史台,御史台负责弹劾官吏,参预大狱的审讯。为了加强对地方的监察,在州县之外,又设立了“道”.唐太宗分全国为十道,玄宗时改分为十五道.唐朝的官僚机构,使权力更加集中于皇帝和中央,对人民的统治作用也加强了。
9简汀短坡墒枰椤贰?br />
提示:唐律承袭隋律,集汉魏以来诸朝法律之大成。唐律从唐高祖时开始制订,唐太宗时修订完成,唐高宗时又由长孙无忌等对律文做了统一解释,称为“律疏”与律文同具法律效力,律与疏统称为《永徽律疏》,后世称为《唐律疏议》。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系统的一部封建法典,唐律的刑名分为笞、杖,徒,流,死五种,并沿袭隋律,将谋反、不孝等定为十恶不郝之罪,同时还制定了‘八议”等条款,给贵族官僚以种种特权。
10.简述唐朝的科举制度及其童义。
提示:唐朝的科举分为常举和制举。常举每年;举行考试,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明字、明法•、明算等科。武则天时又增设武举。制举是由皇帝临时决定科目和时间的考试,不经常举行,在科举中不占重要地位。增加常举考试的主要有国子监和州县的生徒,以及自学并经州县考试合格的乡贡。制举考试平常人和现任官吏均可参加。诸科之中,惟进土科最为重要,主要考政论,诗赋等,须有才学,明经科主要考帖经,重在儒家经典的背诵记忆。考中以后,只是取得作官的资格。要正式作官,还必须经吏部考试合格,然后授官。吏部考试称为“释褐试”,即脱掉民服,改换官服之.意。制举考中以后,可以立即得官或升官。
唐代科举制度适应庶族地主兴起的历史趋势,为地主阶‘级各阶层通过考试参与政权开通道路,扩大了封建王朝的统台基础,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和积极作用。但本质上是推行文化专制主义的工具。揭示了科举制度的真实作用,
11.简述改土归流
提示:所谓改土归流,即把永久世袭的土官改为可以随时任免的流官。明朝时,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即开始施行改土归流。清初对西南少数民族,沿袭元明以来的土司制度,即以少数民族酋长世袭当地土官。•雍正时期,为加强中央集权,根据之贵总督鄂尔泰的建议,大规模地“改土归流”改土归流后,清廷在原土司地区设立府、厅、州、县,实行和汉族地区相同的制度。这大大加强了西南地区与内地的联系,有利于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有利于国家统一和西南边防的巩固。
12.简述驻藏大臣。 ’
提示:清雍正年间,为了进一步加强对西藏的统治,开始在西藏设驻藏大臣。乾隆年向,又进一步提高驻藏大臣的职权,明确规定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与***,班禅地位平等,和他们一起共同管理西藏事务。***、禅的继承人题,也必须由驻藏大臣监临决定。有关西藏的一切人事,
政,财政经费、军事、外交等事宜,都由驻藏大臣负责理。
13.简清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加强。
(提示)清朝承袭明朝的政治制度,但又有所改革,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进一步加强,皇权集中达到空前程度
一,加强对中央和地方政权的控制。
①在中央设军机处。清初设有内阁和六部,但有满洲贵族组成议政王大臣会议掌握实权,康熙时,设南书房,再分内阁之札以加强君权。雍正时,设军机处,由皇帝选派亲信任军机大臣。皇帝的命令由军机处发出,各地公文直达皇帝之手.内阁形同虚设,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南书房也被废止。大权集于皇帝一身.取消六科封驳职权,将其改隶都察院。皇帝更加专断,
③废除宫廷宦官十三衙门,以其事旧内务府,排除宦官对皇权的干扰。
④在地方上,各省设总督,巡抚,边地设都统、将军,大臣等。他们代表皇帝掌握地方军政大权,随时由皇帝任命撤换,大大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二、保持一支庞大的军队 八旗兵约二十万人,绿营兵六十余万人,分驻京师和全国各地,构成对全国的控制网,
三,大兴文字狱 对在文字上稍有触犯者即加以杀戮,有时甚至是无中生有,借题发挥,以此加强思想控制。
14.简述地丁合一制度。
提示:清代的地丁合一是在明代一条鞭法的基础上实现的改革。清朝赋役制度因袭明代一条鞭法,地有地税银,丁有丁税银。后因土地兼并进一步发展,使无地少地贫苦农民无力负担丁税,被道”或迫或欠’,又造成人口数字不实的严重问题.为了保证丁税征收和掌握人口实数,清政府实行了改革,首先是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下令以康熙五十年的人丁数作为征收丁银的根据,其后“滋生人口,永不姬赋’.后来又在广东,四川等地实行地丁合一,雍正时期开始普遍推行。地丁合一就是摊丁入亩,也叫丁随地起,即不再以人为对象征收丁税,而是把固定下来的丁税分推在土地税内,按亩合并征收。具体办法是,把各省丁税原额分摊在:各州县的土地上,每地税一两,分摊若干丁银。此外还将地
丁以外的其他赋役也合并在田赋中征收。从此以后实行按田,征税,田多税多,田少税少,无田者不负担丁税。
这是一种比较合理的进步的改革,顺应了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对社会生产力发展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母系民族公社的特点.
母系氏族公社是氏族社会的主要阶段。母系氏族公社的主要特征是:妇女居于支配地位,丈夫居于妻方,辈份从母系计算,财产由母系继承。这时实行族外婚制,就是同一氏族内部不许通婚,只有不同氏族之间的同辈男女可以互为夫妻。后来发展为对偶婚,就是在互婚的男女群中各有一个主要配偶,但不严格。因此,所生子女仍知母不知父。这时氏族共财,实行原始共产主义。母系氏族公社分为初期和发展时期两个阶段。
回复 引用 分享 举报顶端
夏朝已具备哪些国家职能?
夏朝是一个奴隶制国家。奴隶主是由氏族贵族转化而来,处于统治的地位。广大劳动者为奴隶身份。国家机构主要是奴隶主为保护他们的既得利益而管制镇压奴隶的工具。国王亦称天子,其下有“百吏”,主要官吏有羲氏、和氏,掌政教和农业;有牧正、庖正、车正等,分掌畜牧、膳食、车服等事;六卿掌军事。又有法律和刑罚,著名的监狱叫做“夏台”,用于镇压反抗行为。
商代的青铜工艺怎样?
商代的青铜业有飞跃的发展,不但产量大,工艺水平也很高。仅在殷墟一地出土青铜礼器就有数千件之多。礼器以酒器为主,有爵、角、斝(jiǎ甲)、盉(hè禾)、觥(gōng宫)、卣(yǒu酉)、尊、壶、彝(yì夷)、罍、觚(gū孤)、觯(zhi支)等。文献记载,商朝贵族嗜酒成风,此说可信。此外,还有鼎、甗(yǎn演)等蒸煮器,簋(guǐ鬼)等盛食器,盘等洗濯器。青铜还大量地用于制作兵器和生产工具。主要兵器有戈、矛、斧、钺(yuè月)、镞、刀等,主要生产工具有刀、锥、斧、锛、铲、凿、钻、针、鱼钩等。此外还有车马器和乐器。
商代青铜器的制作技术很高,尤其是礼器,造型美观,纹饰精巧,是水平极高的工艺品。兵器和工具大多质坚刃利,使用方便。其铜、锡合金比例,据有关部门对部分青铜器的分析,认为基本上符合科学要求。如在安阳殷墟发现的司母戊鼎,含铜84.77%,锡11.64%,铅2.79%,锡铅合计14.43%。这个比例是符合铸造青铜容器硬度的要求的。硬度要求高的工具和兵器,锡的比例要更大些。铸造青铜器时,要有制模、翻范、熔铸等工序,需要有大量的人力进行分工合作。商代熔铜坩埚一次约能熔铜12.7公斤。司母戊鼎通耳高133厘米,横长110厘米,宽78厘米,重875公斤。如铸造这样一件大鼎,就需要七十多个坩埚。如果一个坩埚配备三至四人,就需要二、三百人同时操作。在安阳小屯附近发现的商代铸铜遗址的面积在一万平方公尺以上,当是符合需要的。
甲骨文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字?中国古文字的创造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发展有什么重大意义?
商代已有文字,现在已发现的文字资料都是商代后期的遗物。主要保存在龟甲和牛肩胛骨上的,今人称之为甲骨文。因多为记录占卜之事,亦称卜辞。在少量铜器上亦铸有一些文字,称为铜器铭文。
甲骨卜辞是商朝的国家档案。商统治者非常迷信,凡遇祭祀、征伐、田猎、疾病、农业的丰歉、天气的阴晴风雨等大事,都要用占卜的方法询问鬼神。每次占卜,要将所问事项、占卜日期、吉凶结果等,都刻在龟甲或牛肩胛骨上,成为一篇或长或短的记事文章。这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批文献资料。在殷墟发现的甲骨卜辞约有十万多片,所记甲骨文单字总数约有四千五百字左右,今已确认者约有两千字左右。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叙》将汉字按其构造分为六种,即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谓之“六书”。甲骨文虽仍以象形为主,但基本上具备六书。如象形:■、鱼,■、月;指事:■、上、■、下;会意:■、明,■、涉;形声:■、河,■、鸡。有些卜辞的文字整齐,笔画均匀,刻技熟练,字形美观,足证此种文字已经有了相当长的发展过程了。
卜辞一篇约四、五十字,最长的有百字左右。铜器铭文长的有四、五十字,短的只有一、二字或五、六字。
商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奴隶主的残暴统治商朝后期,绝大多数奴隶主贵族的生活奢侈腐朽,而且对待奴隶十分残酷。例如商王常用人祭祀祖先、鬼神。一次用人祭要杀奴隶数十人至数百人,最多达五百人。有的奴隶被砍头、焚烧、宰割或活埋。如用火烧死女奴以求雨,将女奴投入水中以祭神等。奴隶主还用人殉葬。少的用一二人,多的用数十人,二三百人,最多达四百多人。安阳武官村的商王陵墓仅在墓室与墓道内已发现殉人七十九个。殉人有大人、小孩;有男人、女人。生活奢侈的事例极多。妇好墓的殉葬品多达一千四百多件,仅青铜器就有四百多件,其中多数为酒器。商纣王(帝辛)“厚赋税以实鹿台之钱,而盈巨桥之粟。”①又大修离宫别馆,作“酒池肉林”,“为长夜之饮”。大小贵族无不沉湎于酒色。于是对平民和奴隶们的剥削和奴役日益加剧,阶级矛盾激化。《尚书•微子》曰:“小民方兴,并为敌仇。”奴隶们和破产平民们的反抗斗争在发展。 商朝后期,除了统治者生活腐朽、统治残酷以外,还连年对外进行战争。纣王之父帝乙征夷方达二年之久。他死后,纣王即位,更大规模地对夷方用兵,几乎将国内青壮年都征发出去。国内矛盾加剧。这时渭水流域的周族已建国,而且日益强大,乘商国内空虚之机,发兵进攻商的别都朝(zhāo招)歌(今河南淇县)。纣王将俘来的夷人编成军队迎战,在朝歌南郊牧野大败,自焚而死。商朝建国六百余年,至此灭亡。我国历史上的奴隶社会也至此基本结束。
回复 引用 分享 举报顶端
西周的封建领主制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周的地方行政制度是“分土封侯”制,或谓之“封诸侯,建藩卫”,简称“分封制”。所封诸侯都在王畿以外,各建邦国。受封者有三种原因:一为周王的同姓(姬姓)亲属,二为功臣,三为古帝王之后。《荀子•儒效篇》曰:“周初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诸侯对天子有隶属关系,有镇守疆土、捍卫王室、交纳贡税、朝觐述职的义务。诸侯在封国内是君主,初封时就是半独立状态,在封国内亦实行分封制。国内土地的一部分归诸侯直辖,一部分土地作为采邑分封给他的卿大夫,卿大夫又以同样情况分土地给士,士直接统治、剥削庶民。封国内的层层分封制也是与宗法制度相结合的,就是嫡长子世袭制。这样的层层分封,形成为一座政治宝塔,压在广大劳动人民头上。自天子至士,为各级贵族,庶民主要是农业劳动者。
孟子所说的“井田制”是个什么样子?
孟子对这一剥削形式设想为:“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当然各贵族对公田、私田的划分或分布,因地因人而异,不一定绝对如此整齐划一,孟子也说“此其大略。”古人把这种劳动产品再分配的方式“雅化”为“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公即诸侯。在井田制度下,土地不许买卖。
齐桓公称霸的主要历史背景是什么?他为什么要以“尊王攘夷”相号召?
春秋时期首先称霸的诸侯是齐桓公。齐在春秋前期,已是东方大国,占据了今山东的北半部。可是公元前七世纪前半期,政治黑暗,剥削残酷,阶级矛盾一度很尖锐。这时齐桓公继位,任用管仲为相,进行改革。管仲曾经商,是一位很有才能的政治家。改革内容主要有三项:
1.“案田而税”——这一改革是适应齐国当时的土地占有情况制定的。当时齐国的井田制在破坏,公田荒芜,私人开垦的田地增多,但却不登记,不纳税。“案田而税”就是不分公田(井田)还是私田(开荒田)一律按田地的好坏或产量高低征税。这样不仅扩大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也承认了开荒私田的合法性,稳定了社会秩序。当然也实际削弱了国家对土地的控制权,放弃了井田制,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2.“寓兵于农”——就是把农业人口的编制与军队编制统一起来。齐划都城及其附近为二十一乡;商工六乡,士农十五乡。此十五乡每乡二千户,每户出卒一人,共二千人。五乡出士卒一万人,为一军。士农十五乡组成三军,每年农闲时进行军事训练。这个办法加强齐国的军事力量。
3.士农工商专业分居——专业即“士之子常为士”,“农之子常为农”,“工之子常为工”,“商之子常为商”。①而且按职业分别居住。这样既保证了社会生产需要,也避免了人们因谋职业生活而使社会动荡不安。
齐国改革之后,国势日强,奉行“尊王攘夷”政策。这时山戎侵燕,齐桓公率军北伐山戎,保卫了燕。稍后,狄人又连侵邢(今河北邢台)、卫(今河南滑县东),齐桓公又救邢、卫。齐桓公救患扶危的行为,得到一些诸侯的拥护,威信大增。就在此时,南方的楚国不断北侵,威胁中原。公元前650年,齐桓公率齐、宋、陈、卫、郑、许、曹等国的军队伐楚,与楚军对峙于陉(今河南郾城县东南),双方互不退让。后齐、楚在召陵(郾城县东)订立盟约,双方撤兵,史称“召陵之盟”。齐桓公这次出兵,虽未与楚作战,但却打击了楚北进的锋芒,暂时消除了楚对中原诸国构成的威胁,因之进一步得到中原诸侯们的拥护。
向戌“弭兵”的政治背景是什么?结果怎样?
春秋中期,晋、楚争霸激烈,江、河流域所有的大小诸侯国几乎都卷入战争,兵连祸结,没有宁日。中原各国所受战争的灾害最为严重。郑国在七、八十年中,遭受战祸七十多次,宋国遭受战祸四十多次。楚不断围宋、围郑,许多小国也受灾害。既要从楚,又要从晋,只有“牺牲玉帛,待于二竟(境)。”因此,小国普遍厌战。晋、楚两个大国势均力敌,疲于攻战,也各想暂时休战。“弭兵”运动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弭兵”运动是由经常处于四战状态的宋国发起的,前后共有两次。第一次是在公元前579年,由宋大夫华元向晋、楚两大国提出倡议,双方勉强响应,各派代表会于宋,订立盟约。可是才过三年,楚国首先撕毁盟约,北侵郑、卫。公元前575年,晋、楚战于鄢陵(今河南鄢陵西北),楚大败。
第二次“弭兵”运动是由宋大夫向戌倡议的。当时晋国的六卿(赵、韩、魏、知、中行②、范)之间,争权激烈,无暇外顾。楚又东面受制于吴,不敢北进。其他小国多有内争,自顾不暇。所以这次“弭兵之议”提出,很快得到各大小诸侯的响应。公元前546年,晋、楚、齐、秦、鲁、宋、郑、卫、曹、许、陈、蔡、邾、滕共十四诸侯会于宋,共尊晋、楚两大诸侯国为盟主;又齐、秦两国较大,商定不作为从属国看待;其他原从属于晋、楚的较小诸侯国今后要互朝晋、楚两大国,并承担晋、楚两国给予的义务。
向戌“弭兵”之会是在晋、楚两大国势力均衡的情况下产生的。这次会盟之后,晋、楚之间四十多年没有发生大的战争,其他国家间的战争也很少。这种形势对恢复、发展各国的社会经济,安定人民的生活,都有很大的好处。
井田制破坏和土地私有制产生的原因怎样?
春秋时期,周天子对土地的控制力已几乎完全丧失。诸侯们对他们封国内的土地理所当然地认为是属于他们的。对于人民的占有权也是这样。所谓“溥天之下,莫非王士;率士之滨,莫非王臣”这一原则已经过时了,取而代之的新的原则是“封略之内,何非君土;食土之毛,谁非君臣。”④这一原则的改变,是土地国有制破坏的标志。从此,天子不能控制“天下”的土地,诸侯也不能控封国内的土地,贵族们也无力经营管理他们所分到的井田。有权有势的人,强占田地为己有,不少农奴逃跑,到边远地区开荒耕种。《诗•齐风 •甫田》曰:“无田(同“佃”)甫田,维莠骄骄”。“无田甫田,维莠桀桀”。“甫田”就是大田、公田,“骄骄”、“桀桀”是野草茂盛之象。《汉书•食货志》(上)曰:“周室既衰,暴君污吏慢其经界,徭役横作,政令不信,上下相诈,公田不治。”至此,井田制在迅速破坏。
张传玺中国古代史要重要问题解答汇编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9-03-16
相关话题/中国古代史
中国古代史重要名词解释
母系氏族公社 母系氏族公社是以母亲的血缘关系结成的原始社会的基本单位。它是在血缘家族进一步发展、逐步形成氏族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世界各民族普遍经历的阶段。母系氏族公社大约产生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到新石器时代达到繁盛,并开始逐步为父系氏族公社所取代。 道德经 《道德经》,又称《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4中国古代史复习提纲详文解释
一.重要名词 大索貌阅:隋政府为了加强对人民控制,增加赋税收入的一项措施。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大索貌阅。即查对户口,并按户籍上的年龄与本人外貌相核对,看是否年龄故意报大报小,以逃避赋役。同时也清查没有报入户籍的人,不实者加以处罚,并鼓励互相检举。大索貌阅大大增加了中央的财政收入,也有利于加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3-15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考研资料(超详细)
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超详细) 中国古代的科技文化 一、知识归类 Ⅰ 科学技术篇 1、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及其西传 ⑴造纸术 ①西汉先后出现絮纸和麻纤维纸。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的绘有地图的纸,是目前世界上所知最早的纸。 ②东汉宦官蔡伦于105年改进造纸术,制造植物纤维纸。 ③造纸术6世纪传到朝鲜、越南和日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2-10北京大学2005年考研真题-中国古代史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1、《续资治通鉴长编》 2、井田制 3、葵丘之会 4、限民名田5、九品中正制 6、《元和郡县图制》 7、南衙北司之争 8、庆历新政 9、探马赤军 10、票拟二、论述题(每题20分)1、汉武帝财政改革措施及作用2、隋唐以后赋役制度的主要变化3、唐代周边主要少数民族及其活动4、元 ...专业课考研经验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西南大学2006年考研真题-中国古代史
专业课考研经验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南开大学2004年考研真题-中国古代史
专业课考研经验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考研真题-中国古代史复试
一.你读过哪些本专业的学术著作?请对其中的一种进行评论,并试对其中的某些重要问题或观点谈一谈自己的看法。(限800字以内)(60分)二.就你所接触的材料和知识,试谈历史学或中国古代史专业的发展趋势。(限800字以内)(40分) ...专业课考研经验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考研真题-中国古代史
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中国古代史一、名词解释(40%) 胡服骑射 董仲舒 河阴之变 府兵制 永贞革新 唐蕃会盟 绍兴和议 徐光启 萨尔浒之战 四库全书二、简述题(30%,每题各占15%) 1、简析秦朝灭亡的原因。 2、简论赵匡胤。三、1988年,费孝通先生在香港中文大学就“中华民族”问题发表演讲,提 ...专业课考研经验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华中师范大学1999年考研真题-中国古代史
华东师范大学1999年中国古代史一、名词解释:(42) 周公旦 算缗与告缗 府兵制 猛安谋克 东林党 乾嘉学派二、问答题 1、简述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其对北宋历史的影响。(28) 2、试述春秋、战国为“古今一大变革之会”说。(30)华东师范大学2000年中国古代史一、名词解释(35%) 夏商 ...专业课考研经验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考研真题-中国古代史
专业课考研经验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河南大学2006年考研真题-中国古代史
中国通史(1949年之前)一、名词解释: 1.氏族公社2.楚汉之争3.八王之乱4.《唐律疏议》5.猛安谋克6.中国共产党第7次代表大会二、简答: 1.简述春秋时期井田制崩溃的必然性。2.简述东汉田庄经济。3.简述唐太宗和贞观之治。4.简述明朝初期加强君主集权的政治措施。5.简述近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 ...专业课考研经验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安徽大学2006年考研真题-中国古代史
一。名词解释 1.仰韶文化 2.甲骨文 3.府兵制 4.<大唐西域记> 5.庆历新政 6.摊丁入亩二.简答题 1.简评韩非的法家学说. 2.简述汉武帝的经济政策及其作用. 3.简析唐朝三省制及其职能. 4.分析元朝统一的历史意义三.论述题 1.试述中国古代儒学的发展阶段及其特征. 2.论述明初专制主 ...专业课考研经验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河北大学2006年考研真题-中国古代史
专业课考研经验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河北大学2005年考研真题-中国古代史
专业课考研经验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中国人民大学2006年考研真题-中国古代史
中国人民大学2006年中国古代史考研试题名次解释:郭店楚简 《周礼》《过秦论》谶纬 隆重对 二王八司马 中书门下 行省 利玛窦 还有一个应该是清史,欢迎跟贴补充。简答:1.评论春秋战国政治的特点2.简述秦.隋快速灭亡的原因。3.如何看待北宋“积贫”.“积弱”4.评述中国古代宦官专权的特点。评论:评论 ...专业课考研经验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