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政治学考研复习张凤阳讲义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9-03-22

宏观政治学 第二版
    宏观政治学
    第二版 张凤阳
    绪论(考研不涉及此章节) 第一章 绪论(考研不涉及此章节) 政治生活环境(考研不涉及此章节) 第二章 政治生活环境(考研不涉及此章节) 第三章 政治系统形态 第一节 政治系统的性质与特点 一 政治系统的性质 (一)政治系统 政治系统,指的是历史上和现实中出现的、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存在和运行着的、各种内部 要素形成一定的结构与功能的、 处在持续运动变化之中的、 由政治行动主体设计并创造的开 放性整体 在理解政治系统时,必须理清四个关系: ★在理解政治系统时,必须理清四个关系: 1.政治系统与政治国家的关系 政治系统与政治国家的关系 2.政治系统与政治共同体的关系 政治系统与政治共同体的关系 3.政治系统与政治形态的关系 政治系统与政治形态的关系 政治系统与政治形 4.政治系统与政治制度、政治体制的关系 政治系统与政治制度、 政治系统与政治制度 下面的内容将分别体现,注意归纳 ★(二)政治系统与政治国家 1.国家的根本属性是政治的,从三个方面予以说明: a.其产生:ZL b.其本质: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c.其职能:ZL 但是,在辨识了国家的根本属性是政治的以后,还必须知道国家还有经济、社会、文化方面 的属性,即还存在经济国家、社会国家、文化国家。同时,强调国家的根本属性是政治的, 并不意味着凡是政治的都是国家的, 因为的确存在着没有国家的政治, 而且在为了人们也会 在没有国家的政治中生活 2.政治国家与政治系统的关系是由国家担负的不同角色来确定的 a.在传统的国际政治中,政治国家和政治系统几乎是同一的,因为在传统的国际政治中,有 代表性、唯一的政治行为体就是民族主权国家(国家中心主义) b.但是伴随着越来越多的政府间的国际组织( IGO) 、非政府间的国际组织(INGO) 、松散 事务国家共同体、跨国公司、特殊的国际活动个体、国际恐怖组织以各种不同方式加入到国 际生活中,国家已经不是国际关系活动中唯一的行动主体了,只是其重要的行动主体而已。 这时以中央政府出面的国家和整个政治系统就不再是同一的, 它充其量是参与国际政治活动 的所在的政治系统中的一个主要力量。 这时用政治系统来取代原先的国家在理解国际政治时 就具有合理性 3.当国家在政治系统内扮演角色时,与政治系统相对应的是传统意义上的“社会” ,它是各 类政治行为主体的总和, 在这种社会中, 各种政治行为主体掌管和维护的是各自的政治权利。 而国家掌握并行使的则是国家的公共政治权力。 在长期实行及其统治和集中计划经济的社会 中,由于各类政治行为主体的政治权利被轻视或忽略,社会政治功能日益萎缩,国家公共政
    1
    宏观政治学 第二版
    治权力日益膨胀,政治国家几乎吞没了社会。在这种不正常的情况下,政治国家就成为政治 系统的代名词。 但当市场经济迅速发展, 因此要正确显示和描述政治系统的运行和发展, …, 只关注政治国家是远远不够的, 必须将政治国家看成是在政治系统中的一种具有主导性的政 治设施和力量 ★(二)政治系统与政治共同体 1.政治系统的静态结构在空间上表现为一个个并列着的政治共同体, 动态结构则在时间上表 现为一个个依次出现的政治形态 2.现代意义上的政治共同体, 指的是在一定的地理空间中存在并发展着的内部具有整合性的 政治生活系统。政治共同体实际的存在形式,可以是一个单一民族组成的主权国家,可以是 多个民族组成的主权国家, 也可以是由若干个国家组成的在国际政治活动中具有主权地位的 联合体 3.现代意义上的政治共同体的概念主要强调具体政治系统的整合性、稳定性和并列性 a.政治共同体在总体上是整合的。共同体的概念将处在一定地理空间位置上的主权国家或具 有独立主权的地区看作是一个具有共同利益的政治活动单元 b.政治共同体具有稳定性。在一定时期内,其人口规模、组织制度等是稳定的 c.政治共同体具有并列性 4.政治共同体内部的协调性与分立性的关系往往成为具体的政治系统能否稳定发展的关键: 制度部分与反制度部分,严厉禁止和平共处分化瓦解 二 政治系统的特点 1.自身的整体性 它是由相互联系的部分组成的, 其本质是各种政治关系的总和, 系统本身大于这些关系的总 和,政治系统离不开内部的各种关系。 2.自身的内在结构 不是零乱无序的,按照一定的层次、等级、隶属关系组织起来的 3.具有一定的生存、运行和发展的环境 4.具有一定的行为与功能 a.适应功能 b.目标功能 c.维持功能 d.动力功能:政治系统要能生存下去,积极的办法是主动求得发展。这就需要政治系统经常 保持一种能够刺激行动的后备原动力,以便实现体制和制度创新 第二节 政治系统形态的实质与类型 一 政治系统形态的实质 ★政治系统的静态结构在空间上表现为一个个并列着的政治共同体,动态结构则在时间上 表现为一个个依次出现的政治形态 (一)社会形态 社会形态是一定生产关系的总和, 生产力是其最终的动力因素, 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生 产关系构成了一定社会形态的骨骼,也是决定社会形态性质的标志性因素。在社会形态中, 还包含使骨骼有血有肉的政治、意识上层建筑和其它的诸如家庭、民族等人群共同体要素 (二)政治形态 社会形态包括社会经济形态、社会文化形态、社会政治形态 政治形态, 指的是建立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上并由它们所决定的, 并以一定的政治体制机 制表现出来的政治关系的体系和结构
    2
    宏观政治学 第二版
    首先,政治形态是建立在一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结合而成的经济基础之上的 其次,物质的生产关系不仅是政治形态的基础,而且是政治类型的直接标志 第三,政治形态是政治关系的体系和结构:一个政治系统中的政治关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即政治权力的最终归属、政治权力的配置与运行方式、社会价值的分配形式 第四,政治形态是通过具体的政治体制机制表现出来的 (三)政治体制和政治制度 具体的政治体制是指依法建立起来的根据公共政治权力结构, 公共政治权力与各类政治行为 主体政治权利关系模式,公共政治决策机制的总和 首先,政治体制是一定政治形态的具体内容 其次,政治体制是一定的政治制度表现、实施和实现的具体方式 政治制度是同政治系统性质即具体政治形态相适应的有关国家公共政治权力的结构、 关系和 运行的正式规则的总和。 它既包括从中央到担负基础各级政权组织的构成规则, 也包括各种 政治行为主体相互间政治权利关系的规则, 还包括统治阶级为巩固和扩大自身统治进行决策 的规则,以及贯彻执行统治意图的手段等 政治制度是相对稳定的,体现这种政治制度的政治体制是相对具体、变动的 第三,政治体制的变革是实现政治形态转型,从而实现政治发展的显示途径 一种是革命性的政治体制变革和转轨,质变 一种是革新性的政治体制变革和转轨,量变和部分质变 提到,政治形态的亚形态,是指在政治形态运行中,与一定的政治体制相对应的,体现政治 形态部分质变的政治形态表现形式 二 政治系统形态的类型 1.原始平等的政治形态 2.奴隶主政治统治形态 3.封建主政治统治形态 4.资本家政治统治形态 5.社会主义人民民主政治形态 6.过渡类型的政治形态:我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形态 第三节 政治系统形态的更替与跃迁 一 政治系统形态的更替 (一)政治形态更替的动力 ●典型形式上: 1.生产力是不断变化发展的 2.生产力的发展导致分工形式、交换形式等方面的变化,从而在旧社会的母体内孕育出新的 生产关系的萌芽 3.新的生产关系不断发育成长,最终趋向于新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的建立 4.新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伴随着代表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阶级、阶层的出现,随着这 些主体力量的壮大,它们会提出与自己利益相关的政治权力要求 5.要求反映在思想观念上,就会形成新的政治要求、政治价值观念和政治理论 6.以政治理论为先导,新兴阶级或进步集团的政治实践由自发上升到自觉 7.新的政治变革要求会遇到旧的落后势力的阻碍,由此产生以阶级冲突为核心的政治冲突 8.政治冲突受特定的历史条件的影响,或以渐进改革方式,或以暴力革命方式获得解决 9.先进阶级最终夺取国家政权,从而实现新旧政治形态的更迭交替 ●虽然政治发展的动力归根到底职能用生产方式的变革来说明, 但是,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发
    3
    宏观政治学 第二版
    展观并不是机械的经济决定论。生产方式的决定作用是通过与其它因素的相互作用来实现 的。这些因素包括: 1.民族利益和民族关系 2.阶级与阶层的分化格局 3.政治力量的觉悟程度与组织程度 4.民众的关心程度和参与程度 等等 ●具体政治形态变迁的动力也是具体的 (二)政治形态更替的规律 ●政治形态更替中表现规律性的内在联系主要有三个方面 1.旧的政治形态的危机与新的政治形态的萌芽的联系 a.旧的政治形态的危机必然促进新的政治形态的萌芽的壮大 b.面对政治危机的出现,会产生两种不同的政治行动: i.暴力镇压 结果是酿成更大规模的革命斗争 ii.社会出现大分裂,新的政治思想、政治利益团体、政治代表人物迅速涌现 2.旧的政治形态的抵抗和新的政治力量的进击的联系 旧的政治形态的抵抗必然促进新的政治力量的进击 a.首先寻找精神武器 b.采用决定性的物质武器的批判 3.旧的政治形态的衰亡与新的政治形态的生长的联系 新的政治形态必然要在清除旧的政治形态残余的基础上, 才能茁壮成长、 发展 (提到, 复辟) 二 政治系统形态的跃迁 (一)政治形态更替的顺序性 1.生产力积累上升的发展,决定着政治形态的变迁、更替会沿着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 级的顺序进行 2.政治形态的跃迁的顺序并不是刻板的模式,我们看到的是一幅生动的图景: 首先,不同的政治系统虽然属于同一类型的政治形态,但其外在环境要素和内在主体结构、 组织机构、规则制度等等存在较大的差异 其次, 不同的政治系统虽然属于同一类型的政治形态, 但各自的起始与终结并不是整齐划一 的,在时间维度方面的差距是巨大的 再次,在同一历史时代中,在不同区域,会出现几种政治形态并存并且相互影响的局面 最后,并不是每一个政治系统都非得一个不漏地依次经历上述几种政治形态的更替 (二)政治形态更替的跳跃性 ●政治形态更替的跳跃有两种方式: 1.从低级的政治形态越过其后的政治形态,直接跳到更后面的政治形态 如美国从奴隶主政治统治的形态跳到资本家政治统治的形态 2.从一种介于两种典型的政治形态之间的过渡形态跃迁到更后的政治形态 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及革命后不长的过渡时期, 就进入社会主 义人民民主政治的形态 ●不承认跳跃性,是一种机械的、形而上学的,甚至是唯心主义的表现;但是不能夸大跳跃 性,一方面,这种跳跃是很少的,另一方面出现这种现象,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的特殊历史 条件和特殊的社会经济原因 ●中国政治形态的跃迁的原因
    4
    宏观政治学 第二版
    1.由于帝国主义的入侵,封建主义和殖民主义在中国畸形的结合起来,形成了半殖民地半封 建的政治形态 2.中国民主资产阶级的革命,只是打到了皇帝,并没有铲除封建地主的生产关系 3.北伐战争后,形成了大地主和官僚买办资产阶级相互勾结的反动政权蒋家王朝 4.由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 资产阶级彻底的民主革命的任务只能由代表着广大人民群众利 益、 中华民主利益的中国共产党来承担, 由孙中山发起的这场革命就转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 5.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买办资本主义这三座大山 6.没收的官僚资本成为国有企业的生产资料,无产阶级成为统治力量。同时,农民只有和公 认结成广泛的联盟才能摆脱贫困。 民族资产阶级虽然在解放后有所发展, 但是不依靠国家和 国有企业将寸步难行 7.正式 20 世纪 50 年代初这种客观的经济、社会条件决定了新中国既不能倒退到封建,也 不 能走向资本,只能… 第四节 政治系统形态转型的性质与途径 一 政治系统形态转型的性质 1.政治形态革命 指的是政治系统从一种低级的形态,通过政治体制、政治制度的根本性改变,走向另一种更 高级的政治形态的过程 2.政治形态转型 指的是在同一政治形态内部,通过政治体制机制的改革和创新、新旧政治体制的转轨、政治 规则制度的建设,推动政治文明程度不断提升的过程 a.其目标不是破坏原有的政治形态,而是促使其更加完善,更能体现其合理性和优越性 b.是由在政治形态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政治力量推动的 c.一般通过政治体制的转轨来实现,有一个过程: i.首先是旧的政治体制显露出局限性 ii.革除旧体制中的弊端,形成新旧体制并存的局面 iii.最终以新体制取代旧体制,实施体制转轨,产生政治形态新的亚形态,完成一次转轨周 期 二 政治系统形态转型的途径 ●政治形态激进性转型 含义:指的是在政治形态内部采取快速的、直接的方式,破除旧体制,建立新体制,完成转 轨,进而完成政治形态转型 特点: 1.发生在以政治体变革为突破点的社会变革中 2.主要依靠政治系统中试图变革的上层政治精英的推动 铁腕手段 3.大多依赖传统的、动员式的政治运动 4.大多需要付出巨大的政治成本 ●政治形态渐进性转型 含义:指的是政治形态内部坚持以持续不断、缓步推进、先易后难的方式,逐步革除旧政治 体制的弊端,以增量改革来构建新的政治体制,最终完成政治体制转轨,进而完成政治形态 转型 特点:
    5
    宏观政治学 第二版
    1.以经济形态转型为前提条件 2.依靠政治系统中致力于改革的政治出上层力量、基层政治力量和公众推动的 3.所设计和确立的新的政治体制是对旧的政治体制的自觉扬弃 4.分步骤地推动政治体制转轨
    第四章 政治权力配置 第一节 国家政治权力总量及其配置 一 政治权力的本质及其类型 (一)政治权力的本质 1.人类遇到的第一种权力是自然权力,发生在人与自然之间,是人与自然界的一种关系 2.在社会生活中,结成群体的人们之间的影响和服从关系也构成了一种权力关系,即社会权 力, 社会权力举例如经济权力、 中国封建社会中压在妇女头上的四大权力即君权神权族权夫 妻 3.社会政治权力:F1 (二)政治权力的类型 1.依据作用方式的不同进行划分:F1 2.依据政治权力主体对受体作用的方式可以分为: a.强制性权力 政治权力主体要求受体做某种事情,后者受到前者的威信,尽管不愿意但不得不去做。此类 权力运行中,主体施加威胁要让受者觉得可信,威胁只是让政治权力得以生效的保障 b.功利性权力 政治权力主体承诺给受体一定的好处, 其条件就是受体必须服从权力主体的意志。 此类权力 中,包括财富、职位、荣誉等好处,只是一种奖励,它是保障政治权力得以实施的条件 c.操纵性权力 政治权力主体以灌输、宣传、政治社会化等方式改变受体的政治价值观,从而让受体自觉地 去做权力主体希望他们做得事情。Ab 都以相互沟通为基础。而 c 则以巧妙的方式全部或 部 分改变受体的价值观为基础,复杂一点 d.人格型权力 来自对主体本身的崇拜和尊敬,对象可以是个体或制度 二 政治权力的内在结构 (一)政治权力的要素结构 1.静态的要素组成 a.一定数量人的委托 b.法律和规章制度 c.强制实行机关和保障实行机关 d.政治权力主体的素质与能力 2.动态的运行结构 a.权力资源 b.权力主体使用权力的愿望和技术 c.通过一定的转换所形成的实际权力 d.形成权力所指向的受体
    6
    宏观政治学 第二版
    e.权力实际使用后的效果 (二)政治权力的层次结构 1.处在最底层的是个人政治权力 2.中间层次的公共权力,地方性的或团体性的 3.最高层的是公共政治权力(国家政权) 三 公共政治权力的特性 政治系统中的政治权力有三种: a.一种是属于政治行为主体的政治权力,它和其主体的各自利益联系在一起 b.一种是政治系统和其它政治系统相互作用的政治权力 c.公共政治权力 公共政治权力的特性: 1.强制性(F1:强制约束性)和组织性(ZL) 2.单向性(支配与服从)和垄断性(F1:专属排他性) 四 公共政治权力的总量 ●与三个基本因素有关: 一是人类生活系统中真正实现出来的总能量的多少 二是在一定的社会发展战略目标下, 该政治系统中的国家政治能量在政治系统总能量中所允 许占有的比例大小 三是国家将其占有的一定比例的政治能量充分发挥出来的能力 ●下面具体说明: 1.一个现实的人类生活系统在一定时期具有一定的总能量,这一总能力是由经济系统、社会 系统、文化系统、政治系统共同创造 2.一个政治系统中公共政治权力总量与这一国家设施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政治系统的总量有 关。国家公共政治权力总量只是政治系统总能量的一部分 政治系统要获得更快发展,两种战略: 一是通过制度创新,将其能量尽可能发挥 二是对外开放,吸收,增加政治系统总量 3.具体的国家公共政治权力总量与这一国家所在的政治系统分配给它的比例有关 4. 国家将其占有的一定比例的政治能量充分发挥出来的能力。 ●国家公共政治权力的能量与其权力的实现方式有关: 1.公民政治参与的程度与方式(F1) 2.公共政治权力的资源结构 大体上分为宪法性资源、物理性资源、操作性资源 a.宪法性资源:指国家基本法所规定和赋予的公共政治权力 b.物理性资源:强制实行机关和保障实行机关,如军队、警察、监狱等 c.操作性资源:主要包括政治体制、政治规范、政治人事、国家财政等方面的权力。这部分 比重越大,对社会经济作用越强 i.计划经济模式下国家公共政治权力资源的内在结构和运行方式 ii.市场… i 和 ii:P105,P106 ●国家公共政治权力要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还需要对它进行合理的配置:横向纵向 第二节 国家公共政治权力的横向配置 一 三权分立原则
    7
    宏观政治学 第二版
    ●产生 1.最远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 2.洛克,提出议会掌握立法权,政府掌握执行劝(实际上是两权分立) 3.孟德斯鸠,真正确立 提到,孙中山先生的五权分立: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考试权、监察权 ●在今天,公共政治权力中的立法权的行使机构、行使过程也是不完全相同的 1.各国对议会或国会与立法的关系规定不一样 美国:将国会视为“最高立法机关” 英国:将国会视为最高权力机关 2.各国立法机构的构成不一致 一院制、两院制、多院制 3.各国立法机构的权限也不相同 各国公共政治权力中的行政权力一般集中在政府 1.资产阶级的政府具有不同的体制 内阁制政府(内阁为最高行政机关) 、总统制政府(总统为最高行政机关) 2.不同的政府所具有的权限不一样 提到,法院和检察院 提到,暴力机关 ●并不是那样美妙: 1.政治欺骗性 2.与实际权力运行不一致 3.有利于调整资产阶级内部矛盾 4.保证了国家运行的灵活性 5.对维护资产阶级利益有益,但并不是很有效的 a.“换马” :浪费巨额财富 b.议而不决 二 议行合一原则 ●产生 1.马克思 a.马亲自参加了德国资产阶级推翻封建势力的革命,认为在革命时期,根本不能指望依靠孟 德斯鸠的分权学说来解决议会同国王之间的矛盾,相反“正是临时局面下的这种分权状态, 必然导致冲突”“暂时的革命秩序正是在于,分权暂时被废除,立法机关暂时兼有行政权或 , 行政机关兼有立法权” b.马克思在总结巴黎公社 革命经验的过程中进一步完善了议行合一原则。胜利了的巴黎无 产阶级建立了由人民公开选举产生的公社委员会。这一委员会是最高权力机关,立法、行政 2.列宁 指出,在资本主义国家,名义上由代表机构行使国家权力,实际上是管理机关掌握实权,代 表机构只是清谈馆。 必须实行议行合一原则。 列宁在领导无产阶级取得社会主义十月革命胜 利后,遵照议行合一原则建立了政治体制 ●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与马不同点: 不再由一个机构同时行使立法权和行政权, 而是在最高权力机关即立法机关的 授权下,分别设立行政机关和司法结构,分别行使行政权和立法权 提到,选举,负责… 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职能:F1
    8
    宏观政治学 第二版
    暴力机关 第三节 国家公共政治权力的纵向配置 首先是一个国家结构形式的问题 一 单一制和复合制 F1 中国实行复杂的单一制的原因 1.由多民族的原因决定 a.之所以实行单一制: i.经过 5000 多年的分与合的发展,在历史上形成了一个具有共同文化传统的多民族统一国 家 ii.众多少数民族从自身的发展中形成只有在平等基础上与作为主体的汉族形成单一国家才 能共同繁荣的信念 iii.近代中国,外敌,…… b.之所以实行复杂的单一制: 发展不平衡,特殊的心理和风俗习惯,必须依据大杂居、小聚居的实际情况实行民族区域自 治 2.由历史的原因决定 专谈香港、澳门、台湾问题 a.单一制:腐败无能;神圣领土,主权 b.复杂单一制:特别行政区,一国两制 二 集权制和分权制 国家公共政治权力纵向配置中的中央与地方关系的研究包括三个方面: 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实 质,中央与地方分权的类型,不同国家结构形式下的分权模式。前两个在本部分将涉及, 第三个问题将为下部分内容 ●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实质: a.中央实力论:实力(尤其是财力)依赖关系 b.地方独立论 c.相互合作论:彼此合作,强调中央与地方平等,无政府主义 关系的实质:F1 ●中央和地方分权的类型: 1.分权制的好处: a.有利于促进居民参与当地事务 b.有利于促进地方政府对本地居民高度负责 c.有利于发挥地方官员的信息优势,消除欺骗中央的现象 d.有利于制度创新 e.可以给人们更多的选择机会 F1.可以缩小中央政府规模 上面的作用只有在公民的民主权利得到实现、 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具有较强监察能力的情况 下得以实现 2.分权的缺陷: a.分权只能提供地方性的共享物品和公共服务 b.只能在地方有限的范围内进行制度创新,无法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体制革新 c.只提供本地区的资源合理配置,无法产生全局性的效益
    9
    宏观政治学 第二版
    d.无法保持全国的政治、经济与思想的统一与稳定 3.集权,与分权相反 绝地的集权与分权均不可取, 问题是要找出集权与分权的界线, 实行一定程度的集权与分权。 要找出其界线,关键在于正确划分中央和地方的事权和财权 ●中央、地方事权的划分 1.中央政府事权: a.提供全国性的共享物品和共享服务 国防建设,发展外交,基础设施,政治经济秩序,法制保障,政治权利 b.提供各个地方政府无法提供的跨地区的或行政错位型区域的旨在产生区域的和规模的经 济效益的多方共享物品和服务 c.再分配 d.对全国经济进行宏观调控,保证供需平衡 2.地方政府事权: a.提供本地区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 b.提供虽跨地区但可产生规模效应,从而对本地区有益的区域公共物品和服务 c.尽量克服本地区收入分配的不公平 3.F2:事权与财权,分税制 三 公共政治权力纵向配置的模式与类型 ●主要讨论不同国家结构形式下的分权模式 1.复合制国家 主要采取分权模式 美国 ZL 有限分权,体现在: 第一,宪法保证了联邦的有效集权和统一 一方面, 宪法明确规定了联邦地位高于州的原则, 联邦制定的法律以及缔结或将要缔结的条 约,即使与任何州的法律有抵触,各州均应遵守。 另一方面, 联邦可以利用宪法规定不明确的情况钻空子, 联邦最高法院可以通过解释宪法插 手州的事务,联邦还有某些不言而喻的引申权力 第二,有限分权还体现在财政体制上。美国在联邦政府和州政府之间实行严格的分税制。州 政府经费不足时,中央政府一般给予补助,通过这种补助、转移支付,一方面可以使州政府 发展地方经济和事业,另一方面又能确保中央能够对地方实行引导,实行监督和控制 2.单一制国家 主要采取集权模式 英国 第四节 政府公共权力的配置运行 一 公共政治权力配置中府际关系的实质 所谓府际关系, 是指作为国家公共政治权力配置延伸和具体实现的, 各层级及其部门之间发 生的基于利益、权力、财政和行政的,纵横交错的竞争与合作的互动关系 首先,府际关系是国家公共政治权力配置延伸和具体实现 其次,府际关系是各个政府及其部门围绕利益关系,产生的权力关系、财政关系和行政关系 的总和 第三,府际关系有水平和垂直两个维度
    10
    宏观政治学 第二版
    第四,府际关系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竞争与合作。府际关系研究的重点是促进政府间的和 谐与合作 二 公共行政权力配置中府际关系的变迁 ●中国传统的府际关系存在着很多弊端 1.在中央与地方关系上,中央处于绝对地位 2.中央和地方的权力配置通过自上而下的行政命令和政策手段来推行,长官意志 3.地方层级和数量过多:地级市本身就缺乏宪法上的依据,有些地方在省与县之间设立省政 府的派出机构地区行署(相对于一级政府) 4.条块分割,形成特殊的条块结构 5.宪法和地方组织法缺乏对府际合作的具体规定:地方政府只注重走“上级路线” ,而忽视 政府间的合作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府际关系发生了变化 1.以地方要求分权为内容的纵向的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关系的演变 a.纵向分权方式:中央向省放权,然后逐级下放,下放的主要是经济管理权力和部分社会管 理权力 b.经济分权方式:下放经济管理权,包括计划权、管理权、信贷权、投资权等等 c.倾斜分权方式:形成东重西轻的倾斜分权格局,如经济特区深圳、珠海被赋予了较大的经 济管理权力 2.以县级政府扩权为内容的纵向地方政府间关系的演变。 目前中国绝大多数省市实行市管县体制,不少地方开始尝试省管县体制 3.以联合合作和激烈竞争为内容的地方政府横向关系的演变 a.在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后,谋求区域合作发展,西向东学习取经 b.一些具有相同地理位置和共同资源的省份和城市,采取优势互补,走向横向联合、合作发 展, 、实习共赢的道路,如上海经济去,包括五省一市: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福建和 上海 c.也存在恶性竞争 三 公共行政权力配置中府际关系的调整 ●首先,要合理确定地方的层级 中国历史上,省级和县级是一直比较强的两级政府,而市级和乡级则时强时弱。 在部分地区已经推行省管县实验的条件下, 认真总结和评估实验的结果, 尽快确定两级地方 政府的层级设置。 对目前存在的市管县体制以及地级市、 乡镇级政权等等, 应该在严格评估、 科学决策的基础上依法调整 ●其次,实行府际事权的明确划分 一是中央和地方之间 二是地方上下级政府之间 FRONT 1.在确定中央具有的职权时,必须从中国的实情出发:一是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生产力 水平比较低,经济基础薄弱,因此中央必须适当集中一些财力和物力,以便举办一些关系到 举国利益的大事;二是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宏观经济的调控权必须集中在中央;另外,中 国目前正由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事权短期内不可能分得太清楚, 要 求中央在一定时期内担负更多的事权 2.改革开放中五次大的机构精简都是围绕中央和地方的事权划分展开的, 但都主要采用行政 命令和政策手段,造成事权不明。有必要按照科学、合理、逐步推进的原则,通过立法程序


相关话题/宏观政治学

  • 领限时大额优惠券,享本站正版考研考试资料!
    大额优惠券
    优惠券领取后72小时内有效,10万种最新考研考试考证类电子打印资料任你选。涵盖全国500余所院校考研专业课、200多种职业资格考试、1100多种经典教材,产品类型包含电子书、题库、全套资料以及视频,无论您是考研复习、考证刷题,还是考前冲刺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可满足您学习上的不同需求。 ...
    本站小编 Free壹佰分学习网 2022-09-19
  • 南京大学宏观政治学讲义复习考研笔记
    宏观政治学讲义 宏观政治学笔记 第一章  政治生活与政治科学 一、人类生活中的政治关系 1、亚里士多德: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 禽兽:没有谈政治的能力,以本能存在,不能用道德规范去约束,政治对其太高尚。 天使:没有谈政治的必要,其生存环境超越了政治,政治对其来说太下贱。 人:为了规则,人有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5-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