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 不计一切眼光与采访者接触;
e 不要在倾听的时候去思考下一个问题;
f 如果受访者突然不讲话,要尊重他的沉默,等他开口再谈;如果他需要鼓励,试着用疑问的口气重复他最后一句话;
g 在对方讲话时不要过多的“嗯、啊、哎、哦”,可以用点头示意或微笑来交流;(影响同期声、影响节目态度)
h 采访结束后无论结果如何都向受访者致谢;
i 从失败中学习。
记者在拍摄
一、“人在实习时”的高频率失误:
1、画面歪斜;
2、变焦无目的地推拉
3、角度无变化的一根筋拍摄法;
4、拍摄无起落幅和镜头过短(0.5-30秒)
景别 |
电视(秒) |
电影(秒) |
远景 |
10-12 |
8 |
全景 |
8-10 |
6 |
中景 |
6-7 |
5 |
近景 |
4-5 |
3 |
特写 |
2-3 |
1 |
二、采访中的镜头层次
1、发问时拍广角;
2、回答开始时用中景;
3、在特殊紧张或揭露某事时用特写。
记者在制作
一、避免“红烧头尾”
红烧头尾:我国现场报道中出现的一种“怪”现象——男记者&女播音员;男播音员&女记者&男播音员;女记者&男播音员……
应该让现场记者把现场“带”完——真实感强,可性度高些。
二、把握好解说的介入点——画面开始4-5秒后
一段镜头,在第一个镜头的1/3处开始解说,到最后一个镜头的2/3处结束。
前几个镜头较短,不加解说,在后一个较长的镜头处介入解说,同样也要在此镜头开始几秒后再介入解说,在镜头结束前结束,留有回味。
三、利用好特技和新技术
1、反映差距、对比想想分画面:今昔对比、同一时间不同地点的事务联系、冲突与对立……
2、展现速度及段落变幻时想象划象。
3、使用溶入、溶出一般不超过2-3秒,多用于展现梦境、回忆、想象等插叙或倒叙段落。
4、电脑动画在新闻中的利用值得关注。
记者在思考:思维决定行文风骨,影响采制观念和效果。
一、电视化的思维
(1)蒙太奇思维:前、后期摄制中,在不违背新闻真实性的前提下,记者需对事实和声画进行组织,在现场这种思维越明晰,采访就越顺利。
(2)现场思维:
首先,要求记者必须到现场拍摄新闻。
其次,要求新闻传递出“现场感”:
时空相对集中的新闻题材——跟拍,随报道主体,再现原生态;
多时空的新闻题材 ——追随记者足迹,再现记者的现场调查、采访过程。
(3)表现元素多样化思维:
电视是立体信息传播的特征,要求记者充分利用画面、字幕、地图、漫画、图表、解说、同期等声画元素。
二、多元化思维
1、承认事物多义性并能够捕捉到它们;
2、把看起来散落的素材整理起来的蒙太奇能力。
☆专题四 电视新闻无剪辑摄制法
一、无剪辑
无剪辑(no cut):于头脑中计划,用摄影机剪辑。适用于程序性强,动态性弱的题材。
例:《俄罗斯方舟》亚历山大·索科洛夫(2002)——一镜到底
二、无剪辑摄制法的优势
1、快,能增强时效,提高工作效率——在会议新闻、突发事件中……
2、消除电影化痕迹,增强现场感。
电影化的电视新闻:过分强调画面艺术化美感和主观显露过度的电视片形态。
3、锻炼拍摄者的素质——运动构图能力、镜头长短把握、景别过渡流畅、一组镜头后的转场……
4、提高播出的信号质量。
三、无剪辑摄制法的要求
1、了解所报道事件的全部内容和发生过程。
2、选择最重要内容和较有表现力的镜头。
3、按照思维和形象两方面的逻辑顺序将镜头连贯、流畅地组接起来。
(1)思维逻辑:剪辑要符合人思维的规律、生活规律。
(2)形象逻辑:剪辑要符合镜头元素形象的连贯性,这一连贯性包括——
A、形象之间的“相似性”规律:
形象主体造型相同或相似;上下主体动作相似;画面内在结构相似。
B、“动接静,静接动”的规律:
所谓“动”、“静”,是指在剪接点上,主题或者摄像机的运动状态的四种可能性——
①“接动作”(拼接):由两个不同景别或不同角度的镜头来表现一个动作;
近景与长镜头的时间比应为1:2
②固定镜头与固定镜头相接;(固定镜头:指运动状态不同的统一主体)
③固定镜头与运动镜头相接(保留起落伏);
④运动镜头与运动镜头相接(不保留起落伏)。
固定镜头与运动镜头的表意功能:
1、固定镜头:
要求——构图讲究,“稳”字当头,找好水平线,多用三脚架。
2、运动镜头——推、拉、摇、移、跟:
(1)推镜头:将镜头由远向一个主体靠近
复机位——
复焦距——用于越过一些阻碍时;
间歇推——推-停-推。
(2)拉镜头:将机位拉回来,使主体变小
复机位——
复焦距——
间歇拉——
(3)摇镜头:水平摇摄——表现宽广事物; 竖直摇摄——表现高大事物;
环绕摇摄—— ; 间歇摇摄——从一个主体摇到另一个主体,之间有停顿。
(4)跟镜头:机位与主体一同运动
事件性新闻与非事件性新闻:事件性新闻多以题材取胜,非事件性新闻多以手法取胜。
1、事件性新闻:以一个独立的新闻事件为核心展开的新闻报道,事物的时态是突发的或跃进的。如动态消息、新闻特写等。
2、非事件性新闻:脱离事件,从理念谈理念的新闻;一般是对一段时间或若干空间发生的情况、经验或问题等做概貌性或阶段性的反应,其时态是渐进的。如典型报道等。
☆专题五 人物新闻
一、鉴定式人物新闻(易模式化)
1、写“事”:人因事显;事因人生(事是要为人服务的)。
Tips:(1)不要让采访对象坐转椅;(2)不要让采访对象抽烟(不好剪辑)。
2、写“细”:写细节、写侧面。
例:《美联社工作日志》:“不要说‘华莱士很紧张’,而应说‘他在40分钟的飞行里嚼了21根口香糖……他看看天空又看看脚下,把安全系了又松开……’”
例:不要说“全县党政干部紧锣密布地开展抗洪救灾工作”,而应说“全县10个党政干部7个上了抗洪大堤。”
二、导演式人物新闻(易因夸张、失实)
1、考虑“间接采访”、“隐性采访”法。
2、写“实”:深入新闻现场,进行纪实报道。(纪实报道:第一时间,记录第一画面——记录正在发生的事件)
三、“高大全”式人物新闻(正面人物的神话,反面人物的脸谱化——影响新闻的真实性,传播效果不佳)
1、写“真”:还本来面目,摒弃造神。
2、写“情”:应有正常人的情感;切忌“反衬法”。
3、写“境”(环境):处理好个人与整体的关系;处理好崇高美与多样美的关系;处理好各种角色的关系;
四、人物新闻表现要点
1、选择主题要具有典型性、代表性;
2、表现时不能仅仅局限于让人了解;
3、突出人与他人、社会的交流;
4、寻找典型环境中的人生哲理,力求人物语言紧跟时代;
5、采用纪实手法,注意细节捕捉;
6、采访内容要具体、明确;
7、人物选择追求“多元平衡”。
多元平衡:大小人物的平衡,职业分布的平衡
(1)体力与脑力、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平衡;
(2)关注新兴人群。
电视长消息&短消息
一、背景:自1996年全国电视新闻奖始 短、广、快、活
二、电视短消息的特点
1、时间特点:1分30秒内
2、录制特点:“五个一”:一个事件、一个主题、一个时效、一个现场、一个动态
(1)意义的表达不是靠解说词的规定;
(2)多表现事,尤其是突发事件; (3)讲求速度,不拘泥于细枝末节。
三、电视长消息的特点
1、时间特点:4分钟之内
2、录制特点:
(1)题材重大; (2)过程复杂,同期声采访内容多; (3)事件展现完成过后的“意义小尾巴”。
BBC对电视消息制作的要求
1、把重要的材料和次要的材料区分开;
2、朗读写好的稿子;
3、不使用表示讽刺、怀疑的引号;
4、对于姓名应始终加上这个人的职务或称号,哪怕是名人。姓名、名称、重要事实有必要重复出现,尤其在结尾处;避免说明性字幕使用时该用的不用,不该用的乱用(如过分强调——演员VS著名演员)。
5、自己清楚的内容要考虑别人也清楚。
6、使用缩略语,除很有名的外,要加一些注释。
(1)不要随心所欲的自己发明简称; (2)简称有明显的时代和地域特征;
(3)在企业和地区后面加“人”要慎重; (4)简称要注意对象和场合。
7、尽可能地少用数字(数字不便用画面表现,而解说词过多则会显得枯燥),如果迫不得已,只用最重要的。
专题六 电视新闻“四化”式报道
一种新颖的叙事逻辑。目标——非事件新闻时间化,找到由头,表现生动。
一、主题事件化
1、即精心选择最典型、最具代表性的事件做载体来勾勒、突出和深化主题。
2、要求:
(1)在综合性较强的主题新闻里一定要有新闻事件作依托; (2)记者出镜为先,主人公同期声为先。
二、事件故事化
1、指用故事来结构报道,以说故事的方式来引出事件、解释事件,并构成悬念,吸引观众。
2、方法:(1)巧用典故展开对比; (2)设置悬念吸引观众;
三、故事人物化
1、即让新闻故事的主人公站出来,用人物的命运变迁和具体感受来加深人们对于新闻主题的印象。
2、方法:(1)找出事件中的某一参与者作为“触点”; (2)使用人物所见所闻来说明新闻观点。
四、人物细节化
1、指在新闻人物刻画和描述中,注重细节的拍摄和描述,用细节突出个性,加深受众对新闻的印象。
2、电视新闻细节:指能够突出新闻的五个W和一个H的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它不仅指有冲击力的图像,还包括富于感染力的现场语言、播音、音响、屏幕文学要素。
3、要求
(1)细节只能从生活中去寻找,不能虚构创造;
(2)细节包括人物语言、动作、肖像、表情,也包括故事环境以及相关器物;
(3)随时注意观察,及时将镜头推上去,或采取特技手法加以强调;
(4)细节是能够反映主题的事例、画面;
(5)多设想将在现场遇到的情况和问题,多准备几个采访问题;
(6)细节是一种对事实集中有效的表达,应“惜墨如金”。
专题七 电视新闻标题制作
简洁、准确、鲜明、讲求艺术性
一、电视新闻标题的概念
在电视新闻栏目中出现在一条或一组电视新闻画面上的,用于概括、提示、评价新闻内容的简短字幕。
二、电视新闻标题的表现形式
1、口播新闻标题:
通常加在主持人画面下方;也可以加在过肩题图当中或侧下方(注意播音员与过肩题图的位置关系)。
2、新闻提要标题:
区别于非提要类的整屏字幕。
3、图像新闻标题:
通常叠加在开头一组画面下方
一要注意字幕出现的时间长度为正常人浏览两遍的时长;二是要注意出现几秒之后加标题,尤其是以记者现场出镜或有现场感的人物活动为由头时。
4、小标题栏目或直播节目标题
通常叠加在小片头的落幅画面上,且较为突出。
三、电视新闻标题的常见问题
1、犯一些常识性错误; 2、抄袭其他媒体的标题;
3、标题啰嗦、不生动; 4、标题与解说词或画面语言不相符。
四、电视新闻标题的制作要求
1、鲜明、简洁、准确、注意字行的排列美
(1)一般来说,电视新闻标题每行不超过13个字,不超过2行;口播新闻每行不超过6个字,不超过6行;电视节目或栏目的标题不超过7个字。
(2)标题文字颜色一般为白色,以显得客观、公正、纯洁、正式;
(3)标题文字字体一般为黑体,以显庄重且清晰。
2、以实题为主,多用动词、兼顾节奏
(1)电视新闻要多用实题、单一型标题;
(2)新闻特写、新闻专题片、重大时政新闻报道中可能会使用虚实结合题,或使用副题。
(3)“朗朗上口 好听易记”的解说词:
A、字要“响”——多用平声字,注意押韵;慎用同音字;有节奏感。 B、词要双
例:《让历史告诉未来》、《漂来的北京城》、《检查团来了!走了!》
3、尽可能将新闻中最有价值的内容写入标题
4、尽可能多交代几个W
5、及时出现小标题字幕,以实现“隔画面”的作用
五、电视标题的常见制作方式
1、叙述式 2、概括式:《黄牌的启示》、《英雄壮歌》 3、成果公告式:《我国钢产量突破七千万吨》
4、对照式(对仗式、比较式):《雪飘东北·雾锁南国》 5、希望式(企盼式):《当好文明东道主》
六、其他
1、努力制作“创新式标题”,开发“实用型标题”。 2、标题字幕的包装设计要与栏目风格相适应。
3、用标题“说话”。 4、善于利用广为流传的歌词、诗词、民谚等。
5、切忌人云亦云。 6、严格把关,避免语言污染。
专题八 电视新闻中的数字使用
处理数字的原则——在处理数字前想明白:
1、你的数字能提供信息吗? 2、你的数字能具有欣赏性吗? 3、你的数字所在的节目是谁的节目?
一、电视新闻中使用数字的原则和目的
1、目的
(1)客观地说明某一个新闻事实。“精确新闻学”
(2)用以强调某一新闻事实;
2、使用数字的原则
(1)准确无误。不要生造数字,对一些部门发布的数据也应分析。
(2)具体形象。拿到数据——>形象思维加工——>形成画面。
(3)简单明了不重复。
二、使用数字的技巧
1、比较法
(1)横向比较;Eg:中国目前估计有烟民3.5亿,占世界烟民的1/3。
(2)纵向比较;Eg:去年日产油XX吨,接近1949和1950年的年产量的总和。
数字使用的口语化
电视新闻多用约数,小数点能免则免。
撰写文字稿,对于千位以上的数字以及百分比应该用汉字表示。Eg:8.95%——约百分之九。
2、比喻法(相当于……)
例:新北京南站占地面积近5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1万平方米,等同于20个足球场,3.1个鸟巢。
利用固有经验表达信息
表现数字
表现地名:美国平原镇——卡特总统的老家平原镇;庆伯利——世界最大金刚石产地庆伯利。
表现年代:公园755年——中国唐代大诗人李白生活的年代。
3、分解法
Eg:去年全球军费开支是5500亿美元,相当于每分钟100万美元。
4、综合法
Eg:全国三亿多烟民每人每天吸3块钱一包的烟,一年烧掉……
5、解释法:抓出数字有趣的点
三、经济新闻采制要点
1、熟悉经济理论和经济指标; 2、避免图解政策,以典型事实给观众以印象;
3、找具体的“人”,以进行时动态报道,并注意展示其心态。
案例节目:《经济半小时——我为结婚狂》:人物的选择具有情节性;人的心态、人与人的冲突需要捕捉。
电视新闻节目及纪实语言的影响力
一、作为一种外交媒介
纪实作品,尤其是纪录片的魅力在于:传递了一种易于被接受的真诚,如同朋友间展示了私家相册
例:BBC《a year in tibet》
二、作为一种剧情创作
电影与电视、剧情作品与纪实作品在互动中共同发展。
1、纪实“形式”的仿制——伪纪录片(Macumentray)。例:《情非得已生存之道》、《二十四诚记》、《阮玲玉》
2、记录“态度”的接受。例:《导盲犬小Q》
三、作为一种真人秀
真人秀(reality television):由普通人而非扮演者,在规定情景中按照制定的游戏规则展现完整的表现过程,展现自我个性,并被纪录或制作播出的节目。
纪实跟拍;虚拟情境;导演组织:《老大哥》、《减肥达人》、《美国偶像》、《赢在中国》……
专题九 电视新闻的角度
一、什么是新闻角度(News angle)
即报道角度,指记者观察、挖掘、表现新闻事实的着眼点、侧重点。
1、选择最佳的角度能变平庸为新鲜、肤浅为深刻(马特·德拉奇),增加视角而非增加事件。
2、不同的文化背景,媒介生态影响角度选取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