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媒人的最早产生,大约在(周代)。
31.嫁娶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32. 转房婚: 形式主要是兄死,弟以嫂为妻;姐死,妹代姐为妻;父死,子以异母为妻。在西南地区和东北地区的一些少数民族曾较长时间地流行过。
33.阿注婚:流行于云南的一支纳西族和一支普米族。“阿注”是纳西语,意为“伴侣、朋友”。只要不是同一母系血统的成员及其后裔,都可以互为阿注。他们之间的性关系非常自由,到晚上,男阿注就到女阿注的专用房里过夜,天明赶回家去劳动,这种阿注关系时间可长可短,每人除一个长期阿注以外,还有许多临时阿注。所生子女不知其父,都归母家。
34.抢夺婚:云南地区的景颇族、傣族、苗族都曾实行过强夺婚。它是男子通过强夺手段与女子成婚。民间的“抢夺婚”其实只是一种形式,在此之前,双方早已换过婚礼,选定成亲日子,但在迎亲那天,男方还是要组织一帮人,隐蔽在约定的地点,等新娘一到,一拥而上,捆绑回家,新娘则大呼救命,女方家人假追一通。
35.(父权)制度确立后,形成了一夫一妻制。
36.据《墨子》、《荀子》记载,我国在(先秦)时代就有了火葬。
37.石棺葬:就是用石板或石块构筑成长方形的棺材,置于地面,即为墓地。地区主要集中在东北的松花江流域、四川西部的岷江和金沙江流域以及云南境内的一些地方。时间跨度起于商周,盛行于战国到两汉,延续到明代。据近年来的学术研究,石棺葬起源于古人对石的崇拜。
38.悬棺葬:就是把棺木高悬于崖壁的木桩上或洞穴里。这种悬棺葬在福建省武夷山、江西、四川等地都有发现,其中武夷山的悬棺已有3800年之久。这些悬棺离地面有的几十米,有的上百米。悬棺形似小船。据认为,采用这一葬法的少数民族,迷信灵魂升天,认为把棺木放得越高,灵魂就越容易升天。
39.考古发掘最早的龙形在(河南省濮阳市仰韶文化遗址)。
40.龙与皇帝合而为一,始于(汉高祖刘邦)。
41.龟龙:比喻人中英杰。
42.龟龄:比喻高龄。
43.龟钮:汉代时规定,凡列侯、丞相、大将军皆以金铸印,制为龟形,称为“龟钮”,以后遂以龟为官印的代称。
44.授龟绶:就是授予官印盒缓代,是授予官职的意思。
45.“胸有成竹”是(苏文同)的画竹理论。
46.梅花的五瓣比喻(寿、福、康宁、好德、善终)等人生五福。
47.四君子:梅、兰、竹、菊。
48.岁寒三友:松、竹、梅。
49.宋代诗人(林逋)被称为“梅妻鹤子”。
50.灯节:即正月十五放花灯,古称“上元节”,或称“元宵节”,起源于古代的祭祀遗风,跟天地崇拜有一定关系。
51.清明节:与古时“寒食节”相合而成,时间一般在冬至后105天,正好是农历三月上旬,公历四月五日前后。在我国的传统节日中,它是唯一同节气合一的节日。清明节最初是个农耕节。因相传晋文公的谋臣介之推在清明前一日被焚死于绵山,人们为了纪念他,形成寒食节。后来上坟祭祀的礼仪与人们扫墓祭祖的风俗相结合,融入清明节的活动内容。到唐代,清明节与寒食节合二为一。
52.三大传统节日:春节、端午、中秋。
53.后世的重阳风俗主要是(登高饮酒)以避不祥。
54.腊八节:即农历十二月初八,这是受佛教影响而形成的一个节日。相传释迦牟尼在成佛之前,曾修苦行多年,结果饿得骨瘦如柴,因此决定放弃苦行,这时他遇见一位牧女送他一些乳糜吃,吃后恢复体力,端坐于菩提树下沉思,终于在十二月初八“成道”,故佛家称之为“成道节”。
55.(先秦时代)已经有了十二生肖;东汉王充的(《论衡》)记载了十二生肖的名字;(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已经普遍使用十二生肖。
56.中国古代以(南向)和(东向)方位为尊,以(黄)和(红)两色为贵,前者源于(地神)崇拜,后者源于(日神)崇拜。
57.避讳:为了表示对封建君主和尊者的敬畏,必须避免直接说出他们的名字而采用别的方式加以表达
58.国讳:统治者运用国家权力强令臣民们为之避讳。
59.家讳:封建士大夫们为其尊者自行避讳。
60.避讳有(改字法)、(空字法)、(缺笔法)三种形式。
第十六章 中外文化交流
1.影响巨大的早期中外交往是所谓的(“周穆王西游会见王母”)的故事。这在《史记》和晋代的《穆天子传》中都有生动的记载。
2.晋代陈寿的《三国志·吴书》记载徐福东渡到达的是(亶州)。
3.日本至少在(明代)开始祭祀徐福。
4.最早见于史书记载的海上航线是(《汉书·地理志》)所记的从西汉帝国的南疆到印度洋的海路。
5.(东汉)时中国人已经知道从波斯到红海的海路。
6.为适应海上贸易的需要,唐宋时代设置(“市舶使”),负责管理海外贸易。
7.元代人周达观的(《真腊风土记》)真实记载了柬埔寨吴哥时代的文化。
8.(鉴真)是日本律宗的始祖。
9.日本的平安二宗是(天台宗)和(真言宗)。
10.唐代的(义净)著(《南海寄归内法传》),描述了东南亚和印度佛教、地理、民俗以及医方。
11.李白的《哭晁衡》写的是日本人(阿倍仲麻吕)。
12.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红海)和(非洲东海岸)的(索马里)、(肯尼亚)。
13.(《马可·波罗游记》)是有史以来西方人撰写的详细介绍中国的第一部著作。
传教士的先行者和奠基人(利马窦)于公元16世纪来到澳门。
14.德国传教士(汤若望)备受信任,以一外国人身份出任清政府的钦天监。
15.介绍中国历史最早的一部著作的是西班牙人(多萨)在罗马出版的西班牙文(《中华大帝国史》),随后法国人(杜赫德)编撰的(《中华帝国志》),于1735年在巴黎印行,是欧洲人研究中国的百科全书式的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