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考研笔记】中国近代史(4)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9-03-24

②黑旗军的抗法斗争与纸桥大捷:越南政府一面请求清政府派兵援助,一面邀请刘永福率领活跃在中越交界的黑旗军援越抗法。黑旗军在红河两岸屡创法军,击毙其统兵官安邺。1882年初法国派出统兵官李维业率领的一支侵略军,重新向越南北部进犯,企图打通红河,直窥云南。刘永福将法军围困在河内周围一年多,并在城西纸桥一战击毙李维业,打乱了法军的北侵计划。
2.法国发动侵华战争与福建水师的覆灭
①法国对大西南的骚扰: 1883年8月,法国扩大侵越战争,逼迫越南政府与之签订《顺化条约》,取得了对越南的“保护权”。此后,法国便把矛头指向中国,要挟清政府撤退在越的中国军队,召回刘永福,开放云南边界, 中法矛盾日趋尖锐。1883年底,法军向驻守越南的中国军队发动进攻,中法战争爆发。以奕忻为首的清政府军机处惧怕与法国“失和”,采取妥协退让方针,在军事上处于被动地位。1884年3月,法军逼近中越边界。慈禧以战败责任为借口,将奕訢驱逐出军机处,并改组军机处。然而奕訢的继任者奕環,仍然执行妥协退让政策,授权李鸿章向法国寻求妥协。1884年5月,李鸿章与法国签订了《中法简明条约》,主要内容有:清政府同意对法越间“所有已定与未定各条约”,不加过问;中越边界境开埠通商;中国军队撤回国内。条约的签订,表明了清政府对法国侵略的妥协屈服。②福建水师的覆灭与中法战争的爆发:《中法简明条约》签订后,法国迫不及待地要接管清军在越的防地,与未到撤退期限的清军发生军事冲突。法国以此为借口,一面向清政府要挟讹诈,索取巨额赔款;一面蓄意扩大战争,派孤拨率领远东舰队驶往中国。1884年8月5日,远东舰队的一支由利士比率领向台湾基隆发动进攻,台湾事务大臣刘铭传指挥守军进行顽强还击,法军被迫退回海上。法国鉴于基隆受挫,便把进攻的主要目标转向了疏于防备的福建马尾军港。8月23日,停泊在马尾港水面上的法舰突然发动进攻,驻守马尾的福建水师仓猝应战,伤亡惨重。接着,法船又炮击马尾船厂,摧毁闽江两崖清军炮台。马尾丧师三天之后,清政府在舆论的压力下被迫对法国正式宣战。
二.中国不败而败
1.镇南关大捷与临洮大捷:①镇南关大捷:1884年9月,孤拔率主力舰队再次进犯台湾,强占了基隆,封锁台湾海峡。刘铭传退守淡水,击退登陆的法军。孤拔在封锁台湾的同时,又率舰进攻浙江镇海海口,清军据守招宝山炮台进行猛烈反击,交战中,孤拔受重伤,不久死去。 1885年初,法军向驻守越南北部地区的清军大举进攻,负责谅山防务的清军将领弃城逃跑,退到广西境内。法军占领谅山,北犯镇南关,广西告急。在形势危急时刻,清政府起用老将冯子材镇守广西边境。3月法军分路进攻镇南关,冯子材率领清军奋勇杀敌,越南人民也自动前来助战,打得法军溃不成军。冯子材率军乘胜追击,收复谅山等地。②临洮大捷:此同时,清军、黑旗军又在临洮大败法军,并攻克10多个州县。中国军队的节节胜利,扭转了整个中法战争的形势,粉碎了法国侵略者利用越南为基地进攻中国的狂妄计划。消息传到巴黎,立刻导致了茹费理内阁的倒台。
2.《中法新约》 然而,正当抗法斗争胜利在望的时候,清政府竟向战败的法国求和,于1885年4月7日命令前线停战。原因是软弱无能的清政府竟把中国军队的胜利作为与法国停战妥协的资本,决定以胜求和。1885年6月9日,清政府不顾中国军民的强烈反对,授权李鸿章在天津与法国代表正式签订了《中法新约》。
①内容:清政府承认法国对越南的殖民统治;在中越边界开辟商埠;降低法国从云南、广西进出口货物的税率;允许法国在中国投资建筑铁路;法国撤退基隆和澎湖的军队。
②危害:通过这个条约,法国达到了侵略越南的目的,打开了中国西南门户,并取得了在中国修筑铁路的特权。
3.战争的影响:中法战争是中国人民反对侵略并取得胜利的战争,但转眼之间却被清政府妥协投降路线葬送。法国不胜而胜,中国不败而败。这触目惊心的事实,让广大群众进一步看清了清政府的腐朽无能,使先进的中国人日益感到亡国的威胁,进一步探求救国救民的新道路。                  第三节   中日战争
一.战前鲜问题与请政府的内部矛盾
1.战前的国际形势与日本对朝鲜的渗透
①战前的国际形势:世纪末年,正在迅速向帝国主义过渡的各资本主义强国,把侵略目光越来越集中到还没有被完全分割的少数地区,中国和朝鲜成为它们在远东争夺的焦点。②本帝国主义对朝鲜的渗透:日本侵略中朝两国,蓄谋已久。还在“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就确立了对外扩张政策,主张以武力“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1872年吞并中国“藩属”琉球。1874年武装入侵我国台湾省。1876年强迫朝鲜订立《江华条约》,取得在朝鲜派驻公使、开设通商口岸、自由测量沿海岛屿和领事裁判权等特权。1882年以武力胁迫朝鲜缔结《仁川条约》和《修好条规继约》,取得在朝鲜的驻兵权。
③本的大陆政策:1887年,日本参谋本部制定了《征讨清国策》,准备以武力进攻北京,并分兵占领长江流域各战略要地,把辽东、山东半岛、舟山群岛和台湾、澎湖列岛划入日本版图。
2.的日本与中国:①日本:1890年,日本资本主义发生了经济危机,工人大批失业,农业连年歉收,米价不断上涨,广大 城乡的失业工人和破产农民不断掀起“米骚动”,国内阶级矛盾非常尖锐。日本统治集团为了摆脱困境,转移人民的斗争视线,更加迫不及待地想从对外扩张中寻找出路,从而加紧了发动侵华战争的准备。
②中国:对日本不断增强的军事威胁,清政府反应迟钝,措施不力。内部又矛盾重重,严重地影响了战备和自卫。在战备意识上,以慈禧为首的后党,虽对日本在朝鲜势力膨胀深感不安,但又低估了日本的侵略意图,因此一直没有进行积极的国防建设和战争准备。以光绪为首的帝党极力希望通过改革内政和整顿军备来增强国力,阻止日本的侵华野心,同时也想趁机增强光绪皇帝的权利和扩大自己的影响。为此,他们不断利用“清议”来催促政府整顿弊政和备战自卫。帝后两党的不和,既有争夺清朝最高统治权的矛盾,也交织着他们在内政外交方面所存在的革新与守旧、抗争与妥协的差异。这些矛盾和差异,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清政府的团结对敌和自卫决策。
二.中日甲午战争的爆发和经过     1.战争的爆发:1894年5月,朝鲜爆发了东学党起义,朝鲜国王请求清政府派兵协助镇压。清政府派遣1500人去 朝鲜牙山地区。与此同时,日本以保护使馆和侨民为名,把大批军队派往朝鲜。东学党起义被镇压后,日本不仅拒绝了清政府同时撤兵的要求,反而大量增兵朝鲜,到6月底,日本派往朝鲜的兵力已达万余名。7月23日,日军攻占朝鲜王宫,另立傀儡政权。7月25日凌晨,我国护送入朝清军的“济远”、“广乙”等三舰从牙山起碇返航,取道丰岛西北海面驶向旅顺。奉命在牙山口外往返巡逻的日本“吉野”、“浪速”、“秋津洲”三舰,立即对“济远”、“广乙”拦截围攻,正式挑起了侵略中国的战争。8月1日,光绪发布上谕,命令“李鸿章严饬派出各军,迅速进剿”。这一天,中日两国同时正式宣战。由于这一年是农历甲午年,史称“甲午战争”。   2.战争的经过:
①平壤之战:1894年9月12日,侵朝日军进一步向驻在平壤的清军进攻,清军总指挥叶志超贪生怕死,当天夜里率守军仓皇逃出平壤,“一夕狂驰三百里”,逃回中国。而总兵左宝贵率部坚守平壤玄武门,亲自登城指挥部将拼死杀敌,不幸中炮牺牲。②黄海海战9月17日,清军北洋舰队在黄海海面与日本舰队激战,战斗历经五个小时,清军广大士兵和以丁汝昌、邓世昌、刘步蟾为代表的一些爱国将领奋勇作战,清军有五艘战舰损失,但也打伤了日军炮舰多艘。③旅顺之战:10月,日军按照预定计划,将战火烧到中国边境。11月7日,日海陆两军分兵三路包抄大连湾,大连不战而陷。11月18日,日军进攻旅顺,清军不战而逃。日军侵占旅顺后进行了惨无人道的大烧杀。④日落威海卫:1895年1月20日,日军在山东半岛登陆,先后攻下了威海卫南、北两岸炮台,形成了从海陆两路对威海卫港内北洋舰队的包围。港内北洋舰队爱国官兵,曾多次要求出战迎敌,但李鸿章为了保存实力,拒派军舰出港作战。最后这支舰队终于被日军歼灭。
三.《马关条约》的签订   1.《马关条约》的签定:1895年3月14日,李鸿章带着儿子李经方、美国顾问科士达,由天津乘船去日本。20日,李鸿章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外务相陆奥宗光及其美国顾问端迪臣,在马关的春帆楼开始谈判。4月17日,李鸿章按照日方提出的条件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2.内容:(一)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控制;
(二)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和澎湖列岛;
(四)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四个通商口岸,日船
(三)赔偿日本军费二万万两白银;可沿内河驶入以上各口;
(五)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设立工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时,只按进口货纳税,并准在内地设栈寄存。
3.影响:《马关条约》是日本在西方列强的支持下强加于中国的不平等条约,也是《南京条约》以来严重的丧权辱国条约,中国由此被割让了大片领土,不仅严重地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而且加剧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民族危机。马关条约的巨额勒索,使清政府不得不大借外债,使侵略者通过巨额政治贷款进一步控制了中国。同时,马关条约适应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的需要,对中国民族工商业起了破坏作用,直接阻碍了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马关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基本形成。
四.台湾人民的浴血抗战
1.背景:马关条约的签订,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慨,纷纷声讨日本帝国主义,斥责清政府的卖国罪行。台湾人民听到割台消息,义愤填膺,发布抗战檄文,“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愿拱手而让台”,表达了誓与台湾共存亡的坚强决心。1895年5月20日,清政府不顾全国人民的悲愤抗议,派李经方为割台大臣如期交割台湾,并令台湾文武官员陆续内渡,台湾人民展开了反割台的武装斗争。
2.经过:在日军的猖狂进攻面前,台湾军民共举刘永福为抗日首领。6月12日,刘永福派遣分统杨紫云率领新楚军会同义军吴汤兴、徐骧、姜绍祖等狙击向新竹进攻的日军,歼敌60余人,有力地打击了日本侵略军的凶焰。8月22日,日军向大甲溪进攻,受到黑旗军吴彭年、袁锦清及徐骧等部的顽强伏击。8月26日,彰化保卫战,在与日军英勇搏斗中,守军诸将吴彭年、吴汤兴先后殉职,但日军近卫师团死伤一千多人,是侵台以来受打击最沉重的一次。10月上旬,日军进攻嘉义,与此同时,从三面围攻台南,台湾军民在艰苦中坚持抗战,徐骧在战斗中身受重伤,不幸牺牲。10月下旬,台南失守,台湾全省沦陷。3.评价:台湾军民在反抗侵略者的战斗中,克服了极端艰难困苦的环境,历经大小战斗百余次,抗击了日本三个近代化师团和一支海军舰队,打死打伤日军32000人。台湾军民的英勇斗争,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所具有的热爱祖国、反抗侵略者的优良传统。
               第五章    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
             第一节   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严重危机
一.帝国主义在华强租海港和划分势力范围
1.三国还辽和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狂潮的开始。马关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争夺中国的步伐大大加速。《马关条约》规定中国割让辽东半岛给日本,使早就觊觎东北三省的沙俄极为不满。沙俄联合德、法两国迫使日本放弃对辽东半岛的占有,中国为此交付赎金3000万两白银。以三国交涉还辽为开端,帝国主义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2.划分势力范围:沙俄诱逼清政府先后与其签订《中俄密约》、《中俄合办东省铁路公司合同章程》和《旅大租地条约》,把东北三省变成了它的势力范围。德国强占胶洲湾,迫使清政府签订《胶澳租界条约》,把山东变成了它的势力范围。英国强迫清政府保证不将长江沿岸各省让与或租给他国,并与其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和《订租威海卫专条》,把长江流域及我国南部岛屿变为英国的势力。日本把福建变成自己的势力范围。法国则把滇、桂、粤三省变成了自己的势力范围。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以承认各国在华势力为前提,要求利益均沾,各国政府相继表示同意。这样,甲午战争后的短短几年间,就形成了各帝国主义共同瓜分中国的危局。中国已变成了国际帝国主义共管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中国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险境地。
二.帝国主义对华的资本输出
1.方式:帝国主义列强在瓜分中国的过程中,还向中国大量输出资本,形成了这一时期对华进行经济侵略的新特点。当时,帝国主义向中国输出资本的主要方式有:向清政府进行政治贷款、争夺中国铁路的投资权、投资中国矿山、在华开设工厂。
①向清政府进行政治贷款:在列强的争夺和逼迫下,清政府在甲午战后三年多的时间里,先后三次向列强借款。第一次是1895年7月向俄法集团所借的“俄法洋款”。第二次是1896年3月向英德集团所借的“英德洋款”。第三次是1898年3月再次向英德集团续借的“英德洋款”。据统计,从1895年到1900年,清政府共向列强借款四亿五千一百余万两白银。这些借款,不仅利息高,折扣大,而且都附有政治条件,进一步加深了清政府对资本主义的财政依赖。
②争夺中国铁路的投资权。甲午战后几年间,列强共在中国夺取了长达19000余里的铁路投资权和修筑权。它们控制了铁路沿线的大片土地和资源,有的甚至还享有铁路沿线的行政权和管辖权,使铁路沿线的中国领土主权名存实亡。③投资中国矿山。1896年,美国首先和中国“合办”门头沟煤矿,外资从此侵入中国矿业。此后,列强纷纷与清政府签订“矿务”合同,攫取矿山投资权和开采权。
④在华开设工厂。据统计,1895至1900年间,列强在华设厂总数激增到933家。外资企业已经伸入到中国的各个经济部门。它们利用了中国的廉价劳动力和原料,节省了运费,又享有免纳种种苛捐杂税的特权,从而取得了巨额利润,严重排挤了中国民族工业的产品。
三.清政府的统治危机
1.战后清政府内部的统治危机:《马关条约》的签订和甲午战后的瓜分危机,刺激了中国社会的各个阶层。广大人民发出了强烈的救亡呼声。在封建统治阶级当中,也有不少人上奏疏,递条陈,要求在兵制、财政和用人方面进行某些改革。清政府为了能够转危为安,一方面幻想通过联俄来制约其他列强,一方面则试图做一些改革。
2.改革的措施:编练新军、整顿财政、派遣留学生。
①编练新军:甲午战争中,清军的腐败无能完全暴露出来。清朝统治者认为日军是“专用西法取胜”,因而也打算仿照西法练兵。1894年冬,督办军务处委派广西按察使胡橘芬编练新军,计5000人,编成10营,号“定武军”。《马关条约》签订后,胡调任督办津芦铁路,由袁世凯接替编练新军。②整顿财政。其主要措施有:1整顿关税、厘金、盐课、田房税契,令各省督抚裁革陋规,并将各级官吏营私玩法所得全部上交国库。2扣廉俸,增厘金,折漕米,增加烟、酒、糖、茶、盐税和各种苛捐杂税。 3发行“昭信股票”一万万两,年利五厘,以地丁、盐课作为担保,二十年内偿还。 ③派遣留学生:清政府在1896年3月派遣了第一批赴日留学的学生13名。
                第二节 资产阶级的维新运动
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甲午战后,有些爱国的民族企业和工商界人士,痛感战败之辱,发出了“实业救国”的呼声,提出自办铁路,自开矿山,设立工厂以“抵制洋商洋厂”。当时,洋务派已无法垄断近代工业,清政府也根本无力再投资兴办新式企业。同时,清政府既已允许外国人在华投资设厂开矿,如果再对本国民间投资设厂限制过严,也于理不合。因此,只好放松限制,允许民间设厂。据1895年至1898年的不完全统计,这期间新创办的商办厂矿企业有58家,资本总额达1200万元。官办和官商合办的企业计有8家,资本总额不过400多万元。商办企业的投资额几乎相当于官办、官商合办企业投资额的三倍。
二.维新运动的发端和康有为的变法理论
1.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的形成:十九世纪九十年代以后,帝国主义列强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和掠夺,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与此同时,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封建制度的压迫,又严重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从八十年代后期出现的一些反映资产阶级要求的知识分子提出的“变法”的主张,很快得到传授,并且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社会思潮。在反对封建顽固思想的同时,一些资产阶级的思想家们看到了洋务运动的弊端,痛感封建专制制度的腐败,开始主张仿效西方资本主义,进行社会改革。他们认为只有变法、维新,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道路,才能使中国富强起来,以挽救迫在眉睫的瓜分危机。在他们的宣传鼓动下,越来越多的爱国的知识分子举起了“变法”“维新”的旗帜,对封建专制制度进行批判,并在1898年(农历戊戌年)发生了著名的戊戌维新运动。康有为是这次运动的主要领导者。
2.康有为与他的变法主张。  ①康有为:康有为(1858—1927年),字广厦,号长素,广东南海县人。出身于封建官僚地主家庭,少年时期受过严格的儒家传统教育。后从早期改良主义者和外国传教士的译著中接受了西方一些资产阶级政治思想。中法战争失败后,民族危机加深,促使康有为思想发生变化。1888年,他利用在北京参加顺天乡试的机会,向光绪皇帝第一次上书,说明“外夷交迫”、“兵弱财穷”的危机,提出“变成法,通下情,慎左右”的主张。这次上书虽因顽固派的阻挠未能上达皇帝,但却流传民间,影响极大。
②康有为变法主张的传播:康有为为了宣传他的变法主张,一方面,在广州创办了“万木草堂”,招收学生讲学,宣传他的主张,培养维新骨干。另一方面,他致力于著书立说,1891年、1896年,康有为先后撰写了《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这两部著作是他主张变法维新的重要理论根据。在《新学伪经考》中,康有为把历代封建统治阶级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古文“经典”,公然宣布为“伪经”,这无疑是思想领域里的一声惊雷,不仅打破了长期以来古文经学的绝对权威和思想沉寂的局面,而且对维护封建制度的理论依据提出了挑战。在《孔子改制考》中,康有为从资产阶级改革政治的要求出发,用资产阶级的政治思想附会公羊学派的学说,用公羊学派的“据乱、升平、太平”三世学说来解释历史发展的趋势,认为社会必然要沿着“据乱、升平、太平”三个阶段向前发展:“据乱世”就是西方的君主专制时代,“升平世”即君主立宪时代,“太平世”即民主共和时代。尽管这种划分是不科学的,但他确认历史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君主专制制度是要改变的,这就直接冲击了顽固派“敬天法祖”的反动思想,给变法维新找到了理论根据。然而,康有为的政治思想中还有许多封建毒素。他企图把儒家的某些经典和变法维新思想调和起来,这正反映了康有为以及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在政治上和思想上,与封建统治阶级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也是他后来在政治上倒退的一个原因。
三.维新运动的高涨  1895年4月,康有为在京参加会试期间,传来了日本逼签《马关条约》的消息。在全国反对签订卖国条约的巨大声浪中,康有为愤慨异常,发动参加会试的一千三百多名举人联名上书清政府,提出“拒和、迁都、变法”的主张,这便是有名的“公车上书”。“公车上书”虽然没有阻止《马关条约》的签订,但这次爱国知识分子的上书请愿,标志着酝酿多年的资产阶级维新变法思潮已经发展为爱国救亡的政治活动,对社会的影响和震动很大。康有为也从此取得了维新运动领袖的地位。为了争取更多的士大夫和知识分子的支持和参加变法,康有为等人还在北京、上海、湖南、广东、天津等地,创办报刊,组织学会,开办学堂,大力宣传维新思想,大造变法图强的舆论,变法维新运动逐渐高涨起来。1895年8月,康有为在上海创办了《万国公报》(后在北京改为《中外纪闻》),同年又在北京成立了第一个从事维新变法活动的组织强学会。后又在上海成立强学会,并创办《强学会》,宣传西学,鼓吹变法。在上海,梁启超等创办了《时务报》,宣传维新变法。在湖南,谭嗣同撰写了《仁学》一书,设立了时务学堂,建立了南学会,创办了《湘报》,宣传变法,抨击时政。在天津,严复创办了《国闻报》,著有《原强》、《辟韩》等书,翻译了《天演论》,介绍进化论思想。据1895至1898年不完全的统计,全国各地所设立的学会、学堂、书局、报馆达三百多所,其中大多数是维新派创立的。维新派在全国各地进行的宣传组织活动,宣传了维新思想主张,对变法起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四.变法维新与顽固守旧的争论。 维新运动的普遍高涨,更加引起了封建顽固势力的惊恐和仇视。他们攻击康有为等维新派是“名教罪人”、“士林败类”,咒骂变法维新思想是“异端”、“邪说”,要求严惩康有为。维新派通过学会、学堂、报纸,围绕着要不要变法这个根本问题,同顽固派和洋务派进行了针锋相对的辩论和斗争,形成了十九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和封建顽固思想的激烈论战。这一场维新与守旧的争论,是资产阶级思想和封建主义思想的正面交锋,是作为新的经济力量和政治力量代表的资产阶级,第一次向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的挑战。这场论战,也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中国近代在文化思想领域的中学和西学、新学和旧学之争。维新志士们坚信“要救国,只有维新,要维新,只有学外国”。对封建主义的旧思想旧文化的批判和对资产阶级的新思想新文化的提倡,开阔了知识分子的眼界,开始改变了社会风气。这种新的社会思潮,有力地推动了变法维新运动的高涨。
五.百日维新及其失败
1.百日维新:1897年11月,德国强占胶州湾。这一侵略行径,激起了全国人民的爱国义愤。康有为闻讯,即从上海赶赴北京,在12月和第二年的1、2两月,连续三次向光绪上书(即第五至第七上皇帝书),分析了当时的国际和国内形势,指出了民族危机的严重性,同时再次强调变法维新、救亡图存已刻不容缓。这对光绪帝震动很大。光绪帝一方面深感民族的严重危机,不愿做亡国之君;另一方面企图通过变法摆脱慈禧对他的控制。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接受了康有为的变法主张,颁布了“明定国是”的诏书,宣布变法。从这一天开始,到9月21日慈禧发动政变为止,共103天,史称“百日维新”。因这一年是农历戊戌年,历史上也称为“戊戌变法”。

相关话题/中国近代史

  • 领限时大额优惠券,享本站正版考研考试资料!
    大额优惠券
    优惠券领取后72小时内有效,10万种最新考研考试考证类电子打印资料任你选。涵盖全国500余所院校考研专业课、200多种职业资格考试、1100多种经典教材,产品类型包含电子书、题库、全套资料以及视频,无论您是考研复习、考证刷题,还是考前冲刺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可满足您学习上的不同需求。 ...
    本站小编 Free壹佰分学习网 2022-09-19
  •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06年考研真题-中国近现代史——中国近代史314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06年考研专业课试卷中国近现代史——中国近代史 314上传的附件906f1b370de749a7649f7c1bc2402799.rar(872.65KB) ...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
  • 南开大学2004年考研真题-中国近代史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
  • 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考研真题-中国近代史
    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中国近代史一、名词解释(30分,每题5分)1、龚自珍 2、圆明园 3、北洋水师4、“东南互保” 5、《二十世纪大舞台》 6、“德先生”二、标点并成现代汉语(10分) 尝思御众以慈爱为本而结下以诚信为归宇宙祥和之气胥缘一念之悱恻所结而成盖爱民如子之心休戚相关远近本无歧视堂廉虽隔以 ...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
  • 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考研真题-中国近代史
    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中国近代史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 1、《虎门条约》 2、李提摩太 3、江南制造总局 4、科学补习所 5、“赛先生” 6、“上打洋人下打官”二、请将下列文字先标点,后译成白话文。(10分) 所可恨者披坚执锐之人无非豫存弃甲曳兵之想此间恶习陷弱已深不独连州之军传为笑柄今若骤加峻法 ...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
  • 河北大学2005年考研真题-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
  • 北京师范大学2001年考研真题-中国近代史
    北京师范大学2001年中国近代史一、名词解释(每词10分,共40分) 1、闭关政策 2、资政新篇 3、刘永福 4、预备立宪二、标点下列材料,并进行分析评论(共25分) 又有谓各国皆由野蛮而专制而君主立宪由君主立宪而始共各次序井然断难躐等中国今日亦只可为君主立宪不能躐等而为共和此说亦谬于修筑铁路可以知 ...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2
  • 南京大学2005年考研真题-中国近代史
    2005年中国近代史 一. 名词解释:(5分*10个) 古德诺公车上书 租界 “进北攻南” “重点进攻” 胡适 国民参政会 《中国之命运》二二八起义 国粹派 二. 论述题:(20分*5个) 1. 列强干涉中国近代政治的主要方式。 2. 1927-1937南京国民政府对日政策的脉络及其影响。 3. 抗 ...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2
  • 南京大学2002年考研真题-中国近代史
    南京大学2002年“中国近代史”试题中国近代史一. 名词解释:(5分*10个)古德诺 公车上书 租界 “进北攻南” “重点进攻” 胡适 国民参政会 《中国之命运》二二八起义 国粹派 二. 论述题:(20分*5个)1. 列强干涉中国近代政治的主要方式。2. 1927-1937南京国民政府对日政策的脉络 ...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2
  • 浙江大学2000年考研真题-中国近代史
    浙江大学2000年中国近代史一、名词解释龚自珍 圆明园 北洋水师 东南互保 二十世纪大舞台 德先生二、 标点并译呈现代汉语尝思御众以慈爱为本而结下以宇宙祥和之气胥缘一念之悱恻所结而成爱民如子之心休戚相关远近本无歧视堂谦虽隔以孔迩联之抚恤深情使亿万人为一心斯能得民矣其贞观朝使李靖等十三人分行天下察长吏 ...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2
  • 南京大学2003年考研真题-中国近代史
    南京大学2003年中国近代史一. 名词解释:(5分*10个)古德诺 公车上书 租界 “进北攻南” “重点进攻” 胡适 国民参政会 《中国之命运》 二二八起义 国粹派 二. 论述题:(20分*5个)1. 列强干涉中国近代政治的主要方式。2. 1927-1937南京国民政府对日政策的脉络及其影响。3. ...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2
  • 北京师范大学1999考研真题-中国近代史
    科目代码:558科目名称:中国近代史一、名词解释: (每题8分,共32分)1、边疆危机 2、总理衙门3、新建陆军4、保路运动二、标点并析评下列史料。 (18分)以中国民品之劣民智之卑即有改革害之除于甲者将见于乙泯于丙者将发之于丁为今之计惟急从教育上着手应几逐渐更新乎 (严复语)诶河之清人寿几何君为思 ...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2
  • 历史学考研复习精华 中国近代史
    历史考研复习精华 中国近代史 1.清朝晚期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一节 鸦片战争 1.鸦片走私 (1)直接目的:因中国处于出超地位,为扭转对华贸易逆差。 (1)危害:①加重了人民负担,影响人民生活;②影响了清政府财政收入;③腐蚀清朝的统治机构;④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 2.林则徐禁烟 (1)措施:①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1-17
  • 2017年南京大学932中国近代史考研专业课真题(回忆版)
    一、名词解释 1.十三行 2.万国公法 3.丁戊奇荒 4.中体西用 5.大生纱厂 6.国民党一大 7.两广事变 8.国民参政会 二、简述题: 1.乡建运动 2.抗战初期正面战场情况 三、分析论述题: 明末清初和晚清时期天主教基督教在中国传播有什么连续性?有什么不同之处?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1-14
  • 2017历史学考研:中国近代史全面整理
    中国近代史是历史学考研复习的重要部分,小编整理了中国近代史的复习内容,希望对2017年考生有所帮助。一、中国近现代史考查目标本科目共考查4种题型:选择题、名词解释、史料分析题、简答题(论述题)。20072010年第四大题题型为简答题,2011年后第四大题题型变为论述题。在题型上,200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1-03
  • 2018年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823中国近代史考研全套资料
    下载地址:http://free.100xuexi.com/Ebook/115454.html说明:本全套资料免费下载,共包括7种电子书、3个文件资料。使用全套资料密码激活后,全套资料里的所有电子书、所有题库均可使用。1.名校考研真题 [3D电子书]全国名校中国近现代史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 ...
    本站小编 福瑞考研网 2017-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