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考研人大历史学真题回忆

本站小编 Free考研网/2019-05-28

一名词解释(共8个,每个10分,共80分)海昏侯(16年复试题)五代十国(教材可答)土司制度(仝106,不全)袁枚(北师大392)李提摩太(仝171)邮传部(根据复习山东大本和教材可得4分)宋教仁案(长孙113)中山舰事件(仝194长孙125)
二史料分析(50分)
(一)
材料:三代之贡助彻,止税田土而已。魏晋有户调之名,有田者出租赋,有户者出布帛,田之外复有户矣。唐初立租庸调之法,有田则有租,有户则有调,有身则有庸,租出谷,庸出绢,调出缯纩布麻,户之外复有丁矣。杨炎变为两税,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虽租庸调之名浑然不见,其实并庸调而入于租也。相沿至宋,未尝减庸调于租内,而复敛丁身钱米。后世安之,谓两税,租也,丁身,庸调也,岂知其为重出之赋乎?使庸调之名不去,何至是耶!故杨炎之利于一时者少,而害于后世者大矣。有明两税,丁口而外,有力差,有银差,盖十年而一值。嘉靖末行一条鞭法,通府州县十岁中夏税秋粮存留起运之额,均徭里甲土贡顾募加银之例,一条总徵之,使一年而出者分为十年,及至所值之年一如余年,是银力二差又并入于两税也;未几而里甲之值年者,杂役仍复纷然。其后又安之,谓条鞭,两税也:杂役,值年之差也,岂知其为重出之差乎?使银差力差之名不去,何至是耶!故条鞭之利于一时者少,而害於後世者大矣·····今欲定税,须反积累以前而为之制。援田于民,以什一为则;未授之田,以二十一为则。其户口则以为出兵养兵之赋,国用自无不足,又何事於暴税乎!何谓所税非所出之害?古者任土作贡,虽诸侯而不忍强之以其地之所无,况於小民乎!故赋谷米,田之所自出也;赋布帛,丁之所自为也。其有纳钱者,后世随民所便,布一匹,直钱一千,输官听为九百。布直六百,输官听为五百,比之民间,反从降落。是钱之在赋,但与布帛通融而已。其田土之赋谷米,汉唐以前未之有改也。及杨炎以户口之赋并归田土,于是布帛之折于钱者与谷米相乱,亦遂不知钱之非田赋矣。——《明夷待访录》
答题方法:专题知识;预测专题;(史学大家,史学著作,不做要求)
问题1:根据材料归纳古代赋税制度(5分)
问题2:作者认为赋税制度的演变趋势(10分)
问题3:对作者的解决之道做出评价(10分)
(二)
材料1:“凡例”将“圣祖世宗庙讳及朕御名字样,悉行开列,深堪发指。此实不逆不法,为从来未有之事,罪不容诛,即应照大逆律问拟,以申国法而快人心。——《清高宗实录》

材料2:金粉东南十五州,万重恩怨属名流。牢盆狎客操全算,团扇才人踞上游。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田横五百人安在,难道归来尽列侯?——清·龚自珍《咏史》

材料3:盖自乙未以后,彼圣主所长虑却顾,坐席不暖者,独太后之废置我耳。殷忧内结,智计外发,知非变法,无以交通外人得其欢心;非交通外人得其欢心,无以挟持重势,而排沮太后之权力。载湉小丑,未辨菽麦,铤而走险,固不为满洲全部计。长素乘之,投间抵隙,其言获用。故戊戌百日之政,足以书于盘盂,勒于钟鼎,其迹则公,而其心则只以保吾权位也。——章炳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材料4:乾隆以来多朴学,知人论世之文,易触时忌,一概不敢从事,移其心力,毕注於经学,毕注於名物训诂之考订,所成就亦超出前儒之上

问题1:材料2的作者是谁,写出他的其他名句(5分)(北师大的近代史料选择性读,概括著名人物作品风格;名词解释有关人物及其代表作)
问题2:比较材料1和材料3反映的事件的社会背景和结果的异同(10分)(论述题可答)
问题3:结合材料1和材料2对材料四做出评价(10分)(论述题和名词解释结合)

二论述题(四选3,每题40分,共120分)
1论述秦汉至唐宋中央行政体制的演变和特点(专题可答)
2论述明清时代在全球史的地位(是最近几年的一个热点)
3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及意义(山东大本195及201)
4论李大钊(长孙名词解释119加上人大老师论文可答)

四古代汉语(50分)
(一)翻译下文(25分)(断句翻译,先秦文章,王力古汉语)
莒紀公生大子僕又生季佗愛季佗而黜僕且多行無禮於國僕因國人以弒紀公以其寶玉來奔納諸宣公公命與之邑曰今日必授季文子使司寇出諸竟曰今日必達公問其故季文子使大史克對曰先大夫臧文仲教行父事君之禮,行父奉以周旋,弗敢失隊曰見有禮於其君者事之如孝子之養父母也見無禮於其君者誅之如鷹鸇之逐鳥雀也先君周公制周禮曰則以觀德德以處事事以度功功以食民作誓命曰毀則為賊掩賊為藏竊賄為盜盜器為姦主藏之名賴姦之用為大凶德有常無赦在九刑不忘行父還觀莒僕莫可則也孝敬忠信為吉德盜賊藏姦為凶德夫莒僕則其孝敬則弒君父矣則其忠信則竊寶玉矣其人則盜賊也其器則姦兆也保而利之則主藏也以訓則昏,民無則焉不度於善而皆在於凶德是以去之——春秋·左丘明《左转》

(二)翻译下面两则材料(25分)
1且善学司马迁者莫如班彪,彪续迁书自孝武至于后汉,欲令后人之续已如已之续迁,既无衍文,又无绝绪,世世相承,如出一手,善乎其继志也。其书不可得而见,所可见者,元成二帝赞耳。皆于本纪之外,别记所闻,可谓深入太史公之阃奥矣。凡左氏之有君子曰者,皆经之新意;史记之有太史公曰者,皆史之外事,不为襃贬也。间有及襃贬者,褚先生之徒杂之耳。且纪传之中,既载善恶,足为鉴戒,何必于纪传之后,更加襃贬?此乃诸生决科之文,安可施于著述?殆非迁彪之意,况谓为赞,岂有贬辞?后之史家,或谓之论,或谓之序,或谓之铨,或谓之评,皆效班固。——宋·郑樵《通志·总序》

2本朝崇尚正道,康熙雍正间,理学大臣颇不乏人。如李安溪之方大,熊孝感之严厉,赵恭毅公之鲠直,张文清公之自洁,朱文端公之吏治,田文端公之清廉,杨文定公之事君不苟,孙文定公之名冠当时,李巨来傅白峰之刚于事上,高文定公何文惠公之宽于待下,鄂西林之勋业伟然,刘诸城之忠贞素著,以及邵中丞基胡侍郎煦之儒雅,蔡闻之太傅傅龙翰敏之笃学,甘庄恪汝来之廉,顾河帅琮之刚,陈海宁史溧阳之端方,陈桂林尹文端之政绩,完颜伟张师载二河帅之治河,杨勤恪公锡绂之理学,皆扬名于一时,谁谓理学果无益于国也。——清·昭梿《啸亭杂录》加微信,咨询考研辅导课
电话咨询**

相关话题/材料 翻译 理学 史学 户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