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媒大学考研2023中国传媒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原/马化思政考研真题解析参考书招生人数分数线指南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2023-08-19





考试科目: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783主题写作
④883人文社科基础

2021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原/马化思政考研复试分数线:


783主题写作考题类型可能会是如下几个方面,以备大家参考
1、具有“中传特色”的题目:比如新媒体、电影电视、广告等等。
2、当下时事热文,热门观点。(今年的一些重大的新闻事件也要留意)
3、古代文论,文学理论的观点。
4、现当代文学、古代文学、外国文学中的作家作品。
【分析】
3和4考察概率不是很大,因为本次考察涉及我们与其他专业同考一张试卷的问题。但是有一点大家要注意,不同专业的考生即使拿到相同的试题,他们的思维角度、论述方式都是不一样的,都是具有他们本身学科特点的。因而我们文学类考生面对这类题就大胆结合自己所有的文学类知识,该举例子举例子就行。重要的是言之有据,言之有理,把你所要论说的观点说清楚,说明白,以理服人,以论据力证自己的观点。
而且我们的阅卷老师肯定都是我们本专业的,老师们最熟悉的还是我们文学类的一些观点。所以还是在专业知识论证上见真章,在论证的过程中凸显你所报考专业的特点。论据充分,观点清晰,展示你报考专业的扎实功底,绝对会是一片佳作。
【注意】
本次论说文写作包括关键词、摘要。那势必就要求我们写出深度,像论文一样。不是普通简单的论说文。必须有理有据,言之有理。
本次考察范围广泛,我们前期基础知识积累很重要,大家在写作的过程中肯定要举各种各样的例子,作家作品,理论观点。这样才能做到有理有据。
【复习方法】
1、基础知识积累:所有的论证都是建立在事实论据的基础之上,因而大家多积累作家作品、理论观点(古代文论中的观点、文学理论中的观点)
2、关注当下新媒体、广告、电影电视等的一些专业术语、词汇及这些行业的一些论据。
3、多看一些论文,可以在知网上下载一些论文,学习学习,学习他们的论证技巧、关键词、摘要的写作等等。
883人文社科基础
(一)核心书目
1、《简明中国文学史读本》,刘跃进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
2、《世界文明史》(第二版),马克垚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3、《哲学导论》(第三版),张世英,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4、《媒介·社会:产业、形象与受众》,[美]大卫·克罗图、威廉·霍伊尼斯,邱凌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5、《传播学基础:历史、框架与外延》(第三版),段鹏,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二)辅助书目
1、《中国文学史》(第三版),袁行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2、《中国现代文学通识读本》,温儒敏,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20
3、《中国史纲要》(增订本),翦伯赞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4、《世界历史地图集》,张芝联、刘学荣主编,中国地图出版社,2002
5、《大问题》(第十版),罗伯特·所罗门、凯思林·希金斯,清华大学出版社
6、《网络传播概论》(第四版),彭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7、《新闻学概论(第六版)》,李良荣,复旦大学出版社,2018
(三)883 书目阅读详细说明
1、文学史
(1)《简明中国文学史读本》(核心)
考试大纲推荐书目,对于中国文学史的发展历程、文艺思潮、代表人物、风格流派、经典作品等考试大纲涉及的基础知识都有基本的梳理与讲解,是文学史部分复习的主要参考资料,需要精读、细读,做到对书中内容胸有成竹。
这本书主要依据朝代,分章节对文学史的内容进行归纳与总结,便于我们梳理各朝代的文学成就。在复习的过程中,大致可以分为宏观-微观-宏观三个步骤进行阅读。
阶段1:通过粗略阅读各章节小标题把握每个朝代的重点文学内容并形成大纲,根据每一章节的第一节整理该朝代的文学背景,从而对文学史的发展脉络有大致把握;
阶段2:精读全书,补充各文学内容的相关知识点,包括代表人物、作品内容、文学思想、影响地位等等,从而深入理解文学知识点;
阶段3:根据阶段1梳理的文学史大纲回忆知识点,对于不熟练的知识,可翻阅书本进行回顾,从而巩固相关知识点。
(2)《中国文学史》(辅助)
中传文学院专业课使用教材,对于中国文学史的相关知识点有详实的梳理与讲解,可作为文学史部分复习的辅助资料,帮助大家理解文学史,补充《简明中国文学史读本》中较为欠缺的内容。


这本书主要依据文学史本身的发展与变化特点,对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进行分期。阶段1:整理大纲时,可以参考该书的分期方式进行梳理,有助于了解与记忆文学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转折点(如唐中叶、明中叶和鸦片战争后等)及相关文学内容;阶段2:进行知识点细读时,对于《简明》中讲解不充分或者看不懂的知识点,尤其是近代文学部分,可以查阅本书进行补充,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但是,本书主要用作参考,内容也比较多,同学们根据自身情况使用即可,不必花费大量时间阅读,还是以阅读《简明》为主。


(3)《中国现代文学通识读本》(辅助)
艺术类本科招生考试参考书目,分为上下两编。上编包含近现代名家作品的导读,下编是近现代文学的知识性内容。《简明》中现代文学部分的内容稍显不足,需要本书作为知识补充。


本书上编对于所选作家和作品都有详细的介绍,有利于同学们准备名词解释类的题目,《简明》中的内容主要根据文学发展的脉络对知识点进行梳理,较少涉及某个作家或者作品的整体点评,因此本书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本书下编内容与《简明》基本一致,不需要作过多参考。
2、文明史
(1)《世界文明史》(核心)
《世界文明史》为核心必读书目,要精读、细读,以其为准构建知识体系。这本书的特点是内容丰富,重解释轻叙述,读起来可能会感觉时间线索性不强,大家在复习的时候可顺着本书的思路整理笔记,以本书的章节为框,列出知识框架,在列出大致框架之后,可以将具体的知识总结成问题的形式,填充到框架之中,再进行记忆背诵。


(2)《中国史纲要》(辅助)
《中国史纲要》(增订本)是为中国史部分的补充阅读书目。这本书主要论述中华文明,特点是内容丰富,条理清晰,但是也涉及了很多考纲之外的内容,所以大家以通读为主,主要目的是建立通史背景,具体来说,重点阅读《世界文明史》中主要提到的秦汉、隋唐、宋、明清和近代部分即可,做对比补充,其他的可不读或略读。


(3)《世界历史地图集》(辅助)
《世界历史地图集》是为世界史部分的工具书,利于大家在理解记忆的时候有更直观的认知。对于其中出现的“超纲”的内容,也就是我们《世界文明史》教材上没有出现的内容,可略过。
3、哲学
(1)《哲学导论》(核心)
从结构上看,《哲学导论》除导言外分为五篇。哲学著作的结构彰显出作者对哲学的理解,基于这种理解,作者会采用不同的写法。前四篇为一类,采用的是以问题域为经、以哲学问题为纬的系统性的写法。第五篇自成一组,大体上采用历史性叙述的写法。


①关于阅读顺序:这本书第一篇比较重要,但也比较难。可以先阅读导言第三节,以及第一篇第一、二、三章,务必多读几遍。此后若觉得难度适中,可以继续按顺序阅读;若感到困难,可以直接跳到后面第三、四篇,这两部分比较生动具体,最后再回过头来读剩下的部分。本书第五篇第二十九、三十章比较特殊,也较为困难,但包含有许多基础信息,可以随时查阅。


②关于阅读的准备:不要带有太多的前见,尤其是不要把思政马哲之类的知识带入,否则难以理解本书的一些词语和观点,比如本书根本不谈唯物-唯心这种框架,而且在思政马哲里采用的主体客体二分的框架在本书里并不是最好的模式。
③关于阅读时要注意的点:哲学用概念思考,概念就是词语,所以对于关键词语要理解准确,诸如“存在”、“主体-客体”、“思维”、“超越”等等,都具有特定的、稳定的含义,不要用这些词语的日常含义来理解它们。这些基本概念的含义书里相应的部分会讲到。


④这本书的“教材”特色:本书并不像一般的教材,给你客观地从古到今介绍这门学科的学说、介绍这门学科都传授什么,而是直接来讲哲学问题,所以是“导论”。因此,在阅读时主要把握的是问题和思路,尽量能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哲学看重的是理解,而不是一字不落地重现书上的话。
(2)《大问题》(辅助)
在唯一指定的教材之外,我们额外推荐的参考书是《大问题》(第十版)。额外推荐参考书的原因是,有同学反映说《哲学导论》这本书不好懂,或是读了难以把握到重点,等等。《哲学导论》是张世英教授根据自己的授课讲稿整理而成的著作,《大问题》这本书是以教学为目的而撰写的教材,二者性质类似。之所以选择这本书,有如下几个理由:第一,在严肃而靠谱的哲学导论里,它的难度较低,既容易上手,又不用担心学到山寨哲学;第二,它的各个章节之间相对独立,我们无需以某种特定顺序阅读,更不用从头到尾读完它;第三,它的许多章节与张世英的《哲学导论》有一一对应的关系,处理同样的问题,但较后者更为清晰易懂;第四,抛开内容不谈,这本书的行文/译文非常流畅,读起来毫不费力,远胜大多数翻译过来的教材,甚至胜过一些用中文写作的著作。
4、媒介·新闻传播
(1)《媒介·社会:产业、形象与受众》(核心)
这本书是去年883官方指定书目,所以在今年的考试大纲出来之前,我们仍然需要重视这本书,但是这本书的主要意义在于要求未来会从事传媒行业的大家,一定要注意媒介和社会的联系,媒介不仅仅只是孤立单纯的媒介,而是作为社会的一个系统和社会系统相互作用,维护和促进着社会的秩序和发展,而媒介又影响着社会的各个层面,我们对未来从事的行业、使用的工具需要更深刻更广的认识和理解。


这本书是属于媒介社会学范畴,媒介社会学主要就是社会学视角研究大众媒介,其体例和传播学的体例大同小异。先是介绍了媒介与社会的基本模型,然后从媒介产业、媒介信息、受众、技术四个方面去讨论媒介与社会的关系,同时最后一章介绍了媒介全球化的趋势,也就是对于全球社会的影响以及引发的一些社会现象和问题。


这本书是需要大家精读的,但第一遍可以快速通读,主要是掌握整本书的体例,以及每个章节作者想要研究的问题以及观点,因为书中的例子比较老,大家也可以重点关注作者举的例子是想要说明当时社会存在的什么问题以及怎么解决的,大家理解了底层逻辑后需要对应到当下的社会现象去理解,将书本的内容运用到当下去分析媒介与社会的关系。因为作者是美国人,其中的很多案例是美国2000年左右的以及之前的案例,所以有些不懂的事件名词、条例等等大家可以通过百度查到事情的具体过程,这样对于阅读也有帮助。进入精读环节便可以配合思维导图以及做笔记的方式进行更深刻的理解以及知识点的总结。
(2)《传播学基础:历史、框架与外延》(核心)
虽然这本书没有在官方推荐参考书中,但是这本书也很重要,这本书是段鹏老师所著的经典传播学教材,同时这本书逻辑框架清晰,内容比较全面,请大家也要好好阅读。


整本书介绍了传播的过程及类型,传播学的源流、门派及研究方法,并以拉斯韦尔的“5W”模式为基础展开传播学的理论叙述,以前沿的视角介绍了传播学的新门类与新趋势。


但是这本书在阅读的过程中有些部分会出现文字比较拗口、内容难以理解等问题,读起来没有那么“顺畅”,建议在初次阅读时以掌握学科框架和简单理解理论概念为主,战略性地跳过某一些难懂的部分,重点掌握整个章节的脉络和主旨;在第二遍以及之后的阅读过程中再去对阅读时的难点进行攻克,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借助网络、与朋友交流等方式,仔细琢磨,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但要防止“钻牛角尖”,要联系整体知识进行理解;随后在反复的阅读过程中搭建整个学科体系,充实基础。
(3)《网络传播概论》(辅助)
《网络传播概论》这本书从宏观上呈现了媒介-社会-技术三者互动的逻辑,逻辑清晰,语料丰富。具体内容上包括网络传播的基础知识、重点理论以及传统理论在网络传播环境下的新发展,立足智能化媒体时代,对网络传播的最新发展做了系统总结,其中有许多思路和语料都可以用在答题中,因此很多新传的考生将这本书称之为“答案之书”。


因为本书中的很多内容是传播学在网络环境的延伸论述,需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因此建议在阅读完《传播学基础》之后再来读。在阅读的过程中,注意及时进行归纳总结,学习其中的语言表述,积累语料与案例。
(4)《新闻学概论》(辅助)
883改革后,在新闻传播版块给出的核心书目是《媒介·社会:产业、形象与受众》,但实际上新闻传播版块以及783主题写作的知识储备中可能会涉及,比如新闻价值、新闻伦理、新闻舆论、党性原则、新闻法律法规等,需要我们补充,因此,为大家选择李良荣教授的《新闻学概论(第六版)》,该教材覆盖知识理论比较广泛,新闻理论基础知识、新闻业态知识、互联网时代知识都会有所涉及,且语言易懂、条例清晰,是一门入门级的、知识体系比较丰富的新闻理论教材。


对于这本教材的学习方法如下:
一是可以按照目录,对新闻理论整体框架进行了解掌握。
二是精读每一个章节,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同时将章节中的大小标题梳理为思维导图。
三是阅读完每个章节,对应章节标题归纳总结核心理论,深入理解。
四是根据梳理的思维导图,掌握各章节之间的关联,联系理解各部分理论知识。该本教材虽然内容略显庞杂,但并不难理解,且结合中国新闻业实际情况较多,同学们可以边阅读边理解,在第一遍精读的同时完成知识的理解掌握。


2021年中国传媒大学883《人文社科基础》考研真题答案示例
一、选择题(10X2分,共20分)

二、名词解释(5x5分,共25分)
1.《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是1942年5月在延安举行的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主要内容:毛泽东同志在讲话中围绕着两个重大问题展开讨论——
第一个问题是“我们的文艺是为什么人”。因为这是一个根本问题,一个原则问题。“只有具体的人性,没有抽象的人性。在阶级社会里就是只有带着阶级性的人性,而没有什么超阶级的人性。”
第二个问题是文艺如何“为工农兵服务”,《讲话》论及“普及与提高”“内容和形式”“歌颂和暴露”等问题。
结论是:“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为工农而创作,为工农兵所利用的。”
影响:《讲话》是对“五四新文学”生产体制的超越,对抗日战争时期边区文艺创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也为1949年后当代文学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指明了发展方向。与《讲话》的发表同步,延安乃至整个边区开始了声势浩大的整风运动。
2.印第安古文明
美洲印第安人的起源:印第安人来自亚洲,约在2万年或更早以前到达美洲的阿拉斯加;再从加拿大南下,经过美国西部,继续南进,越过墨西哥和中美洲而进入南美洲。
三大文明中心:不同时期通过不同途径迁移到中南美洲的众多原始狩猎群体,经过几十个世纪的漫长岁月,陆续分散到美洲各地,逐步创造了具有不同特点的文化。在多种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三个最主要的文化中心:
①以今天墨西哥尤卡坦半岛和危地马拉为中心的古代玛雅文化
②以墨西哥高原盆地为中心的古代阿兹特克文化
③分布于厄瓜多尔、秘鲁、玻利维亚广大地区的古代印加文化
文明成就:以玛雅文明为例,玛雅人发展了以玉米为主的农业;公元1-2世纪,玛雅人创造了象形文字;建筑方面建成千上万个金字塔,作为举行祭祀等宗教仪式的场所;每个玛雅城市相隔一段时间就要建立一根石柱,这些立柱既是精美的艺术作品,又是一部城市的编年史;玛雅人还建立了精密的历法制度,能准确地预测日食及计算月亮和其他行星的运行周期。在数学方面,他们采用20进位,并最早使用“0”的概念,比欧洲早800多年。
3.人类中心主义
定义:人类中心主义(人类中心论)是西方哲学的一个专门术语,说的是以人为中心,人处于支配和统治的地位,自然物处于被支配和被统治的地位,人与物的关系是不平等的关系。西方自笛卡尔到黑格尔的近代哲学的“主体性”原则和主—客关系的思维方式所采取的立场便是人类中心论。
人类中心思想应从属于万物一体和民胞物与精神:人的生活世界,或者说,人所生活于其中的世界不是绝对独立于人之外的抽象的“自在之物”,它是人与物相互交融的产物。人固然可以把天地万物单纯地当作供人使用、任人宰制的对象,但从深层来看,人与天地万物不是对立的,而是一气相通、融为一体的,人对万物应有同类感,应当以“民胞物与”的态度相待。人之所以有权利以人为主体和中心而利用自然物,包括人以外的有生命之物,以维持自己的生存,乃是因为处于一体的万物合乎自然地有自我意识和无自我意识、道德主体和非道德主体的价值高低之分,这种区分是万物一体之内的区分,是“自有天然之中”。人类中心论应当从属于万物一体论。
4.本体论
定义:一般地说,在西方哲学史上,“本体论”指关于存在本身的理论或研究。
提出与发展:16世纪末17世纪初德国经院****郭克兰纽第一次使用“本体论”一词,并把它解释为“形而上学”的同义语。20世纪,由于对形而上学的革新,“本体论”或本体论的思想变得更为重要,特别是在现象学和存在主义哲学家如海德格尔那里。
分类:关于存在之本性的问题,从本体性质上分,有唯物论、唯心论、中立论、合一论等;从本体数量上分,有一元论、二元论、多元论。关于宇宙之起源、生成的问题可分为机械论或决定论和目的论。
5.媒介全球化
媒介全球化指媒介生产、销售和传播的全球化,以及媒介管理、法规和影响的全球化。
要注意以下三个与媒介全球化相关的重要领域
①所有权与控制。大众媒介的全球化高度集中,并由此导致了全球媒介产业的密集。这些全球化媒介公司的所有权与控制权仍然牢牢掌握在一些强盛的工业化国家手中。因为这些比较富裕的国家控制了媒介产业,他们也就掌握了全球媒介产品的制造。
②内容。西方媒介产品的优势地位已经使一些人认为媒介的全球化等同于“文化帝国主义”。
③消费。不仅媒介的所有权与生产集中在发达国家,连消费也严重地向世界的富裕地区倾斜。它会倾向于那些有着必要的物质资源、能够全面参与到全球媒介文化中去的人。
评价:大众媒介的全球化既不是民主的也不是人人平等的,更有可能造成二级分化。
三、简答题(3x15分,共45分)
1.简述李白和杜甫诗歌不同之处。
①创作方法——李白浪漫主义,杜甫现实主义
李白笔下的山河大地,不仅仅阔大、宏伟,更有雄奇豪放的气魄充溢其间,从长天奔涌入海的黄河,有着最为豪放的气魄,而《蜀道难》中所刻画的“难于上青天”的蜀道,则是“奇之又奇”,他以壮观天地的视野,描绘黄河、长江奔腾千里的气势,还善于运用奇异的想象来刻画雄奇与狂放的境界,充满浪漫主义之感;
杜甫能够深刻体察安史之乱前的社会矛盾以及安史之乱给国家和人民造成的巨大灾难,他的诗歌深刻地反映了这段特殊历史时期的复杂面貌,被后人称为“诗史”。如著名的“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杜诗对历史的反映,不是简单的记录,而是以敏锐的观察揭示社会的重要矛盾,以真切的体察,揭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社会现实。
②风格特点——李白清新自然,杜甫沉郁顿挫
李白的诗歌是自由灵魂的歌唱,充满天真开朗的旋律。杜甫的诗歌则是深沉博大的心灵,在动荡中的浴血哀歌,形成沉郁顿挫的风格。
李白诗歌天真自然,有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如《玉阶怨》:“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虽是宫怨的传统题材,但诗人为之营造了纯净素洁的意境,让孤独与寂寞有了别样的意味。有时,诗人刻画一种天真的情态,如《越女词》其三。
杜甫诗歌风格多样,最主要的特征是沉郁顿挫,“沉郁”指诗歌的情感深沉郁结,“顿挫”是指感情的表达反复曲折、低回起伏,这与杜甫在艺术上的推敲锤炼密不可分。
③创作体裁——李白古题乐府成就突出,杜甫律诗开拓深入
从体裁上看,两人都能写各种体裁的诗歌,但李白主要写作古体诗、古题乐府、歌行,其中在古题乐府方面,创作成绩尤为突出。杜甫对律诗的开拓尤为深入,他的律诗表现范围十分开阔,举凡社会历史、人情交往、山水游宴、羁旅咏怀,无不入诗,而且工于锤炼,细致入微。
(解析:在《简明中国文学史读本》中,有对李白与杜甫各自特点的论述,这里需要进行分类归纳,写清楚二人在某方面的不同之处。)
2.谈谈《牡丹亭》中的“至情”理念。
①“至情”的表现——生可以死,死可以生
闺阁妙龄少女杜丽娘、名门翩翩公子柳梦梅,二人因梦生情,花园叙情,人鬼通情,朝堂定情。在汤显祖看来,人情感的最高境界是至情,这也在《牡丹亭》里有了很好的阐述,“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非情之至也。”《牡丹亭》卷首的这段题词,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最为炽热大胆的爱的宣言。杜丽娘所追寻的不仅仅是爱情,更是对于思想解放的一种憧憬,为此,她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化作幽魂的杜丽娘依旧对自由,对爱情苦苦寻觅,终于找到了自己的爱人柳梦梅,在她追寻爱情的这个过程中,杜丽娘所受到的封建礼教的教育,随着欲随着情不断瓦解,从而开始了自己追求个性解放的过程。
②“至情”的意义——以情抗理
汤显祖“至情”论的首要意义便是:以情抗理,汤显祖受到他的朋友李贽“童心说”的影响,反对当时处于正统地位“存天理、灭人欲”的程朱理学。杜丽娘在情的方面与迂腐的思想不同,她是个有情之人,老师教她《关雎》是“后妃之德”,而在杜丽娘的理解中却是一首爱情的恋歌,出身封建官僚家庭的杜丽娘,要是没有游园惊梦,她肯定也是受到封建思想的荼毒,三从四德,将来听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做一个“贞烈”的女子。但是杜丽娘因为一场“惊梦”使自己的思想突然觉醒,体会到了爱情的美好,发出“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的伤春情怀。这是一个人情感的合理体现,正面了人欲望存在的合理性。
③“至情”的人生蕴涵——遵循个性而又合乎规范
《牡丹亭》中杜丽娘情欲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遵循了儒家“发乎情,止乎礼义”的传统。杜丽娘慕色而亡,在阴间她自由自在、热情大胆,还阳之后的她在柳梦梅求婚时,却要求“问过老相公、老夫人,请个媒婆方好”,说“鬼可虚情,人须实礼”。在现实生活中,柳梦梅上京参考科举、中了状元,杜柳夫妻二人通过共同努力,冲破重重阻隔,终于在皇帝的圣旨下取得了圆满的结局。这正体现了汤显祖以其艺术实践向人们指明了一条社会过渡时期的精神归途,他告诉世人要遵循个性的天然发展,亦告诫人们不能“随性而为”,要遵循一定的道德规范,这其实体现了他的和谐的社会发展观,与传统审美观中的“中和为美”、和谐之美不拍而合。
(解析:这也是文学的内容,但书中对其论述不多,且没有具体的角度,所以这个需要结合文明史内容(如李贽“童心说”、作者那个年代(明代)的程朱理学思想等),以及平时的积累,拟好小标题。)
3.简述两种在世结构的含义,区别,联系。
人生在世的两种结构是“人—世界”结构与“主体—客体”结构。
一、含义:
“人—世界”结构是把二者看成血肉相连的关系。没有世界万物则没有人,没有人则世界万物是没有意义的。人是世界万物的灵魂,万物是肉体,人与世界万物是灵与肉的关系,无世界万物,人这个灵魂就成了魂不附体的幽灵;无人,则世界万物成了无灵魂的躯壳。
“主体—客体”结构把世界万物看成是与人处于彼此外在的关系之中,并且以我为主(体),以他人他物为客(体),主体凭着认识事物(客体)的本质、规律性以征服客体,使客体为我所用,从而达到主体与客体的统一。西方哲学把这种关系叫作“主客关系”,又叫“主客二分”。
二、区别
①内在性VS外在性。“人—世界”结构具有内在性,人与世界万物的关系是内在的。人是一个寓于世界万物之中、融于世界万物之中的有“灵明”的聚焦点,这就叫作“人与天地万物一体”或“天人合一”。“主体—客体”结构具有外在性,人与世界万物的关系是外在的。
②非对象性VS人类中心论(对象性)。“人—世界”结构是非对象性,人与物的关系不是对象性的关系,而是共处和互动的关系。而“主体—客体”结构主张人类中心论,以人为主,世界万物为客,世界万物只不过处于被认识和被征服的对象的地位,这个特征也可以称之为对象性。
③人与天地万物相通相融VS认识桥梁型。在“人—世界”结构中,人不仅仅作为有认识的存在物,而且作为有情、有意、有本能、有下意识等等在内的存在物而与世界万物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个整体是具体的人生活于其中的世界,可以叫做“生活世界”。而“主体—客体”结构通过认识而在彼此外在的主体与客体之间搭起一座桥梁,以建立主客的对立统一,所以有的西方哲学家把主客关系叫作“主客桥梁型”。
三、关系
主客的统一植根于人与世界的融合、合一,即“人—世界”结构产生“主体—客体”结构,“人—世界”结构是“主体—客体”结构的基础。


四、论述(2x30分,共60分)
1.从文明史观角度,谈谈洋务运动对中国从传统农业文明向现代文明过渡有哪些重要价值
从世界文明史的视角来评价这一时期(60—90年代)的洋务运动(自强运动),我们并不着重于它所提出的“求强”“求富”的口号,也并不看重它的任务是否完成。我们看重的是,这场运动是否顺应了世界文明前进的大潮,是否代表着先进的社会生产力,是否为向现代工业文明过渡做出了贡献。
①从文明传播律(文化传播律)看
从文明传播律(文化传播律)看,自强运动为增强防御力量,首先引进先进兵器,这是当时国家存亡形势所决定的第一需要。从文化层次上看,兵器属于器物文化层面,价值密度最小,因遭遇的文化抗阻力最弱而极具穿透力,是合文明的抗阻力规律的。鸦片战争以后,为了“求强”,洋务派购进大批兵器,为了仿制和生产先进兵器,又必然要引进大机器生产。19世纪现代工业文明的物质基础是由蒸汽、电力和自动化机器组成的先进生产力。“求富”活动必然导致使用机器生产的官营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建立。
②从文明引发律(文化引发律)看
从文明引发律(文化引发律)看,正如马克思所深刻指出的:“只要你把机器应用到一个有煤有铁的国家的交通上,你就无法阻止这个国家自己去制造这些机器了。”一旦打开缺口,一个事件就会引发另一事件。自强运动既然引进和发展了先进生产力,便会自然地融入世界文明的大潮,于是发展同世界各国交往并制成进行这种交往的工具——轮船、铁路、电信工具等自是必然趋向。应该承认,中国三十多年的自强运动确实奠定了一个现代工业文明系统的初步基础,它同中国原先固有的物质文明系统必然形成矛盾和斗争。显然,这种新型的物质文明系统,哪怕是雏形,其文化影响绝不可能仅局限于器物层面——物态文化,它将通过所谓“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根纽带,必然地向着制度文化层面、意识文化层面推进。
(解析:这是《世界文明史》的原题,除了上述两点,如果觉得不够,可以简单再写些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
2.媒介技术和社会变革的关系。
①社会变革促进媒介技术的发展
媒介是社会变革中信息传播不可缺少的工具,而媒介的发展变化又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传播媒介经历了从单一到综合,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这一过程是与人类文明的发展同步的。具体来说,随着社会变革,人类媒介的发展经过了手势声音、口头、文字媒介(报刊)、电子媒介(广播、电视)以及当下的网络媒介。
②媒介技术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传播媒介的进化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加拿大传播学家M.麦克卢汉曾经提出一个著名的观点:媒介即讯息。这个观念的核心思想是,从人类社会的漫长发展过程来看,真正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具体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及其开创的可能性。因此,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每一种新的媒介的产生都开创了人类交往和社会生活的新方式。如今年疫情期间,在2020年1月27日晚20点,国内首个国家级5G新媒体平台“央视频”联合中国电信开启了《慢直播|与疫情赛跑的中国速度:见证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崛起》,分别对武汉“火神山”“雷神山”医院施工现场进行24小时不间断的5G高清直播,合计观看量超过1.3亿人次,超过5000****同时在线充当“云监工”,共同见证“基建狂魔”的中国速度,这正是媒介技术的发展给我们的社会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


③媒介技术对社会的消极影响
我们生活在鲍德里亚所说的“消费社会”,而消费社会的形成就是又大众传媒所驱动的。在消费社会里,人的消费需求,不是自己主动产生的,而是被电视广告、杂志等一系列大众传媒手段刺激产生的。广告让成功在我们眼里,变成了一个真实可信、容易实现的幸福。大众传媒的这种影响,强有力地推动了人们追求商品符号价值、主动消费的趋势。当下火热的“双十一狂欢节”“直播带货”等都是由大众媒介造成的“媒体奇观”,刺激我们的消费,成为物欲横流的社会。


④错误观点——技术决定论
“技术决定论”最早是由凡伯伦于1929年在其著作中首次提出来的,它建立在两个重要原则基础之上;一是技术是自主的;二是技术变迁导致社会变迁。社会学家克劳德·费舍尔认为技术决定论最显著的模式具有撞球游戏的特点,在将技术引入社会后,将像打了一杆球,这一外力将引发一系列的连锁反应。从这一角度来看,技术可以导致事件的发生,尽管经常通过一系列中间步骤。这一观点的错误在于,人类仅仅作为技术的理智使用者或者棋盘中的棋子存在,他们根据技术的要求而行动,忽视了人类更高的能动性行为。
(解析:这是《媒介与社会》第九章“媒介技术与社会变化”部分的内容,但官方这本参考书可利用价值不大,最好是自己查阅文献整理。提到“关系”,一定是双向的,在说到媒介对社会这一方面的时候也要记得辩证地来看待。)
783主题写作考题类型可能会是如下几个方面,以备大家参考。
1、具有“中传特色”的题目:比如新媒体、电影电视、广告等等。
2、当下时事热文,热门观点。(今年的一些重大的新闻事件也要留意)
3、古代文论,文学理论的观点。
4、现当代文学、古代文学、外国文学中的作家作品。
【分析】
3和4考察概率不是很大,因为本次考察涉及我们与其他专业同考一张试卷的问题。但是有一点大家要注意,不同专业的考生即使拿到相同的试题,他们的思维角度、论述方式都是不一样的,都是具有他们本身学科特点的。因而我们文学类考生面对这类题就大胆结合自己所有的文学类知识,该举例子举例子就行。重要的是言之有据,言之有理,把你所要论说的观点说清楚,说明白,以理服人,以论据力证自己的观点。


而且我们的阅卷老师肯定都是我们本专业的,老师们最熟悉的还是我们文学类的一些观点。所以还是在专业知识论证上见真章,在论证的过程中凸显你所报考专业的特点。论据充分,观点清晰,展示你报考专业的扎实功底,绝对会是一片佳作。
【注意】
本次论说文写作包括关键词、摘要。那势必就要求我们写出深度,像论文一样。不是普通简单的论说文。必须有理有据,言之有理。
本次考察范围广泛,我们前期基础知识积累很重要,大家在写作的过程中肯定要举各种各样的例子,作家作品,理论观点。这样才能做到有理有据。
【复习方法】
1、基础知识积累:所有的论证都是建立在事实论据的基础之上,因而大家多积累作家作品、理论观点(古代文论中的观点、文学理论中的观点)
2、关注当下新媒体、广告、电影电视等的一些专业术语、词汇及这些行业的一些论据。
3、多看一些论文,可以在知网上下载一些论文,学习学习,学习他们的论证技巧、关键词、摘要的写作等等。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同学复习783与上述方法一致,多积累汉硕方面的知识点,论证时多采用本专业术语、例子即可)




相关话题/中国传媒大学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