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北京师范大学考博英语真题 回忆版(3)
本站小编 福瑞考研网/2017-01-08
这里。
不久前,大英博物馆和故宫博物院签署了《故宫博物院与大英博物馆合作意向书》,借此次机会,记者采访到了大英博物馆的现任馆长Neil MacGregor 先生。
EO:在最近一两年内,很多国外的博物馆和画廊展开了和中国的合作,大英博物馆选择这个时候和故宫合作的原因是什么?
Neil MacGregor:事实上我们早在许多年前就到中国来了。我们已经和上海博物馆合作了很多年,和故宫博物院的合作也已经进行了很多年。而就在这次和故宫 签署《合作意向书》之前的“世界文明珍宝展” ,也是我们和首都博物馆的一项合作。和陕西西安的博物馆也有合作,七年以前我们就已经在大英博物馆做过来自西安博物馆的展览,所以目前为止我们和中国的同 行们的合作已经有很多年了。而我们这次来中国的主要任务就是与故宫签署这个《合作意向书》,另外就是要在上海办一个亚述文明展,当然,这个展览只是我们和 上海的一个长期合作计划的一个部分。
EO:在大英博物馆里除了展览以外,还有很多研讨会、论坛、成人教育等项目。您可以介绍一下这些项目的运作流程与组织结构吗?
Neil MacGregor:在博物馆内有固定的藏品展览,来自世界各地,其中当然也包括来自中国的艺术品。同时我们也做一些临时展览,比如明年即将展出的秦始皇 系列。同时我们有固定的面向成人的教育项目来普及人们对于东方艺术的认识,例如中国、印度、韩国、日本等等国家的,在美术馆内以展示实物和讲座的形式对所 有感兴趣的人开放。这些项目大概每年都会持续几个月的时间。我们还有比较常规的讲座,基本上每天在博物馆内都能碰到。大英博物馆里的公共阅览室也会提供很 多书籍给人们阅读,在那里可以找到关于博物馆里任何展品
的书籍资料。因为我们博物馆宗旨就是帮助人们更多的了解这个世界。博物馆是免费 的,到这里看书也是免费的,人们到博物馆参观,看到实物,之后还可以到阅览室查阅相关的资料。但是大英图书馆现在已经不在我们博物馆里了,因为随着藏书的 不断增多,大英博物馆已经放不下这么多书了。
EO:谈谈大英博物馆策展部门的工作吧。
Neil MacGregor:这个部门大约有120 人。他们都是各自领域的专家,由他们来管理我们整个的世界藏品。在座的白祯女士便是我们中国部门的策展人之一。同时我们有熟悉中国的藏品专家来负责中国 区,同理,在日本展区、埃及展区、希腊展区、非洲展区和南美展区也是一样的。除了馆里的固定陈列,我们会尝试组织一系列的临时展,几年一个周期,我们希望 能在大英博物馆展出来自全世界的艺术珍品,从而使大众能够对整个世界更为了解。此外,我们还会从其它博物馆借来一些藏品进行展览。纵使我们自身的收藏已经 很丰富了,但总会有我们没有触及到的东西出现,就好像我们从西安借来秦始皇陵的兵马俑来展览一样。2007至2008 年在北京的奥运会之前,我们也会和北京有这样的合作,通过与中国博物馆的合作,向人们展示中国的变化。我们会和那些国家的同事一起商量,然后决定借展哪类 的藏品,做什么样的艺术品名录。整个的策展过程至少要用两三年的时间去准备。
EO:那么博物馆的资金来源情况是如何呢?
Neil MacGregor:政府一般会提供主要的支持,政府希望每个人都可以看到好的展览。政府大概提供了70% 的资金。剩下的30% 来自于博物馆经营的商店、餐厅,还有捐赠。此外我们还有会员制度,这不仅是对我们博物馆,对英国境内所有其他博物馆都是很重要的事情。会员主要由捐献者组 成,这样的会员我们一共有2 万左右。对于重要捐献者,我们会把他的名字写在墙上。其中一些捐赠是来自一些艺术基金会,这对艺术来说是很好的事。一般来讲基金会不会直接提供给博物馆艺 术品,他们提供资金,然后博物馆去选择艺术品购买,这样做也比较合理,因为购买的决定权还是在于博物馆。
EO:作为大英博物馆的馆长,您认为作为一个好的博物馆应具备何种条件?
Neil MacGregor: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博物馆能够吸引公众前来,通过数次的参观来仔细品味博物馆的藏品。对于一个成功的博物馆来说,它应该能吸引公众一 年内数次前往博物馆去探索其藏品。对于大部分博物馆来说,这不能仅依靠临时展,而是要看它们的固定馆陈。公众会认为博物馆的藏品就是属于自己的,他们可以 像使用自己家里的图书、自己的东西一样去用这些藏品。这就是为什么博物馆免费是尤其重要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参观者随时回来。另外,博物馆应该通过藏 品对公众有教育的功用。博物馆应该是普通生活中的一部分。我想这些都是好的博物馆需要具备的条件。
EO:我参观大英博物馆时,看到那里有许多的义工。
Neil MacGregor:会有很多观众到我们这里来问,自己能否帮助大英博物馆,我们根据他们掌握的知识及能力来决定给他们安排什么样的工作,会对他们做一些 培训,但是许多人来的时候就已经掌握了很多技能,所以他们可以做一些观众注意不到但十分重要的事情,比如图录的编纂等等。和很多博物馆一样,我们有一些可 以让观众触摸藏品的展台,比如在展台里放一些老钱币等等,这个活动可以使参与者更好地了解艺术品的重量、制作等等,这时义工的作用就很好的发挥出来,他们 可指导参观者参与这个活动。我们有大概三四百个义工。在亚洲部我们也有大概10 名义工,他们懂中文、日文或者韩语,他们帮助我们做一些目录的翻译工作等等,这些义工中有许多刚毕业的学生,大概一星期来我们这里工作一天。
EO:在大英博物馆的250 年历史中,汇集了全世界的各类藏品,请您介绍一下收藏、保管、展览这些藏品的程序。
Neil MacGregor:我们策展人的工作之一就是要思考下一个展览应该做什么,以及如何在 我们已有的藏品基础上扩展需要的藏品,所以策展人永远需要对市场保持高度的关注,不仅
是对当代的艺术品,同时还要关注那些古董。所需资金来源包括博物馆营业所得及我 们刚才谈到的这些艺术基金、私人捐献等。这也是我们在博物馆在扩展收藏方面的日常工作。同时,作为博物馆的重要任务是去保护这些藏品。我们有一个专门的修 复纸类藏品的部门,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负责欧洲的纸张另一个负责中国、日本等国家的纸张。两种纸的修复保管工作不大一样。我们有专门的研究员、修复人 员。同样在纺织品、金属、玻璃和陶瓷的部门也有相同的专业人员。所有的负责研究和保护藏品的专业人员有大概80 人,我们还会有一些兼职的专业人员。比如在中国部门来说,我们也会请中国的同行协助这类工作。博物馆的最重要工作就是要使藏品得到合理的保存,这样才能一 直成为我们共有的遗产。
EO:博物馆的商店里纪念品的种类非常丰富,人们在选择它们时有什么偏好?
Neil MacGregor:卖的最多的我想是明信片,其中罗塞塔石碑(编者注:考古学家就是根据罗塞塔石碑上图形破译了古埃及文明)明信片最受欢迎,还有埃及猫木乃伊明信片。人们也买中国藏品的纪念品,但是没有埃及猫那么受欢迎(笑)。
EO:目前大英博物馆总共有多少藏品?
Neil MacGregor:大约700 万件。中国部分的藏品,大约两万五千件。其中包括一些小物件比如陶器的碎片。事实上很难估计实际的数目,比如许多碎片可以组成一件东西,这个时候数量可能 就要更改了。作为中国书画作品,我们有15000 件,还有大约7000 件中国陶器,1000 件中国玉器和青铜器。
EO:您觉得博物馆在今天的社会生活中扮演的是什么角色?
Neil MacGregor:这个时刻,博物馆的工作已经是双向的了,我们可以把东西从英国带到中国,明年我们和故宫博物院就要一个合作,我们将有一个“英国走向 世界”的展览,我们要向中国的观众展示当时英国是如何发展工业和经济,以及如何探索整个世界。同时,我们也有机会把中国的东西带到欧洲去——这就是博物馆 现在扮演的角色,把不同的文化介绍到彼此的国家。同时我们也需要推动双方学者及策展人之间的交流,因为从长远考虑,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
关于两代人观念差异的试题: 这个据说是专八的试题!
The Young Generation
Old people are always saying that the young are not what they were. The same comment is made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and it is always true. It has never been truer than it is today. The young are better educated. They have a lot more money to spend and enjoy more freedom. They grow up more quickly and are not so dependent on their parents. They think more for themselves and do not blindly accept the ideals of their elders. Events which the older generation remembers vividly are nothing more than past history. This is as it should be. Every new generation is different from the one that preceded it. Today the difference is very marked indeed. The old always assume that they know best for the simple reason that they have been around a bit longer. They don‟t like to feel that their values are being questioned or threatened. And this is precisely what the young are doing. They are question the assumptions of their elders and disturbing their complacency. Office hours, for instance, are nothing more than enforced slavery. Wouldn‟t people work best if they were given complete freedom and responsibility? And what about clothing? Who said that all the men in the world should wear drab grey suits and convict haircuts? If we ruin our minds to more serious matters, who said that human differences can best
be solved through conventional politics or by violent means, who said that human difference can best be solved through conventional politics or by violent means? Why have the older generation so often used violence to solve their problems? Why are they so unhappy and guilt-ridden in their personal lives, so obsessed with mean ambitions and the desire to amass more and more material possessions? Can anything be right with the rat-race? Haven‟t the old lost touch with all that is important in life?
These are not questions the older generation can shrug off lightly. Their record over the past forty years or so hasn‟t been exactly spotless. Traditionally, the young have turned to their elders for guidance. Today, the situation might be reversed. The old—if they are prepared to admit it—could learn a thing or two from their children. One of the biggest lessons they could learn is that enjoyment is not „sinful‟. Enjoyment is a principle one could apply to all aspects of life. It is surely not wrong to enjoy your work and enjoy your leisure; to shed restricting inhibitions. It is surely not wrong to live in the present rather than in the past or future. This emphasis on the present is only to be expected because the young have grown up under the shadow of the bomb: the constant threat of complete annihilation. This is their glorious heritage. Can we be surprised that they should so often question the sanity of the generation that bequeathed it?
1. Which of the following features in the young is NOT mentioned?
[A]. Better educated. [B]. More money and freedom.
[C]. Independence. [D]. Hard work.
2. What so the young reject most?
[A]. Values. [B]. The assumption of the elders.
[C]. Conformity. [C]. Conventional ideas.
3. Why do the young stress on the present?
[A]. They have grown up under the shadow of the bo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