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内容来自免费考研论坛,请点击查看全文
http://bbs.freekaoyan.com/viewthread.php?tid=93292
历史地理名著,历史地理的理论与方法,历史地理的发展
分类:历史政治地理、历史文化地理、中国历史经济地理、中国历史人口地理、中国移民史、中国历史自然地理
历史自然地理:历史时期由人类经济活动而导致的自然地理的变化。如气候的改变,植被的变迁,河道的迁徙,湖泊的涨缩,海岸的推移等。因为这些变化依旧是照自然规律进行的,所以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其它有些不是因人的活动而发生的自然地理方面的变化,如地震的发生,火山的喷发,水文要素的变动,河道河口的变迁等,在人类历史时期发生比较显著的差异和影响。
历史人文地理:以研究工农业的分布、变迁,水利灌溉事业的发展和水陆交通的变化等为主要内容的历史经济地理;以研究历代疆域、政区的形成、发展和变迁为内容的历史政治地理;以研究集镇、城市等聚落的兴衰为内容的历史城市地理;以研究人口及民族分布与迁徙为内容的历史居民地理;以及以研究边疆地区为重点的历史区域地理
自然地理
竺可桢的五千年来气候变化的几个结论 p7
黄河变迁主要是黄河的几个重要改道时期
沙漠变迁
政区疆界
各朝代的疆域,和西南,东北,等的变化
断代变化
地区变化
行政区划变迁
各个朝代的变化如汉代,唐朝,宋朝,元,明,清
社会经济环境
人口数量变化
人口移动
三次大的人口移动
两千年来人口移动的总特点
经济区变化
关中,成都平原和江南的变化
都城变迁
都城的位置变化
都城本身结构 功能变化
交通变化
包括各朝代的变化和一些重要线路如西域,郑和下西洋,京杭运河等
人文区域的形成
都司卫所 "明代的地方军事机构。在不设府﹑州﹑县地区也兼理民事﹐具有行政职能﹐为明代地方行政制度的组成部分。
都司 都指挥使司的简称﹐俗称行司﹑都阃。原为都卫﹐即都卫指挥使司。洪武三年(1370)起﹐陆续设杭州﹑江西﹑燕山﹑青州﹑河南﹑西安﹑太原﹑武昌﹑定辽﹑大同﹑成都﹑广东﹑建宁﹑广西﹑福州等都卫。七年于河州设西安行都卫指挥使司。八年改都卫为都司﹑行都卫为行都司﹐以杭州为浙江﹑燕山为北平﹑青州为山东﹑西安为陕西﹑太原为山西﹑武昌为湖广﹑定辽为辽东﹑成都为四川﹑福州为福建都司﹐改置大同﹑建宁都卫为山西﹑福建行都司﹐计有十三都司。十四年置中都留守司﹐十五年置贵州﹑云南都司﹐二十年置大宁都司﹐二十七年置四川行都司。永乐元年(1403)废北平都司﹐宣德五年(1430)置万全都司﹐成化十二年(1476)置湖广行都司﹐嘉靖十八年(1539)置兴都留守司。此后遂定制﹐除南北直隶不置都司外﹐共有十六都司﹑五行都司﹑二留守司。
都司﹑行都司原隶于大都督府﹐洪武十三年为防止中央军权过于集中﹐分大都督府为五﹐遂改隶于五军都督府。嘉靖后﹐浙江﹑山东﹑辽东都司属左军都督府﹐陕西﹑四川﹑广西﹑云南﹑贵州都司及陕西﹑四川行都司属右军都督府﹐中都留守司﹑河南都司属中军都督府﹐兴都留守司﹑湖广﹑福建﹑江西﹑广东都司及湖广﹑福建行都司属前军都督府﹐大宁﹑万全﹑山西都司及山西行都司属后军都督府。
都司﹑行都司等掌一省或一方的军政﹐统辖所属卫所。十六都司中﹐有十三都司与布政使司﹑按察使司同名同治﹐即十三省都司﹐其治所为省会。有事都﹑布﹑按三司合商﹐序衔都司在布﹑按二司之上。行都司为与省不同治的都司﹐皆置于边境海疆﹔留守司主要防卫皇陵及显陵。除十三省都司外﹐其它各都司﹑行都司﹑留守司的治所如下表﹕
卫所 卫是卫指挥使司的简称﹔所分千户所及百户所。明太祖朱元璋在统一全国过程中﹐废元枢密﹑平章﹑元帅﹑总管﹑万户诸官号﹐分所部五千人为指挥﹐千人为千户﹐百人为百户﹐五十人为总旗﹐十人为小旗。洪武元年立军卫法﹐分屯设兵﹐控扼要害﹐一郡(府)者设所﹐连郡(府)者设卫﹐自京师至地方皆设卫所。七年更定制度﹐以五千六百人为卫﹐千一百二十人为千户所﹐百十二人为百户所。所设总旗二﹐小旗十。卫设指挥使一人﹐正三品﹔指挥同知两人﹐从三品﹔指挥佥事四人﹐正四品﹔镇抚司镇抚两人﹐从五品。千户所设正千户一人﹐正五品﹔副千户两人﹐从五品﹔镇抚两人﹐从六品。百户为正六品﹐无定员。征伐统于诸将﹐无事散归原地。二十三年又设卫军民指挥使司及军民千户所于未设府州县的边地﹐兼理民政事务。
卫所有京卫和外卫的区别。京卫除上直卫亲军及部分非亲军卫外﹐隶于五军都督府﹔外卫即驻在地方的卫所﹑两直隶隶于五军都督府﹐其它则隶于都司﹑行都司﹑留守司。另有王府护卫(护卫王府)和仪卫司(掌侍卫仪仗)﹐等级比千户所。每卫设前﹑后﹑中﹑左﹑右五千户所﹐如不止五所﹐则以前前﹑后后﹑左左﹑右右﹑中前﹑中后﹑中中﹑中左﹑中右等名。另有守御千户所﹐除少数隶于卫外﹐皆直属都司。此外﹐还有屯田﹑群牧等千户所。
卫所废置不常﹐据《大明会典》记载﹐万历初有内外卫四百九十三﹐守御﹑屯田﹑群牧千户所三百五十九﹐仪卫司二十五﹐以及土官隶于都司卫所者宣慰司二﹑招讨司﹑宣抚司六﹑安抚司十七﹑长官司六十四。
卫所军兵由特定的军户充当。编佥军户﹐除元代的原有军户外﹐还有“从征”﹑“归附”﹑“谪发”﹑“垛集”和“抽籍”等来源。皆属世籍﹐隶于兵部。
都司掌一省或一方军政﹐卫所统率地方军队﹐原为军事机构﹐与地方行政无关。洪武初废边境府州县后﹐即将该地民政归于都司卫所兼管﹐后来在不设府州县的地区置都司卫所﹐遂均兼理民政﹐从而演变为地方行政制度的一部分。
卫所设在府州县境内﹐军户及屯田错杂于民间﹐不能自成区域者﹐为无实土卫所﹔卫所置于不设府州县的地区﹐辖民户兼理民政﹐能自成区域者﹐为实土卫所。十六都司中﹐辽东都司全为实土﹐万全都司大部为实土﹐大宁都司初全为实土﹐永乐初内迁北直隶境内后﹐无实土。其它十三省都司中﹐陕西﹑四川﹑湖广﹑云南﹑贵州五都司也辖有实土卫所。五行都司中﹐陕西﹑四川行都司全为实土﹐山西行都司初为实土﹐正统中内迁山西大同府境内后﹐无实土﹐二留守司均无实土。无实土卫所和实土卫所情况比较复杂﹐难以一一区别。
清初﹐都司卫所或裁废﹐或改置为府州县﹐遂不复存在。"
土司制度 155
头下州军 142
周人迁徙
侨州郡县 134
羁縻府州 106 "唐代于周边少数族内附部落中设置的一种特殊行政区划﹐包含羁縻都护府﹑都督府﹑州﹑县四级﹐习惯上总称羁縻州﹐又称蕃州。唐高祖武德年间已在今四川﹑云南和贵州境内设置了为数不多的这类州县﹐但其时可能还未将这些州县与普通州县予以区别。至唐太宗贞观时由于大量设置了这种州县﹐才定制称为“羁縻州”﹐用以区别于普通州县﹔从此普通州相对羁縻州而言﹐即被称为“正州”。以内附部落设置的州也有少数被列入正州。如关内道的丰州是贞观初为突厥降众所置﹐是为正州。江南道﹑剑南道各有若干正州系招降蛮夷所置。
羁縻府州的都督﹑刺史(包括都护﹑县令)是各部落原来的首领(包括国王﹑可汗﹑叶护等各种各色的君长)﹐由朝廷颁发印信。羁縻府州的辖境是原来部落(包括部落联盟或国)的领域﹐部落首领保持其原有的称号与权力﹐并自理内部事务﹐而“都督”﹑“刺史”则只是唐朝所授予的一个称号。由于部落首领通常是世袭的﹐所以首领的兼衔都督﹑刺史也是世袭的﹐若遇部落首领的更代不是世袭而是篡夺﹐按惯例唐朝承认篡夺成功者的首领地位﹐即由此人接替都督﹑刺史的职称。另外﹐也有少数以部落首领为都督﹑刺史的正州。
大多数羁縻州只是名义上的行政区划﹐其版籍并不向唐朝呈报﹐也并不承担一定的贡赋。但有少数羁縻州版籍要上报户部﹐也有少数羁縻州“愿纳赋税”﹐但比正州要轻﹐也不一定有定额。羁縻州普遍对唐天子有所贡献﹐这种临时性的贡献与正州向户部交纳的赋税不同。
羁縻州在行政上隶属于边州都督府和都护府﹐由“边州都督﹑都护所领﹐着于令式”﹐如高宗显庆年间平西突厥﹐即于其部落列置了许多羁縻都督府﹑州﹐又置昆陵﹑蒙池二羁縻都护府以统之﹐初隶安西都护府﹐武周长安中改隶北庭都护府。此外﹐羁縻州又有不隶于都督府﹑都护府而隶于不置都督府的边州的﹐如关内道羁縻党项归德州隶于银州。羁縻县也有不隶于羁縻州而隶于正州的﹐如陇右道洮州领羁縻密恭县。
诸边羁縻州建置的盛衰因时而异。如北边许多府州为太宗﹑高宗时开置﹐不久即归废弃﹔而江南﹑岭南道许多府州迟至大历﹑贞元﹑元和﹑开成年间才设置。唐分天下为十道﹐其中九道都设过羁縻州﹐只有淮南道未设过。
羁縻州的具体情况十分复杂﹐各地区不同﹐各部族不同﹐又各因时因势而变﹐大致可以归纳为下列几种情况﹕边族移入内地所置的羁縻州﹐一称侨蕃州。这种州寄治在唐正规州县境内﹐如河北道幽州境内﹐关内道灵﹑庆﹑夏州境内﹐陇右道凉州界内属于这种性质的羁縻府州很多。在边族本土设置的羁縻州由该地区都督府或都护府监护控制﹐如奚﹑契丹自贞观年间内属﹐唐于契丹设松漠都督府及十州﹐于奚设饶乐都督府及六州﹐授其首领为都督﹑刺史。有些边州时而由正州降为羁縻州﹐时而由羁縻州升为正州。如剑南道茂州都督府所领维﹑翼二州本为羁縻﹐后升正州。有的羁縻州地区唐初一个时期在唐的有效控制之下﹐但不久就背唐独立﹐或为相邻的民族政权所占领役属。有的羁縻州自始至终只是一个虚名。
羁縻州是唐朝创建的一种特殊行政区划﹐是以往历代官府未曾实行过的新政策。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有利于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力量的增强和全国大一统局面的相对安定﹐并且也有利于各民族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
节度使 138
改土归流
慧能
郦道元
法显 邹书234
徐霞客
裴秀
西域 邹书p227
丝绸之路
中国古代主要农业区的历史变迁
隋唐至明清中国政区之沿革
隋代所开大运河各段的名称,起迄地点及其作用
我国历史上三次自南而北的人口大迁徙的时间及其影响
西汉武帝至南北朝州郡制度的演变
西汉是朝鲜四郡、河西四郡
北魏是( )族建立的政权,辽是( )族建立的政权
自战国秦汉以来,我国北部蒙古高原上先后居统治地位的民族为
明代的长城西起( )关,东迄( )关
唐朝的东京指今( ),西京指今( )宋朝的东京指今( ),西京指今( )
齐召南是( )朝人,他的地理学的代表作是( )
郡县制的形成过程.
郑和下西洋的航线和意
从东北起接逆时针方向写出今天与我国有共同边界线的邻国名称
写出24史名称
"1.王士性 2, 文化 3, 瀛环志略 4, 新秦中
5,黄道婆 6, 荆江 7,水经注疏导 8, 都江堰
"
我国古代都城选择的主要标准,以及汉、晋、隋、唐、宋、元、明、清建都地点和过程
黄河变迁的原因、过程及其影响
我国正史中第一部有地理志的是( )第一部有河渠志的是
"唐李吉甫所撰( )和宋乐史所撰( ),是我国古代两部地理名著
东晋南朝时都城( ),即今南京市,南宋时都城( ),即今( )
"
隋炀帝开大运河中,沟通河淮的名( ),贯穿河北平原的称( )
"今西藏地区唐时称( ),元时属中央( )管辖
"
中俄两国缔结了《尼布楚条约》,( )年中俄又订立了《恰克图条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