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内容来自免费考研论坛,请点击查看全文
http://bbs.freekaoyan.com/viewthread.php?tid=213908
中国思想史讲义
第一讲
孔子与“仁学”
一、礼的特征
1、它有上下等级、尊卑长幼的严格规定原始氏族的全民性礼仪已为少数贵族所垄断。
2、由于殷周经济基础仍然延续着氏族社会的基本结构,从而周礼又在一定程度上保存了原
始的民主性。
二、“仁”的结构
1、血缘基础。
“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孔子
“君子笃与亲,而民兴于仁”。——孔子
孔子在氏族体制崩毁的条件下,把血缘关系单独提取出来,并作出政治学的解释,使之摆脱特定氏族社会的历史限制,而强调其具有普遍意义和长久性。
2、心理原则
“三年之丧”的礼制。
把礼从外在的规范约束解说成人心的内在需求;
把僵硬的强制性规定,提升成自觉的生活理念;
把宗教性的东西变成人情日用之常。
3、人道主义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至今受其赐,如其仁,如其仁”——孔子
突出原始氏族体制中所有的民主性与人道主义,即氏族内部上下尊卑之间的团结互助协调。进而对个体提出社会性义务与要求,并把社会义务的履行作为“仁”的重要标准。
4、个体人格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孔子
“我欲仁,斯仁至矣”——孔子
强调个体人格的独立性与主动性,把复兴周礼的重任直接交给了贵族的个体成员,并把复兴周礼作为个体存在的至高无上的目标。
5、整体特征:实用理性
这是一种理性的精神与态度,即用冷静现实的态度对待事物与传统,用理智引导、满足和节制情欲;不重视在理论探索争论难以解决的哲学问题,只重视现实中妥善地处理生活。
三、仁学的弱点与长处
1、以道德而不以物质作人作为价值尺度,要求平均化的经济平等,维护小生产的封闭体系及宗法制度,构成现代化的严重障碍。
2、强调实用而忽视抽象思辨,阻碍了现代科学的开拓。
3、压抑个人情感,不利于文学艺术的发展。
4、人格理想、理性态度及舍我其谁的实践精神使中华民族用文化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
5、在现实中人即可实现自己的理想与人格,不需要另外追求理想世界与精神安慰,从而摆脱了神学统治与宗教迷狂。
第二讲
墨家思想
一、小生产劳动者的思想典型
1、“力”与“强”
强调劳动,尤其是物质生产与劳动。这是墨家思想的基础。
“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
“强必饱,不强必饥;强必暖,不强必寒”
“彼以为强必治,不强必乱,强必宁,不强必危,故不敢倦怠也”
2、重视现实的功利
(1)、尚贤
不论贵贱贫富唯贤是尚;尚贤的目的是让百姓吃饱穿暖。(而儒家尚贤则是在尊尊亲亲的范围内进行,举贤的目的是让他们修礼乐,行仁义。)
“蚤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而民足乎食”
(2)、非乐、节葬
“仁者之为天下度也,非为其目之所美,耳之所乐,口之所甘,身体之所安,以此虚亏民衣食之财,仁者弗为也”
(3)、非命
“今用执有命者之言,则上不听治,下不从事,上不听治则刑政乱,下不从事则财用不足”
“故其年岁善,则民仁且良;时年岁凶,则民吝且恶”
(4)、建立“兼爱”的理想国
“若我先从事乎爱利人之亲,然后人报我爱利吾亲乎……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即此言爱人者必见爱也,恶人者必见恶也”
儒墨两家“爱”的不同:儒家之爱建立在亲子血缘基础上,是无条件的,且强调“爱有差等”。墨家之爱则是建立在功利基础之上,是有条件的,主张“兼相爱”
3、“天志”、“明鬼”、“尚同”(宗教与专制)
孟子:墨子兼爱,是无父也;无君无父,是禽兽也。
司马迁:墨者俭而难遵,使天下法若此,则尊卑无别也。夫世异时移,事业不必同。
荀子:尚俭而弥贫,非斗而日争。
二、墨家思想在后世的体现
第三讲
孙子、老子与韩非
一、兵家辨证法特色
1、以现实利害为依据,反对以情感或天意来影响理智的判断与谋划。
“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火攻》
“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先知不可取于鬼神,不可验于度,不可象于事,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用间》
2、注重思维的具体性与实用性,认为只有具体地观察分析现实现象,看重经验,方能取胜。
3、以“概括性二分法”的思维方式迅速从复杂的现象中把握战争的本质与关键。
“敌近而静者,持其险也,远而挑战者,欲人之进也”
“辞卑而益备者,进也;辞强而进驱者,退也;半进半退者,诱也”。
“概括性二分法”:以对立项的矛盾来概括事物的特征,以便于迅速把握事物的本质。
4、不只是描述、发现矛盾,而是在行动中利用展开矛盾,随具体条件变化灵活决定主体的活动,而不拘泥于既定的认识框架。
“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怒而挠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
“涂有所不由,城有所不取,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
二、老子学说的三层含义
1、政治层:把兵家的军事斗争学上升为“君人南面之术”,以便为作为统治者的“圣人”服务。
2、主张恢复远古时代平静、安宁、缓慢、柔弱的小国寡发社会,废除所有的文明,是一种消保守的社会学说。
“虽有舟车,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民复结绳而用之”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3、哲学层:在政治论与社会论的基础上,老子作进上步的提升,形成了以“道”为本体的思辨哲学。其主要内容是相反相成的对立项的转化,是规律与存在的统一体,无法用有限的语言、概念来界定。道也不是对自然现象的概括与总结,其立足点在于社会斗争与人事经验,后世人们从老子哲学中获得的主要是用以指导政治与生活的智慧,而不是自然知识或精确的思维。
内容:“反者道之动”
难以界定:“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我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不离社会斗争与人事经验:“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
运用中的灵活性:“微乎微乎,至于无形,神乎神乎,至于无声,故能为敌之司命”
三、韩非发展老子政治层含义为“人君南面之术”
1、由冷眼旁观的非情感态度发展到极端无情的利己主义。
“主利在有能而任官,臣利在无能而得事;主利在有劳而爵禄,臣利在无功而富贵;主利在豪杰使能,臣利在朋党用私”。
2、通过万事万物的“理”(具体矛盾)来把握“道”,从而使冷静的计算空前细密。
“区冶不能以必剑,水击鹄雁,陆断驹马,臧获不疑其钝利”
“观容服,听辞言,仲尼不能以必士;试之官职,谋其功伐,则庸人不疑于愚智”
3、这一冷静态度与周密思虑有明确的功利目的,并在继承孙、老的基础上发挥到自觉的极致。
“夫言行者,以功用为之的者也。听言观行,不以功用为之的,言虽至察,行虽至坚,则妄发之说也”
第五讲
荀子、易传与中庸
一、荀学对孔孟的继承与自身特点
荀:“贤齐则其亲者先贵,能齐则其故者先官”
孟:亲亲、尊尊
荀:关市讥而不征,田野十一,家五亩宅百亩田
孟:“关市讥而不片”,“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荀: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
孟:民为贵,君为轻
荀:涂之人皆可以为禹
孟:人皆可为尧舜
均主张以修身为本,从提高个人修养开始,逐步达到“圣”、“王”的标准;并试图把这一原则变成意识形态中的伦常道德精神。
孟:军旅之事,未之学也
荀:彼仁者爱人,爱人而恶人之害也;彼兵也, 所以禁暴除害也,非争夺也。
1、荀学基本不脱离儒家轨道,却很少原始人道情感色彩和吸引人的原始民主力量。
孟:性善论: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是非之心发挥出来便成为仁义礼智,从而符合礼的标准
荀:性恶论:目好色,口好味,耳好声,克服先天的恶以使自己的言行符合礼的标准。
2、孟荀虽然均强调礼,但孔孟是从氏族贵族的个体修养出发来论礼,而荀子是从统治集团的整体立场出发来论礼;孟子把礼归结为心理的先验,所以重内省;荀子把礼归结为现实的历史,所以重视外在强制力的作用。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绝千里;假舟楫者,非利足也,而绝江河”
3、从对礼的理解出发,荀子强调“学”与“为”的重要性。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高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
“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谓能参”
“故天地生君子,君子理天地。君子者,天地之参也”
4、在学与为的基础上,荀子提出了“天人之分”的观念,认为人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生存发展并将个体人格提高到“与天地参”的高度。
“春耕夏耘,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矣;污池渊沼川泽,谨其时禁,故鱼鳖优多而百姓有余用也;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财也”。
5、在提出“天人之分”的同时,荀学也体现出顺天的思想,即应按照自然规律行事。
二、荀学的根源
荀子的思想一方面吸收了前人的思想,另一方面大概与当时正在发展并趋于成熟的农业生产有关系。
三、荀学的主要贡献
荀学的“性恶论”与孟子的“性善论”相抗衡,有效地阻止了单纯强调心理原则与个体人格孟学走向神秘主义与宗教。
四、易传与儒家世界观的建立
易传的最大特点是:沿袭了荀学中刚健奋斗的基本精神,舍弃了“天人之分”、“制天命而用之”的具体提法,把它们改造成“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赋予自然以人的品德色彩,提高到“一阴一阳谓之道”的明确高度,创造性地构建了一个完整的世界观。这种世界观既是理性的,又是情感的。
“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昔者圣人之作易也,观变于阴阳而卦,发挥于刚柔而生爻,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穷理尽性而至于命”
“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有礼义”
五、易传之“道”与老子之“道”的异同
不同:老子由人道推演天道,人道被动地服从天道,所以形成贵柔、守雌、尚静的辨证法;易传由天道推演人道,但人道主动地参与天道,所以形成重刚、行健、主动地辨证法。
“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时义大矣哉”
!
“变则通,通则久,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
相同:①两者都是实用理性的辨证法,都直接应用于现实生活、政治斗争与伦常制度,而不是概念的辨证法或纯理论的思辨抽象;
“尺蠖之屈,以求伸也;龙蛇之蜇,以存身也”
②都追求事物的均衡、和谐与稳定。老子通过贵柔、守雌达到这一目标,而易传通过主动、重刚、行健达到这一目标。
六、《中庸》的内在论
《易传》是世界观,而《中庸》则将其转化为内在论。
《易传》由天而人,对外在的宇宙、历史、生活作了多方面的论述,而《中庸》则完全以个人的意识修养为中心,主要是对内在人性心灵进行发掘。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中庸
孟子:“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荀子:“君子养心莫善于诚。天地为大矣,不诚则不能化万物;圣人为智矣,不诚则不能化万民;父子为亲矣,不诚则疏;君上为尊矣,不诚则卑;夫诚者,君子之所守也,而政事之本也”
中庸:“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第六讲
秦汉思想
一、道、法、阴阳、儒家的合流
道法阴阳儒家四种学派成为构建秦汉意识形态的四种思潮,而儒家是其主干,并日益融合其它三家。
“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何以知其然也?老聃贵柔,墨翟贵廉。故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乱则危。
1、《吕氏春秋》:以阴阳家为骨架,以儒家为主干。
阴阳家骨架:“凡十二纪者,所以纪治乱存亡也,所以知寿夭吉凶也。上揆之天,下验之地,中审之人,若此则是非可不可,无所遁矣”
儒家为主干:“为天下治国家,必务本而后末。务本莫贵于孝”。“人主孝,则名章荣,下服听,
天下誉。人臣孝,则事君忠,处官廉,临难死;士民孝,则耕耘疾,守战固,不败北”
2、《淮南子》仍以阴阳五行为骨架,以道家面目出现,但渗透着儒家的特征。
“故著书十二篇,则天地之理究矣,人间之事接矣,帝王之道备矣。其言有小有巨,有微有粗”
对无为的解释:“夫地势水东流,人必事焉,然后水潦得谷行;禾稼春生,人必加功焉,五谷得遂长。听其自流,任其自生,则鲧禹之功不立,而后稷之智不用。若吾所谓无为者,循理而举事,因资以立功。若夫以淮灌山,此用己而背自然,故谓之有为”
3、董仲舒:把阴阳家与儒家思想融合在一起,完成了自《吕氏春秋》以来,以儒家融合各家,构建意识形态体系的时代要求。
二、天人宇宙论图式
1、把天时、气侯、人体等自然性的东西同社会中的政治、刑罚分门别类,然后纳入一个异质同构的五行图式中,组成一个相生相胜的宇宙——人事结构系统,作为行政的依据。
“天有四时,王有四政;庆为春,赏为夏,罚为秋,刑为秋。庆赏罚刑之不可不具也,犹春夏秋冬之不可不备也”
2、该体系在社会方面强调“衣食”、“孝悌”;在政治体制上,强调建立遵循天道的文官制度。
3、该体系从三个方面改变了阴阳家使人“拘而多畏”的状况。
A、用儒家的仁义学说和积极作为的观念改变了阴阳家使人过分拘谨服从的面貌。
“善如米,性如禾,而未可谓之米也。性虽出善,而性未可谓之善也。米与善,人之继天而成于外也,非在天所为之内也”
“天长之而人损之者,其长损;天短之而人养之者,其短益。夫损益者皆人,人其天之继欤”?
B、重视灵活性。看重整体的稳定与持久,而不在于任何局部与细节的改变;追求整体的动态平衡,而不是一切现象的僵死固定。
“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均调之,是以财不匮,而上下安,是以易治也”
C、将孔子仁学中的情感心理原则输入这一系统,从而将自然人情化了。
“仁者,天心”
“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
三、阴阳五行的系统论
阴和暗、冷、黑夜、女性、下降、静止相联系;阳和光、热、太阳、运动、生长、上升、男性相联系。
五材:水、火、金、木、土
五声:宫、商、角、徵、羽
五色:青、黄、红、白、黑
五味:酸、甘、苦、辛、咸
“水火者,百姓之所饮食也;金木者,百姓之所兴作也;土者,万物之所资生也”
1、阴阳、五行的特点:
不是超出现实的思辨理性,而是和生活经验相关的实用理性。
2、阴阳五行系统的形成
A、推动力量:阴与阳力量的消长是推动五行运转的动力。
B、特点:个别因素不起决定作用;运动变化并在运动中保持平衡;周而复始,若环之无端;笼统直观。
3、五行图式的历史影响
A、形成许多貌似科学的伪理论。
B、各种科学长期停留、满足于经验的水平。
C、对民族性格的影响:封闭性给人的心理以自我满足感;循环性否认进化,看不到进步;秩序性则造成人安分守己、听天由命、奴性十足。同时又造就了中国人宽容、坚忍、做事照顾全体,不走极端的性格。
第七讲
庄玄禅宗思想
一、追求理想人格与人生境界的庄子哲学
1、时代背景:天崩地解、人为物役
“昔者黄帝以仁义撄人之心,尧舜于是乎股无茇,胫无毛,以养天下之形。愁其五藏以为仁义,矜其血气以规法度,然犹有不胜也。下有桀跖,上有曾、史,而儒墨并起。于是乎喜怒相疑,愚智相欺,善否相非,而天下衰矣!”
2、解决问题的方法:彻底回归自然
“山无蹊隧,泽无舟梁。(人们)同与禽兽居,卒与万物并。民知其母,不知其父,与麋鹿共处。耕而食,织而衣,无有相害之心”
3、庄子哲学的基本特征:
(1)、纯从个体的角度出发批判社会
(2)、追求精神自由、独立的理想人格
“至人”、“神人”、“真人”、“大宗师”是庄子理想人格的代表
(3)、以“道”的特点(自自然然,无所作为)论证理想人格,而非以之探索自然界。
“夫道,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视;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在太极之上而不为高,在太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道不可闻,闻而非也;道不可见,见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道无问,问无应”
“吾师乎,吾师乎!滋长万物而不为义,泽及万世而不为仁,覆载天地,刻雕众形而不为朽”
如果人与“道”同体则“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凝而不能寒,疾雷破山而不能伤,飘风震海而不能惊;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生死无变于己,而况利害之端乎”
( 4 )、以“心斋”、“坐忘”等手段实现精神超越
“呼我牛也谓之牛,呼我马也谓之马”
“不乐寿,不哀夭;不荣通,不丑穷;生死存亡,穷达富贵、贤不肖毁誉、饥渴寒暑,是事之变,命之行也”
“不知周之梦为蝴蝶欤,蝴蝶之梦为周欤”
二、玄学三宗与理想人格
桓温问殷浩:“卿何如我?殷云:“我与我周旋久,宁做我”。
1、何晏与王弼
a.有关社会政治的统治理想
b.庄子:形神超脱的个体理想
2、阮籍、稽康:忠诚的继承与表现庄学
稽康:“非汤武而薄周孔”
阮籍:“彼君子者,处寰区之内,亦何异夫虱之处裤中乎”
3、向秀、郭象
a.肯定人事,人事即自然
b.庄子:超越人事,复归自然
三、禅宗“瞬刻永恒”的最高境界
1、“不立文字,直指人心”
A、文字作为外在物,是有限的、片面的,不能依靠它去把握真实本体。因此其传道具有主观性、随意性。
“问僧甚处来?僧曰近离浙中。师曰船来陆来?曰二途俱不涉。师曰争到这里?曰有什么隔碍。师便打。”
乌龙长老与冯济川说话次。云:昔有官人问泗州大圣师何姓?圣曰姓何。官云住何国?圣曰住何国。此意如何?龙云:大圣本不姓何,亦不是何国人,乃随缘化度耳。冯笑曰:大圣决定姓何,住何国。如是往返数次,遂致书于师,乞断此公案。师云有六十棒,将三十棒打大圣,不合道姓何;三十棒打济川,不合道决定姓何。师问仰山:涅磐经四十卷多少是佛说?多少是魔说?仰曰:总是魔说。只如今作佛见作佛解,但有所见所求所著,尽名戏论之类,亦名粗言,亦名死语。
B、文字作为公共传递信息的工具,有共同遵守的规则。但悟道是对人生之谜、生死大关的参悟,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通过有个体独特性的直觉方式去获得。
“于慧林寺遇天大寒,师取木佛烧火”
“这里无佛无祖,达摩是老臊胡,释迦老子是干屎橛,文殊普贤是担屡汉”
“一日芟除草木,偶抛瓦砾,击竹作声,忽然醒悟”
僧问如何修道。师云,道不属修,若言修得,修成还坏。“问:和尚修道,还用功否?师曰:用功。曰:如何用功?师曰:饥来吃饭,困来即眠。曰:一切人总如是。同师用功否?曰:不同。曰:何故不同。师曰:他吃饭时不肯吃饭,百种须索。睡时不肯睡,千般计较。”
“僧乞师指示。师云吃粥也未?云吃粥了也。洗钵盂去。”其僧因此大悟 。
2、瞬刻永恒
瞬间体会到超越时空、因果,过去未来现在融为一体。个人也超出了物我人己的界限,与外在世界融合在一起,凝成永恒的存在。
修道三境:一,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二,空山无人,流水花开;三,万古长空,一朝风月。
3、庄、禅关系
A、庄仍是相对主义的理性论证与探讨,而禅强调直观领悟。
B、庄宣扬理想人格,而禅追求大彻大悟的心境,某种人生境界或心灵境界。
4、庄禅对后世的影响
使士大夫麻醉在逃避现实的超脱中而失去奋争的勇气。同时由于其超脱、傲世、直观的思维方式,常使文学艺术大放异彩。
南开大学中国思想史讲义1
水倾城 免费考研论坛/2007-11-04
相关话题/
领限时大额优惠券,享本站正版考研考试资料!
优惠券领取后72小时内有效,10万种最新考研考试考证类电子打印资料任你选。涵盖全国500余所院校考研专业课、200多种职业资格考试、1100多种经典教材,产品类型包含电子书、题库、全套资料以及视频,无论您是考研复习、考证刷题,还是考前冲刺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可满足您学习上的不同需求。 ...考试优惠券 本站小编 Free壹佰分学习网 2022-09-19
Free考研考试FreeKaoYan.Com
欢迎来到Free考研考试,"为实现人生的Free而奋斗"
© 2020 FreeKaoYan!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