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学田野考古课程教案——第一单元

makiyolin 免费考研论坛/2007-10-24

原文内容来自免费考研论坛,请点击查看全文
http://bbs.freekaoyan.com/viewthread.php?tid=208177
吉林大学田野考古课程教案——第一单元


田野考古学教案

{ 本教案说明 } :

本教案是以冯恩学主编的第二版《田野考古学》为教材,根据 2003 版《田野考古教学大纲》编写的。由于教学是在工地进行,考古工地具有客观复杂性,所以讲授时,单元内的教学内容次序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设计,以达到高质量完成教学内容之目的。


第一单元 田野考古的基础理论 ( 10学时)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田野考古学概说

[ 教学重点 ] :田野考古学的界说、基本概念、工作的方式、基本程序。
[ 教学难点 ] :遗存、遗物、遗迹的概念区别和正确使用。 田野考古工作的四个阶段。

[ 教学内容 ] :

—、什么是田野考古学

田野考古学是为了研究人类历史而进行实地考察、获取实物资料的学科。古代的实物遗存遍布各地,有的暴露于地面,有的深理于地下,有的则被水浸盖淹没。要使它们为人所知,为研究人类历史服务,就必须利用科学的方法去发现、观察、揭露、记录和搜集它们,还必须对得到的实物资料进行科学整理,并把它们发表公布,供科研人员和公众利用。

在考古学上对可移动的古代遗留物称遗物,对不可或不能移动的古代遗留物称遗迹,把遗物和遗迹总称为遗存。

田野考古的首要任务是搜集资料,搜寻对象是有助于研究人类历史的一切遗存,既有人类遗留下来的人工遗迹和人工物,也包括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自然遗存和自然地理资料,例如土样、贝壳、花粉、动物骨骼等等。搜寻对象种类繁多,包罗万象,从居住址、制作场,到墓葬;从日用器、兵器,到礼器、乐器、艺术品;从材料、半成品、成品,到废品、生活垃圾;从巨大的城址、长城运河,到微小的珠饰、籽种、昆虫遗体,以及直径在 10 ~ 100 微米的孢粉,都在搜寻之列。评价田野考古工作成绩大小,主要看通过野外和整理工作,对实际遗存抽取的可靠信息资料有多少。随着考古研究的日益深入,随着新的科技手段的运用,考古收集的对象也在日益扩大。

对遗存调查发掘、收集和整理方法直接影响抽取遗存资料信息的多少和资料科研价值的大小。在田野考古全部过程中都贯穿着研究工作。首先是实地考察研究,分析遗存与周围环境、遗存与遗存之间的各种关系,做出判断,然后才能决定怎样揭露、记录什么、收集什么,而揭露、记录、搜集、整理、编写报告等工作本身都是对遗存反复研究的过程。所以,田野考古既是科学获取实物资料的基本手段,又是对古代遗存进行直接科学研究的第一过程。

二、田野考古的野外工作方式

田野考古的野外工作方式有调查、发掘和清理。这是田野考古最主要的工作。其中考古调查是在基本不破坏原有遗存的情况下,对遗存进行考察、记录,有选择地收集暴露出来的遗物,并确定需要保护的遗存。发掘是通过挖掘来揭露遗迹,收集遗物,记录各种现象。清理是在遗存已被破坏的情况下,对其残留部分进行抢救性的发掘,也可以把清理看作是一种特殊的发掘。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一次工作兼有几种工作方式,如调查中常配以试掘,正式发掘也要边发掘边调查。

三、田野考古工作的四个阶段

田野考古工作过程—般分为四个阶段:准备、野外工作、室内整理、编写发表报告。

四、田野考古人员的素质



[ 习题 ] :

1 、解释遗迹、遗物、遗存有何不同?
2 、判断下列各项那些是遗迹,那些是遗物?
柱洞、灰坑、房址、带铭文的铜鼎、石碑、地画、动物骨骼、人骨。
3 、田野考古工作分几个阶段?
4 、田野考古人员应该具备那些素质?

[ 思考题 ] :

1 、为什么说田野考古既是科学获取实物资料的基本手段,又是对古代遗存进行直接科学研究的第一过程?
2 、为什么编写发掘报告也是田野考古工作?

[ 参考文献 ] :
《考古工作手册》,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编,文物出版社, 1982 年。

第二节 田野考古简史

[ 教学重点 ] : 20 世纪田野考古方法和技术的演变

[ 教学难点 ] :田野考古方法变革与考古研究成果的互动关系,使学生认识到探索方法变革的重要性。

[ 教学内容 ] :

一、外国田野考古简史

1 、萌芽期 (15 世纪末~ 18 世纪末 )

2 、形成期 (19 世纪 )

3 、发展期 (20 世纪 )

二、我国的田野考古简史

• 古代对古迹的野外调查

2 、近代田野考古的产生

3 、田野考古的科学化

4 、田野考古的发展

[ 习题 ] :

1 、为什么早年殷墟的发掘成为中国田野考古的摇篮?

2 、推进中国田野考古发掘技术变革的重要人物有那些?

[ 思考题 ] :

1 、 21 世纪田野考古的技术和管理应该怎样发展?

[ 参考文献 ] :

1 、格林·丹尼尔著,黄其煦译:《考古学一百五十年》,北京,文物出版社, 1987 年。

2 、《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86 年。

3 、安志敏:《梁思永先生和中国近代考古学》,《文物天地》, 1990 年第 1 期。

4 、张光直、李光谟:《李济考古论文集·殷墟发掘》,北京,文物出版社, 1990 年。

5 、苏秉琦等:《山西附近古文化遗存的类型和公布》,《考古通讯》, 1956 年第 2 期。

6 、安志敏:《辉县发掘记——新中国考古的新起点》,《文物天地》 1990 年第 5 期。

7 、张森水:《中国旧石器时期考古的新转折》,《北方文物》, 1991 年第 2 期。

8 、张忠培:《走近历史真实之道:中国考古学》,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9 年。

第二章 地层学与类型学

第一节 地层学

[ 教学重点 ] :掌握考古地层学的原理,适用范围。

[ 教学难点 ] :深刻理解层位关系与早晚关系;

[ 教学内容 ] :

一、地层学的基本内容

1 、遗址的地层堆积是按时间早晚自下而上依次堆积形成的。

遗址中未有人类活动前天然堆积的土层叫“生土”。当人类居住或进行其它长期活动时,会在地表大面积形成新的土层,其中夹杂人们有意抛弃的垃圾和无意失落的物品,叫“熟土”。熟土层的形成是不断进行的过程,在堆积成分大体不变的情况下,呈现基本一致的色和质。但当遗址中人的活动或自然环境有所变化而使堆积成分也有显著改变时,新形成的熟土层和旧的熟土层在色、质等方面会产生差别,这样就出现了考古工作中可以辨别的不同熟土层。有时,由于当地人类活动有较长时间中断,或因自然灾变 ( 如洪水、火山爆发 ) 在熟土层之间会出现不含有任何人工遗物的自然堆积层,叫“间歇层”。考古上把生土层、各熟土层和间歇层统称为“地层”。

—个堆积积压于另一个堆积的现象叫“叠压”。根据地层叠压关系,可以肯定下层堆积的总体形成年代一定早于上层堆积的总体形成年代。应当注意,有时在破坏原生地层堆积过程中会形成再生的“倒装地层”。如在坡度较大或断崖陡壁地带,高处原有的多层地层堆积,因雨水冲刷或人工大面积堆土而逐次破坏移向低处。原在上面的堆积物首先到达低处,而原在底部的堆积物最后到达低处,这样在低处形成一种倒置的分层堆积。它从形成先后关系看,仍是下层早,上层晚,但包含物的实际年代却是下层晚上层早。

2 、遗迹和遗迹堆积的形成是和一定的地层堆积层面相联系的。

沟穴类遗迹在形成时破坏原先的堆积,这种现象叫“打破”。显然被打破者形成年代早于打破者的形成年代。

每个遗迹都是在当时地表面上形成的,因此,弄清墙台之类遗迹的基底在哪—个层面,坑沟之类遗迹开口于哪一个层面是关键问题。不论坑沟之类遗迹有多深,打破多少地层和遗迹堆积;也不论墙台之类遗迹有多高,甚至上升到现代地表之上;它们的开口和基底所处的层面才是它们形成年代的标尺。

3 、后期破坏能毁掉地层和遗迹,现在的地层交界面往往不是下层堆积的原有表面。

人类活动 ( 如修筑大型建筑地基、填平去高平整土地 ) 和自然力作用 ( 如长期风蚀水冲 ) 能大面积破坏地表,甚至毁灭已形成的地层和遗迹堆积,在遗址形成过程中和形成之后都有这种破坏,所以,现有地层往往比实际形成过的地层少,现今分辨出的地层交界面也不一定是地层原有表面,坑沟类遗迹的现今开口层面也不一定是原先的开口层面。

4 、同一时期的堆积处于不同水平深度,而同一水平深度的堆积在时代上可以相差很远。

遗迹堆积具有打破前期堆积或突入后期堆积的特点,地层堆积也不是水平的,因为天然地表本来就有高低起伏,人类活动形成的地层也不是处处一样厚,地震会使地层错位,有大的地下空洞也会造成地层的局部塌陷,形成断层。

5 、遗迹形成和遗迹内堆积形成可能有很大的时间差距,同一遗迹堆积也有早晚之分,所以也应当分析“内部的叠压、打破关系”,分析形成过程。

墙台之类遗迹的形成也是其堆积的形成,有的则有后来修补增建部分,尤其是城墙,多次修补而间隔时间又长。坑沟之类遗迹形成时,内部本无堆积,在使用中或废弃后才形成堆积。有的遗迹从建造到内部充满堆积,相隔时间不长,包含物没有多大变化,可以根据包含物年代推定遗迹建造和使用年代。有的遗迹建造、使用、废弃经历了漫长的年代,应特别注意三者的时间差距,不但要区分内部堆积的层次,而且不能把遗迹和遗迹内堆积混为一谈。

6 、晚期堆积可以出早期遗物,早期堆积不能出晚期遗物。

在早期堆积形成时,晚期遗物还没有出现,因而不存在埋入早期堆积的可能。晚期堆积在形成时会扰动破坏早期堆积,会把早期遗物翻到晚期堆积中,有些物品是早期制造的,流传到晚期才埋入晚期堆积,所以晚期堆积可以出早期遗物。

二、层位与层位关系

层位与层位关系是地层学中的两个重要概念,地层学的根本问题就是划分层位、确定层位关系。因此,现在又称地层学为层位学。

层位是指堆积单位在堆积先后次序中的特定位置。在特定的情况下,层位又被用作堆积单位的代名词。层位关系是指堆积单位与堆积单位之间的叠压或打破关系。

田野考古学是凭借带有时空坐标的实物资料构建起“历史的骨架”,供人们去复原历史,或复原历史的某一部分。地层学确定年代的方法是依靠层位关系卡年代。而层位是堆积单位在堆积先后次序体系中的位置,因此,堆积单位的划分得粗与细,直接影响所卡年代的精度。所以堆积单位划分越细越好。

三、地层学的重要作用

四、地层学局限性

考古地层学存在着局限性,在使用时必须注意。局限性主要表现在:

第一、地层学直接确定的是堆积形成的先后关系,据之确定的遗物早晚只是遗物被埋藏的先后关系,并不能绝对准确地反映出遗物制造和使用时的先后关系。

第二、层位关系相同的堆积单位,地层学就不能判定它们之间的早晚关系。

第三、决定地层厚度的因素是堆聚的时间、堆聚速度和受破坏程度,不能根据地层厚度推测地层跨越的时间长度。

第四、一个堆积单位内部也有形成过程,但在堆积成分不变的情况下,难以再区分层次。

第五、地层学不能确定堆积单位之间有多大的时间间隔。认为地层的直接叠压就反映了时间连续,甚至认为在文化上是相袭的观点是错误的。

第六、地层并不与历史发展的各时代一一对应。划分地层的根据是地层成分的变更,而一个文化期内,由于生活内容改变导致垃圾成份不同或取土来源发生变化都可以形成新的地层,而社会政治制度变革却不一定导致地层成份的变化。

第七、由于同期同文化的人们在不同地点形成的地层堆积成份不一致,因而不能像地质学那样,把地层在较大地区范围内作统一对比,也就不能判定两个以上遗址之间诸堆积的相对先后关系。

[ 习题 ] :

1 、解释叠压、打破、生土、熟土、游土、间歇层、倒装层?

2 、为什么 晚期堆积可以出早期遗物,早期堆积不能出晚期遗物?

3 、地层学有何局限性?

[ 思考题 ] :

1 、在向下挖掘地层时,发现地层已经没有人工遗物,是不是仅据此判断该遗址到底了?

2 、如何根据叠压打破关系判断堆积的早晚关系?

[ 参考文献 ] :

1 、张忠培:《地层学与类型学的若干问题》,《文物》 1983 年第 5 期。

2 、张忠培:《关于考古学研究的几个问题》,《中国考古学:实践理论方法》,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1989 年。

3 、俞伟超:《关于“考古地层学”问题》,《考古学文化论集》,第 1 集,北京,文物出版社, 1987 年。

第二节 类型学

[ 教学重点 ] :掌握考古类型学的基本原理和适用范围

[ 教学难点 ] :如何排序是难点,需要实践才能真正掌握。

[ 教学内容 ] :

考古类型学是通过对遗存形态的分类排比,研究遗存演化序列的学说。它认为一部分人类制品的形态是沿着一定轨道渐变的。对形态渐变的物品进行类型学研究,是研究遗存相对年代和文化传承交流的重要途径。

一、物品之渐变

1 、某些人工物品是逐渐变化形态的

2 、物品渐变的一些特点

二、类型学分析的基本手段——分类排序

我们把渐变器物的演化规律称为演变规则,把类型学分析的对象按照可能的演变规则进行排队称为排序,排序所得每一列由早向晚变化的结果称为序列。类型学分析就是通过反复分类排序来达到寻找器物演变规律的目的。

排序时应注意,无论是层位关系,还是组合关系,还是其它的参照依据资料,孤例是极易出错的,多例重复才较为可靠。

类型学排序的基本方法可以简要概括为:从序列中找环节,从环节上看序列。只有序列划分对了,才能找准演变环节。而序列是在对环节的深刻认识基础上得出的,并且序列的正确与否要看按该序列划分的环节是否成功。因此,划分序列和划分环节是反复交替进行的,只有达到序列清楚、环节清楚、演变规律清楚才算排序成功。

层位关系、组合关系、纪年、测年参数等是类型学排序的外在条件,排序往往从这些条件入手,能很快找到众多型态近似者的演变脉络。这些条件的多少和好坏关系到排序的难度和质量,大量的考古材料是无纪年的,测定的年代数据往往是跨度大,因此,在大多数情况下,层位关系和组合关系成为排序的主要条件。

三、类型学的几个分类概念

类型学研究首先要对研究对象进行分类。在类型学分类的体系中,“类”、“型”、“式”是近年固定下来的 3 个基本概念。一般的类型学研究是先把对象分成“类”,“类”下分“型”,“型”下分“式”。可见类是第一级分类概念,型是第二级分类概念,式是第三级分类概念。

四、类型学的作用

五、类型学的局限性

第一,只能确定出现早晚的逻辑序列,不能判定每式具体存在的年代。器物新旧形态,总是存在着一定并存时间,甚至有的旧形态比新形态存在的时间还长。发掘所得的层位关系和共存关系是代表了遗物被埋藏的时间先后,因此,也会出现新旧形态共存现象,甚至出现前后颠倒的现象,要判定具体存在年代,应采用多方法、多视角、多参照系的综合研究。

第二,只能确定相对早晚,不能确定每式之间的时间间隔长短。

第三,只能对一部分遗迹、遗物或遗存群进行排序,特异形态、突变器物形态都不能用类型学方法研究。

第四,类型学分析属于不完全归纳法,排出的序列和总结出的规律都有一定的假定成份,随着新资料的积累,需要作补充或修改;在资料不足的情况下,甚至会完全不反映实际情况,需要在资料增加后重新排队。

在实际使用中经常出现把“类型学研究”与“分类研究”、“器物形态研究”混为一谈的现象。类型学研究只是分类研究中的一种,而分类研究又是形态研究中的一种。

[ 习题 ] :

1 、解释类型学的型与式?

2 、类型学局限性有哪些?

[ 思考题 ] :

1 、是不是所有的出土遗物都可以使用类型学进行型式排队?

2 、遗迹是否也可以使用类型学研究?

3 、在野外发掘阶段是否也需要考虑类型学问题?

[ 参考文献 ] :

1 、张忠培:《地层学与类型学的若干问题》,《文物》 1983 年第 5 期。

2 、张忠培:《关于考古学研究的几个问题》,《中国考古学:实践理论方法》,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1989 年。

3 、俞伟超:《关于“考古地层学”问题》,《考古学文化论集》,第 1 集,北京,文物出版社, 1987 年。

4 、俞伟超:《关于“考古类型学” 问题》,《考古类型学的理论与实践》,北京,文物出版社, 1989 年。

5 、林沄:《商文化青铜器与北方地区青铜器关系之再研究》,《考古学文化论集》第 1 集,北京,文物出版社, 1987 年。

6 、高广仁、邵望平:《史前陶鬶初论》,《考古学报》, 1981 年第 4 期。

相关话题/

  • 领限时大额优惠券,享本站正版考研考试资料!
    大额优惠券
    优惠券领取后72小时内有效,10万种最新考研考试考证类电子打印资料任你选。涵盖全国500余所院校考研专业课、200多种职业资格考试、1100多种经典教材,产品类型包含电子书、题库、全套资料以及视频,无论您是考研复习、考证刷题,还是考前冲刺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可满足您学习上的不同需求。 ...
    本站小编 Free壹佰分学习网 2022-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