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世易时移,变法宜矣
--从"刻舟求剑"说起
大家都知道,我们中国有句成语,叫做"刻舟求创",比喻死心眼,做事情不懂得因时因事而异,不懂得变通。刻舟求剑这种人在现实生活中似乎并不多见,甚至可以说,这样的人近乎没有;然而,做出类似"刻舟求剑"这种蠢事的人却并不少;比如那些反对革新,墨守成规,不知变通的人其实就是这样的人。
《吕氏春秋・察今》里说:"世易时移,变法宜矣。"即做事要据情况而论,该变法时就必须变法。批评的就是像刻舟求剑那样不懂得变通的人。
不墨守成规,我国古代的一些有识之士早已懂得这道理。与《吕氏春秋》几乎同时的《韩非子》,在其《五蠢》篇里,就讲了同样的思想:"故凡举事必循法以动,变法者因时而化。"又说:"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这说的也是"世易时移,变法宜矣"的意思。
清末的维新派人士更直接地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变者,古今之公理。"虽然无数的历史事实,也确实绰绰有余地证实了这道理的正确性。然而,即使这样,也仍然有人要作"刻舟求剑"式的人物,仍然要"顽固到底。"他们认为:没有规矩则无以成方圆,要破除老制度、老规矩,这如何能行?因此坚决阻挠改革。
这种人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观念,恰恰是由于他们不懂得"规矩""制度"是相对的。"老制度"只适用于老情况、老环境;而新情况、新环境是必须要"新制度"的,改革、变法正是建立新制度的有效手段。列宁说:马克思主义的最本质的东西,就在于具体的情况具体地分析。因为"没有规矩则无以成方圆"而拒绝而反对改革的人,恰恰忘了列宁的这句真理。
坚持革新则进,反对变法则退。翻开古今中外各国的历史就可以知道:凡是随历史潮流及时变法,革新的国家,都变得强大了。日本通过"明治维新"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强国;俄国通过"1861年改革"也成为强国。这样的例子还很多。与此相反,凡是不及时革新的国家就被历史所遗弃,十九世纪末的中国何以灾难重重?不就是因为墨守成规,没有及时变革的缘故吗?
及时改革,可以富国,可以强兵。我们中国近十多年的改革,已足以说明这一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的国家锐意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江泽民在十四大上说:"我国经济建设上了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上了一个大台阶,综合围力上了一个大台阶。"之所以有这样的成绩,改革,是关键的原因。
历史证明,改革,是强国之路!实践证明,改革,是强国之路!所以说,世易时移,变法宜矣!
5、"节俭"观的淡化
一天,我拿起一只用完的牙膏壳,随口说了句:"卖到废品回收站去。"谁料,女儿一把夺过扔出窗外,回我一声:"小气!"这在我们儿时是绝不会发生的,而如今我一个习惯成自然的举 动,在女儿眼里,已无异于"吝啬"成性了。这不能不引起我的深思。
就我所知,这种传统"节俭"观的淡化,实在不合世界潮流,更与我们的国情不符。
然而,传统的"节俭"观的淡化,又绝非年轻一代如此。以饭店用餐为例,"公吃"的酒海肉山,奢华比阔且不说,即使自掏腰包打牙祭的,不也非留一点在盘里碗里以示阔气吗?如若在大庭广众之间,真发生像报上讲的某位名人"喝粥舔碗"那样的事,那一定会被视作"葛朗台"再世了。
这也就提示我们,"节俭"之沦为"吝啬",是一段时期来"未富先豪"那种普遍社会心态的伴生物。就我们社会的总体状况而言,"富"还根本谈不上,而"豪"已使许多人趋之若鹜,且无形之中成为衡量某些社会行为的一种尺度,于是富也排场,穷也排场,一旦变为时尚,种种"节俭"的言行就难免会遭人嘲弄,而对域外一掷千金、穷奢极侈的误传也愈来愈多。
其实,人家虽已到了真正称得上"富"的程度,但在该节俭的时候,是从来也不怕被人指为"小气"的。比如,在美国大学,听说,就有经营回收旧教科书的业务。学期结束,学生可将用过的旧课本回售给学校书店,学校又把这些旧教材廉价卖给新生,这样,一本使用小心的课本,有时竟可以为几代大学生所用。当然并非那里在闹纸荒,实是精打细算的经济头脑使然。可在我们这个"洛阳纸贵"的地方,何曾听说过新生入学买老生旧课本的事?虽说教材越印越精致,到头来还不是统统拿去做了纸浆!又如,在人均收入名列世界前茅的瑞士,居然大张旗鼓地在开展废品回收活动。牙膏壳、废电池、铝箔包装、白铁罐头、过期报刊、陈旧书籍,无一不当宝贝加以回收。不但企业指导用户如何处理产品旧包装,就是商店也鼓励顾客"旧瓶装新酒",利用原有的瓶罐灌入新的清洁剂、洗发液之类继续使用。而这种过去习以为常的零拷买卖,在我们这里,恐怕也已"物以稀为贵",难得再有了。
由此观之,节俭观的淡化实在不合世界潮流,更与我们的国情不符。我们现在生活虽大有改善,可离"富有"还相距甚远。一夜暴富、满身精品的自然大有人在,但每日里挥霍无度,终非人生所追求的目标。归根到底,节俭作为一种社会价值取向,恰恰植根于地球资源有限和人类需求无限这 样一个严酷的事实。因而任何一个清醒的民族,都不能放松对国民进行节俭的教育。对我们来说,这种教育就更为紧迫。
古训有之,"审度量,节衣服,俭财用,禁侈寿,为国之急也",此乃古今不变的真理;而"木屑竹头,皆有用之物;牛溲马勃,可备药物之资",也是十分浅显的常识。难道因求富心切,意在 趋时,忙于更新生活方式,就能忘了这些基本道理吗?
孔老夫子有言,俭,德之共也。还是让我们永远保持着中华民族这一传统美德吧! 6、成才在于发挥主观能动性
彭端淑在《为学》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四川边远地区有贫富悬殊的两个和尚,都想到南海朝圣,富和尚几年间一直打算雇船顺江而下直到南海而最终没有去成;穷和尚却凭着一只盛水的瓶和一只讨饭的钵,步行到达了南海并且胜利返回。
一般人都认为,这说明逆境能培养人才,而顺境则埋没人才。我倒不这样认为。辩证唯物主义理论告诉我们,外引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引通过内因而起作用。逆境、顺境都是外部条件,而不是成才的根本原因,成才的关键在于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身处顺境的富和尚未到达南海而身处逆境的穷和尚却最终到达,这是为什么?根本原因就是穷和尚有着坚韧不拔的毅力,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坚定信念。如果不发挥这种主观能动性,没有这种毅力和信念,富和尚到达不了南海,穷和尚更到达不了南海。
对于一个有志之人,逆境、困难、艰苦,正是磨炼的好机会,所谓"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是也。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历史上一切身处逆境而终有成就的人,无不经过这样的艰苦磨炼。张海迪的事迹众所周知,她严重高位截瘫,却在逆境中读"镜子书";在自己身上扎针,潜心攻读外语,终于成为战胜病魔而大有益于人的典型。在中华这片沃土上,像张海边这样的逆境成才的事例何止万千!然而他们的成才的关键决不是逆境,而是主观能动性的高度发挥。
实际上人的内在素质,如人的经验、智慧、品德、意志、创造力等等,关系到主体活动的质量,这是成才的基本要素和前提。瑞典著名化学家诺贝尔与父亲在拿破仑三世的资助下研究甘油炸药,曾发生过多次爆炸事故。在1867年9月3日发生的一次大爆炸中,工厂完全被炸毁,诺贝尔的弟弟和许多工人被炸死,他本人也被炸伤,造成轰动一时的"海伦波事件",引起一些人的极大恐惧和强烈反对。面对困难诺贝尔并未认输,而是凭着顽强的意志、非凡的创造力先后发明了"诺贝尔安全炸药""无烟炸药"。由此可见,对于人才的成长,外因固然十分重要,典型人物的成长离不开典型环境,具体人物离不开具体环境,但这些都是作为必不可少的外部条件而存在的;唯有人的内在因素,才是成才的决定因素,它是处于主导和支配地位,决定着主观能动作用发挥的程度的。
因此,逆境并不是成才的保证,它甚至会销磨才华,扼杀人才,正像巴尔扎克所说的:"挫折就像一块石头,对于弱者来说是绊脚石,对于强者来说是垫脚石。"我国封建社会不知磨灭了多少闪光的人才,可悲!可叹!
由此可见,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毅力,才是成才所至关重要的条件。当然,这里也要顺便说一下,顺境与逆境一样,它可能有利于成才,也有可能销蚀、毁灭人才,其道理也是不言而喻的。
总之,环境的好坏固然对人的成才有着影响,但它并不是关键,逆境同顺境一样,对人才的形成有着两面性,不可形而上学的看待。关键是看自己是否有恒心、有毅力,只有具备这两点,并尽最大可能发挥出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才有成才的希望,才有可能成为造福祖国,造福人民的有用之才。
MBA语文作文范文36篇(04-06)
网络资源 免费考研网/2009-01-16
相关话题/
领限时大额优惠券,享本站正版考研考试资料!
优惠券领取后72小时内有效,10万种最新考研考试考证类电子打印资料任你选。涵盖全国500余所院校考研专业课、200多种职业资格考试、1100多种经典教材,产品类型包含电子书、题库、全套资料以及视频,无论您是考研复习、考证刷题,还是考前冲刺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可满足您学习上的不同需求。 ...考试优惠券 本站小编 Free壹佰分学习网 2022-09-19
Free考研考试FreeKaoYan.Com
欢迎来到Free考研考试,"为实现人生的Free而奋斗"
© 2020 FreeKaoYan!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