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大学校园浪费现象相当普遍这一问题,今年3月,武汉科技大学的胡帆、王毅、谢静等15名学生组成调查组,着手调查学校食堂的浪费情况。其结果让他们吓了一大跳。“一楼每天至少有5桶到6桶剩饭剩菜被倒掉,每桶饭菜若是按正常价格售卖,至少卖200元,一楼每天平均收入1万元,最终倒掉的就有1000元,浪费的比例高达1/10。加上二楼和三楼,这个餐厅每天有11桶到14桶剩饭剩菜被倒掉。”这是胡帆等在南园餐厅调查时所了解到的情况。
南园餐厅是武汉科技大学新校区的学生食堂,每天平均有两万人次在此就餐。他们根据调查结果估算,该食堂一年倒掉的饭菜价值上百万元。
在心疼之余,调查组成员决定寻找大学生们浪费的理由。
一名调查组成员在食堂里遇到正在吃饭的女生小丹。小丹不时把挑出的菜放到茶水里“洗”一下,她说“菜做得太油了”,而自己正在减肥。吃了几口,小丹不吃了,剩下的饭菜还有不少。算上这个星期,小丹已经减肥40多天。她说:“一两米饭不够吃,所以每次我都打二两,但二两又吃不完。”
一份土豆烧鸡,一份糖醋鱼,一份油麦菜,一碗鸡蛋羹,外加二两米饭———当调查组成员廖金敏在南园餐厅二楼看到如此场面时,心想这准是有三五好友一起吃饭,然而,这却是女生晓燕独享的美味。更让廖金敏好奇的是,晓燕只吃了一点儿就完事了———鸡肉和鱼肉各吃了两块,土豆还剩下一大盘,油麦菜吃了不到一半,米饭也只吃了一两口。晓燕说:“虽然点一份菜也可以吃饱,但是营养单一。饮食要讲究‘五谷搭配,粗细搭配,荤素搭配,多样搭配’,每天吃早餐,苹果、牛奶、面包、鸡蛋必不可少。我妈妈是医生,我从小就养成这样的习惯……”
心情不好、饭菜质量差或不合口味也成了一些学生浪费饭菜的理由。
此外,还有些家境并不富裕的学生,每次吃饭都故意剩一点儿,原因竟是怕别人笑他们吃得太干净,说他们可能穷怕了,没见过饭菜。
胡帆发现,比浪费更可怕的是漠然,浪费非但不是让人羞耻的事情,反而似乎成了一种时尚。她和同伴在食堂调查过程中,经常听到这样的言论:“花的是我自己的钱,倒掉又没有损害别人的利益”、“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倒点饭菜可以理解,用不着这么斤斤计较”、“我国是农业大国,这点儿粮食算什么”……
3月18日,武汉科技大学的学生调查组来到国家级贫困县阳新县的新屋村,在那里,他们看到最多的就是红薯。在稍富裕点儿的村子里,红薯是用来喂牲口的。但在那个四周是山、人均只有3分地、人均年收入只有1243元的贫困村,红薯就成了村民的主食。名叫石玉清的调查组成员给该村13岁的殷晓日照了一张相,孩子高兴得合不拢嘴。石玉清问:“告诉姐姐,你长大后想做什么?”殷晓日低下头,沉默了一会儿说:“厨师。”“为什么想当厨师呢?”“做菜给妈妈吃。”“要给妈妈做什么菜?”
晓日抬起头,望着蹲在灶前墙角吃饭的妈妈说:“炒白菜!”
石玉清泪流满面,心里不知是感动还是难过。
4月3日起,这些调查组的同学将自己拍摄的100幅食堂浪费的照片和阳新县新屋村乡亲们厨房的照片制成展板,在食堂和校园内巡回展出,以便让更多的人对校园食堂浪费说“不”。 本报武汉4月8日电 本报记者 甘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