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策划大师”、“广告专家”、“营销新锐”的称呼充斥了媒体,你是狼,我就是虎;你是“十大”,我就是“最佳”!仿佛中国营销界、广告界突然发达了,一夜之间冒出了众多的武林高手!
照理说,多出点“大师”是好事;可是,如果里面夹杂了太多的“南郭先生”,这就非常可怕了!所以,笔者最近一直在思考,药品广告不许说有效率,不许说唯一,不许说最佳,可是这些“大师”们的广告咋就可以说“帮助98%的企业成功”、“中国唯一****的广告公司”、最**的咨询公司呢?这算是虚假广告吗?
显然,广告法在这里没有起到约束作用,那么,我们的企业只好睁大眼睛了,以免自己吃亏上当。因为,很多企业被这些 “大师”搞垮了!
我们来看看这些“大师”是如何炼成的吧!
一、榜名牌!
“大师”们喜欢榜名牌:一个产品做火了,总要想法设法和自己联系起来!记得刘晓庆说过这样的一句话,“兔子汤的汤的汤的汤”,用在这里,真是无比的贴切!
举个例子,2002年,有个产品叫清华清茶,全国销售非常火爆。截止到目前为止,我至少听过5个“大师”说自己是清华清茶的广告策划!哇噻,莫非清华清茶同时找了5个“大师”?只能说,这里面有人在往自己脸上贴金!或者说,他们都参与了,只是程度不同!
写到这里,我想起了李艺林先生在《策划人的八宗罪》一书中讲的故事:一个老太太见人就说自己参加过淮海战役,仔细一问,原来,她给前线送过一次军粮。(大意如此)
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因为“大师”们最清楚,中国这么大,很多真相调查起来不容易;况且,很多人听了“大师”的辉煌业绩之后,已经仰视“大师”了,恭敬还来不及,哪还想得到去了解真相。
二、搞称呼。
榜了名牌还不够,还要搞一个称呼,有句老话叫“名正言顺”,所以,“大师”一定要有一个响亮的名头。
于是,大师们千方百计要弄一个响亮的称号,例如:中国十大**人物、中国十大**机构、……不就是花点钱吗,值!每年这么多的评选呢,咋也能想法弄一个!实在不行,就自己组织一个“**奖”的评选,反正现在“学会”“协会”的名头也多!
所以,您看“大师”们的称呼,都是“十大**”、“杰出**”,这样显得多威风!当年钱钟书先生在《围城》里描写的“克莱登大学”,在这里派上了用场!真可谓活学活用!
三、发文章。
现在的媒体空前丰富,杂志、报纸满街都是,还有众多的网站,“大师”们在一些专业性刊物上发表文章。
文章主要分为三类——
1、写案例。就是自己做过的成功案例。当然,不成功也无所谓,因为很多企业就算被“大师”骗了,也一般打掉牙烂肚里——谁让你自己当初心甘情愿呢?不信,您就去了解一下“大师”们成功案例中说到的企业或产品,看看还有几家没倒闭或亏损的。
2、没案例,就写观点或者翻译国外相关资料。
有的“大师”实在没有案例,就把其他人的观点收集一下,加工整理,改头换面,署上自己的大名。为了安全起见,有的就直接翻译国外的营销资料。
3、骂知名品牌。
一定朝大品牌下手,这样才会引起关注。只要仔细“观察”,总是能找出知名品牌的问题来!一般来说,这样的标题最吸引人:“脑白金10大误区”、“提醒海尔”、“危险的联想”,一下子就把自己抬高了!
四、广告炒。
以上都有了,就可以广告炒了,我们祖国人口众多,总有相信的吧!有上1%的人相信,这就够了!
财经杂志、财经网站,这都是广告炒作的主要渠道,广告上说得就可以邪乎一点了,中国的语言比较微妙,一句:服务过中美史克,你知道是做过营销策略还是做过一块广告牌,反正是服务过。
一般来讲,通过以上几步,“大师”就快出笼了!
说到这里,笔者不由想起了几年前的一件往事:
2000年,我和一位知名医药企业的广告部经理,去拜访台湾著名广告人李传屏老师,很多业内人士都知道,李传屏是原盛世长城(中国)广告公司总经理、原福记沟通实业集团总裁,现任东盛科技常务副总裁,他曾成功的服务了西安杨森、广州宝洁、张裕干红等一系列知名中外品牌,一度被很多媒体称为“中国广告第一人”。我们去拜访他的时候,那家知名医药企业的广告部经理很客气的说:“李老师,您是专家,我们特意来向您请教!”我清楚地记着,当时李传屏的回答是:“营销这个行业没有专家,每个产品不一样,每个企业具体情况也不一样,所以,要采取的营销策略也不一样,过去成功的,现在未必适用,因此,不要说我是专家!”
这些话,说得我们肃然起敬!事实不就是如此吗,每个企业的具体情况不一样,所处外部环境也不一样,要想做好市场,需要对企业和市场进行深层次的了解,在这样的理念下,谁能说自己是专家?
但愿李传屏的这些话,能够让“大师”们清醒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