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种种事件不同于历史之处,在于我们不知道它们会产生什么后果……当历史正在进行时,它对我们来说就不是历史,它带领我们进入未知的境域,而我们又难能瞥见前途是什么样子。” F. A. 哈耶克的话语或可诠释管理的精髓。
其实,一个看似完美的理论体系,都有很完善的内部逻辑和精美的修饰在里边。当我们看到这样一个完美的理论体系,会惊叹于其严谨的逻辑和完美的结论,进而为其折服。在这个时候,你很难想到它的前提假设是否正确或者坚实,而直接陷于其完美的结论和无瑕的逻辑。
因此,目前很多书籍干脆直接避开了前提假设,直接展开理论的阐述并得出结论,比如《从优秀到卓越》。其通过大量实证研究工作,为读者呈现出世人很难接触的一些公司的真实运作情况。而且书的作者也在总结数据方面下足了功夫,对数据做出了合理的解释,这为现在经济管理界大量无度的使用计量研究方法,却无法说清楚数据内涵的人作了一个榜样。
作者通过大量实证研究而得出的惊人结论,乍一看,确实让人为之一动,但仔细琢磨一下,就会发现,那些完美的结论却恰恰建立在一个脆弱的前提假设的基础上。
可如果一个理论体系最重要的部分—前提假设出现问题了,那么这个理论体系的大山又怎么能屹立不倒呢?
德鲁克的事业理论,由以下三个假设构成:第一,有关组织外部环境的假设:社会及其结构、市场、客户和技术;第二,有关组织特殊使命的假设;第三,为完成企业使命所必须的核心竞争力的假设。
外部环境的假设决定了公司的利润来源,而公司使命的假设则决定了哪些结果在组织的眼中是有意义的。换句话说,即从总体上讲,他们认为自己应该为经济和社会做出什么样的贡献。而核心竞争力的假设阐明了公司为了保持自己的领导地位所必须具备的特长。
而有效的事业理论(即有效的管理)应该具备的特点是:这三个假设必须是符合现实的;三方面必须相互协调;事业理论(即上述的三个假设)必须为整个组织内部的成员所知晓和理解;事业理论必须不断经受检验。
以此来对照此书所选取的样本:1965年~1995年《财富》杂志历年的500强企业,“这些公司都出现在《财富》杂志美国最大的上市公司排名里”。这就把“有关组织外部环境的假设”具体为了美国地区、自由的市场经济、世界最大的消费市场等外部环境。而这个外部环境,就将除美国之外的任何一个国家的公司的外部环境都排除掉了。再具体到中国的公司,其组织外部环境的差异更加明显,那么书中所得出的结论究竟是否还有其可借鉴性。我想,在组织外部环境如此巨大差异的情况下,也许正如哈耶克所说:“当代种种事件不同于历史之处,在于我们不知道它们会产生什么后果。”
管理,其实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随着企业的情况改变而改变。没有一成不变的管理,也没有绝对正确的管理方式。古之愚人,刻舟求剑,为天下所笑。随着时空的转变,我们所能认知的一切都在不停的变化中,惟一不变的是剑还在水中。
管理无非是将思想付诸于现实的实践活动。在不同场景下的管理可能会因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存在明显的方法上的差异,但不变的精髓则是其中的思想。无论是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提出五力竞争模型的迈克尔•波特、第五项修炼的倡导者彼得•圣吉、市场营销之父菲利普•科特勒、领导力大师约翰•科特……,无一例外都是从一种管理的思想入手。管理,正是在管理者的正确思想引导下,适应于组织所处环境而产生的企业组织的实践活动,其惟一权威就是成就。
作为一门特殊的学科,管理学有它自己的基本问题、特殊方法和特别关心的领域。一个理解管理学科却并不具备各种管理技巧和管理工具的管理人员很有可能成长为一个有效的管理者,甚至可能是第一流的管理者。而一个只知道管理技巧和管理手段但不理解管理学基本原理的人却不能算是一个管理者,最多只能算是一个技术人员。
专注于实现从优秀到卓越跨越发展企业的实证研究,总结了成功的关键因素,却忽略了管理本身的思想和其必要的前提,真可谓其成亦在于其大量的实证研究,而败亦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