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洁依靠什么成为全球的洗涤业霸主?而纳爱斯在中国的成功又是凭借了什么?
消费型企业或许能凭借比较优势攻城略地成就一时霸权,但要成为真正的优秀企业,持续之道却是真正需要认真研究的。
中国大部分优秀的公司都集中在那些有技术含量的领域,如海尔、TCL在家电,联想、华为在IT通讯。而在饮料、日用品、服装、牙膏、牙刷以及洗涤用品等等所谓的消费品中,却大多被跨国公司的品牌所占据。
这种现象非常值得深思,因为这似乎预示着不少中国公司的竞争力,还是体现在“高科技产品”中外在的技术引进或制造的低成本上,一旦要我们去对没有多大技术含量的消费品创造“附加价值”,大多是束手无策。但也有例外,饮料业的娃哈哈是一个优秀的代表,洗涤业的纳爱斯也可以算得上另一个。
纳爱斯凭什么战胜宝洁这样的跨国巨头
纳爱斯看到了市场的真空。针对这种真空,纳爱斯的切入点是从比较入手:“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
与大多数成功的企业一样,纳爱斯的成功也非常富于传奇性。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全国化工厂排得上名的118家中,纳爱斯这个浙江省的地方国营小厂,排名倒数第二。20多年后的今天,纳爱斯已经当之无愧成为中国化工业的洗涤老大。2004年,纳爱斯占据了中国肥皂行业产量的49.1%,洗衣粉行业的39.63%。
纳爱斯为什么能够创造奇迹?
纳爱斯老总庄启传的回答是,纳爱斯从表面的激烈竞争背后,捕获到了潜藏的市场机会。表面上洗涤用品市场已经大小品牌林立,把市场填得满满的,但这背后有着巨大的机会。
首先是一批市场领先的国有企业,由于体制缺陷,虽占主导份额,但后劲明显不足,已呈滑坡趋势;其次是民营企业,虽然有上升之势,但毕竟基础和实力都很脆弱;最具实力的是跨国公司登陆抢滩,凭借强的资金优势与洋品牌优势长驱直入,完全占据了高端的市场。
国有企业的市场份额要退出来,民营企业拥有的市场份额保不住,而跨国公司的市场份额在纳爱斯眼里又是假的——洋品牌之所以能够成功,借助的是国人崇洋的心理,“硬是从消费者身上榨取高额利润”,这种心态和思维与日益成熟、逐步理性化的市场格格不入,其间必然产生缝隙。
由此纳爱斯看到了市场的真空。针对这种真空,纳爱斯的切入点是从比较优势入手,“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既然宝洁玩的是高举高打的“高价游戏”,纳爱斯就到处在说“只买对的,不买贵的”。
纳爱斯从战略上将进攻点定在“高档产品大众化”上,相应的品牌营销策略也基本上围绕这一点展开。纳爱斯最早推出的雕牌超能皂,以蓝色与中凹造型出现,强调高效去污,以广告攻势和低价位出击,一炮打响。随后,纳爱斯推出雕牌透明皂,这一次,产品的定位是:去污加清香,以中等价位推出,配合了更大量的广告,再次大获成功,这一次的成功使纳爱斯一跃成为肥皂行业龙头老大。
接下来纳爱斯开始进入洗衣粉。1999年,纳爱斯建成全自动喷粉设备,这在世界上也是少有的先进设备,当年进入行业三甲。而到2001年,就已经大大地超过竞争对手:纳爱斯以年产89万吨稳坐第一,相当于所有在华跨国公司销售总量的5倍,超过国内前10家的销量总和,是第二名“奇强”(29万吨)的三倍。
从2000年开始,纳爱斯开始了它的产品线扩张,从洗衣皂和洗衣粉开始向雕牌牙膏、纳爱斯香皂,2001年,又增加到水晶皂、沐浴露、洗发水等。显然,纳爱斯在构筑一个新的洗涤王国,它为自己构筑的目标是:实现纳爱斯成为“中国跨国公司”的目标,进入全球经济圈。
纳爱斯的胜利在中国消费品业具有里程碑意义——纳爱斯是中国融入WTO下国际经济圈的第一代胜利者,纳爱斯充分展示了一种“胜利信心”和“中国特色的竞争策略”。
纳爱斯胜利了,但这一胜利的层次并不高。这一次退却的宝洁,并不是真正实力体现的宝洁,真正在战斗在第二轮,乃至以后。在2004年11月18日的央视招标会上,宝洁夺得标王,这是跨国品牌在中国第一次成为标王,同时也宣布宝洁在中国新一轮的市场争夺战即将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