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大招风,华为近两年的国际化进展神速,开疆拓土,到达全球90多个国家和地区。竞争对手眼热之下,明枪暗剑纷纷上阵。市场竞争到这个份儿上,“商场如战场”的真谛终于显现。我国企业在国际化道路上遭遇的内斗和纷扰实在令人痛心!
华为陷入了丑闻的泥潭!
7月22日上午,《IT时代周刊》接到华为新闻发言人傅军的紧急电话。此时距网络上“华为海外行贿”传闻的出现,不到两天。
几乎一夜间,“华为行贿丑闻”闹得沸沸扬扬、满城风雨。网络上、报纸中,到处可见“华为”、“行贿”、“孟加拉”、“斯里兰卡总理”等字样,如潮的疑问与指责,让华为一时百口难辩。在傅军扼要的介绍中,透露着愤怒之后的焦虑与疲惫。不可否认,“华为海外行贿”的传闻已经影响到了这个中国通信设备制造产业领头羊的平稳心态。
透露着肮脏与丑恶的词语,让这个短时间迅速崛起的品牌蒙上了阴影。“海外行贿”这个罪名,对于一个刚刚起步国际化的中国企业来说,是灾难性的打击。如果处理不当,不论传闻是真或假,曾经辉煌的名誉都会被扫落在地,更为日后的业务开展以及海外扩张带来毁灭性的危机!
可想而知,华为会有怎样的心态!难怪傅军的声音会忿忿不平:“海外传出的消息,到了国内却被篡改得面目全非。这完全是国内某些有心者对华为过度‘关注’的结果。通过断章取义制造出如此不堪的文字,实在让人气愤和心寒。”
造谣?
陷害?
隐约透露出的信息,让媒体困惑不已。一边是言之确凿,一边是清者自清,疑问却还是接连不断——华为究竟有没有行贿?传闻中是否存在移花接木与捕风捉影?利益面前究竟有没有良心与真诚?
[---P---]为揭开传闻的真相,《IT时代周刊》在第一时间展开深入调查。几经周折,联系多方知情人士后,真相渐渐显露。却不想,这场喧闹的剧目背后,实则有着让人心忧的一面。
第一章:华为飞来丑闻
事发突然。
“荒唐!除了这两个字,我不知道该怎么形容听到传闻时的心情。”华为员工的愤怒是作戏还是真情?
“华为海外行贿”
7月20日,某网络媒体上出现一则标题为“华为在孟加拉涉嫌行贿”的新闻,点击率之高令人咋舌。时至今日,坊间议论依旧不断。
传闻声称,“7月5日,孟加拉最知名的英文报纸《The Daily Star》上刊登了一篇有关孟加拉电报电话局(Bangladesh Telegraph and Telephone Board,BTTB)前任主席Nurul Islam被审查的报道,事件之中牵扯到华为及西门子。”传闻中强调:“华为和西门子的行贿行为是Nurul Islam被审查的最大导火线。Nurul Islam在担任BTTB主席期间,涉嫌收取巨额贿赂,将本应打包进行招标的建设项目与后期的服务项目分开运作,额外花费3700万美元与华为、西门子签署售后服务合同。孟加拉总理已责令严查,到目前为止,包括Nurul Islam在内的多名BTTB的高管已被审查。”
时隔一天,又有新传闻不胫而走——“华为涉嫌贿赂斯里兰卡总理,引发总理被弹劾”。传闻内容为:“7月17日,斯里兰卡当地反对党的头号报刊《Sunday Leader》第10版中,暴光了斯里兰卡现任总理银行账户在2005年1月1日至2005年7月1日的往来款项,其中有华为2005年3月2日从渣打银行账户(IT87200503020159)汇入的10万美金(9917520卢比)的记录。”传闻就此认定,这是行贿。
有人将7月17日《Sunday Leader》第10版的《PM’s waterloo》(《总理的滑铁卢》)文章扫描下来,粘贴在各大网络上传播。在这份模糊不清的扫描件中,凡是出现HuaWei Technology(华为技术)字样的段落均用红色涂染。整个版面中,共有两处被染红。
两则传闻细看之下有异曲同工之处:传言的内容均来自境外报章,而且强调“华为行贿”是上面两起事件的导火索。
[---P---]“华为行贿”似乎证据确凿,无懈可击。而传言更是滋生旺长,汹涌成势。
在《IT时代周刊》采访过程中,华为新闻发言人傅军不止一次表示:“有人利用斯里兰卡总理涉嫌挪用救灾款项之事,污蔑华为利用海啸捐赠行贿总理,实属无稽之谈。”
真是谣传吗?
7月22日晚上,《IT时代周刊》记者试图搜索查询那份传言中的最大证据——斯里兰卡反对党的《Sunday Leader》7月17日报章,但一无所获。无奈之下,只得依靠那份模糊不清的扫描件逐字进行辨析:
《PM’s waterloo》中给那位总理定的最大的罪过是违反内阁规定。此外,没有在中央银行开设统一赈灾账户,而是私自公布个人(private)海啸基金账户:Helping Hambantota(捐助汉班托特),并涉嫌挪用该资金,也是罪状之一。文章详细罗列了“Helping Hambantota”账户中各项捐助资金的往来款项,其中提到华为捐赠的10万美金。而在文章中两次出现“HuaWei Technology”字样,只是为了说明华为以赈灾者的身份向“Helping Hambantota”账户中存入10万美金。并未提到华为涉嫌行贿,更没有传言所说的“华为涉嫌贿赂斯里兰卡总理,引发总理被弹劾”。
汉班托特(Hambantota)是斯里兰卡去年海啸受灾最严重的地方,据华为海外部知情人士透露,包括向汉班托特捐助10万美金的现金在内,华为还向印度、泰国、斯里兰卡、印尼、孟加拉国5国捐助了2000万元人民币以及价值2000万元人民币的设备。
《IT时代周刊》询问这些捐助款项有无现成证据时,华为表示这些捐赠项目都知会了当地的中国大使馆,均有备案。《IT时代周刊》向中国驻斯里兰卡大使馆电邮确认,一位机要秘书的回信声称,华为当时的捐赠都有知会使馆,当地并没有发现华为有行贿行为的证据。
调查至此,真相已经呼之欲出。
“孟加拉行贿”的调查则远比想象的要复杂很多。
[---P---]“华为在孟加拉涉嫌行贿”的传言中,前BTTB主席Nurul Islam是个关键人物,他当时负责2002年孟加拉国第一代移动项目招标工作。
据调查,当时参加孟加拉国BTTB移动项目招标的厂商有8家:华为、普天、中兴、上海贝尔阿尔卡特、西门子、北电、爱立信以及摩托罗拉。在第一轮技术竞标中,中兴被淘汰出局。
事后,中兴把BTTB告上了孟加拉国的高等法院,起诉BTTB在竞标中有不规范的操作,并认为中兴和华为拥有相近的技术实力,对华为技术竞标成功、中兴技术竞标失败表示不理解。这场官司惊动了孟加拉国总理,总理责成相关人员查明真相。在经过两个多月的调查后,孟加拉国高等法院最终判中兴败诉。
在后来的BTTB移动项目报价招标中,BTTB要求以7600万美元购买移动设备和移动服务项目,即BTTB希望新的移动项目和其固话网络一样,在购买设施的同时也将后续的维护保修包含其中。
供应商提供免费的终身保修服务,这在BTTB的内部《招标法》中也有体现。但是,最后中标的西门子和华为均不认同此做法。华为驻孟加拉的代表张胜兴告诉《IT时代周刊》:“固话网络和移动网络不一样,固话网络维护成本较低,而移动网络的维护成本非常高,如果我们卖设备的价钱中包含了以后的服务,那么我们就为自己找了一个负担,而且这个负担以后会让你承受不了。另外,华为在卖设备的时候是希望为公司建立资源,通过卖设备寻找附加值较高的服务项目,这也是国际上其他公司通用的惯例。”
西门子和华为说服BTTB,同意对方先购买移动网络设备,等两年保修期过后再协议有关维护服务的事宜。最终,西门子与华为中标。在这合计7600万美元的合同中,不包含终身免费维修服务的承诺。
“购买设备时不包含终身免修服务在国际移动通讯业务中是很正常的现象。”一位西门子内部人士告诉《IT时代周刊》。
但售后服务项目的剥离成了问罪BTTB前主席Nurul Islam一宗案例,因为在孟加拉国内传言政府将额外花费3700万美元购买西门子和华为的售后服务项目。
[---P---]负责BTTB招标项目的华为负责人说:“现在设备两年的保修期还未完成,我们也没有和BTTB谈论售后服务项目问题,现在有关售后服务的事情仍搁置在那里,要两年后才会考虑。说孟加拉国将花3700万美元购买售后服务项目的说法没有根据。”
再翻看7月5日《The Daily Star》有关BTTB前主席Nurul Islam受审的文章,其中根本没有华为行贿Nurul Islam的说法,更不是传言所说的“BTTB移动项目是Nurul Islam被审查的最大导火线”。
为弄清真相,《IT时代周刊》通过国际长途电话与传言所涉及的孟加拉当地媒体一位友人取得联系。周折费尽后才明白,真正引发Nurul Islam受审的导火线是孟加拉国的另外一个光网络项目。
在该项目招标中,作为招标委员会的领导人,Nurul Islam选择了报价最高的西门子,而没有选择报价最低的北电,因此,孟加拉于2005年4月命令对招标委员会中包括Nurul Islam在内的6位官员进行审查,其中也对Nurul Islam负责的所有招标项目进行审查,自然也包括BTTB移动项目。同期BTTB再次对海底光网络项目进行招标。
事情到了这个地步,已经没有再追查下去的必要——真相就在眼前。
写在真相之后
徐直军,华为常务副总裁,曾经在总结华为国际化历程时特别强调一点,“面对一个国际市场和全球化的艰辛曲折以及各种压力,企业不能轻言放弃,要有信心,要持之以恒。”
也许华为海外部做到了这一点,按照孟加拉友人的说法,海外根本就没有任何危及华为声誉的传闻,一切都在按游戏规则进行;也许华为总部在力求做到徐总的要求,但位处风暴中心的中国本土,丑闻的肆虐还是让他们有些力不从心。
关系声誉,这几乎是企业的第一生命,即便是假,也要付出最大的努力去挽回。
只是,海外的消息到了国内,为何会演变成引起轩然大波的丑闻?相信“语言不通”绝不是关键原因。
[---P---]第二章:招风”只因“树大”
华为曾表示,传闻漫天肆虐之时,他们才从媒体上明白发生了什么事情。真应验了那句话——传闻,自己永远是最后一个知道的。
为何会有传闻?
说实话,很少有企业能像华为一样长时间引起公众的关注,自1988年创立以来,华为以令人吃惊的速度成长为中国通信行业领头羊,“土狼”的禀性让业界震惊。然而,华为一直以来刻意与外界保持的隔离,使公众对其产生了诸多的猜测与好奇。
拿专利说事
2002年6月,华为正式进军美国市场,并成立美国公司Future Wei,而这时美国思科则成立“打击华为”小组,酝酿如何“打击华为”。同年12月中旬,思科副总裁来到华为提出侵权问题,华为思科案进入全球视野。
经过长达两年多迂回曲折的较量,2004年7月28日,美国德克萨斯州地区法院最终终止思科对华为的诉讼,双方最终达成和解协议。广受关注的思科诉讼华为国际知识产权官司终于尘埃落定,华为称此案终结意味着思科今后不能再以此类事件向华为提出诉讼。
当时,华为正崛起成为中国通信产业的一支重要力量,诸多方面的出色表现已经引起了世界的关注,成为网络设备市场的有力竞争者,自然会对其他通信设备厂商产生刺激作用。
有美国媒体在考察华为后这样写道:华为是中国高技术产业的骄子,在深圳拥有自动化组装系统装备的一流工厂,拥有超过10000名来自全国的最优秀的工程师,这似乎是中国对硅谷的有力回应。华为还拥有巨大的成本优势,他们的工程师仅能够拿到硅谷同行1/5的薪水。华为的网络设备订单在全球市场上已经举足轻重。
华为正日益成为世界网络产业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但它面临着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海外巨头企业的封杀。华为在美国市场的扩张计划遇到障碍,这很可能促成华为寻求一个联盟企业以支撑其在网络市场的存在和信誉。
[---P---]在思科诉讼案1个月后,华为宣布与思科的老对手3Com结成战略伙伴并建立一个全球性的合资企业。香港的西方银行家们表示,“这是一个互惠的联姻。”
以人性的名义声讨
2002年8月,华为业务员在黑龙江佳木斯某公司发现本公司的SDH高新技术光传输设备,该技术是华为投资2.4亿元花了6年时间才研制开发成功的,达世界先进水平。这意味着此项技术被人窃取了,华为立即报案。2002年11月,案件被转到广东,引起省公安厅的高度重视并及时上报公安部。在公安部的协调下,广东、浙江省公安厅以及深圳、佳木斯警方携手展开侦查,很快将犯罪嫌疑人王志骏等17人抓获。
在两年多的拉锯战中,原、被告双方挑战连连。一方以客观事实为依据;一方以人情冷暖作准绳,时至2005年5月,审理判决终于以原告方胜诉而落幕。
这就是名噪一时的“沪科案”。当时有专家认为,涉及侵犯商业秘密的纠纷在业界并不少见,但一般都是以民事纠纷的面目出现,像“沪科案”中这样动用刑事诉讼手段却非常少见。甚至有专家表示,这不过是华为打压竞争对手的手段。
于是,众多媒体声讨华为,宣称这个号称人性化的企业利用了上海沪科公司及其创业者——前华为员工王志骏、刘宁、秦学军,他们不可避免地成了这场商业博弈的牺牲品,被辗得头破血流……
为了表明对3位前华为员工、后为UT斯达康员工的声援,吴鹰甚至断然取消一项数亿元的深圳投资项目——因为案件的审理地点在深圳,借此表示对判决不满。
因为这个案件,两大备受瞩目的企业落得一身麻烦。华为也背上了“以强欺弱”的恶名。
让人嫉妒的骄人业绩
事情都有两面,战场中也有“联横、合纵”的策略。不论海外巨头,还是本土亲家,纠纷不断之后,又上演天下一家的大团圆戏码。主演有华为、思科、中兴、UT斯达康、西门子……
[---P---]华为与中兴前段时间为了价格问题、市场划定打了一场口水大战,事后为了发展,两大竞争对手也在时时考虑合作,共谋发展。就是一例。
说白了,不过是利益使然。
但就在这纷扰不断的市场竞争中,华为迎来又一个辉煌。7月22日,华为公布了今年上半年的销售业绩,国际业务增长迅猛。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华为实现全球销售额330亿元人民币,比去年同期增长85%。其中,海外销售达24.7亿美元,占销售总额的62%,国际销售首次超过了国内销售。新近还与全球19家大运营商建立业务联系,包括成功入选英国电信“21世纪网络商”名单。
“年度无线设备供应商”、“年度NGN设备供应商”、“年度光网络供应商”、“最佳中国投资者”……殊荣一个接着一个,2005年上半年的成绩几乎达到一个新的高峰!
这个当年曾经为生存而战的不起眼的民企,眼下却占领大片同行的江山,更吹响了向全球开疆扩壤的号角。其他强手又岂能甘心?市场强手林立的一个表现,就是竞争的激烈!
一位华为员工告诉《IT时代周刊》,某公司针对华为设计了“哈利波特计划”,企图将华为妖魔化。制造这些传言的人手段卑劣,目的只是对华为今年上半年海外市场良好销售业绩和规范的销售行为进行诋毁。
在中国通讯设备厂商中,华为、中兴堪称双杰,双方都在海外市场上收获颇丰,出色的销售业绩再一次给中国的民族企业带来了希望和精神动力。
因此,《IT时代周刊》就“华为海外受贿”传闻征求中兴内部某人士的看法。他表示:只是通过媒体得知华为传闻,但具体事件不清楚。并认为:在海外市场上,华为和中兴都代表着中国企业,相互之间任何恶意的竞争都是不明智的。当记者进一步问这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中兴人士是否听说有公司对华为采取了“哈利波特计划”时,他表示从未听说过。
如今,华为成了众多企业学习的楷模,但另一面,也可能就是欲拔之而后快的眼中钉、心头刺。利益趋使下,反目成仇、互揭所短,甚至蒙蔽双眼,扭曲事实,撒下弥天大谎的可能也不是没有。
[---P---]第三章:是闹剧,还是阴谋
面对《IT时代周刊》的记者,傅军严谨的神态中透着一丝疲惫。短短3天,他几乎招架了不下三十家媒体。“说来也简单,好在大家都看得懂孟加拉和斯里兰卡的英文报道,中英文一对比,就知道有人做了手脚。我也无须多做解释。清者自清。”
风不定人初静
7月22日下午6时左右,深圳坂田华为基地。
此时正值员工下班高峰期,四面八方汇集起来的人流向着同一方向,淹没了人行道,《IT时代周刊》记者匆忙穿行在人群中。迎面而来的是洋洋洒洒的人文气息,连同四周开阔大气的高耸楼宇,让人心生震撼。
这是正被传闻困扰的华为吗?
“如果因为有一些困难和曲折就放缓全球化的进程或者减弱全球化的力度,这恰恰达到了竞争对手的目的。”徐直军的总结让本刊记者咽下了吃惊的疑惑。
高素质的员工队伍和业绩丰硕的国际化,都昭示着华为的那个冬天已经过去,曾经的风险和艰难都化为励志前行的动力。如今,正当华为秉承上半年销售利好之风,为下半年市场开拓励精图治的时候,突然传来了华为海外行贿的传言,实在令人深思。
树欲静而风不止。这个当今中国盈利能力最好的电子企业,也许其出人意料的成功,招来了对手们众多非议与不满。
总是有人指责华为的“狼性”太重,说他们扩张的速度太快,抢生意的样子太凶,研发的路子走得太猛。可翻开MBA教材,里面的成功案例中没有几个不是业界虎和狼的故事。华为之所以曾经令外界感觉那么异端,完全是由于公司初创阶段的生存需求和发展动力太强烈,给整个公司染上了某种色彩,公司做大了,资金和技术有了积累,投入和产出形成了良性循环,公司行为自然就显示出了人性的回归。
从跟随者到领导者,华为在自觉和不自觉中,都有着孤狼独自战莽原的味道,也有着时势造英雄的印记。华为正经历着从狼到虎的转变,有了NGN和3G技术的有力躯干,和日益丰满的全球营销网络,实力更上一层楼,也让人更防备了。
[---P---]也许有一天,华为会习惯被人过分“关注”的状态。
丑闻中,谁陷害了谁
《IT时代周刊》咨询其他设备制造厂驻海外的员工时,这些员工表示在海外市场上世界各大厂商竞争相当剧烈,甚至达到白热化。
有专家认为,国内企业在走出去开拓海外市场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麻烦,因为海外市场的竞争甚至比国内还要剧烈。国际化是中国企业艰难的征程,对那些勇敢地走出去的企业,我们应该更多的保护和鼓励。
而就在本刊记者调查之际,7月21日又有传言声称:“根据美国某报纸报道,华为被指控涉嫌参与基地组织的军火交易,位于深圳坂田的华为总部其实是一个巨大的军工厂。目前,正有相关组织介入调查。”
谣言至此,让人忍俊不禁,这种“荒天下之大谬”的造谣方式实在超乎人们的想象,如此下去,还有什么事件不能炮制?
古语有云:谣言止于智者。但烟消云散之后一切还会恢复原状吗?那些被污水浸泡过的牌子还会靓丽如新吗?
如果中国企业的国际化道路上,总是充斥着荒诞不经的谣言,总有企业被莫名其妙的诬陷,只怕声誉受到损害的同时,这个市场也将混乱得无法想象。随之而来的,就是整个中国市场的诚信轰然坍塌!
真到了那一天,中国尚不成熟的企业国际化便只能夭折于斯了。
“利”有小利、大利之分,“我”有小我、大我之别。为谋求自身发展而锐意进取,本无可厚非,但脱离了规则的游戏,只会落得让人耻笑与潸然的结果。更何况“窝里斗”的局面,最终只会取悦于不相干的外人,白白将利益他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