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康有些“狰狞”,一家世界闻名的代工企业,摇身一变,要走自有品牌之路。
两年前,富士康便开始小试牛刀做自有品牌―――借奥运推出“百年奥运”套餐:将富士康主板、机箱、散热器打包销售,促销价甚至低至原价的三分之二。业内称这样的做法为“搅局DIY”。
富士康的自有品牌,被业内称作“冰山一角”,水面下,才是业内同行所惧怕的。称富士康为世界PC机配件航母恐怕并不为过,其机箱产量世界第一,散热器、主板均居第二位。谁都难以预料,富士康会导致全球IT产业怎样的变局。操纵这一变局的,是以拥有28亿美元身家进入今年2月公布的《福布斯》全球亿万富豪榜的“台湾科技首富”郭台铭。他目前的身份是富士康的母公司―――台湾鸿海集团董事长兼总裁。
基地大挪移
深圳龙华。一平方公里,8万人的富士康工业园区就是一个完整的社区,有深圳一流的足球场,有繁华的商业街,有深圳最大的网吧,有容纳数千人的餐厅,舞台上是富士康专业文工团在操练舞蹈《草原茫茫》……
这么大规模的工业园区,在全球也不多见。
1988年,当郭台铭决定在深圳建厂时,他也没有想到,自己将在深圳创造一个如此庞大的制造企业。
当年,郭台铭一口气在深圳龙华买了500亩厂房用地。那里尚是一片农田,在深圳境内,还鲜有前去投资的台商,即使有,也是一些实力并不雄厚的小企业,抱着投石问路的心态去投资,规模很大的公司去投资的还不多,此时,鸿海在台湾已属知名的大企业了。
富士康龙华工业园内,有几十名挂着临时进入证的新员工,他们是从中国西部招来的技工大专生。富士康许多流水线工人,基本都需要技校毕业的学历,此外,富士康每年都有再教育的员工培训安排。园区也经常接受一些来自欧洲,主要是东欧的富士康工业园区的员工,他们是作为园区的技术骨干到深圳龙华学习或实习的。
深圳龙华,是富士康名副其实的技术中心,这是郭台铭所刻意追求的。
作为全球第三大EMS(制造服务)厂,郭台铭认为,鸿海所要建立的是“大中华制造工厂”,他说:“鸿海结合台湾和中国内地的资源,开创了一种适合大中华地区的经营模式。我们不愿意单纯定位于台资企业或者中国内地企业,鸿海实际上是一家跨国公司。公司首先立足于台湾省,然后到中国内地发展,再迈向全球发展。目前,鸿海已在爱尔兰、苏格兰、捷克和日本建立分公司。”
郭台铭一直追求建立“大中华制造工厂”。他自述:“我父母是从山西省到台湾的,我们不仅仅是台湾的思维方式,更是大中华的思维方式,台湾与中国中国内地的生意应该结合在一起。”
到中国内地建厂是鸿海发展的第二个阶段的开始,也是鸿海生产基地大转移的时期。目前,鸿海绝大多数生产基地都在中国内地,此前则大都在台湾和境外。
富士康始终追求对自身技术的突破。深圳富士康模具厂是内地规模最大的模具企业,拥有近3000名模具技师,模具制造的各项流程,都是在深圳一地完成。富士康在内地和台湾也各有一支超过2000人的技术团队,不断实现着技术上的创新和突破。因此,在机箱、散热器行业,富士康始终以产品品质与技术创新而著称。
但郭台铭并不止于此,鸿海成为全球最大的PC连接器、PC准系统制造商,在IT行业较低端的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后,郭台铭更大的目标就是向IT高端行业进军,并沿着制造业的多元化方向发展。
鸿海首先成功突入个人电脑主板和手机生产领域,随后进入液晶显示面板制造领域,从而广泛深入3C产业。这些领域的开发,都是以技术创新为先导的,如在主板设计和性能上,富士康的工程师们包括SuperStep、SuperBoot在内的7大技术创新,使富士康主板具有明显的优势。
“很少有人能阻挡得住郭台铭前进的步伐。几十年来,尽管鸿海集团在制造业始终做着默默无闻的配角,但却逐渐获得了主角的能力,这也是富士康发力要做自有品牌的原因――因为它有这个实力,而且,这样的厚积薄发将会使富士康在DIY领域产生不可忽视的强大力量。”富士康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管理人员说。
2001年底,富士康在完成了深圳、昆山和北京等地的生产基地布局后,鸿海便收购了赛博数码广场60%的股权;与此同时,鸿海又取得了内地信息、通讯产品的内销权。在台商圈内,内地信息、通讯产品内销市场被视为台湾信息以及通讯业进行品牌争夺的最后机会。
目前,富士康的渠道已经全面覆盖了内地市场,在三十一个省、市、自治区均设有一级代理(区域总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