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和大家分享下最近对中国中长期经济增长前景的一些研究成果,还有对当前经济形势的一些观察和思考。
现在我国经济形势不是太好,悲观的声音比较多。我和林毅夫老师一直比较乐观,我们的乐观有乐观的理由。我要做一些横向的对比,谈谈为什么我们应对中国经济增长保持乐观的心态。
大家知道,“十三五”规划将经济增长还是放在第一位的。当然,转变生产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推动生态文明、保障和改善民生等,也是非常必要的。但是,没有增长,要做其他的东西,都是很有难度的。特别是,党中央和国务院提出了一个政治任务,就是在2010年的基础上,2020年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翻番,今后5年的年均增长率必须达到6.56%。这是硬指标,达不到这个增速,人均收入翻番的目标就实现不了。这速度是不是容易达到呢?其实参照世界的经验,我们发现不是那么容易达到的。
1、世界的经验
我在此将中国和日本做一下对比。日本在1950年代和60年代,采用的是出口导向增长模式。中国也是采用这种增长模式。没有这样一种增长模式,中国不可能有今天。另一方面,中国也积累了海量的储蓄。在过去这15年间,中国居民储蓄有近50万亿元的存量,接近中国的GDP总量,企业储蓄更多。这都是和中国的出口导向增长模式高度相关的。
现在中国的人均收入水平相当于日本1970年代初、中期的水平,跟日本的差距大约有40年,但是差距在缩小。展望未来20年,中国有一个问题就是人口老化比日本还要快,这对中国经济的挑战是非常大的。日本经济从1973年开始经历了两次急促的减速,或者说断崖式的减速。日本经济第一次减速是在1973年石油危机之后,此前20年日本经济的年均增速达到9.2%,此后20年的增速一下子跌到了3.5%(如图1所示)。
所以,不要以为中国的经济增速不可能跌到5%以下,日本已经证明了这是有可能的。日本经济第二次减速是1993年资产泡沫破灭之后,从那时候起日本经济只有年均0.8%的增速,而这纯粹是物价不断降低造成的。1970、1980年代事实上是日本的黄金时代,那个时候世界上涌现的新产品,几乎全部来自日本。但当时日本的技术进步,却不足以支持非常高的经济增长率。所以我们不能指望搞创新就能支持7%的增长率,这是不太可能的。技术创新极其艰难,我们还需寻找新的突破口。
日本经济第一次减速的直接原因就是石油危机之后,世界经济开始进行调整,那一轮由日本、德国带动的全球化结束了。美国经济也经历了痛苦的、将近20年的调整,直到1980年代末、1990年代初,美国才又开始增长。但是,日本在1973年—1993年恰巧是赶超美国的关键20年,别看当时日本只有3.5%的增长速度,但由于美国增长得更慢,所以到1993年日本的人均收入达到美国的80%。日本找准了机会和空档,一下子实现了赶超。这对中国未来也是一大挑战。中国这么多的人口,能不能在2049年的时候,超过美国人均收入的45%?其实并不好说。因为美国经济的增速,哪怕在危机阶段,近年还是达到将近2%。
日本经济的第二次减速是由于人口老化造成国内需求不足。所以,安倍搞经济刺激效果不明显,因为老年人不爱消费。日本的物价走势,也和它的人口状况具有较高的相关度。其实,日本在过去40年间走过了一个轮回,前20年资产价格疯长,然后泡沫破灭,后20年主要的经济指标全回到20世纪70年代。
对比日本1973年之后的经历,未来20年,我国也要考虑GDP增长率是不是也会跌到3%到4%之间。很多著名经济学家都预测今后中国的经济增速也就是这样的水平。这样来看,中国要达到年均增长6.56%的目标,实际上是有难度的。从全世界来看,一个国家要跨越中等收入阶段,成为高收入国家,也不是容易的事情。
考察1960年—2010年世界各国(地区)收入的变化情况,我们把一国人均收入达到美国的8%,作为跨入中等收入阶段的门槛;把达到美国的45%,作为进入高收入阶段的门槛。1960年中国还是低收入国家,现在变成了一个中等收入国家。在1960年已经跻身中等收入行列的国家或地区中,有不少现在变成了低收入国家,经济转型完全失败;只有11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实现了飞跃,变成了高收入的国家或地区。更多的中等收入国家,事实上在原地踏步,没有多大变化。这是全世界的情况。即使不存在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我们也看到各国在中等收入阶段急剧分化,非常不稳定。中国已经是中等收入国家了,未来会像有些国家一样掉下去回到低收入水平,还是像有些国家一样进入高收入阶段?中国大概是在2003年—2005年间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到2049年的时候,中国能不能成为一个高收入的国家?顺便说一下,直到今天,超过美国人均收入45%的国家其实并不多,超过美国人均收入一半的只有36个国家或地区。别的国家相对于美国来说还是比较穷的,美国的名义收入不一定最高,但是美国的物价水平很低,所以实际收入高。
怎么去解释这些在1960年已经进入中等收入阶段的国家的分化呢?借用《安娜·卡列尼娜》里的一句话,“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成功国家的经验非常相似,不幸的国家各有各的不幸。比如菲律宾,1960年菲律宾的人均GDP是中国的5倍,今天中国是它的2倍。如果说中国是一个成功案例的话,那么菲律宾就是失败的典型。菲律宾是怎么失败的?实际上,是缘于政治上的失败。我问菲律宾人,你们国家曾是发展中国家里的明星,为什么现在经济这么差?他们说,是由于官员太腐败了。菲律宾的政治极其腐败,是大大小小的家族在统治。菲律宾的省长、州长,很多都是来自各大家族。
马来西亚为什么也不行?因为占人口40%的华人受到了政治上的限制。华人是马来西亚掌握着经济命脉的人群,但是他们没获得应有的地位。巴西则是因为早熟的福利社会,使得大量资金没法投入到生产当中去。
成功的国家有什么特征呢?要想发展,没别的途径,只能踏踏实实、勤勤奋奋地干。第一,正如新古典经济学的增长理论所揭示的,在赶超阶段,高储蓄和高投资能带动经济增长。第二,是深入的工业化过程。特别是对于大国来说,没有工业化,不可能有增长。第三,是高制造业出口。20年前中国最大项的出口是服装产品,后来是电子产品,现在是机械类产品。第四,是高人类发展指数。第五,是稳定的宏观经济,通货膨胀率比较低。第六,是稳定的政治环境。第七,是较低的不平等程度,我们国家在这点上做得还很不够。
通过国际比较可以发现,成功的经济体进入中等收入阶段之后储蓄率越来越高,而失败的经济体储蓄率基本上没有多大变化。投资占比也是一样的。成功的经济体的投资占比最高将近35%,中国在最高峰时将近50%。在经济结构方面,农业占比都在下降,但是成功的经济体明显下降得更快一些。在工业占比方面,失败的经济体上升很缓慢,说明它们的工业化进程是比较缓慢的。成功的经济体,工业占比先上升后下降,是一个倒U形;在最高峰的时候,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例可以达到40%以上。中国的工业占比曾经接近50%,但这可能是服务业漏报造成的。中国的工业占比在2012年达到顶点后也开始下降。现在有个错误观念,只强调大力发展服务业,好像中国发展工业是错的。但实际上,没有工业化,就没有中国的今天。
不成功的经济体,贸易依存度实际上更高。但是,不成功的经济体,主要是出口基础产品,比如农产品、石油、矿产等。成功的经济体主要出口制造业产品,这是它们的强项。有人说,印度的高科技比中国发达,这是不可能的。印度的高科技出口、软件出口在出口总额中的比例很高。但是,印度出口额是多少?不到5000亿美元。中国的出口额是多少?2.5万亿美元。印度的出口额只是中国的零头。印度的有识之士也认为,不走工业化之路,印度是不可能发展的。巴西是典型的“荷兰病”,依赖资源出口,国内物价猛涨,而且本币升值,对制造业造成毁灭性的打击。为什么叫“荷兰病”?1973年国际石油危机之后,在欧洲北海发现了油田,荷兰开采了很多石油,最后却搞垮了国内的制造业。
为什么制造业重要呢?第一,它能创造储蓄。工业的资本密度大,资本收入份额占比高,而资本拥有者的储蓄率也高。第二,它能提升整个国家的技术水平。工业是所大学校,开发技术,培养人才。第三,它能支撑服务业。如果纯粹地搞服务业,你看印度、巴西的例子,都是什么样的服务业?都是一些低端的服务业。在巴西,服务业的人均产出一直在下降,为什么呢?因为就业人数越来越多,但是就业的层次却越来越低。如果你是富人,在印度生活就舒服极了。你买一辆车用不着自己开,司机多的是;你根本不需要电冰箱,大清早就有人给你送来洗好的菜;你不需要洗衣机,有人专门给你洗好,叠成什么样都可以;你还可以雇人来家里做饭,并伺候你。我去印度朋友家做客,有两个人伺候。我去美国人家里吃饭,都没人伺候。
中国的服务业在做什么呢?我到南方发达地区,发现好多服务业都是在服务制造业。这是我们国家的希望所在。金融、保险这些服务行业,一定是跟制造业挂钩的。所以,工业化是一个国家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关键一环。
中国与其他成功经济体的最大差别,就是在消除不平等方面做得不好。韩国、中国台湾是成功的典范,它们不光有经济增长的奇迹,而且基尼系数没有超过0.4。特别是中国台湾,基尼系数没有超过0.35,简直是奇迹里的奇迹。当然,台湾这个经济体比较小,只有2000多万人,忽然一下就工业化了。我们再看一下土地分布的基尼系数,韩国是0.34,中国台湾也没有超过0.4,因为它们都经历了土改。最离谱的是委内瑞拉,土地分布的基尼系数曾高达0.9以上。它的历史上有四次土改,每一次都导致军事政变,因为军官大都来自土地拥有者家庭。
2、中国的优势
中国的优势在哪里?像日本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一样,中国还有一些后发优势,特别是在人力资本和科技投入方面。我们先看一下人力资本的提高,中国大学入学率和高中入学率都上升很快。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可以弥补劳动力数量下降带来的不利影响。中国的专利数量增长也非常快。社会上流传着一些妄自菲薄的议论,说中国没有创新能力,说我们的教育制度损害了我们的创新能力。我觉得这不符合实际。中国的创新能力很强。华为每年投入到研发上的费用是多少呢?1000亿人民币。华为的年销售额大概是4000多亿,它拿出将近1/4搞研发。还有中国航天集团,下边有108个研究所,每个所都有很多专利。只要我们的机制对头,把它们转化出来,技术不愁发展不起来。中国差在哪呢?制度。我觉得光是国务院发文件还不行,必须得修订法律。要让科研人员入股,让市场来定价,这样才会实现技术的市场应用。
但是,我前面讲了,尽管日本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有相当快的技术进步,但它的增长率仍然只达到3.5%。我国要实现更高速的增长,必须寻找新的增长动能。我认为,与日本相比,我国未来的优势有两点:一个是大国优势,一个是经济改革。
中国的优势,首先在于我国是一个大国。中国到底有多大?我们的国土面积超过整个欧洲,人口是欧洲的2.6倍。中国的国内差距,远远大于欧盟27个国家之间的差距。中国沿海发达地区和发达国家的差距,远远小于中国西部地区和沿海的差距。过去几十年中国经济的发展,主要就是沿海9省市的发展。中国能分为几个世界?沿海最发达,属于第一世界;其次是内陆的中心城市,属于第二世界;然后是三四线城市,是第三世界;最后是广大的内陆农村地区,是第四世界。这几个世界是完全不同的,生活水平不同,基础设施不同,人的思维也完全不同。中国好多内陆农村地区,思维方式基本上还停留在19世纪。中国的现代化远远没有结束,这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所在。
从2014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来看,沿海的9个省市,辽宁最低,刚好达到全国的平均水平;9个省市以外的其他省份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沿海9省市人口占到了40%,GDP占到60%以上,出口占到近90%。内陆有多么落后呢?河南省是中国人口最多的省,富士康把组装ipad的工厂搬到郑州附近,第一年就使河南省的出口额翻了一番。大家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吗?河南全省的出口额,只有富士康一个工厂那么多!顺便说一下,富士康对中国经济的贡献无与伦比,如果把富士康所有的工厂全集中起来,支撑一个500万人口的城市绝对没问题。
东西部差距有多大呢?图2里的数据显示,到2014年,东部人均GDP是西部的1.8倍。真实的差距肯定比这高,因为沿海省份倾向于瞒报GDP,不发达地区倾向于多报GDP。可能真实差距至少是2倍。农业占GDP的比重,东部地区已经低至5%,这已经是发达国家的水平。中西部还是12%左右,相当于东部地区1997年的水平(如图3所示)。城市化率方面,2000年东部已经超过50%,现在差不多70%,城市化基本要结束了。而中西部地区相当于东部地区2000年左右的水平,相差15年左右(如图4所示)。
假设中西部地区要在20年之内在人均GDP方面赶上东部地区,那么它每年要比东部地区的增长率高出3个百分点。这样的话,即使东部地区GDP增速下降到4%,全国GDP增速也可以达到5.2%。所以,中国要有一个切实可行的内地腾飞计划。我们以前搞过振兴东北、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等项目,但都比较虚,没有实质性的措施。我们现在应该采取一些实质性的措施。内陆地区的腾飞,是中国经济持续繁荣的一个巨大机会。
我特别看好沿长江这一带。武汉是我们国家的一个科技重镇,常住人口中大学生的比例可以排到全国第四位,前三位就是北京、上海、南京。如果把长江上的大桥都改造一下,意味着什么呢?万吨巨轮可以直上重庆,沿江城市就变成了沿海城市。这会改变我国的经济地理布局。
还有就是郑州到西安这一带。郑州这几年发展非常快,4年前郑东新区还是一个鬼城,去年年底我去看了一下,已成为一个新兴的城市。西安这几年发展也非常快。重庆、成都这些中心城市是中国今后10到20年的增长希望所在。
与日本相比,中国的另一个优势是经济改革。中国经济还不完全是市场经济,不像日本在1970年代时已经完全是市场经济。中国的动能还没有完全释放出来。中国的经济改革,1980年代是准备阶段,1990年代是改革攻坚阶段。当时的领导人在这方面居功至伟,他们是顶着巨大的压力进行改革的。先是分税制改革,再是国企改革,然后是政府改革,随后又是加入世贸组织(WTO)等全面改革。这奠定了中国2001年之后经济腾飞的基础。没有这些改革,2001年后我国的经济腾飞是有难度的。
胡温10年主要是在补1990年代改革的欠账。一代人做一代人的事,这是没有问题的。那时候社保已经到了什么地步?基本上是瓦解了。特别是在农村,几乎没有任何社会保障。许多老人得了病就只能等死,很多地方出现了老人自杀现象。不管怎么说,政府在那一段时间把这个巨大欠账补起来了,仅仅这点就很了不起。
新世纪第二个10年,改革再上征程,人们有很多的期待。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改革议程非常宏大,但多数改革推进的速度比较慢。其中,有一项改革推进得相当快,那就是金融改革。这是李克强总理力推的一项改革。由于直接改银行部门很困难,李克强总理搞了一个“后门改革”,就是开放影子银行。影子银行发展起来了,推动了利率市场化进程。民营资本进入了金融行业,PE、VC以及各种理财产品都起来了。国家还准许设立了几家民营银行。上海自贸区建立起来了,推动了资本账户开放。上海自贸区有自主权,但上海人比较胆小,不敢试。比方说负面清单,他们就照着外资投资目录稍微改了改,等于没有做。现在北京“新三板”很兴旺,但是上海科创板却停下来了,还有注册制改革也没有做,比较遗憾。我还是希望注册制改革要做起来,不能“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为什么要进行金融改革呢?因为银行主导的金融体系不适合于创新。银行风格保守,不可能拿出很多钱支持创新,一定要是资本市场才能支持创新。日本的金融体系是银行主导的,不适合支持创新,特别是不适合支持分散的创新。
资本市场的优势在于给你匹配风险,偏好高风险就投高风险的项目,偏好低风险就投低风险的项目。所以,资本市场适合支持创新。孙正义投资阿里巴巴1700万美元,得到2900倍的回报。这合理吗?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说,2900倍的回报恐怕是合理的。从1997年阿里巴巴创办至今,有多少互联网企业死掉了?有多少个1700万美元的投资打了水漂?恐怕3000个都打不住。去年海淀创业一条街上企业死亡率多高呢?90%。互联网企业的死亡率是极其高的。从整个社会角度来说,必须要达到3000倍的回报才行得通,否则没人愿意投资。我们现在意识到,搞好资本市场是未来金融改革的方向。中国现在股权融资占社会融资的比例还非常低,不到3%。道路还很漫长,但这也说明我们国家的潜力所在。
只要保持适当的投资增速,未来10年我国的潜在经济增长率平均会在6.6%以上。由此,可以推断出我国赶超美国的时间表。
假设未来十年美国的经济增长率达到2001年—2014年的平均(不包括2008、2009两年),即2.35%,通胀率也为这一时期的平均水平,即1.7%,中国经济的增长率为6.5%(这是到2020年实现在2010年基础上收入翻番的必要条件),通胀率为3.36%(基于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计算得到的数值),那么,到2023年,我国的GDP总量将非常接近美国的GDP总量。如果我国的经济增长率稍高于6.5%,则届时肯定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那时,中国GDP占世界的比例,将达到20%,中国的经济总量将超过排在全球第三到第六位的4个国家经济总量的总和,人均GDP有可能达到15000美元,上海会达到25000美元。另外,中国的军费开支将达到美国的一半,这会改变中美在亚太地区的军事实力对比。
这是对未来10年左右的经济增长预测,前景是鼓舞人心的。但中国不是没有远忧。其实我担心的是20年之后,中国有可能成为下一个日本,即资产价格和物价水平下降,进入长期通缩阶段,经济增长大幅度减速。但是,只要中国在未来20年里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速,20年后的增速略高于美国,就可能足以保证中国在2049年的时候人均收入超过美国的45%,成为一个真正的发达国家。
3、当前经济形势
回到当前经济形势,为什么中国经济增长会减速?我觉得这是三期叠加的结果,既有结构的原因,也有周期的原因。结构方面,一个是世界经济的调整,一个是中国自己的经济结构转型。由于世界经济的调整,中国提前进入了去工业化的进程,从2012年起开始去工业化。这也会导致中国经济增长慢下来。但是,我们现在把过多的注意力放在结构因素上,而很少去谈经济周期。这是不对的,会让我们作出错误的判断。
中国经济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经历了4个周期,每一个周期大致7年。1992年到1997年,经济高速增长。从1998到2003年,中国经济低增长,发生通缩。1998年的GDP增速恐怕是不准确的,报了一个7.8%,实际增长率恐怕只有3%、4%左右。其实那之后几年的数据都可能有问题。2003年年底经济开始发热,2004年到2012年中国的经济高速增长,然后又进入了一个低增长时期。世界大宗商品的周期也是7年一个轮回,中国的股市也是7年一个轮回,婚姻也有“七年之痒”。这是一个天然规律吗?这轮周期从2012年开始算起,已经是第四年了,今年可以说是最困难的一年。但是,既然是周期,前边就是有曙光的。
如果这样判断,政府的反周期措施,总体上还是应该肯定的。不能说需求管理是完全错误的,不应该把需求管理和供给侧改革对立起来。许多经济学家的判断是有问题的。我认为存在3个最重要的判断错误:第一,中国目前最大的问题是产能过剩,解决了产能过剩,经济就好了;第二,中国经济的效率在下降,投资效率下降最快;第三,供给侧改革和结构调整是提高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和质量的唯一选择。
我们先看产能过剩,产能过剩是原因还是结果?任何有一点经济学常识的人都会说,这是结果,而不是原因。之所以发生产能过剩,是因为国际和国内需求下降。危机发生之前,全球化势头高涨,世界对中国产品的需求非常高,我国积累产能也是正常的事情。现在,因为需求下来了,压产能是对的,但是不能把所有希望放在压产能上。压了产能,经济就增长了吗?不可能,压产能就等于是在消灭GDP的源头,怎么可能保增长呢?有人说,把产能压下去,价格就上来了,可以解决通缩问题。首先,这个效果有多大?其次,如果需求不增加,增长还是无望的。必须记住的是,限制我国当前经济增长的短板是需求,而不是供给。产能要去,但应该把这种事情交给市场去做。真正应该压产能的,是亏损得一塌糊涂的国营钢厂。但因为压起来有难度,民营钢厂反倒成了目标,就像当年整治铁本一样。好在现在政府出了一个僵尸企业名单,照着名单去压国有企业。我们不要把所有的希望放在压产能上,这并不能解决中国所有的问题。
再看经济效率问题。按照全要素生产率来度量,中国的经济效率是在下降的。全要素生产率,是经济增长率扣除了资本和劳动增长率后的残差。必须注意的是,它是顺周期的。在经济景气时期,设备和员工超额利用,残差自然大,从而得到很高的全要素生产率;在经济下降期,设备大量闲置,员工放假,残差自然变小,从而得到较低的全要素生产率。这就表明,全要素生产率下降不是经济下行的原因,而是它的结果。
现在,资本回报率在下降。中国的资本回报率,最高峰时是15%,现在能达到6%就挺不错了。但这是一个自然过程,资本的边际回报率是趋于下降的。为什么金融危机之前,资本回报率能保持在比较高的水平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国外的需求很多。中国的出口额在2008年是2001年的5倍,可谓疯狂的增长。那几年的出口增长贡献了3-4个百分点的GDP增长,现在一下子都没有了,当然资本的回报率就下滑了。另外,那时劳动力大量从农业转移出来,而现在却大不如前了,这也会导致资本回报率的下降。
必须注意的是,在投资中,基础设施的投资非常大。基础设施的投资回报怎么计算?我觉得经济学家还没有解决这个问题。基础设施的投资回报周期很长,不可能马上见效。而且,不能只看经济回报,还要看社会回报。基础设施是一种消费项目,是在提高老百姓的福利,这样的投资,不能只算经济账。比如高铁,你可以认为是大大提高了老百姓的福利。别的国家是发钱提高老百姓的福利,中国是搞基础设施。这么一想,心情马上舒畅了。
最后,供给侧改革的目标是改什么?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5大任务,“三去一补一减”,重点是在“三去”: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这是供给侧改革、调整经济结构的短期措施。供给侧改革的长期任务是提高中国的潜在增长率,最重要的是把十八届三中全会说的改革都改了,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
我还想强调,供给侧改革和需求管理是不矛盾的。很多人把供给侧改革、结构调整和需求管理完全对立起来,好像搞了供给侧改革就万事大吉,不要需求管理了。很多人认为,搞投资就是搞凯恩斯主义。但是,新古典主义增长理论告诉我们,低收入国家可以通过资本积累赶超高收入国家。在一个经济没有达到稳态增长的时候,投资可以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手段。
需求管理是凯恩斯主义的措施。什么时候该搞需求管理呢?当真实增长率低于潜在增长率的时候,就应该搞需求管理,因为此时意味着需求是制约经济增长的瓶颈。中国经济的实际增长率到底有多高?根据王建的计算,2014年的中国GDP实际增长率在4%—5%之间。我对2014年GDP增长率的计算结果也差不多,去年可能还是差不多,今年估计也在这个区间徘徊。这是真正的衰退,我们应当承认这个现实。如果真实的增长率只有4%—5%,就应该担心了。实际上做企业的人是知道这个数的,有亲身感受。现在如果不搞需求管理,我们面临的问题就是进一步的衰退,企业外移,资本外逃。美元可能还要升值,人民币是跟着美元一起升吗?显然人民币没有升值的基础。去年8月份到今年1月份人民币贬值是很吓人的,短短的5个月里外汇储备一下子少掉了5000亿美元。我们一开始觉得中国有3.8万亿美元外汇储备,没多大问题,但照这个速度消耗,是承受不起的。稳住增长速度,才能稳住市场信心,因为市场经济和信心密切相关。如果大家都认为明天会更好,大家都会投资,从而就实现了经济增长;如果大家都觉得明天不好了,就不会投资,都想跑掉,货币就可能大幅度贬值。现在和以前不一样,以前没有金融问题,现在有金融问题。现在资本市场还想对外开放,资本还要自由地流动,在市场失去信心的情况下,还能不能坚守得住?我们需要好好地思考一下。
需求管理做什么呢?货币政策的边际效果在下降,提高杠杆率的确有问题。我觉得应该多用财政政策。财政政策的定向性比较好,也不增加通胀风险。中国要降杠杆,不是说把源头卡死,杠杆率就降下来了。那样实际上是大衰退,就像美国1929年经济危机一样。要想走出衰退,一定要在某个部门加杠杆,让经济流动起来。企业不投资,老百姓不消费,就只能靠政府加杠杆。中国过去几年的财政支出是收缩的,政府加上事业单位的存款增加非常快,从2011年的11万亿增加到了去年的21万亿。换成是别的国家,会赶紧花钱,而中国不花。
既然《预算法》已经修改了,允许地方政府发债,那就多发一点。发了债干什么呢?可以做很多事情。比如说,可以把过剩的房子低价买下来。现在地方政府不让开发商降价,一旦降价就惩罚你。如果允许地方政府发债把住房买下来,它们会有动机允许开发商降价。这样,开发商解套了,企业部门的负债率下来了,经济增长也有了。我觉得,应该可以找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需求管理交集的地方。我们现在把二者对立起来,所以畏首畏尾的。
债转股要小心。如果让银行持股的话,我坚决反对。银行持股,管不了企业本身经营状况。怎么做?我们可以开一个口子,允许民间资本成立资产管理公司去购股,由它们来接手不良资产。不良贷款也可以公开拍卖。如果企业本身不错,只是现金流没有了,民间资本就会愿意接手它的不良贷款,说不定银行还可以赚一笔。我们想一想,上一轮债转股,4家国有资产管理公司赚了多少钱?!
总结一下,中国“十三五”期间的潜在增长率应该在6.6%以上,目前的实际增长率应该低于这个潜在增长率。所以,中国政府一定要处理好“调结构”和“保增长”之间的关系,不能把两者对立起来。财政政策不能松懈,要加力。这样,中国一面保增长,一面调结构,可以稳步地把这轮周期走完,真正实现2023年成为第一大经济体、2049年成为一个发达国家的目标。
BiMBA姚洋:中国经济增长前瞻及当前经济形势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7-10-07
相关话题/经济 日本 投资 管理 银行
考研非统考专业介绍:行政管理
一、专业分析 (一)学科简介 行政管理专业是管理学科下设的一个二级学科。行政管理是一个综合性强,研究范围广泛的学科,以哲学、政治学、管理学、社会学等为基础,对公共事物和行政管理进行综合性全面研究。 (二)主要培养目标 本专业主要培养具备行政学、管理学、政治学、法学等方面知识,能在党政机关、企 ...考研专业介绍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7-10-07考研专业深析:政治经济学
一、学科概况 政治经济学专业是理论经济学的一个二级学科, 政治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特定经济制度下有效配置资源的基础学科,学习和研究政治经济学对于把握现实经济运行的规律,理解国家的经济制度和经济政策的发展趋势,以学好各门应用经济学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以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为指导,借 ...考研专业介绍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7-10-07考研非统考专业介绍:产业经济学
一、专业介绍 1、概述: 产业经济学是现代经济学中用来分析现实经济问题的新兴应用经济学,它以产业作为研究焦点,是研究国民经济各个产业的发展、结构、组织和管理理论的学科,对形成合理的产业政策,促进产业协调发展和进步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2、研究方向: 产业经济学的研究方向主要有: 01产业经济 ...考研专业介绍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7-10-07中山大学经济学考研:60%的推免率,要逆天啦!
作为中国教育部直属高校,通过"211工程"和"985工程"的建设,中山大学已经成为一所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大学,正在向世界一流大学迈进,努力成为全球学术重镇。 中山大学的岭南学院和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基地)经济学专业初试考试科目代号均为"801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我们对本考试科目进行解读。 ...考研专业介绍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7-10-07管理学考研方向及择校推荐
良好的就业前景与广阔的发展空间使得管理学专业成为考研的一大热门专业,但是如果盲目跟风报考热门院校很容易成为炮灰,所以建议广大考生还是认清形势,理性择校。 一、考研方向 管理学下设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农林经济管理、公共管理、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等5个一级学科。管理学的考研方向较广,主要有8个方 ...考研专业介绍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7-10-072018考研易混淆专业解读:行政管理VS公共事业管理
面对纷繁复杂的研究生专业,准备考研的你是否都了解清楚了?即使历经四年的大学时光,也未必会对自己所关注的考研专业和方向了如指掌。 一些研究生专业名称相似,但所学内容相差很多;一些专业名称相同,但在各个大学的研究领域其实各有侧重,甚至截然不同……凡此种种,都需要我们有一双慧眼,揭开它们的神秘面纱。在此 ...考研专业介绍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7-10-07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8年招收攻读非全日制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研究生简章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8年招收攻读非全日制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研究生简章 一、培养目标 我院公共管理硕士的培养使命是:培养具有公共精神的高效领导者;培养目标是:为政府部门和非政府公共机构培养具有现代公共管理理论和公共政策素养,掌握先进分析方法及技术,具有较宽知识面的公共管理和 ...招生简章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7-10-07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8年招收攻读全日制工商管理硕士(MBA)专业学位研究生简章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8年招收攻读全日制工商管理硕士(MBA)专业学位研究生简章 一、培养目标 培养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遵纪守法,品德良好,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掌握现代经营管理知识和方法,具有世界眼光、本土经验、人文素养、社会责任的商界领袖和企业高级经营管 ...招生简章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7-10-07中共四川省委党校2018年公共管理硕士(MPA)招生简章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是四川省委、省政府负责培训轮训党政领导干部、国家公务员和进行理论研究的重要部门,是培养高层次马克思主义理论骨干和高素质领导干部的重要基地,属于高等院校体制,是省委、省政府直属的特殊事业单位,学校成立于1952年10月,前身是中共中央西南局党校。2018年将面向全国招收公共管理专业学位 ...招生简章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7-10-07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8年接收推荐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章程
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研究生是研究生多元招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强拔尖创新人才选拔、提高研究生招生质量的重要举措。为进一步推动我校科学规范选拔、择优录取,保障考生自主报考权利,维护公平竞争环境,提高招生质量和办学水平,特制订本办法。 一、工作原则 坚持以提高选拔质量为核心,完善全面考 ...招生简章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7-10-072018年哈尔滨工业大学公共管理硕士(MPA)研究生招生简章
哈尔滨工业大学是首批试办MPA专业学位教育的24所高校之一,现面向全国招生。截止到2017年8月,已累计招收十七届MPA研究生,累计招收学员1357人,已有1042人毕业并获得公共管理硕士学位,其余在读。具体承办MPA教育的经济与管理学院是我国首批建立的四所管理学院之一。 哈工大MPA培养目标是: ...招生简章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7-10-07吉林大学管理学院2018年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简章
吉林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坐落在吉林省长春市。学校始建于1946年,1960年被列为国家重点大学,1984年成为首批建立研究生院的22所大学之一,1995年首批通过国家教委“211工程”审批,2001年被列入“985工程”国家重点建设的大学,2004年被批准为中央直接管理的学校。 ...招生简章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7-10-07吉林大学管理学院2018年工商管理硕士(MBA)招生简章
吉林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始建于1946年。1960年被列为国家重点大学,1984年成为首批建立研究生院的22所大学之一,1995年首批通过国家教委“211工程”审批,2001年被列入“985工程”国家重点建设的大学,2004年被批准为中央直接管理的学校。 经教育部和国务院学位委员 ...招生简章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7-10-07吉林大学管理学院2018年图书情报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简章
吉林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坐落在吉林省长春市。学校始建于1946年,1960年被列为国家重点大学,1984年成为首批建立研究生院的22所大学之一,1995年首批通过国家教委“211工程”审批,2001年被列入“985工程”国家重点建设的大学,2004年被批准为中央直接管理的学校。 ...招生简章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7-10-07清华大学工程管理硕士(MEM)2018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清华大学2018年招生简章汇总:清华大学工程管理硕士(MEM)2018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招生简章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7-10-07